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英 曹永年
杭州作为建设中国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领先城市之一,近年来,围绕数字产业和智能化发展,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作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和“云计算”的试点城市,杭州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全面推行智慧经济建设,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电子商务网络集群化的发展。在智慧经济发展过程中,杭州市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创业人才的优化机制,以市场化创业投资为主导的资本选择机制。产业化综合资源与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同步深度对接的引进机制。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的全国智慧经济创新城市的典范。本文基于杭州智慧发展的优势和难点进行梳理,并分析了杭州智慧经济发展模式对安徽的启示。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通过信息化建设成效来助推智慧经济的发展。杭州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其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和各类数据通信技术,并成为全国首批列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及5G 应用的全面推动,实现了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推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物流、安防监控等领域中,云计算“运营”和“运维”两大核心管理系统不断成熟,有效推动杭州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实现了对智慧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智慧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信息化产业规模的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推动产业效益的协调发展。杭州网络零售产品中以母婴类、家居家装类为主,与传统块状产业的匹配度较高,杭州电子商务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网络经济与杭州本地实体经济的融合度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网络销售本地产品的比例在85%左右,不像义乌等地虽然网络零售金额很大,但是产品绝大部分不是本地产品,对本地实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依托于开放的城市环境和功能配套,虽然杭州在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在智慧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是获取噱头,更不是盲目跟风,而需要结合杭州经济发展的实际,全面推动智慧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推动智慧经济的发展,在杭州具体实施智慧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还存在一定的发展难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杭州的智慧经济发展处于国内前沿,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参考,全靠自己改革创新,杭州在智慧经济发展上近年来改革创新力度较大,取得了多项国家、省级创新试点,但是在智慧经济等经济方面的创新发展试点不多,智慧经济产业资源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有所下降,杭州的智慧经济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必须要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亟待形成自身发展的新优势。随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标准的陆续出台,“低质跑量”产品的销售越来越跟不上智慧经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要求,亟须创新发展。
杭州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提供了就业机会,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高级团队、专业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等的紧缺程度仍未得到明显缓解,还是存在“引得来、留不住”的问题,仍需地方政府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同时政府考虑到规模发展劳动力成本等问题,人才的引进并没有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此,政府要跳出智慧经济的小圈子来看待整体发展和建设,除了关注各类产业的发展外,更要认识到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智慧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于开放的城市环境和功能配套,虽然杭州在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在开放平台建设、贸易便利化推进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城市贸易便利化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在发展跨境电商,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具有保税功能的园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开展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模式的大型平台。城市国际化物流体系建设整体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上程度不是很高,港口服务仍以传统的装卸、储存、转运为主,在港口整合保税、通关、质检、仓储等功能上仍需加快拓展,亟待以外贸综合服务功能、配套支撑服务功能的提升带动智慧经济产业走向国际。智慧经济产业地方发展特色有待于进一步突出,杭州智慧经济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需要地方政府更全面融入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多角度、多维度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方式,加快嫁接、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带动网络经济进一步特色发展。
基于以上对杭州智慧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发展的难点分析,可以看出,杭州在智慧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市场发展潜力,提高产业发展的优势,合理进行城市产业的定位和布局,有效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而实现智慧经济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动安徽智慧经济发展的实施。
未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智慧经济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础手段和必备要素,要进一步认识到利用智慧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提高认识、提前谋划、提早规划,探索出一条具备安徽特色、适合安徽发展的路子。要进一步加大对智慧经济尤其是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探索研究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要优化土地、投资等要素支撑,建立与安徽智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天使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投向智慧经济重点领域。要进一步加大智慧经济专业人才、优秀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健全政府公共职能,完善政府配套服务,是顺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要坚持软硬环境双优化,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广泛推广运用物联网技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政府阳光热线服务效能;深化经济市场化改革,构筑制度供给新优势。进一步完善智慧经济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加快基层联络点的布局。充分发挥智慧经济行业协会的作用,探索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安徽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带中的“创业之城、财富之地、宜居和休闲胜地”,也正在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样板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这为各界特别是“互联网+”产业化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应始终秉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行天时、占地利、享人和、聚发展,留住人才、留下产业,实现城市与企业与人民共赢发展。同时,随着智慧经济立法的完善,要进一步营造竞争中合作、发展中规范的环境和氛围,努力使投资者、创业者、工作者安心、舒心、放心在湖创业投资。
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智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力土建智慧产业的技术协同创新发展,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来提高互联网等相关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推动传感器、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智能信息处理,以及超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和智能化系统的深度运用,积极建立起智能设备研发和检测机构,强化和国外先进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提升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增强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技术性运用能力的提升,重点是实现技术和市场化利益的相互融合发展,并形成相互之间共享机制的构建,提升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能力和效果,实现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互补,提升技术管理控制的能力,安徽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创建“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产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突出智慧产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和能力,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面深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全方位探索。
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以“互联网+”为手段,大力发展地理信息、新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电商应用普及行动。进一步加快智慧经济进企业、进市场的步伐,力争“十四五”期内,规模上工业企业智慧产业应用全覆盖,农村电商增效行动。以“农商互联”为契机,着力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拓展农村电商服务站功能,深化农村电商服务站与银行卡助农服务点、物流配送服务点的合作共建。跨境电商突破行动。鼓励和引导“区域产业集群+跨境智慧产业”发展,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争取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以外贸功能的提升带动跨境电商出口。同时,加强与自贸区的对接合作,发展跨境电商进口业务。服务业电商创新行动。创新生活服务业电商发展,继续推进社区智能投递终端的布点和建设,创新开展社区“菜篮子”微市场便民服务网络布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大数据、金融、物流、运营服务、教育培训等智慧产业服务业体系,鼓励和支持智慧产业服务本地化对接。
根植于本地实体优势产业的智慧产业基地孵化和孕育出全新的区域网络产业集群。目前,安徽的智慧产业园区基地已由布点建设阶段向提升发展阶段转变,需要进一步扩大连锁化、品牌化效应,增强生态化、专业化集聚效应,不仅与当地的实体产业紧密结合,更要将产业园区基地逐渐从网商办公集聚到创业创新、生活服务集聚。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资本投入模式,提升产业园区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区域公共品牌是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共享的无形资产,代表了地方产业的整体形象。打造区域品牌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到巨大作用。产业集群是区域公共品牌产生的载体,以及信息经济、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健康时尚等新兴特色产业的优势,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区域公共品牌,将形成巨大的“磁吸效应”,反哺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等,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提供发展后劲。要进一步加强与优质智慧产业服务资源、教育培育资源、专业技术资源等的合作共建,吸引一批智慧产业高端资源、优秀团队和“大好高”项目落户安徽,特别是在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发展方面,亟待大企业、大项目打通全流程通道、带动全域发展,借势作为、借智深化、借力推进,推动安徽智慧产业更快一步、更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