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亚琳
(中共宝丰县委党校 河南平顶山 46740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国各县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力度,认真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乡村发展的各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农民实际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素质整体提升明显,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与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产业较单一,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的农耕思想惯性仍在,农业主要还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且农业产业规模不够大,对农产品的精细加工不足,生产效率和效益不够高。规模农业整体实力不够强,品种不够多,质量不优,品牌不够响,名声不够远,品牌效应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为农业增效,给农民增收成效不够显著。二是人才短板未补齐,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民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涉农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不力。随着时代进步,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聚集,留在农村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加之农村人员结构老化,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同时,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技术服务力量薄弱,涉农人才总量缺口较大,优质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数量与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发展。三是思想解放有局限,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创新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必须要增强创新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目前,思维扩展有限,缺乏对本土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还有欠缺,思想解放有限,新业态培育较少,未真正打破常规,工作方式方法不够新颖,没有真正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四是生态理念需强化,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传统村落进行了美化,农村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但对照农村宜居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还未完全深入人心,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村民乱堆杂物、乱放禽畜、乱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村民有时候还会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渠、河道、池塘等水源中,水体生态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村环境保护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村落未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仍无法及时妥善处理,洒水车、扫地车、垃圾清运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有限;环境治理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措施,部分村落虽然下功夫进行整理,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日常卫生保持不够,另外还有部分村落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未真正实现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整体提升。
现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提出以下建议,旨在为推进乡村振兴上提供有力支撑。
1.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对农作物实施从播种到收割,要更多运用现代化作业,提升效率。目前大型农机用品很多仍属于租赁作业,需要多种渠道配备农机用品,保障供给,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健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广泛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不断降低经营农业的成本。
2.不断延长补充农业产业链条
部分地区虽然依据所种植的农产品开发第二产业,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产业链,但并没有完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增值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农产品加工要从粗犷型向精细型转变,不仅仅出产原材料,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或做成各类休闲食品,或加工成各类工艺品,或加工成饲料,做到“一颗植物吃干榨净”。
3.拓展和深掘农业产业的功能和价值
引导农民开发农家乐、民宿客栈、休闲旅游等项目,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深度,同时建议根据县域自身实际招募更多项目在乡村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更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广泛,如果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必将举步维艰。
1.培育乡土人才
培养乡土人才就是培养新型农民。要高度重视农村干部、农民队伍的培养,切实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人。激发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对群众定期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民朋友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手段推进生产经营。让乡亲们成为有特长的职业农民,让农民生活好、收入高、机会多,让千家万户追求幸福的内生动力变成乡村振兴的巨大合力。
2.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拓宽渠道引进人才。一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高学历、技术型专业人才。二是关注从家乡走出去的本土化人才,放宽本地人才返流政策,要多渠道开展本地人才搜寻招募工作,吸引本地人才回来。留住人才首先要搭建一个适应人才发展的平台,给人才岗位留有发展空间,让人才感觉到事业发展的前景和生活持续向好。其次要改善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特色产业,靠事业留住人才,对农村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要给予更多政策性倾斜,比如在住房、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厚的支持,用物质激励留住人才,用真挚感情留住人才。总之多措并举,针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人才激励措施留住人才,就是要给予他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3.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重用人才,提供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乡土人才,引导青年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驻村,让乡村的人气旺起来,真正成为一个有人气、能留人、能干事的好地方。另外高度重视返乡创业者,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还可以依托和鼓励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和创业创新基地。
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要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不断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各类创新主体,搭建平台,强化关键技术研发,要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治,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经济作物增产增收。
2.销售创新,拓宽销售渠道。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自产自销。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另外还可以通过“种、养、管”相结合的新方式,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提高土地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积极发展“体验式采摘”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创新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多措并举,培育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3.机制创新,提升发展活力。要加快完善研究体制机制,争取各级财政对农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科研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定岗培育等方式培养人才,另一个与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体系,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建立宽松的创新环境,允许积累、允许试错,努力培育潜心科研的氛围;健全激励创新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此外,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和管理理念,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更为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
不断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不断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点串线,由线成面,打造成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
1.不搞大拆大建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来进行科学规划,弹性设计,切勿大改大建,以创建生态宜居的理想环境为目标,保留传统乡村景观的乡野风趣。示范区内建筑以村落原有形式为主,丰富村落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可统一采用相近的建筑色彩,墙体色彩选择要配合四周颜色,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还要格外注意细节处理,营造传统村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村内路、桥、灯、绿等统筹规划设计,使村内环境整洁朴素,居民生活便捷舒适,营造新型社会化生活空间。
2.夯实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要抓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完善路网、渠网等基础配套设施;要注重道路绿化美化,沿主干道种植可吸收污染的植物,结合路旁水渠统筹设计,搭配以四季景观树为道路景观节点,根据各村景观脉络,构建完整交通道路。
3.融入社会资本
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投融资领域,创新投融资方式,吸纳社会有效资本,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要鼓励社会有效资本融入,激活乡村经济价值,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像观光电瓶车、社区直饮水、自主购物机等方便居民生活且需要定期维修维护的设备,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准入,最大程度吸收社会资本,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基层财政资金紧张的困境,还能合理利用村内公共空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大众旅游时代,通过旅游留住乡愁乃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以乡村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价值为引领,以有效的治理机制为保障,还要有符合村自身特点、满足到访者体验需求的旅游产品,做到吸引人,留住人,远者来,近者悦。
1.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资源
在本土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借助本地的文化底蕴,重点突出核心景点。根据各县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家级景区及红色教育基地等发展成为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核心区。
2.合理设计优化旅游路线
编制完成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结合旅游景点打造高质量旅游路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功能,增加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多方位提升游客舒适度、满意度和收获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别游客需求。让“一个景点美”延伸到“全部景点美”逐步形成“旅游景点示范带”,让游客获得不虚此行的体验,让路过的朋友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让旅游这个行业真正成为拉动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
安排专门的宣传经费,用于宣传资料制作、优秀宣传工作人员奖励补助等经费投入;制作具有吸引力宣传资料,丰富宣传形式,通过新闻媒体、抖音、微信、微博、宣传文本横幅、LED、网红打卡地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根据宣传的需要,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有效宣传,做到有的放矢的宣传。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注重自身学习,提升干部素质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新时代,把握新理念,实施新战略,提升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通过学习使党员干部保持勤政廉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2.不断优化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党的基层建设工作需要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工作队伍。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需要不断扩大,要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打通基层晋升天花板,畅通干部的成长渠道,树立基层工作大有可为、基层干部能有作为的导向,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注重后备干部培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党校、培训基地等多途径、多渠道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加强纪律教育,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完善基层纪律规章,基层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严格执纪,把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担负起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3.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引领作用
基层党建工作要因地制宜,从各个村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不断完善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学雷锋服务站,定期开展评星树典活动,督促所辖党员积极亮明身份参与村内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农民党员的管理,促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互动中深入了解群众思想需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建立起良好的党群关系,使党员受到教育,促使大家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建设美好家园。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景光明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需要顽强拼搏的奋斗大业,更是一项需要凝聚各方能量形成强大合力、同心同向发力的世纪伟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蓝图已经绘就,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作为,尽力而为,久久为功,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终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