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依林
(四川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四川成都 610064)
一整套体系清晰、设计科学、运行灵活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高效运作、风险可控的根本保障,其中内控制度建设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企业的价值和经济效益,还能促使企业完善管理体系,稳定内外环境,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规避风险因素,找出企业的发展阻力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缺陷,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积极开展了内控制度探索,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风险意识缺失、内部审计缺失、内控制度体系欠完善等问题仍广泛存在。
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制度指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最基本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保障财务资产安全,最终确保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能够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它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明确合理的职责分工制度、严格的审批检查制度、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严密的保管保卫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胜任的工作人员。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经济活动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内部控制可以被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前者侧重于财务资产的安全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如核查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则强调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典型的管理控制范畴包括内部的人事管理和技术管理。
完善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对现代企业的良好运作和提升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第一,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增强企业对财务工作的控制,保障企业物资和财产的完整性及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并防范资产风险和业务差错的发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全面掌控企业当下的经营状况,为下一步的经营决策判断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来源。
第二,从管理运行的角度出发,企业需要依托内控制度的支持来实现高效的管理工作,有效监管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保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总的来说,开展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是现代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规范经营行为、实现现代化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内控环境会影响内控制度的实施,良好的内控环境是保证企业内控制度起到控制效果的基础。内控环境缺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企业的工作出现不平衡的状况。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上仍然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建设内控制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是否能够获益也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因此,许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控管理制度相混淆,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因而将精力都放在了生产经营部门,重点关注眼前的利益,如企业的盈利情况和业务规模,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完全遵循了利益化导向,对内部控制情况的关注不够,体现为对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情况缺少重视。即使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是没有规范化的贯彻落实,在落实内控制度时流于形式,降低了企业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影响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质量。
管理人员的专业与否对组织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专业、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的战略经营规划中能够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经营决策、及时预判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和风险因素。而在当代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进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不专业,未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部分中小规模企业或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创企业,由于市场占有率较低、发展前景不明晰、无法开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等原因,难以吸引专业人员前来应聘,部分家庭作坊式企业甚至是由管理者的亲戚来担任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者,缺少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及发散性的眼光,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因而无法科学、合理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不专业的管理人员带领下组建的内控制度建设队伍,同样无法很好履行相应的专业职能。
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提升企业会计信息报告质量,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率。但事实上,不少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尽管建立了内控部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内控部门更多是在执行审计部门的职责,主要关注财务部门的业务情况,对其余部门的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而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对企业正常运作和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计划经济这一历史原因或企业机制影响,很多企业存在忽视内控制度建设的问题。即使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各制度在整体层面上互不联通的情况也极为常见,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上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在实际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时,我国很多企业简单用“拿来主义”的办法来设计自身的内控制度,直接照搬行业标杆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没有考虑到组织间存在的发展阶段差异性及内控制度的环境匹配度问题,缺乏对企业组织架构的整体和全局把握,导致内控制度体系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有效的监督是落实、执行制度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配套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没有做到对内控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仅仅出台装帧精美、排版规范的内控制度手册供员工传阅,使得企业的控制活动只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没有落到实处,徒有其表而无其实,很难发挥内控制度的实际效果。此外,有些企业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仍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考评结果受评价人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缺乏量化的、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这也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得到合理、客观的考量。
此外,多数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还存在方向不明确、重点不明晰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导致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时抓不到重点,缺乏指引,只能采取一些盲目和机械的操作,这也对内控制度体系的有效性造成了阻碍。重点模糊、覆盖面窄的内控制度还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业务发展与内部监督制衡之间产生冲突,干扰组织正常的经营活动,反倒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环境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竞争局势复杂多变。在这一形势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风险问题。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而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未能深入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及相关风险防控的重要性,缺乏风险意识,没有设置风险防范机制,抗风险能力不强,风险管理能力也较为薄弱。管理者依据经验和直觉判断或预测风险并做决策的情况较为普遍,组织内的风险防范机制甚至还存在严重的漏洞。部分企业有风险管理意识,但并未建立全面且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仅局限于少数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部门,没有全方位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日常运行中的内控工作也往往被忽视,这使得企业的风险防控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同样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思想认知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需要培养员工的内控意识。作为企业管理行为的核心主体,中、高层管理人员内控意识的提高又是内控制度能顺利实施的关键。企业的管理层必须树立并发展长期战略观,引入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真正意识到提升内控制度的完善性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内控意识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和培训,将内控制度的概念内涵普及到每一位员工,确保全企业上上下下都能正确认识内控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树立较严格的制度规范,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
在完善内控制度环境之前,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对企业目前的内控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实际的经营现状,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掌握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还应组织各部门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程,对关键环节、关键业务点进行监督,确保各部门员工清楚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步骤。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内控制度成为某一方的一家之言,从而导致内控制度失灵;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创新内控制度的建设。
选择具备扎实知识背景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建专业的内控人员团队,是建立科学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重要前提。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者这一岗位的任职门槛,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依照外部招聘结合内部选拔的模式,通过多轮考核遴选出真正适合这个岗位的优秀管理人员。内控队伍其余人员的设置同样要经过公正、严密的选拔流程,确保组建一支专业的内控人员队伍。已经组建了内控团队的企业,则应定期加强对内控人员的培训,为内控部门的员工及时提供新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如新出台的法律规章制度、新的内控规定等,促进内控人员的自我学习和提升。企业也应将内控部门员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纳入考核范畴,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内控部门员工及时补充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外部大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相应进行补充和完善,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都开展了深化改革,企业的内控制度也应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形式和内容,以适应动态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从稳定性、长远性、适用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几个方面考虑,围绕顶层设计的加强展开,根据目前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体系出发,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存在的问题及难点进行解决,有针对性强化制度建设。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外部监督力度,本着全面、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制度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跟进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调整、修订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应用内部牵制机制,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企业应立足于目前的各部门分工情况,通过使用科学细化的业务流程图、岗位职责范围划分等方式,帮助员工明确自身职责并正确履行职责,实现部门间的互相监督、相互约束和合作,从而提高内控管理监督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正确认识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促使管理人员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是企业建立全面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整个企业的风险观念。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从管理层入手,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担任内控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通过树立和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发挥高层管理者的言传身教榜样作用,进而带动全体员工风险意识的提高。此外,企业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在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或引进风险管理的内容,通过对优秀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全员的风险管理观念,并将强化每一位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企业也可以聘请外部的专业风险管理专家来公司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员工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思想高度。
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时,企业应综合考虑到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自身市场地位,根据已有资源和条件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理念的风险管理机制,识别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针对识别出的潜在风险制订应对措施,从而有效规避或减少风险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识别出来的潜在风险因素信息还需要实时监测和定期更新,以应对动态的市场环境变化。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越来越突出。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需要不断完善更新,才能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加快现代化企业建设的进程,就必须要强化风险管理观念,不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