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的若干新特征评析

2022-02-05 08:41郭海龙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疫情

郭海龙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编译局>,北京 100017)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特别是2020年夏季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使得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表现良好,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并在近期表现出若干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结果,又具有全球疫情影响下的新特点。

一、注重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南方谈话后,特别是中共十四大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热潮中,中国宏观经济就开启了在“软着陆”中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持续到十八大之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仍在持续升级的进行过程中。这一跨时代的“蝶变”是中国经济在脱胎换骨、新旧动能转换,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一跨越时代的漫长进程表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型升级是一个艰巨的战略工程,难以一蹴而就,要有长期阵地战的布局。而今,在全球疫情大爆发大流行背景下,在国际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和美元量化宽松、俄乌冲突引发国际贸易系统和金融系统紊乱等国际挑战面前,我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强化经济宏观调控,经济转型升级力度空前加大,出现了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一)压缩钢铁等产业的产能有助于产业升级换代

长期以来,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最近印度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对我国而言,追求钢铁产量也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曾“以钢为纲”,为提高钢产量一度大炼钢铁,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饥荒,留下了深刻教训,不得不对国民经济大调整。但是,钢铁产量始终是我国衡量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开始突破1 亿吨,并在此后连续25年稳居世界第一,且连续10年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追求钢铁产能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道路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钢铁历经坎坷曲折的经历,显示了钢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但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我国钢铁产能已经远远供过于求,人均产量一度高达半吨。尤其是紧邻首都的河北省和唐山市,呈现出“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产能格局,河北钢铁集团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成为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海外市场、成功“走出去”的重要跨国企业之一。

如今,在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钢铁产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利润微薄、能耗大、污染严重、碳排放量较高。且我国在铁矿石进口方面受制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2021年非洲国家几内亚政变后,中资企业投资2300 亿美元的西芒杜铁矿被叫停,这些状况显示出我国铁矿石进口多元化策略存在风险。此情况与当年我国投资玻利维亚锂矿后,西方策划政变迫使其左翼总统莫拉莱斯流亡海外导致合作出现波动如出一辙。这些政变都给我国的原材料供应安全敲响了警钟。为了微薄利润而维持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且要承担原材料受制于国外产地的风险,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钢铁等夕阳产业,通过停止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由鼓励出口改为限制出口,有助于压缩高能耗、高负荷的产能,促进产业升级,节约矿产资源,降耗减排,减少对外依赖,规避原材料“断供”等风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促进产业结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更加立足于内循环这个基础。最近,国家在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为了促进内循环各个渠道畅通。

(二)通过开办北交所扶持“专精特新” 企业助力新型工业化道路

长期以来,资金匮乏及来源渠道不足,缺乏市场化融资渠道,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限制性因素,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受制于有限的资金链渠道,不得不量入为出,进而限制了产业规模,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技术革新和经济创新活力不够,影响了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可以说,处于战略地位的高新技术,专利之火缺乏融资渠道之油,就难以激发创新活力,也大大影响了专利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力度,缺乏资金链支持,产学研难以深度结合、无缝对接。

鉴于高精尖技术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为便于“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继上海证交所(1990年11月26日)、深圳证交所(1990年12月1日)创建三十多年后,2021年9月2日,我国在北京开办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证券交易所。这一决策,有望打造中国版的纳斯达克。通过市场的力量,迅速布局新三板业务,既从国家宏观政策上大力支持,又符合首都经济淘汰落后产能、以中关村产业园区等为龙头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定位,是经济方面的大手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次大胆探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运用金融手段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决心。

北京作为首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疏解非首都功能营建首都副中心的同时,通过布局中国版纳斯达克,有助于提升首都在经济战略方面的引领地位,并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启发京津冀、华北、东北等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通过锚定高新科技,蹚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受疫苗研制、北交所等因素影响,2021年北京得以和上海同步迈入GDP总量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的行列,成为“头部城市”名副其实的领航者。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内部南北方经济存在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北京为扶持“专精特新”企业采取的措施,对于巩固北京的经济地位,使北方省份和北方主要城市找准定位,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为扭转中国经济南北失衡的局面创造更多契机,进而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全面铺开“新基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我国推出的4 万亿经济刺激方案,重点放在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2009年开始,我国在入世后产业链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建成了以高铁“四纵四横”为代表的交通物流网络,并正在构建“八纵八横”格局。相比之下,而今,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美国对华科技、贸易打压,我国更注重被称作“新基建”的新传播通信技术、新能源体系、新交通物流模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2009年的刺激方案一样是着眼长远,打造世界范围内最大单一市场,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内需。

当前,新基建系统虽尚未完成,但已全面铺开,且比很多国家站在了更靠前的起跑线上,这为打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应用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和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领先的5G,以及在“卡脖子”状态下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科技攻关的芯片产业,还有量子通信、天巡号天文望远镜、天眼射电望远镜、天宫宇宙飞船、北斗导航系统等技术正在成为新时代领跑者,而光伏、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大力普及或研发和超高压输电技术对我国实现能源自给、摆脱能源对外依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在国有资本带动下投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强对绿色科技产业的投资,有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限制低端产能的盲目扩张推动跨越式发展

疫情爆发以来,由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了世界各国进口货物的生产中心和经济发展引擎。然而,原材料涨价以及出口商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导致很多中国厂家薄利多销,受益的是澳大利亚等原材料供应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信贷方、知识产权方、投资方及终端消费群体,众多中国企业仍然处于“赚辛苦钱”的地位。在全球疫情导致出口激增背景下,此前长期运营中依赖投资、出口的高能耗模式,有强化路径依赖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疫情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各国复工复产的能力必将逐渐恢复,中国要避免盲目扩张的低端产能以后成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包袱”。

近期由于“双碳”目标限制煤炭产能,煤炭资源出现供不应求导致拉闸限电,客观上限制了低端产能扩张。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在很多地方更是主动节能减排,明确限制高能耗企业盲目上马。例如,随着近年来铝价不断上涨,处于西北和西南结合部的四川广元曾计划从中东部地区引进150万吨铝产能,但由于我国政府承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表并自上而下逐级落实能耗控制指标,落实到广元本地则禁止上马火电项目。因此,为满足能耗控制要求,只能利用水电等绿色能源供电的广元,即便采取每天早晚各压缩一个小时路灯等节电措施,该市电解铝项目也仅仅上马了75万吨,比原计划压缩了一半。无独有偶,作为重要的三线建设老工业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主动限制产能,对原有产能逐渐消化的同时,不盲目扩张新产能,导致自身经济总量受到了宜宾等新兴城市的挑战。这种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同步严格控制能耗的政策,虽然短期来看,牺牲了西部地区以更快速度发展等眼前利益,但有助于“倒逼”西部地区主动适应清洁能源、绿色生产等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避免重走中东部地区那种先高能耗、高排放而后节能减排的老路子,发挥后发优势,主动采用最新技术和最近标准,一步到位促进产业跨代布局和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发挥正增长和世界工厂优势顺势而为

2020年,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高达8.1%,领先于各主要经济体,这些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贡献率长期高于30%,居世界第一,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迷提振了信心,具有独特的全球意义。而率先控制疫情则为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复工复产及出口带来了重大利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正在充分发挥正增长和世界工厂优势顺势而为。

(一)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彰显了对经济发展势头的自信

正常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但是,面对美联储不断印钞等量化宽松政策,美国试图继续用贬值的美元对各国进行“薅羊毛”换取产品和资产。这一背景下,为保证本国战略利益,我国利用制造业优势,促进人民币相对于美元适度升值是必要的。

这虽给出口带来不便,但由于疫情期间,中国是唯一能满足各国需求的“世界工厂”,他国理应付出更多贬值的美元购买中国商品才能价值平衡,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来应对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则使美元使用者怀疑美元信用,间接推动使用欧元、英镑或人民币来购买中国产品,促进“去美元化”,从而阻碍美元通过贬值向各国资产“薅羊毛”的企图,使贬值的美元回流美国,让美国自身承担超发货币的危害。当前,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不断高企就是美联储不断量化宽松导致美元滥发的恶果之一。

而今,面对俄乌冲突导致的大量资本回流,美国高企的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例如,2022年1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7.5%,创下自1982年2月以来的新高。而西方对俄罗斯制裁,把俄罗斯踢出国际银行间电讯联盟(SWIFT)导致俄罗斯不得不宣布从2022年4月1日起对西方为主的“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以卢布绑定天然气等能源进行反制,甚至进一步绑定石油、化肥、粮食、木材等主打出口产品,这挖掉了美元的一大块业务,客观上促进了美元回流美国,进一步恶化了美国通货膨胀趋势,其后续效应将逐渐显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全球疫情导致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希望的背景下,人民币锚定中国制造,通过人民币升值与信用下降的美元进行适度“货币战争”,是非常恰当精准的策略,维护了中国的正当利益,而沙特在俄罗斯被踢出SWIFT后,出于避免美元信用贬值等考虑,计划改用人民币结算对华出口能源,促进了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地位。而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美国,经过两党激烈辩论,国会不得不再次提高政府债务上限,以应对不断上涨的行政成本,从而再一次避免了关门危机。此外,美国政要最近频频向中国示好,意在通过经济合作、扩大中国产品进口从而缓解自身的通胀压力。例如,美国外交官、贸易代表以及总统拜登都放下阿拉斯加峰会时期美国那种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的身段,主动向中国寻求帮助,而中国很清楚美国转嫁通胀压力的意图,因此,提出了取消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额外关税作为中美开展进一步合作的先决条件。这种态度显示了中国政府不愿意拿原则做交易的态度,进一步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在经济实力蒸蒸日上面前产生的自信。美国也意识到需要扩大进口量、降低通胀率,免除了之前特朗普政府贸易战时强加的部分关税。因此,尽管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在对华遏制方面形成了广泛的战略共识,但是在经济问题面前,形势比人强,用克林顿1992年击败赢得冷战和海湾战争的老布什当选总统时的名言“笨蛋,问题是经济(It's the economy,stupid!)”来分析美国,至今仍然不过时。

(二)提倡“三次分配”助推共同富裕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如期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大历史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虽然消灭剥削还存在难度,但是消除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恰恰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使命,提倡“三次分配”助推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可谓正当其时。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尚无统一进行宏观调控的全球性政府,导致市场决定、注重效率、深度参与全球化的一次分配和各国政府宏观调控、注重公平、各自为政的二次分配之间呈现出巨大的矛盾,结果是宏观调控失灵。而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源于西方的福利国家建设占用大量的资金,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且难以扭转贫富差距。冷战后,由于新自由主义肆虐,全球范围内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新冠疫情作用下,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提倡“三次分配”有助于纾解民众的困难,有助于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中国发展模式在全世界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提升我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十多年前的冷战终结,结束了苏联为首的经互会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割裂。之后,在全球形成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背景下,“没有国界”的资本总是向低成本、高利润的地方流动,这些地方应市场广阔、税负轻,拥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而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恰好是此类为数不多的绝佳流入地: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复工复产的节奏不一,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最快复工复产。且拥有单一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整体较高、高达4 亿人口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市场潜力,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治安长期良好的因素作用下,中国是能带来商机的投资沃土。因此,从我国撤资但在国外受疫情影响又不得不回国投资的投资者比比皆是,此类投资者为赢得市场、赢得未来,通过慈善活动参与三次分配的可能性将有所提高。

当然,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第三次分配,自愿而不强制是基本原则,但如果政府通过税收优惠、道德楷模评选等活动把参与慈善事业塑造成富人圈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那么,为了声誉、信用或商机,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收入群体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这将推动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如果这一优势能够形成巨大声势,则有望塑造全球范围内的典范,为世界范围内和平正义力量制衡无序扩张的资本力量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收入归中央,强化“全国一盘棋”财政格局

2021年6月4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把原由自然资源部门征收的上述四项非税收入,全部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其中河北、内蒙、上海、浙江、安徽、青岛、云南等七地自7月1日开始试点,202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这项征管划转工作。

该政策是继2018年国税、地税重新合并后,土地出让金这一重大财源又一次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这个规定,意味着1980年向一些地方“给政策”,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1997年房地产市场兴起时土地出让金收入归地方政府以扩大地方政府经济自主权的做法,正在收紧。而扩大地方政府经济自主权的政策曾在壮大发达地区地方性财政资源、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也诱发了“诸侯经济”等问题。

由此管窥蠡测,可以明确土地出让金新政策背后的逻辑和趋势:地方政府微观经济职能将显著下降,中观治理职能将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而中央对各地土地规划、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增强。这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等重大的区域经济问题,将在“全国一盘棋”财政格局下的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进一步得到解决。进一步讲,共同富裕、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等重大战略将具备更强大的财政和制度保障。

(四)提倡内循环、开展需求侧管理挖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

当前,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十四五”规划稳步开局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上了新台阶,为需求侧管理准备了条件。而在美国对中国进行“芯片”断供等威胁下,我国必须着眼长远,利用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链完整齐备、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塑造的世界最大市场、社会总体稳定向好等优势,提升产业和科技领域自主化水平,摆脱对外依赖。这就需要立足于内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其中,内循环是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点,而增强内循环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消费主体所产生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双循环战略下的需求侧管理,将使供给侧改革更加有效,对提升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扩内需”的重心需要从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特别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减少对投资驱动的依赖。

当前,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网络不够健全,人们有一定的消费意愿,但是缺乏足够的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保障,无法放心消费。为了将来过得不拮据,大量中等收入群体选择了量入为出,这导致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空有最大的消费者群体,却远远没有释放出相应的巨大消费潜能。为此,只有加大减贫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住房(廉租房、公租房)的公共投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从而彻底铲除“新三座大山”的威胁。这就是说,总体的方向需发挥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保障保险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增强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人类发展指数(HDI)和社会发展完善程度,弥补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社会民生建设方面的短板。用健全的社会保障让居民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挖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提升消费的拉动作用,通过消费切实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三、“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增强

目前,我国是东半球最大的经济体,创造了政局稳定、经济稳步增长的“两大奇迹”。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16年西方政治危机和2022年乌克兰战争局势的演进,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正在成为美、欧、中、俄“准四极”格局中最有潜力的一极以及世界和平与政治经济形势稳步前进的“压舱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全球性大国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举足轻重。我国为了促进“走出去”,支持各省区市通过输出优势产能和更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正在持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亚投行的积极作用,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首先向全球通报疫情的情况下,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整体形势持续向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稳定之“锚”和世界多数国家最大贸易伙伴。随着新冠疫情对全球各行各业产能的破坏,在中国率先复工复产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作用显著增强,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

(一)中欧班列激增为疫情期间欧亚各国经济复苏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中欧班列因运量大、价格低、时效强、绿色环保、检疫环节接触感染风险低等多项优势脱颖而出。特别是在疫情的持续冲击下,空运价格大幅提升,欧亚地区传统海运受制于检疫、装卸人员紧缺且沿途疫情高发难以补给等因素,导致运力不振,出现了大面积停滞,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将进出口货源移至中欧班列运输,中欧班列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而俄乌冲突发生后,欧洲和俄罗斯相互禁止对方飞机进入领空,则客观上推高了对中欧班列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释放了大量非高铁线路的货运能力,为开行更多中欧班列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重庆、成都、郑州、宁波、义乌、新乡等40多座城市开通中欧班列。目前,开通中欧班列的各地正在进一步通过铁路提单制度、沿线国家“关铁通(CTOP PRPGRAM)”等探索完善陆上贸易规则,在促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便利化水平和通关效率。目前,这条亚欧大陆贸易运输通道已联通东半球20 多个国家90 多座城市。即便是在俄乌冲突爆发的背景下,中欧班列仍然通过俄罗斯—白罗斯—波兰等通道,货运量节节攀升,并解决了回程空置的问题,大大方便并促进了中欧之间沿线各国的贸易。

中欧班列巨大的辐射能力,为我国外贸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也为疫情期间欧亚各国经济复苏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目前,中欧班列的受制因素主要是各国铁路轨距不统一。例如,中国和欧洲大多数国家用的是1435 毫米的标准轨距,而独联体国家则沿袭了苏联1524 毫米的宽轨,这导致在中国从阿拉山口到中亚或从满洲里、绥芬河去俄罗斯,或者经白俄罗斯去波兰,火车都要换轨才能继续畅通。目前,设计中的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新铁路就计划采用标准轨,若成为中欧班列线路,将有助于提升效率。

中欧班列的开通,虽然最初只是一种尝试,但是久而久之必然久久为功,产生内涵丰富的地缘政治意义。中欧班列途径俄罗斯、中亚以及中东,客观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亚太、印太、非洲、西欧和地中海沿岸互为补充,促进东半球贸易和经济整合,尤其是中欧班列通过整合亚欧大陆这一“世界岛”的贸易和经济,将在中国海洋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扬长避短,促进西部对外开放,并把之前孤立、封闭的内亚(Inner Asia)从“陆锁(landlock)”地域变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中枢,激活内亚作为“世界岛”心脏地带的特殊作用,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海岛国家(美洲、澳洲、日本、英国)滥用海权优势对亚欧大陆内部事务的干扰。

(二)国内自贸区建设与国际自贸谈判重大进展、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助推经济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需要通过内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对外自贸协定以提升经济效率,扩大商品市场,推动原材料产地多元化,促进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内循环更加健全,促进在多边和双边层面实现共赢。

在国内层面,以开放第五航空权到试点第七航空权的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代表,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等机制,国内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与此相类似的临空经济区等经济创新模式也如火如荼地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在国际层面,面对疫情考验和美国贸易战挑衅,我国加快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自由贸易谈判步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CIA)等都是2020年以来的累累硕果。在此基础上,中国乘胜追击,已经正式向“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提交了申请,显示了积极支持自由贸易的姿态。与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帜的美欧不同,中国的包容、开放、共赢、合作等理念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比如,东盟国家在美国要求中美选边站之时,明确拒绝选边站,这种对华友好的中立,本身就是东盟倡导开放地区主义的胜利,也是中国制造业优势在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显著体现。

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实现了逆势增长,2020年起,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盟而言,除疫情外,英国“脱欧”也是一个因素。在统计数据中,从2020年2月起,中英贸易不再计入与中国—欧盟贸易数据。而对东盟来说,这并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而是中国和东盟两个毗邻经济体之间开展经贸合作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疫情爆发以来,双方的经济合作并未因疫情而中断,反而势头强劲,更上一层楼,本身就说明了合作的韧性。由于疫情控制得当,东盟国家受疫情冲击整体要比欧盟国家小,采取的封闭措施对贸易影响更轻。在疫情减缓后,中国与新加坡、老挝、缅甸、印尼等东盟国家建立了人员“快捷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恢复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直飞国际航班,促进贸易恢复,维护了供应链、产业链和金融稳定;且中国—东盟国家互补性强,距离较近、物流成本低,经贸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的需求旺盛,双方贸易前景向好。

而RCEP 将有助于整合我国与东盟及日韩澳新等国的市场,促进西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最近,中国和老挝之间昆万铁路的修通,意味着中国面向东南亚,强化双方合作的态势又进了一步。该铁路下一步链接曼谷、吉隆坡和新加坡后,泛亚铁路中线将初具雏形,这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在陆上的进一步延伸和现代化提速,必将大大拓展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联系,而泰国南部宋卡等地区面临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优势,有助于我国通过陆海联运破解马六甲困局。

(三)中国与伊朗签订为期25年的长期经济战略合作协定有助于能源安全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对华遏制一度变本加厉,对此,中国一方面稳住阵脚,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开展战略合作,团结并支持他们反击美国的霸凌主义,扩大了朋友圈。

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之后,面对美国的讹诈,伊朗选择了与俄罗斯、中国和欧洲大国英、法、德的团结合作。比如,在伊朗核问题美国“退群”以及希望提升欧元经济地位等因素作用下,欧洲对伊朗启动了INSTEX 结算系统绕开了美元;伊朗也出台了用欧元和人民币结算石油的外贸政策。在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肆虐全球、中美贸易和科技博弈正酣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伊朗签订了为期25年的长期经济贸易合作合同,这是中国支持伊朗应对美国可能的极限施压、极端遏制的积极措施,以及伊朗支持中国稳定能源来源、促进能源供应渠道多样化以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这是中国和伊朗相互支持对抗美国霸凌主义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改善伊朗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了我国能源安全。值得一提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伊朗更加明确了与中国密切贸易联系的态度,与其中东宿敌沙特几乎同时亮出了用人民币结算对华能源出口的态度,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重大利好。

(四)与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提高本币互换额度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中国是大多数国家的最大或前三大贸易伙伴,用本币结算,不仅便捷且节省外汇,还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此前,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保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国际信誉;危机后,为化解金融风险,中国逐渐采取与相关国家本币互换的政策,促进了双边或多边贸易便利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截止目前,中国已经与近40个国家或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已经超过了3 万亿元,占中国2021年对外贸易额度(39.1 万亿)的1/13。从2021年12月起,人民币超过日元升至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面对美元屡次量化宽松,为防范美元贬值带来的金融风险、减少贸易损失,中国与俄罗斯等国提高了本币互换额度,以相互支持减少美元使用造成的损失,削弱美元霸权的危害。中国同俄罗斯签署了规模约为1500 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同日本签署了规模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同阿根廷签署了规模约为7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加快,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还有助于巩固某些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英国脱欧后,面临进一步次大国化的趋势,由于脱欧,英国中断了一部分与欧洲的合作和经贸往来,变得日益依赖英美特殊关系和“五眼联盟”,但是,英国为了维持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更加倾向于同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经贸关系,并重新激活“英联邦”的某些功能,在脱欧的同时以上述举措为基础推出了“全球英国(Global Britain)”战略。尽管这一战略被认为与英国企图扮演的全球性大国相去甚远,但是还是客观上需要通过加强与中国、印度及英联邦国家的联系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彰显英国的全球角色。因此,英国虽然在美国的压力下中断华为5G 业务,但是在维护伦敦金融中心这一核心利益上,英国表现得非常务实,英国与法国、德国通过INSTEX 结算系统对伊朗单独结算,与中国续签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00亿英镑的货币互换协议,以增加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而与中国货币互换将加强伦敦作为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是英国保持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虽然日不落帝国已经落幕,但是伦敦仍然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金融中心,英镑也是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世界性货币,英国的金融实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这方面值得金融实力弱于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我国,认真进行学习和借鉴。

从短期来看,中国利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人民币业务,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稳定中英关系,缓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中国与更多国家或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不仅有助于增加出口,规避美元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而且对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金融地位有直接意义。在当前俄乌冲突爆发的背景下,作为资本避难所以及俄罗斯被踢出SWIFT后的货物中转地的中国,必将在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四、评析与思考

在全球疫情持续肆虐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的上述新特征,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又显示了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的战略考量和战略抉择。

主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和技术,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是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迎接外在挑战,显示了中国经济的成熟、自信及运用政策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娴熟。

而充分发挥正增长和世界工厂优势抵制美元的量化宽松,并加大内循环力度,增强经济自立自强能力,是战略也是策略:从战略上有助于动摇美元的信用,削弱其霸权地位的危害;从策略上有助于削弱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对他国征收铸币税,以及利用周期性升值—贬值对他国进行“薅羊毛”的财产收割行为。为此,需要强化中国制造与人民币绑定的力度,通过贸易绑定本币能直接赢取更充分的国际资源,并弥补金融短板,把制造业优势成功转化为金融优势,摆脱在金融领域被西方套路的尴尬地位。

目前,虽然美元的优势地位还难以撼动,但是,其贬值的信用已经在众多大小国家中产生了不满,美元信用贬值必将伴随着反复的较量、斗争与起伏,而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英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际社会的主要玩家,则是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中的可以争取的合作伙伴乃至潜在盟友。中国与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货币互动,契合双方的利益。只要能在货币方面避免日本“广场协议”带来的灾难,团结广大非美元国家抵制美元的量化宽松和“薅羊毛”,美元的霸权地位必将动摇乃至最终瓦解。而今,俄乌冲突过程中,俄罗斯宣布对西方实行卢布绑定天然气等能源就是一个很好的反制措施,虽然比较武断而且带有迫不得已的性质,但是客观上加速了“去美元化”,值得借鉴,应以合作方能接受的渐进方式,促进人民币计价、交易。

除了货币政策外,“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增强,深化了欧亚国家经济一体化,为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通过经济优势造福欧亚国家,提升了领航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而欧亚大陆是“世界岛”,其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必将促进欧亚大陆传统大陆国家崛起,而处于“海岛”的国家,其地位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近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强合作组成安全联盟(AUKUS)就是这种焦虑的体现。

由于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其外交的军事化,对于经济并不能起到弥补作用,反倒会因为过度军事化加重经济负担,陷入一种穷兵黩武或军国主义安全陷阱之中。美国的出路,理性的方向是模仿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大规模缩减军事投入,将节省的财政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和战略投资,从而轻装上阵,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扭转经济颓势。

而美国作为霸权国家,习惯于采取咄咄逼人的军事态势,在加上其长期的霸权心态惯性,尤其是其内政被军工复合体操纵这一权力结构,注定了缩减军费这一出路不会获得美国全社会的认可,尤其是鼓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米尔斯海默等智囊,虽然反对北约东扩接纳乌克兰,但不同意美国“自废武功”。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内部的经济利益结构对美国摆脱军事负担的束缚更严重。要知道,美国的霸权,靠美军、美元、高科技,然而,美国固有的利益集团结构,决定了美军作为最大的军火消费市场,是不会被削减的。不但不会削弱,而且军工复合体左右下的美国政客团体,会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煽风点火,以刺激相关热点地区购买美国军售的力度,从而维护经济利益。同样,对美元的挑衅,也一贯被美军打击,利比亚、伊拉克就是前车之鉴。

但是,面对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块头国家,甚至是面对伊朗这样稍大国家的去美元化,美国只能以强化美军去平衡和遏制,而难以直接发动战争,这就是美国以军事手段维护美元霸权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由于过于依赖军事,而且利益集团结构绑架政治,国家长远利益难以兼顾。这其中,利益集团结构是根本因素。正是这一根本因素起作用,才会出现文明钟摆周期律——文明的巅峰在东西方如同钟摆一样反复摆动。

此外,面对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新动向,应精准区分不同的西方国家,适当采取经济合作、政治分化等“楔子战略”。西方阵营看似庞大,但并非铁板一块,应当利用美英澳联盟(AUKUS)加深盎格鲁—萨克逊集团与欧洲大陆的分歧,以及日本、印度、新西兰、加拿大等国被美英澳联盟边缘化的契机,促进与欧盟、新西兰的经济与战略合作,进一步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开展经贸合作和政治互动、化解分歧,争取合作共赢互动,分化西方国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争取韩国、法国、德国等不愿意对华完全敌对的国家,开展战略合作,扩大朋友圈。目前,在俄乌冲突中,中国支持欧盟战略自主,并同俄罗斯展开人民币结算直接交易,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在美国企图通过“民主峰会”以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划分世界的同时,作为美国最亲密盟友的英国,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却喊出“我们不反华,我们亲华”的口号;近期反华比较猖狂的澳大利亚也放下调门出现缓和迹象;而印度虽然与美国眉来眼去发展“印太四国”(QUAD)机制,但是身体却很诚实,主动将本国货币卢比与人民币以11.5:1 挂钩,而不是与不断量化宽松的美元挂钩,且在俄乌冲突中不顾西方劝告加大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诸如此类的种种表现,都表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增强。甚至美国总统拜登,为了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得不在北京的上午时间即美国东部当地的傍晚,与中国领导人视频通话,以求助于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机加重,国内社会撕裂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民主峰会”是打肿脸充胖子,慕虚名而处实祸,反映了美国唯恐失去霸权的战略焦虑。对于所谓“民主峰会”,中国不必反应过度。在美国召集拥趸们召开民主峰会的同时,中国充分利用经济实惠等利益与尼加拉瓜高调复交,成功压缩了台湾当局的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暗地支持立陶宛与台湾发展官方来往,我国则防微杜渐,对凡是与立陶宛开展经济往来的企业进行制裁,以迫使立陶宛迷途知返,用经济手段促进政治问题解决,显示了我国对外交往的实力、自信与灵活但不失强硬的手腕,这一对付个别小国的经验值得推广。2021年6月10日《反外国制裁法》出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变得更加成熟、自信、有定力。

总之,面对纷繁芜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应以政治促经济、用经济稳政治,多管齐下,精准发力,争取世界上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力量,积极团结中间力量,孤立敌对势力并各个击破,最大限度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对内加大改革力度营造商业友好型国内营商环境,从而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迈上新台阶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疫情
疫情仍在 请勿放松
战疫情
疫情之下 年夜饭怎么吃?
疫情来袭 我们该怎么办
疫情常见词知多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战疫情 迎七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