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河南省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2022-02-05 07:43:37张钰
商展经济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循环河南绿色

张钰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8)

1 碳中和战略目标

世界气候问题的解决对国际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且已不再受制于常规的地区政治空间,慢慢地成为世界治理的主要内容。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中再三提出,中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将持续付出中国力量,使用更有效、更科学的方针和策略,以便到2030年前CO2的排放上升至最大值,尽量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创性地提出“指导解决气候变暖的世界合作,变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核心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介入世界气候改善问题身份的历史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应促进与指导构建公平科学、多方共赢的世界气候优化模式,展现出我国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的形象,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详细提及,主动参加世界治理机制改革与构建,促进在共同但有差异的责任、平等、自身素养等领域实施解决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合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主要提及,到2035年,普遍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模式,碳排放上升至最大值后平稳下滑,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总体达成;“十四五”阶段,协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升级,协助绿色技术的研发,主动参与、指导解决气候变暖等环保领域的全球性合作。根据眼下我国对气候变暖方面规划方针的改善,尤其是对十九大会议的学习能够发现,“十四五”时期必须界定绿色技术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意义,进而协助低碳、零碳与负碳产业的长期发展、使我国的循环可以更好地运转,且主动扶持气候变化等绿色发展全球性活动的开展,使国外循环变得更为顺利,深入强调绿色技术创新(内循环领域)和全球科创合作(外循环领域)在我国走现代化之路的核心意义。

2 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2020年中央政府在应对眼下和未来变幻的经济环境下设立的经济发展新规划。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应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展现我国大型市场的优越性与内需巨大的发展空间,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彼此支持的新面貌。党与国家重量级官员在有关会议上经常给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见解。由此可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彼此扶持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质量影响深远。“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出的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建设始终离不开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这是全球化环境下所有国家与地区在发展时均需应对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以我国现有的大市场与巨大发展空间为前提,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匹配我国需求视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将我国经济大循环当做重点,积极走出国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种格局将深耕我国经济大循环、旨在达成国内市场的需求,将其当做经济建设新的核心立足点。另外,这种格局还需深耕国内经济大循环,然而并不代表不与外部社会沟通,也不代表外贸市场地位开始下滑,这种格局应当充分立足我国的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内外兼顾、良性互动。

3 河南省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

河南身为中西部地区与我国十分关键的大省,主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快速发展,合理规划未来发展的新定位,不仅是坚持执行中央安排、依托各种有利资源获得新型高质量发展、改善河南在全国发展形势中重要地位做出的决定,还是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发展、协助黄河一带生态维护与高质量建设、达成中原更为出色与富民强省的重要方法。身为全国十分关键的经济、人口大省,河南经济基础稳固、比较优势突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然而高质量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不足,各种纠纷与矛盾还是广泛出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新改变、新机会与新考验时,河南应有针对性地改善经济建设方法,深入畅通国内大循环、改善国外大循环,优化经济建设的自主性、长期性,协助全省经济长期、稳定地建设。同时,河南亟须展现自己的优越性、掌握机会,明确发展路线、积极作为,在河南积极发展制造、安排、分配、消费等步骤的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向对外开放要区域、要发展力量、要协作,积极在国际大循环中发展,在协助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建设的同时,使河南更快地适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3.1 河南省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优势基础

当前,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持续改善,河南在发展格局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极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拥有牢固的基石及与众不同的优越性。首先,开放枢纽方面的优越性。河南是我国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核心交通城市,当前,河南利用当代综合交通机制上的优越性,构建了海陆空网四条“丝绸之路”,已构建了充分连接国内外现代经济开放的新形势,为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其次,市场规模方面的优越性。河南人口总数约1亿,市场潜力巨大。1978年开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指标的年均增速都超过了10%,汽车保有量在1000万辆以上,信息、教育、康养等新型消费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落实,城乡二元结构上城市化发展速度还在持续提高,郑州、洛阳两个城市圈的发展还在持续提速,南阳、安阳等城市的辐射水平在不断改善,驱动百姓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环境不断好转,消费发展的驱动力巨大,河南经济总量、市场总量优势充分得到了展现;最后,战略方面的优越性。我国粮食生产重要区、中原经济区等规划的践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大型项目发展工作也在稳健地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落实、黄河一带环保工作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充分践行,各种战略合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河南在地区发展、对外开放、体系革新等领域带来的各种领先优势更为显著,势必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3.2 河南省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方面,基于国内循环视野,制约河南对接、适应与协助国内循环的核心限制性要素为供需不协调。内需结构性不协调,消费占比低,省内消费会因新冠疫情的干扰给经济带来更大的不良影响,投资与外需在某种层面上发挥了一定的助力。供给能力不足,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技术无法被攻克的现象显著、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与风险较大、流通机制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等现象,使河南产品在制造、运输与消费的步骤不够畅通,而基于宏观角度发现,实体经济的供需不协调,实体经济与金融业间的关系不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彼此流动体系还未构建,也是不利于循环新格局更快构建的核心要素。

另一方面,基于全球循环视野发现,河南参与国际循环最主要的问题是外贸商品的高端要素水平差异显著。根据现阶段外贸商品的类型发现,河南出口产品中如技术创新等相关要素的水平还无法与进口产品相比,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品中的主要步骤重点是从国外购入。

基于国内国际两个循环间的关系发现,河南开放型经济地区的发展不协调、引领型外向型企业的数量较少、现代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差、开放平台与通道的政策优越性无法较好地升级成促进开放经济更快发展的内部动力,营商环境改善、地区合作制度与金融保障机制建设领域不均衡,无法长期开展的问题十分显著,变为不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发展的阻碍。

4 碳中和目标下河南省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议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环境下,第一,应当实现“国内可循环”“产业安全自主可管”“制造业占比总体平稳”等产业发展规划。第二,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时期性目标。两个领域的目标均想达成,就应当利用革新、利用“生态效率”的优化。首先,按照“可循环”“自主可控”等目标,界定所有核心产业长期发展的必要规模与架构,这也就联合确定了其真正的碳排放等指标的总量;其次,结合我国处理全球气候变暖负担中国责任的论述,界定综合性的碳排放、污染排放标准;最后,碳排放等具体数量与标准在比较后,形成我国绿色发展需达成的目标,从而按照产业间的相关性,设立各相关产业的碳排放等指标标准与“环境效率提升”目标。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重点的综合环境下,有必要积极展现我国经济内部循环的各种长处、产业链与供应链需持续引领产业发展、确保制造业地位总体稳定等经济发展的特点。另外,应充分展现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的各种强项,界定绿色发展的立足点,获得绿色发展的竞争力,不能单纯地用“高污染”“中低污染”等产业特点界定产业是否值得发展,而应持续改善各产业的生态效率,并将其当做发展的趋势。产业政策应与绿色发展方针高度融合,特别是环保产业的扶持方针不能只兼顾产业自身是否“环保”,而应思考扶持此产业的发展可否使产业链的基本生态效率获得改善,只有可以全面改善生态效率的产业,才能被称为“环保产业”。也只有符合“生态效率改善”这种特点的产业,才需要归入“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内。

在畅通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各步骤上,不仅需要立足生产来思考绿色发展模式,还要基于消费、流通等步骤思考其绿色发展模式,应当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野,怎样全方位地达成其生态环境的容量限制,怎样全方位地改善其生态效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甚至是服务的所有步骤,均构建了其绿色化目标,特别是在“坚定落实扩大内需规划”的活动中,内需的增加,不能以各种资源的快速使用与损害自然环境的手段,而应在对资源运用与自然环境损失给出强制性规定之后再增加内需。就建筑业、汽车产业,基于消费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践行“碳排放消费限制”方法,可将眼下国家推出的买房限购、汽车限购等措施升级成“消费碳总量”的规定,由顾客对“消费碳总量”进行计算,可促使有关产业在制造、流通等步骤不得不实施绿色化升级。在“构建我国大市场”上,应积极展现市场在协助生产要素的科学安排上的效果。“碳排放权”是眼下极为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也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达成其科学安排,即由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往环境污染较小的企业流通、由环境保护较差的地区往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流通。

猜你喜欢
双循环河南绿色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 01:40:48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14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