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考

2022-02-06 08:59程辉李烨张博
上海商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计划人才工程

程辉 李烨 张博

一、引言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下简称“计划2.0”)是教育部在单个卓越人才计划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组合计划,它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成熟的体现。旨在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多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振兴本科工程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发布,标志着“计划2.0”的全面实施。“计划2.0”通过拓围、增量、质量提升和创新,实现了各项计划的全面升级,进一步增强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的力度,提升了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质量内涵。

为适应新时期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趋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需求,加快新工程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进一步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推动实施“计划2.0”,其旨在培养一大批适应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与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产品研发与设计能力、技术升级与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2.0”不相适应,自身办学特色优势不明显,办学目标同质化。课程体系不完全符合“新工科”的要求,跨学科整合不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研究性教学薄弱。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导致企业难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师型”师资匮乏,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仍需加强。本文从“计划2.0”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出发,对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二、确立与“计划2.0”相适应的工程人才培养定位

“计划2.0”的总体目标是服务行业、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适应和引领新时期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建设我国工程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基地,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工程硬实力。“计划2.0”对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工作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巩固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明确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着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着眼国际和未来,突出工程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能力。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为国家战略和产业服务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需要,各高校在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院校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类型,制定“计划2.0”专业培养计划,根据当前和未来工业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工程师培养类型,肩负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在资源,避免当前工程类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目标,改善专业扎堆、类型过于集中,就业率低等诸多问题。其次,不同行业对不同学历的工程人才有不同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考虑不同学历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有效衔接,持续改进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相适应,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后续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工程教学实践

实践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计划2.0”的目标之一是解决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培养适应新产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培训、工程设计、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互动支撑的培养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政学研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和合作发展就业,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本专业的工程特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是建立导师制,选择校内外导师,根据学生个性,指导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选课、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引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作用,强调导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引导,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对未来行业有更多的了解,拓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将工程人才的培训过程分为校内和校外企业实践两个阶段,拓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上的空间。与单一的校园学习方式相比,高校需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优势,在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分工、衔接、优势互补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包括教研资源的配置、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选择、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学生的考核方式和时间的分配等,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建立实践、培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设备,建立具有实际工作环境的培训实习车间。以“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精专业”为目标,利用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完成专业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加大项目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实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引导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仿真教学,拓展工程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基地,还要注重校外实践基地即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协调企业与高校在需求目标上的差异,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最了解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更能了解工程人才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可以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企业在生产设备和技术方面更为前沿,而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却不同程度地与实际生产脱节。在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体验真实的工程实践及创新环境,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熟悉和掌握企业先进的文化、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和设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各类工程活动、面对的各种工程问题、提出的各种工程解决方案、需要的各种工程创新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与高校工程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对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企业实践基地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能解决创新、研发、生产、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生要熟悉各种制度和规范,融入企业的工作和生活,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

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计划2.0”明确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总体思路、重点改革任务和组织保障措施,加快工程新课程建设和发展,探索突破和创新形成工程专业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修订专业培养计划时,要从“计划2.0”构建的指导框架出发,根据学校客观实际,灵活自主地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建立创新实验平台,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建立本科生科研资源开放体系,培养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建立制度吸纳本科生提前进入课题组,引导学生参与课题,从研究助手成长为自主开展研究。学校可以设立相应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科前沿进入学生视野,同时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

基于“新工科”理念,构建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论证和修订专业培养标准。根据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参照相关标准,修订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方案实施矩阵。从“新工科”的角度,构建工程人才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培养学生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具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素质。根据培训模式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改革传统的科学家培养模式,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和涉及人文社科的工程背景知识模块。在不同模块按比例设置相应学分,增加企业实践的内容,系统培养工程思维,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创新、企业合作不断线”,使学生掌握做的能力,懂得可做的界定。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加强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发展情况选择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自主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进度。加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多样性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改革课程结构体系,优化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构建跨学科整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国际化和未来的需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握全球化经济对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融入前沿工程学科,以学科高质量发展为背景,以教学评价为出发点,通过激励政策推动教学内容的持续改进,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和与时俱进。

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推行项目参与式,案例讨论与问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走向自主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团队合作教学、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教师运用新教学技术,开发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交互教学。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推广运用笔试、实践操作、报告答辩等多种考察方式,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习,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推进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理论知识走进社会,让实践经验走进课堂,丰富学生的工程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五、夯实工程实践经历,建立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工程教育教师既是工程理论教育的学者,又应该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科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制度政策和聘任考核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和政策上,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工作制度,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相关工程岗位工作,积累、更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工作,参与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积累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聘任和考核方面,对高校聘任教师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研究、工程教学能力、工程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并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

在重视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积极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做到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以满足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兼职教师的工程实践性在于其卓越的工程能力。兼职教师的技术先进性即掌握企业或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制造技术,了解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

为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更好地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高校需要重视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的建立和薪酬政策的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的数量应满足其培养工作量的需要。除了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等容易衡量的工作外,还应着重考虑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兼职教师,对处于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不同类型实践教学所需教师人数可参照相关生师比的规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水平应根据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贡献、所在行业和企业的背景以及学校同级全职教师的薪酬水平来确定。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和机制,让兼职教师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计划2.0”对工程教育师资的要求和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双导师制的工程教育队伍,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了道路。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分工。在合作上,他们共同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各级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确定毕业论文的课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最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在分工上,他们分别负责制定学校培养计划和企业培养计划,分别负责学校学习阶段和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的培养和考核。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和理论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充分发挥各自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发水平、工程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卓越计划2.0”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

高校要充分利用“计划2.0”机遇,培育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工程教育水平的飞跃,将为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增强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计划人才工程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