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志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1922年7月23日,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在怀有满腔联合诚意和充满政治新意的二大决议中,讲了六次“联合”、三次“联盟”、三次“民主联合战线”,还讲了一次“援助”。二大开完后一个多月,又在8月底召开西湖会议,本着求同存异、求同尊异、化异为我的精神,正式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西湖会议一个多月后,也就是在二大闭幕整整三个月的那天,国共两党便合作办起了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横空出世是国共合作的产儿,也是中国高校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先行者。
上海大学的名誉校董是孙中山。名誉校董不是挂空名,他为上海大学的办学经费予以帮助,他对上海大学的学生社团予以支持,他还为上海大学的刊物题刊名,他还曾指示上海大学接纳校外受军阀通缉的爱国学生。
校董会有蔡元培、章太炎等13位人士,其中有教育家、画家、评论家,有能够为学校出资的爱国商人,还有孙中山的秘书和儿子,邓中夏任校董秘书,这本身就体现了大联合。
校长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还有一个过去不大提到的历史事实,那就是时为共产党员的邵力子(后脱党)在上海大学成立时就任副校长,还一度代理过校长。在上海大学,有共产党早期党员邓中夏任总务长,他被人称为上海大学的“大管家”。共产党早期党员瞿秋白任教务长。邵、邓、瞿三位共产党人在1923年同为上海大学最高决策机构——评议会的评议员。三人都具有极高的统战意识,与校长密切合作。还有一个历史事实,过去不少书上讲的时候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就是因与陈独秀合不来而于1923年退党的陈望道,过去只讲他是上海大学教授,很少讲他1925年2月任上海大学学务主任,更不提他1927年任上海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主持学校工作。陈望道退党不退色,信仰始终如一。
上海大学有三个系科,有的系领导是共产党员,有的系领导不是共产党员,由于党员以身作则,有统战意识,党员与党外人士之间彼此互相尊重,共同投入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
瞿秋白、施存统、李季等教授均在讲义中大讲联合。李大钊向上海大学推荐领导人并五次来上大讲课、深受孙中山敬佩,他与孙中山的会晤,大大促进并坚定了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上大著名教授、共产党人蔡和森于1922年第一批加入国民党,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共产党的合作诚意,践行了中共二大决议。他在《社会进化史》讲义中,以大量篇幅强调民主联合战线的伟大意义。介绍邓小平入党的萧朴生,1925年任上大哲学教授时也大讲联合的哲理。同盟会成员张继在题为《人与社会》的演讲中,强调为了增强人的社会性,要交流,要联合。上海大学教授田汉在讲文学戏剧时,也不时闪烁出统一战线思想的光辉。连上海大学美术教授万古蟾在讲课中也不时地讲反帝大联合。广大教师从多个角度丰富统一战线理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的教师陈望道对国际统一战线也作过一定贡献。他第一个把结束语写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并交给俞秀松转陈独秀。据说当初译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富有火热的联合之意,进上大后依然讲课阐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1924年,为了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有7位上大人到上海孙中山寓所与国民党人以及进步人士一起参加庆祝会。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上大在悼念孙中山时宣传孙中山的联合思想。萧楚女还出版了由于右任题写书名的《中山主义演讲集》,这本大书可以认为是当时国共合作的典型产物。
上海大学在正规大学中不算规模很大,可是他们规模不大社团不少。社会问题研究会、三民主义研究会、春风文学会、英语辩论会、读书会、甲子艺术会等15个社团活跃在学校内外。这些社团不分党派、不分系科,都是联合会。
更可贵的是,社团还办了13个刊物。在这些刊物中散发着浓浓的团结、联合的气息。《孤星》旬刊倡导为了学术、为了根本改进社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中山主义》周刊经常发表施存统、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以及学生秦邦宪、阳翰生宣传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思想。由上海大学负责为《民国日报》编辑的文艺副刊写道:“在这荒寂的沙漠里,我们忍不住要发出强烈的呼喊。”他们呼喊的内容很多,其中统一战线是最强音。
1923年,共产党在上海先有5个党小组,后有4个党小组。可是上海大学一直为党小组中的第一组,后来又成为中共上海区委的直属支部。与此同时,国民党在上海大学也建有区分部。两个“支部”的负责人都是上海大学最高决策机构——评议会的评议员。两党各干各的,平行发展。有时上大的共产党人会邀请国民党人参加共产党的活动;有时上大的国民党人会邀请共产党参加国民党的活动。共产党第一小组先后有林蒸等六位组长,都与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周颂西等人和平共处,并肩办学。
不论是在教师当中还是在学生当中,都有两党交叉的党员。国民党吸收共产党人士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吸收国民党或无党派人士加入共产党。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沈志远等都是1925年在上海大学加入共产党的。后来在五卅惨案中带头演讲且英勇牺牲的刘华、何秉彝烈士也都是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入党的。因此才有“五四有北大,五卅有上大”的赞誉。
1927年3月,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成立。共有19名市政府委员,其中有上大教师、共产党员侯绍裘,上大学生共产党员林钧、何洛。林钧还兼任市政府秘书长,主持市政府日常工作,这在那个年代是破天荒的事情。但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后,蒋介石背叛孙中山,搞了“四一二”大屠杀。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2年后,由于中共中央上海局统战工作的成功,那位按蒋的指令实行大屠杀的执行者杨虎,布置他的下属救出了民主人士张澜和罗隆基,总算为统战做了件好事。
《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了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流行说法:“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上大与黄埔并非同时诞生,而是先有上大,后有黄埔。
黄埔一期考场设在上大。考卷、监考、阅卷以及录取名额的分布和调整都是由国共两党人士在上大共同商定的。当时的共产党员、上海大学代校长邵力子后来任黄埔军校秘书长。上大教授恽代英、高语罕、张秋人、任卓宣到黄埔当政治教官。卜世畸到黄埔当翻译。上大管财务的斋务员向浒,在上大入党后进入黄埔,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学生罗髫渔、张庆孚也到黄埔当政治教官。学生柯柏年、杜国庠、梁伯隆等到黄埔讲课。学生张治中到黄埔担任学生队总队长。不仅是学生,连上大的旁听生曹渊居然也考入黄埔一期,并且成为周恩来亲手组建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不仅在黄埔总校,上大女生钟复光还任过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官是统战的品牌,政治教官也是统战教官。上大人在黄埔军校继续播下中共二大统战的优良种子。
上大师生怀揣中共二大统战决议开始起跑,百年来一直马不停蹄。上大人离开上大后,绝大多数人,主要是其中的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坚持统一战线。有两位上大人成为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另有两位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还有几位是共和国驻外大使,为国际联合战线献智出力。有多人为了做好统战工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上大成为党的统战干部的蓄水池。在建党百年时,有两位上大人的后代因在政协工作上有建树,获“七一勋章”。上大出来的民主人士,在建国后有三位分别担任民革、民进、台盟的主席,成为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上大还有一位教员不忘联合之初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勇于充当毛蒋之间的联络员,到北京可以直接见到毛泽东、周恩来,到台湾可以直接见到蒋介石、蒋经国,毕生为两岸统一而奔走呼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大人百年来一直在统战工作中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