文/张静怡(河北大学)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是由腾讯视频推出的一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聚焦医疗行业,讲述了多名实习医学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学习,并争取医院领导面试机会的故事。[1]节目组成观察团在第二现场观察医学生在医院的工作情况,在各自的立场表达对实习生表现的观点,而观众将站在更高的视角上不仅可以观察实习生的职场表现,而且还可以吸取观察团的观点输出,从而对这一行业进行全面了解。
职场观察类综艺还原真实的职场环境,结合当下的职场现象对当下年轻人的求职问题进行探讨,并且专业的观察团队给予观众一些专业的建议,给予求职的方向和方法。
职场观察类综艺出现在市场中便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关注,此类综艺受众广泛,吸引了许多对于未知行业有好奇心理的观众,以及许多正在求职和将要求职的年轻人,使已经从业多年的观众也能从中得到共鸣感。《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与医学专业融合,为此类综艺寻求到了创新的切入点,给职场观察类综艺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创新方法。
职场观察类综艺在不同方面对实习生有不同类型的划分,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的节目设置上,节目组根据实习生的专业将实习生分到心血管内科、肝胆胰外科和神经外科来工作,实习生在不同的科室工作,由相应的带教医生进行指导,节目整体的播放顺序也大致以科室为单位。而在实习生的经历方面,分为拥有科研经历丰富的人和实践经历丰富的人,比如在心血管外科的刘畅和高尚在这一方面上便十分明显,刘畅作为年轻的女博士,学术科研经历十分丰富,但是临床经验却较为苍白,她在回答一些专业问题上对答如流,但实际操作上有许多短板,而高尚已经拥有两年的临床经验,这使两人在实际表现上有很好的互补关系,节目中也常常把这两种类型各自出现的状况摆到观察者面前进行讨论。
对于整个节目的叙事来说,一成不变的形象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会适当地对实习生一些行为进行放大,对实习生的类型进行明确的划分,大致分为“逆袭黑马型”“跌落神坛型”“稳中求进型”,这种对人物设定的划分加快了节目的叙事节奏,也使节目的叙事更加丰富,适当的反转以及不同人设的实习生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更能引起观众的讨论和思考。
职场观察类综艺往往聚焦于某个职业,观众对于未知的职业内部的运转情况有强烈的好奇心。
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平常人很难对这一职业运行进行全面的了解。节目请来专业的嘉宾,在不同维度下对实习生的行为进行剖析,使观众对这一行业有清晰全面的认识,比如陶勇医生是对医学专业进行科普,对于专业知识以及内部情况进行科普,而易立竞是站在传播的角度上,结合社会问题对职场现象以及实习生心理进行剖析,节目通过医生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对大众输出正确的职场价值观。
每个行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也有共通的地方,节目聚焦实习生对于职业问题的处理情况,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观众跳脱出自我环境,将职场经历带入到节目中与其他方式进行对比,对此进行反思。职场新人刚刚离开校园初入职场,在业务上存在不熟练的问题,并且很难将校园中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职场中潜规则也存在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中,医学生王蕊在给病人开药时,直接在病人面前查看用药指南,引起了病人的不满。实习生在与社会上人物的沟通交流上也很稚嫩,比如医学生张洽在向病人讲述病情时没有注意到适当回避的问题,让带教医生认为缺少人文关怀。
众多表现会与观众实际的职场表现产生一定的重合,让观众产生共鸣,对自我的初入职场的经历进行反思。节目还可以得到一些还没有进入职场的学生的支持,这部分群体对于未来职场的面貌非常迷茫,从这方面上来讲,节目具有很好的科普意义。
观察团也是职场观察类综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中,观察者为各界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演艺圈的名人为主,不仅保证了节目的流量,吸引观众的关注,而且在不同的角度对实习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中,作为主持人的孟非和张纯烨,在节目中发挥了控场的作用,控制节目流程的进行,并对嘉宾的观点输出进行总结。
在医学方面德高望重的陶勇医生作为节目的特邀嘉宾,他在整个节目中主要起到科普的作用,因为医学是一个专业性较高的职业,并且医院中的人事安排以及工作流程也与其他职业有较大的差异,陶勇医生站在专业医者的角度上对实习生行为进行评价,输出专业的观点,拓宽节目内涵和深度。
节目安排拥有医学工作经验的歌手周深和毛不易,长期对社会事件关注的记者易立竞,以及演艺圈名人胡海泉,在各自的立场下表达观点。比如在标准化考核中,胡海泉认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更加重要,而陶勇站在专业性方面对实习生进行评价。这种不同角度观点上的摩擦,使问题的价值不断提升,引起观众多维度的思考。
综艺节目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而医生是一个严肃的行业,两者之间的融合需要节目组的充分调研。职场观察类综艺不同于纪录片,它除了科普以外还带有娱乐价值。在叙事方面,节目不仅仅对实习生的实习流程进行记录,还突出表现实习生的个性,甚至是带教医生的个性,不少实习生和医生凭借在节目中表现出的个人魅力受到观众的喜爱。并且在节目设置方面,增加了娱乐性,与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互动,比如在观察室中,观察者会对每一阶段实习生的考核进行投票,与专业医生的考核结果相对比,从而了解行业内部对实习生的要求。在对整个故事的讲述中,节目不能过分夸大和娱乐医生行业,在有一定的娱乐性的基础上,对这一行业保持尊重和最大限度地还原。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节目没有延续往季针对律师职业的观察,也没有选择与演艺圈相关联的直播、营销等热门行业,而是拓宽观察的职业领域,寻求内容上的创新,与医学专业进行融合,拓宽节目的内涵。
职场观察类综艺作为近年来较为火热的题材,其前景十分开阔,但是如何将内容做新做精,避免这一类型的综艺出现同质化的现象,需要节目的制作团队深入地对各个行业做好调研,最大化地还原出相关职场的真实环境。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为了把医疗行业的现状还原给大众,医院教学部、宣传中心等部门的专家们又与节目组进行了反复沟通,为职场观察类综艺在内容制作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3]求职是一个社会长期关注的话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求职者面临的求职问题以及求职要求都不断地发生改变,节目应从实习生的行为和思想上发掘问题,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由专业的观察团队输出正确的观点,提供观众以合适的方法和方向,引出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节目应该对节目内容中设置的矛盾进行价值上的引导,而不应该为了节目效果而将实习生送到舆论的高峰。《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在播出过程中也受到了“恶意剪辑”的质疑。节目适度将冲突放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使得节目的画面更加丰富,叙事更加生动,可以吸引观众的关注以及话题度。但是如果为了追求舆论热点而对剪辑对象的行为或语言进行颠倒或扭曲化处理,将会损害嘉宾的名誉[4]。
节目不应夸张化地放大实习生的缺点,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而是应将实习生进行客观真实的还原。网友们也在社交平台上担忧对一些实习生的污名化是否会对实习生日后的求职产生影响,节目组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全面深刻的思考节目播出的影响问题。节目不光光有其娱乐功能,还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节目应该深入发掘节目内涵,而不单单使节目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娱乐层面,更多的是对社会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的追逐[5]。
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可以适当降低嘉宾的门槛,避免统一的嘉宾选择标准,诸如“高学历+高颜值”选择标准,建立更加普适的选拔标准。比如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中丁辉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关注,是观众认为的“普通人的代表”,普通经历的求职者如何得到自己心仪的“offer”,求职道路上又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节目中的表现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感。
节目在对实习生的选拔时,不应只以颜值、学历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而是提前对嘉宾进行调研,研究其情感结构、价值观念上是否能代表观众,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是否有独到的经验[6]。而并非走入到传统的节目人设当中,使相同节目内容上出现重复的情况,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可以适当地扩大被观察的群体,如此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大众普遍的现象和情境。
职场观察类综艺的叙事多采用“真人秀+演播厅”的双重叙事模式和观察者对实习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样的固有模式,节目不仅可以从节目内涵方面寻求创新,寻找到新的切入点,还可以在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生每一阶段的考核会有观察团参与选拔环节,推测晋级的实习生,观察团的选拔结果还会影响实习生的面试名额,增加了叙事的紧凑性,还给予观众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空间,引导观众全面客观地对实习生的职场行为进行评价,增加了叙事的容量。
同时节目还采取加更等方式记录实习生的日常生活,观众在节目中被某一嘉宾的表现吸引,更希望得到嘉宾在正片以外的表现,加更满足了此类观众的观赏需求,不仅使节目带来了额外的收益,还可以更好地利用节目素材,充分利用“边角料”。
节目还应该在叙事设置上给予嘉宾更多的表达空间,跳脱出传统的人设,发掘嘉宾独特的个性及有价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