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红 涂凌 赖文炎 李楠
广东省2019 年科研人员数量占常住人口比例仅为0.87%,说明科研领域的人才集聚程度还有提升空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为广东省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集聚提供良好机遇。近年来,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的实施,对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在分析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的现状、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对广东省打造人才强省,集聚英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期为广东省人才政策设计找准重点,发挥政策体系效应,打造创新人才强省,构筑集聚创新人才高地提供参考。
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内容囊括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综合、评价、保障、流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体系。从政策的数量来看,人才政策依次序递减:引进、培养、激励、综合、评价、保障、流动。政策数量排名第一的是人才引进政策;并列第二的是人才培养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综合政策;排名第三的是人才评价政策;排名第四的是人才保障政策;最后是人才流动政策。
(1)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引进政策是广东省人才政策体系中出台最多的政策,也体现出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
(2)人才培养政策
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政策与人才引进政策做好衔接,激发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活力,发挥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
(3)人才激励政策
人才激励政策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开发人才、促进人才成长,实现以人才
辐射来带动更多人才成长。(4)人才综合政策
人才综合政策数量多反映了广东省科技人才政策建设有长远的、宏观的规划,体现了政策的系统性,这对于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具有指导作用。
(5)人才评价政策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主要与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后者的工作开展为科技人才评价提供了基础。
(6)人才保障政策
通过对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提供特定待遇,消除高端人才的顾虑。
(7)人才流动政策
人才流动政策数量最少,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人才流动会加速技术创新和传播,宽松的人才流动政策,为激发人才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1)发挥党管人才的特殊优势,从战略高度在集聚和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到促进人才发展的工作中来,强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建成人才强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广东最高决策层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引领、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参与,推动人才发展工作的形成整体合力。
(2)大多数人才发展政策由多部门联合出台,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不断增强。发文部门覆盖面较广,包括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财政厅等二十多个部门,是部门联合协作的系统化工程。广东省各部门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科技人才管理中所具备的独特价值,从部门职能角度颁布了科技人才政策,为广东省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为科技人才在广东更好地工作生活、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3)政策激励措施多样化,包括项目资助、精神激励和创新创业扶持。人才激励政策主要有三种形式:①项目资助形式,最具广东特色的是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三大人才工程。②精神激励形式,通过重奖突出贡献人才来激励创新创优,如南粤功勋奖、创新奖及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③创新创业扶持形式,包括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行政手段、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沟通交流平台的引导手段,以及税费减免和创业担保贷款等财政手段。
尽管近年来广东省在人才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投入政策,整体人才缺口在逐渐收缩,在人才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在不同行业间、城市间,仍存在结构性人才短缺的情况,远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存在一些短板。
(1)重引进轻培养
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人才引进的投入政策的力度大于人才培养投入政策的力度。近年来,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以吸引国际、国内拔尖人才与顶尖技术团队为重心,为其提供高强度的投入和经费支持。而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投入政策力度较小。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待遇出现非常大的差别,甚至出现一些本土人才流失的情况。从长远来看,“人才强省”要依靠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而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更好地带动人才培养,发挥乘数效应。
(2)投入政策与人才成长的规律不匹配
近年来,全国各地拉起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人才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尽管近两年有所趋于冷静和理性,但前期快速增长的人才“身价”,仍处于较高水平。比如,现在引进的博士或者博士后,提供的待遇水平基本为年薪25 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个待遇水平基本跟省属高等院校或省属科研机构的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的待遇差不多,甚至还略高一些。这种不平衡,也容易引发用人单位内部新老人才的矛盾。
(3)未充分发挥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
广东省的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未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效力。政府出台人才发展政策,政府投入人才发展经费。政府花大力气引进高端人才,但由于政府不是直接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单位,可能出现引进人才“水土不服”的情况。另外,广东省除了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等人才培养基地,还拥有省属科研单位,这些单位有足够培养人才的师资、软件和硬件,但由于这些省属科研单位没有研究生院,研究生来源的数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未充分发挥省属科研单位培养人才的效用。此外,个人因素也是人才发展的重要主体,个人家庭的投入,也会促进人才发展。
(4)人才发展投入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
广东省全面开展部门绩效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这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形成了较为完善及稳定的绩效评价体系。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也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但目前对于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对于人才发展投入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更为欠缺。
广东省人才发展投入政策,应把人才发展工作的重心从以人才引进为重点,转变为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双举并重。加强人才引进,可以在短期内缩短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时间,快速占领科技创新高地。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强人才培养,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竞争优势,不轻易被复制或替代。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不能光依靠行政手段限制人才向其他地方流动。而应从相对公平的角度,特别是对于重大攻关项目,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要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设置时,既要考虑政策对引进人才的吸引力,也要考虑本土人才发展的持续支持。让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出台人才发展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作为财政预算保障重点,稳定支持人才发展,特别是人才引进方面。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的管理机制。探索阶段性的人才支持投入,提高财政投入效率。改进人才资助资金分配办法,探索根据科研开展情况,逐期增加投入,使财政投入的规律与科研发展的规律相匹配。使真正有重大科研成果的青年人才也能潜心科研,无须为项目经费能否持续投入而做出短期行为。
从引人、留人、用人、发展人等多角度出发,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主体的投入效应。
(1)在引进人才方面,以政府为投入为主导,整合资源,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政府从全局出发,以人才战略的高度,结合广东省的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全球顶尖团队、高端人才,发挥引进人才工作的引擎作用。
(2)在留住人才方面,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完善社会投入保障机制来实现。留住人才包括引进人才的留住和本土人才的留住。探索更加体现公平效率的政策机制,平衡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激励及保障措施。保障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本土人才归属感强,有好的发展机会。根据不同的行业、领域及所处的阶段,从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到社会投入参与,最后过渡到社会投入发挥主导效力。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的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及人文关怀,社会风尚等软环境。城市宜居宜业,社会文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使人才得以安居乐业,继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3)在用好人才方面,发挥用人单位投入保障机制。用人单位通过优化制度设置,提升人才服务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帮助人才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开展工作必要的支持。另外,激发人才的驱动力,通过核心人才组建团队,以人才带团队的方式,使其发挥人才的价值。最后,在生活方面多关心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教育、医疗方面,多提供人文关怀和帮助。
(4)在发展人才方面,个人投入保障机制尤其重要,发展人才最大的动力在于人才的自驱力。在强大自驱力的驱动下,人才个人及其家庭会加大投入,如增加培训、学习、对外交流等机会,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发展。
建议通过构建人才发展投入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人才发展投入政策产生的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也为人才发展政策后续的改进、修订提供依据。利用投入产出等理论,构建人才发展投入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投入指标体系:人才的培养、引进、开发;产出指标体系: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对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投入政策交互效应及其对人才发展的绩效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能够对人才发展投入政策实行绩效评估、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出台人才发展政策设计找准重点,提高多元主体、多领域政策的协同性及政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