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凝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企业的发展潜力受其研发创新水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水平可以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良好的基础,企业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要素对于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路径,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能力是社会活力的标志,2020 年我国企业研发总投入仅次于美国,充分证明国家高度重视研发创新。然而,研发创新效率低是许多企业的通病。尽管研发投入总额增长迅速,但我国的研发水平仍需提高。一方面,研发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研发创新的特征是资金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且短期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尤其对于营利性企业来说,研发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活动。从初期投入建设到研发、实验、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多次出现研发失败的情况。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有能力承担研发过程中的损失直到最终实现研发成功是管理层和股东需要权衡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如何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效率成了影响企业研发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优化公司规章制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可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对于不同的主体,内部控制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框架下提出的概念。美国COSO 委员会曾在1995 年对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进行明确定义:内部控制作为确保经营管理的合法性,提高管理研发的效率,提升财务管控的信息质量的一种管理制度与手段,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共同制定并应用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和监督五个方面。内部控制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国家有关推进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的贯彻落实;第二类是对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控;第三类是促成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第四类是查错防弊,防患于未然,从源头开始降低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
企业研发创新,即企业能否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开发的产品,并且生产、制造和提供给消费者。研发创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与技术的创新,二是制造与工艺的创新,其中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的引进,新工艺的组织。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日常经营活动。最终目的是有效的管理研发过程,为后续的生产制造、经营销售打下基础,最终使之在市场中完成扩散,从而为企业带来独有的竞争力和商业机遇。
企业风险评估活动旨在分析所得的基于事实的信息,就如何处理特定风险以及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进行科学决策。企业风险控制评估包括:企业风险识别、企业风险分析、企业风险评价。对于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确定性的研发投资而言,高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在项目初期设计阶段,风险评估体系会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项目审批制度,优化需求调研工作档案、完善项目执行可行性分析。在项目中期执行阶段,风险评估将伴随着项目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将权力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成员,确保计划得到严格执行。在项目总结收尾阶段,风险评估系统能帮助企业验收项目成果,将针对整个项目流程中的课题点进行优化,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以有效防止企业受到欺诈。
内部环境控制是企业进行所有活动的前提。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也被称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方式。健全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可以使机构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严格的监督与问责制度,可以减少管理者在研发投入中的营私舞弊问题,提高研发活动的透明度,扩大外部对研发资金使用去向的监督力度。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把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引导到组织的价值观和总体目标上来,良好的科研环境也可以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升研发效率。合理的人才管理激励制度,也有利于企业招贤纳士,吸引更多技术创新型人才,从而提高研发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
企业应当根据研发项目的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市场调研、风险预测、经营分析和绩效考评等控制措施,对项目研发活动所涉及的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如: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减少企业研发成本,分散财务风险;对于研发投资涉及的人员进行权力分散,使投资过程更加规范公正;对于重大研发项目的投资,由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另外,控制活动还包括专利及知识产权档案制度,一方面可以保护企业的专利技术,降低内部人员泄密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规范纸质化文件管理,业务流程做到有据可循,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力度。
沟通是企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需要及时获取内外部信息,并对其进行汇总和传递,尤其在企业做出投融资决策时,高效且深入的沟通交流模式将助力企业获取更为准确的信息,促进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升研发投资效率。因此,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往往需要收集宏观政策、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等外部信息和企业发展战略、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内部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质量,企业对上述信息应加以甄别、整理。研发人员在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下,能够充分了解当前形势,根据上级的指示及时做出调整,或向管理者反映问题,实现项目动向实时反馈。
内部控制系统要进行实时有效的过程监督。项目监督是指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的基础下,评价监管内部控制的流程设计、运作情况。在研发投入过程中,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对研发项目进行决策和审批,技术委员会对该项目进行督导和评价,监事会进行全方位监督,研发部门严格执行,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并监督的组织架构。通过各部门共同监督与协作及时发现错误并改进,进而优化研发过程和研发方法。此外,内部控制中有效的监测系统可以确保定期总结研发投资项目的进展程度和回报。对于在计划执行中出现失误的相关人员,实行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研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如前所述,有效地把控企业的研发风险是其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除了对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的严格把控,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对研发方向把关,需要梳理清晰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与发展前景,减少企业因为研发路线选择失误而造成的失败。而要实现对技术方向的精准把握,必须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在项目准备阶段,充分调研市场情况,洞察客户需求,分析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在项目实施阶段,成立研发评估小组,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成员分工、资金流向等因素进行评估,有效地规避风险。完成项目后,完善企业的经营信息分析,继而有效防控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是研发创新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补充价值。
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使员工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提升归属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把控研发资源的投入,包括创新设备及物资的添置、人力资源的配置等,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确保企业研发人员的高素质与高效率。明确内部治理结构,能够避免管理层产生机会主义倾向,有力地降低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避免研发创新型企业研发创新研发资源和机遇的浪费。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对研发团队的激励与监督,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加强控制活动建设可以将企业内部控制由“外部控制”向“自主控制”转型,管理模式可适当地向扁平化、垂直化转型。人才是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如何让企业的内控文化更年轻、更前沿、更科学,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型企业的内控管理应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审批手续,使企业决策层与研发部门能直接“对话”,实行简政放权策略,将企业的决策权迅速延伸到研发、生产、营销第一线,给予研发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执行,使内部控制真正为研发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赋能。
加强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不断优化研发创新企业的制度建设,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变革,这是研发创新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价值所在。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属性,因此其制度建设需要更科学、更严谨、更务实,建议从以下几个维度完善优化企业制度。首先,保证企业制度更加科学、灵活,能够根据研发创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不断优化制度内容,真正实现研发创新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高度契合。其次,企业的制度建设要更加务实,以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审视科技创新上的制度建设;最后,充分吸收创新企业制度建设的内外部经验,提升制度改革的实施效率,最终推动企业研发创新高质量发展。
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沟通效率,建立更好的信息反馈系统。可以通过制度化与智能化并行的内部控制方法,将企业内部控制从静态控制逐步转变为动态控制。传统的内控制度是相对滞后的,往往是事后才进行监督、处理和控制,这种内部控制有着相对低效、静态、被动的特点。研发创新企业不仅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还需要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变革方向。制度化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研发创新企业的内控制度科学规范、客观公正,而智能化的内部制度则是借助技术手段赋予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加高效。通过构建制度化和智能化的内控体系,可以使研发创新企业的内控工作不再流于形式,真正促进研发创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企业应充分运用内部控制、审计、财务的监督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并完善配套的考核与晋升体系,公正地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把内部监督机构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顾问,形成监督内部控制等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监督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创新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事后监督转向过程性监督。对创新研发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充分发挥其内部监督的职能,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高效监督,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高质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