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2022-02-05 19:21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审计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部门

◆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财政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方针,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经济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预算执行审计是宪法、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家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监督的重要工具。当前,预算执行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如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管理效能尚未有效发挥,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审计成果利用不够充分,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尚未有效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尚未有效形成等。预算执行审计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更新审计理念、优化审计思路、拓展审计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把财政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实现统筹考虑,将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促进公共财政资金降低风险、合理配置、高效使用,推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创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局面,是当前国家审计的研究重点和探索方向。

一、湖北省预算执行审计实践

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审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聚焦政策执行,确保落地见效;聚焦民生福祉,维护群众利益;聚焦国有资本,优化资源配置;聚焦预算刚性,切实过“紧日子”,扎实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工作,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在加强财政监督审查,促进各部门规范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刚性约束,助力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采取“三个统筹”的方式,科学组织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始终坚持“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采取“三个统筹”的方式,统筹规划省本级和市县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统筹安排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和省对市县预算执行审计,统筹管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科学组织实施预算执行审计。一是采取“省厅指导、以市带县”的方式统筹规划省本级和市县级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省厅每年对市县下发指导性要求,明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市县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时,由市级审计机关带动县级审计机关实施,集中数据、集中分析、集中业务骨干,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操作、统一标准,强力推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取得实效。二是以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为主线,统筹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省对市县预算执行审计。在年初布局谋划审计方案时,确定两项审计工作共同关注的重点财政内容科目,在实施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重点关注这些重点资金的分配过程情况,在实施省对市县预算执行审计抽查时重点关注这些重点资金的使用和绩效情况,将资金使用绩效不佳项目反馈到资金分配过程统筹考虑,初步做到有重点的财政资金审计“纵向到底”,从而更加深入揭示预算执行中的结构性问题。三是财政和部门联动的方式,统筹对财政的审计和对部门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以预算绩效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银行账户管理、国库支付管理、预算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为抓手,将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对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审计人员联动,审计业务内容互补,审计结果统筹,初步完成有重点的预算执行审计“横向到边”。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省本级一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2019年实现对省市县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并将审计的覆盖面扩大到二三级预算单位,2020年全省共对100家一级预算单位、9429家二三级预算单位开展进点审计或延伸核查。省直部门预算执行率连续2年保持90%以上,2年先后激活财政存量资金79.6亿元,2020年查出违纪违规问题较上年减少87%,极大地提高了部门预算执行的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

(二)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率。湖北省审计机关始终坚持科技强审,优化软硬件环境,组建高素质数字化团队,搭建湖北数据分析审计平台,运用“集中分析、重点核查”的审计思路,确定了两条分析主线和四个分析维度,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始终围绕揭示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和发现违纪违规线索两条主线展开数据分析,从项目预算执行、资金流向、核算真实和规范性、遵守财经法纪和八项规定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立体分析,四个维度形成一张密集的网,按照两条主线的要求将疑点网罗其中。一是全面采集整理数据。全面采集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国库支付、非税收入、部门决算、财务核算6类基础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以及财政供养人员、婚姻、治安等外部辅助数据,通过数据整理和数据标准化处理技术,分级建立审计标准数据库,为集中统一数据分析奠定基础。围绕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下达到各级,各级预算指标的生成、分配、执行、拨付这条业务主线,实现上下级财政之间预算指标管理数据和财政资金拨付数据的关联。二是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全面分析省直单位的特点,分类建立省直预算单位的基础信息库,包括历年审计分析发现的疑点、审计发现问题、审计整改情况、其他审计项目涉及该部门的情况等,通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涵盖所有省直部门的基础信息库。三是持续深化数据分析。发挥数据分析团队骨干作用,采取“以市带县”等有效方式,带动和指导县区开展全覆盖审计,结合各地实际,不断优化数据分析模型,为审计核查提供更加准确的疑点线索。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思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度融合,围绕预算执行总体情况编写了部门预算与执行结果差异、部门预算调整占比、项目执行、三公经费和会议费预算执行情况等6个审计模型;围绕揭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违纪违规疑点线索编写了虚编项目预算、虚列支出、违规收费、违规消费性支出等40个模型方法。在采集数据和分析部门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部门预算+专题”模式,先后针对涉企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项目资金使用绩效、非税收入征缴等情况开发20多项分析模型,揭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不及时不合理、资产管理不完整或利用不充分、项目绩效编制不合理、放管服政策未落实等问题线索,将相关政策落实贯穿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深度,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率。

(三)优化工作流程,创新疑点线索核查方式。在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积极优化工作流程,通过对数据分析疑点进行数据画像,结合当年审计重点及数据分析疑点权重,针对不同单位分别采取进点审计、延伸核查、集中送审三种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成果,实现疑点线索应查尽查。坚持做到“进点审计扩展查”,对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资金数额较大、履行经济和社会管理、调控和监督职能的部门,以及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部门采取现场审计方式,由各处室同步进点实施审计,结合疑点核查,将审计内容扩展到政策落实、原因分析和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挖掘上,扩展审计的深度;“延伸核查重点查”,详尽查证和着力揭示疑点线索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送审抓自查”,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线索发送到相关部门单位,由部门财务或内审机构针对疑点提出的问题,做好自查资料报送,对无合理解释的疑点集中取证,作为问题纳入审计报告反映,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单位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非现场审计路径,加大数据分析全覆盖力度,确保问题线索全面核查到位,提高非现场审计疑点核查精准度,为缩短现场核查时间和审计查出问题创造条件。

(四)聚焦审计重点,抓好预算执行审计主责主业。省厅紧密围绕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向支出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方针,致力于提升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职能。一是聚焦预算支出,重点审计支出预算的总量与结构、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以及部门预算中的一般性支出和“四项费用”,重点审查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是否体现了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要求,预算资金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控制到位。二是聚焦项目绩效,揭示项目绩效指标编制不科学、项目资金使用不合理、项目绩效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以加强项目立项规划的科学性和政策性、对项目指标编制的指导和约束作用、项目支出与地方配套政策落实的衔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聚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管理,揭示各部门单位资产存量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不完整,资产处置、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各部门单位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机制,推动资产资金合理配置、管理安全、利用高效。

(五)强化审计整改落实落地,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后半篇文章。各级审计机关督促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对于审计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分析问题造成的影响,挖掘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强化审计整改落实落地,打通预算执行审计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大整改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根据省委审计委员会“强化审计监督、强化整改指导、强化督办回访、强化部门联动”四个方面要求,发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督办、部门联动、监察跟进的整改工作机制作用,强力推进问题整改。二是推动部门单位全面落实整改责任,各地各部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清单制”,成立整改督办专班,建立整改台账,逐条逐项整改销号。三是深化成果运用。坚持查处问题和整改督办并重,与纪委监委、巡视办等单位形成监督合力,加大审计发现问题同步追责问责力度,推动部门单位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规范资金使用,防范和遏制类似问题发生,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二、当前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新形势下,随着全覆盖审计模式不断推进,新预算法实施等,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许多新要求新任务,制约预算执行审计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一方面,纵向贯通不够,影响审计揭示问题的深度。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和省级通过税收分成等方式将部分财政收入统筹到中央和省级,再通过设立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资金分配到市县,从而保障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转移支付过程中,中央和省级主要负责设立和分配资金,市县级主要负责使用资金。只有纵览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全过程,我们才能够科学地判断专项资金是否应当设立、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使用是否合规合法、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绩效。如果不能将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结合起来,中央和省级审计机关就难以从资金使用结果来判断资金设立必要性、分配科学性和使用效益性,一些专项资金设立使用中的制度性、机制性问题难以反馈和纠正,影响审计揭示问题的深度。另一方面,横向覆盖力度不够,还存在一些审计薄弱点。财政审计还是主要关注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对四本预算中的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预算的审计力度不够;对一些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绩效情况缺乏经常性审计;对一些政府代管的住房维修基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审计关注不够;因体制原因,对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的地方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审计也比较薄弱;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社会公益、民生保障、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渐加大,对于这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及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不够。

(二)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深层次问题不够,难以发挥促进预算管理改革作用。一是财政专项设立的必要性有待核查。目前存在部门项目设置与部门职能不贴合、与部门年度目标不匹配等情况,特别是有些部门单位职能转变之后,为保留或争取预算额度,在项目设立时未贴合实际,项目有无必要常年设立需要进一步核查。二是人员经费的保障机制如何完善。存在基本支出额度不足以满足人员经费的情况,基本支出额度调整难度较大,导致有些部门将物业费等人员经费编入项目经费的问题发生。三是部门预算的保障水平如何提高。事业单位中全额拨款单位资金来源由同级财政全额拨付,差额拨款单位,如学校、医院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财政无法全额保障。四是预算基数的确定和调整有待研究。零基预算虽提出多年,但目前财政预算编制大多采取基数预算,在以前年度预算基础上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无法真实反映部门单位的资金需求,可能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从落实“三保”政策、压减一般性支出、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等方面,从政治高度加强深层次问题研究,提出有深度、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及建议,推动预算管理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和细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预算绩效审计基础不充分,难以开展有效的绩效审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财政部门在着力推进全面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绩效指标体系不完善、预算和绩效两张皮、绩效结果运用不到位等。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处于探索阶段,审计基础不够充分。一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缓慢。我国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较为滞后,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未作具体规定,审计部门在开展绩效审计时,缺乏科学和明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指导和操作指南。二是未建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结果运用机制。《2020年度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针对省直部门预算绩效自评情况,增列审计重点内容“绩效评价结果是否得到有效运用”,但在审计实践中未落实到位。绩效审计结果的应用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制度保障;并且,未将绩效审计结果与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和项目安排、干部奖惩等挂钩,导致绩效评价结果差、审计整改不力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

(四)数据利用水平不高,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大部分审计机关虽然实现了财政数据和本级各部门财务数据的集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相关大数据的利用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对数据本身的整理、分析、吸收不够,对现有数据的挖掘不足,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对相关数据的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和财政数据、部门财务数据的关联挖掘不够。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和财政数据、部门财务数据的有机关联,需打通财政系统数据之间的断路,工作量大,需要时间长,由于账套差异容易产生系统不兼容等问题。三是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不足。预算执行审计大多运用Oracle、SQL数据库建立查询分析模型,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爬虫、GIS、趋势分析、聚类分析等一些创新的数据挖掘方法,限制了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成果。

(五)预算执行审计资源保障力度有限,各地审计效果差异大。《“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重点部门和单位每年安排审计。湖北虽已实现省直部门和省市县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但对于高校、医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绩效情况缺乏经常性审计。新要求的提出,扩大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对审计资源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加剧当前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现实矛盾。一方面,湖北省属高校较多,预算执行审计范围扩大,涉及面变广,审计工作任务更重,审计人员数量越发不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预算执行审计的不断深化,运用的信息化新技术、新方法越来越多,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一些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老龄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导致各地审计效果存在差异。

三、新形势下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路径研究

(一)增强统筹力度,提升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深入摸底,分类管理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种类、数量繁多,要实现对相关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全覆盖,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摸底,充分了解其基本情况、历年的审计结果及审计整改情况、内部审计结果、外部相关信息等,从总体层面进行全面梳理,掌握预算执行审计的监督重点、薄弱点和盲区。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部门职能、行业特征、财政资金分配及管理权限、占有及使用规模、近年来审计及整改情况等,将预算单位分为每年必审、两年或三年轮审、五年内至少审计一次三类,分类标准可根据各地党委政府要求和审计机关人力物力实际进行调整。在预算单位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制定预算执行审计中长期规划,确保周期内对所有预算单位和财政资金全覆盖。

二是强化横向协调、纵向沟通,统筹审计计划。预算执行审计年度计划要与中长期规划有效衔接,考虑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咨询人大等部门意见建议。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国有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项目的横向协调。积极推行以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以财政预算为纽带的“1+N”审计模式,同步安排审计计划,统一实施审计项目,也可在其他审计项目中嵌入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节约审计资源,消除审计盲区,扩大审计覆盖面。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联动配合。以财政资金流向为主线,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的沟通协调,统筹本地区各级审计机关的计划安排,在审计内容上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将审计视野覆盖至财政资金流向的最末端,实现纵向到底的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掌握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三是统筹审计资源,融合开展审计项目。围绕年度审计计划,科学制定预算执行审计“1+N”工作方案,打破部门界限与归口壁垒,明确参审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要组建核心业务组、数据分析组、疑点取证组、延伸核实组等工作单元,由核心业务组规划预算监督的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审计思路、找准审计重点、汇总审计结果、出具分类报告,起到总领全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形成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项目同步管理模式。对财政资金流向下级政府或部门需要跟踪审计的,下发审计事项和疑点清单至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结合本级审计计划进行延伸核查,促进上下级审计机关协作配合、整体联动。

(二)提升预算执行审计宏观性,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一是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站位。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审计的职能作用越发凸显。预算执行审计应立足微观、放眼宏观,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人大预算监督重点,树立为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思想。审计机关要注重政策引领,加强政策学习和研究,提升政策领悟分析能力和水平,将中央文件精神和国家重大政策要求落实到审计实践中,增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局性,提升审计结果的层次和水平。在深入揭示反映统筹财政资源力度不足、预算约束不够有力、资金绩效有待提升等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举一反三、由表及里,通过单个现象发现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层次挖掘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让党委政府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运用于宏观决策和管理。

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前预算执行审计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围绕财政重点工作,着力揭示典型问题、风险隐患和违法违纪问题线索,促进解决重大问题。关注部门单位长期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情况,重点揭示因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导致的农民工工资拖欠、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及时清退拖欠账款,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建立主体更加平等、竞争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关注减税降费、惠企利民等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示部门单位违规或超标准收费、依托行政职权变相向企业收费等问题,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关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大事,促进资金拨付到位、项目有效运行,助力“六稳”“六保”政策落实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加强成果运用。以改促建,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和整体运用。在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预算管理、完善制度体系的同时,结合审计查出问题和整改情况,从一个单位扩展到整个行业领域,达到查出一个问题、规范整个行业的审计效果。另外,健全完善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问题线索移交机制,促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等其他监督形成监督合力,扩大审计成果运用范围,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效果,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推动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经济结构、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民生福祉、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作用。

(三)强化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促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明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审计人员要树立绩效审计理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将各部门预算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内容,同时结合政策跟踪审计,抓住重大政策、重要领域、重点单位、重点事项的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促使各级政府部门改变预算执行中重投入、轻绩效的现象,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是规范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流程。为促进绩效审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出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南,对被审计单位、目标、范围、程序、方法、结果运用、整改跟踪、质量控制等全过程加以明确,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规范和指导。同时指南中结合实例,实例应以某项政府性资金为主线,重点关注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运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数据建模、成本效益等技术方法,提高指南的可操作性。

三是建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行业、分领域科学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量化绩效审计的评判标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绩效评价内容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资金分配决策、资金拨付和支出情况各个方面建立指标,如:关注重大项目、重点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是否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是否设立预算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绩效目标,是否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一般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预算执行率、预算追加率和预算执行进度,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等内容。

四是强化绩效审计结果运用。建立绩效审计结果公开机制,将绩效审计结果纳入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依法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绩效审计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更好发挥预算绩效审计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建立审计整改台账,促使被审计单位对发现的问题一一销号整改,对财政资金损失浪费或使用无效、低效等问题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坚持科技强审,完善大数据审计模式。

一是坚持数据先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省级审计大数据中心,多渠道扩充数据源,扩大源数据的种类和规模,并在省市县三级之间贯通,打通行业、层级之间的数据鸿沟;建立全省审计数据报送机制,定期获取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审、指标管理、国库支付、总预算会计、部门决算、非税收入数据;各级预算单位的部门核算数据;工商、人社、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工商登记、组织机构、人员编制、车辆登记、出国出境、税务发票、协会学会等第三方基础数据,实现财政审计基础数据的全覆盖。

二是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省级数据分析团队。从全省审计机关选拔财政审计专家、计算机技术骨干,并从社会聘请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审计大数据分析团队。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的组成结构将宏观思维、具体业务审计思维和计算机审计思维相互融合,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打破传统旧有的审计思维,提高分析的质量,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采用“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组织方式,将数据分析关口前移,减少现场审计的时间,最大限度缩小地区与人员素质差异带来的审计效果差异。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力度。积极适应新常态新要求,结合政策跟踪审计,主动调整审计思路和技术,针对重大政策、重要领域、重点单位、重点事项的审计内容创新分析技术和方法,应用趋势、聚类、多维挖掘等分析技术,探索“政策-数据-问题”“政策-问题-数据”“数据-问题-政策”三种审计思路,创新财政资金的横向和纵向关联分析,财政与其他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关联分析,靶向定位更加精准,实现财政资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流向的监督和审计。

四是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分析平台。以金审工程三期为依托,构建省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的审计分析思路固化成分析模型,并不断完善平台的审计方法库,通过拖拽式、一键执行等方式,打破技术和业务两张皮现象,降低业务人员的使用门槛,避免每年重复分析,提高审计的效率,并实现省市县三级基础数据、审计经验、审计方法等共享,为智能化审计打下基础。

(五)加强审计质量管控,不断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监督质效。

一是实现项目统一统筹管理。通过制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标准、业务流程、审理复核等操作规范,明确审计内容和重点,统一审计标准、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方法,统一定性口径,形成完整的审计业务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确保审计指导思想一致、审计重点突出。同时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中结合效益审计、常规审计、专项审计等内容统筹开展,减轻审计压力,避免重复审计。

二是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建立审计项目责任清单、问题清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中明确工作内容、时限要求和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参与预算执行审计方案的制定,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把关;审计组长要负责组织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审计报告把关;主审要负责审计报告,实现审计目标,出成效;审计组成员要按照问题清单对账销号,确保审计环节不漏项、不缺项,层层落实审计质量控制责任。

三是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构建审计复核审理工作模式,由法规部门负责审计项目质量的考核,制定《审计项目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审理的重点、职责、范围、程序和内容,通过对审计计划的安排、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编写等实施全过程跟踪审理,规范各个环节的审计文书,确保审计反映问题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适当。

四是加强审计项目的监督和检查。制定《审计项目检查办法》,明确检查方式、重点和内容,建立审计现场督查小组,采用定期检查、交叉巡查、突击检查、回头看的方式,对下级审计机关跟踪审计组织实施、审计结果上报以及审计质量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创新运用技术手段,对审计现场上传至审计管理系统的文书采取线上检查的方式,对存在审计质量问题的,追究审计组长和主审责任。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预算执行审计提供智力支持。

新时代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加强,要求预算执行审计站位更高;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要求预算执行审计层次更高;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完善,要求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更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节点,在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法规制度、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形势任务下,预算执行审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特征,紧扣我国主要矛盾变化,从国家治理全局揭示问题,更好地发挥宏观管理职能,促进规范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发挥好作用。

这一系列新形势,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党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立审为党、执审为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与时俱进、善谋大局、善把大势,树立为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理念,将服务寓于监督之中,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理念和能力水平。二是要致力于提升预算执行审计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精神,结合“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将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审计全过程,提高监督效能。要科学规划,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基于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确定审计人员培养目标与内容,分层、分类、按需制订培养计划与人才发展路径,培养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范风险、数字化审计、协调沟通、总结提炼、组织管理等能力。同时,要注重培育审计干部对党忠诚、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斗争精神;科学严谨、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依法审计、文明审计、阳光审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准入机制,从学历、专业、任职资格等方面明确审计人员选任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确保进入审计系统的人员具有审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四是建立审计专家库,通过引进或聘请经济学专家、工程师、律师、环保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改善和优化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为预算执行审计提供专业支持。

猜你喜欢
部门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三部门出招:保障『快递进村』目标实现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应对挑战需多部门联手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