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现状与生成逻辑

2022-02-05 06:19王晓娜
大连干部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王晓娜

(北京服装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 100029)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党内政治文化的建构是灵魂与血脉。可以说,党内政治文化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虽然自创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十分重视党组织内部的政治文化建设,但直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党内政治文化”一词才被明确地提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史中首次明确提出“党内政治文化”这一重大理念。继而,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2],十九大党章着重强调,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3]21。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在政治实践基础上构筑的政治上层建筑,是政党组织内部的政治文化表现。在“党内政治文化”一词提出以前,我国学术界通用“政党文化”的概念进行相关表述。王沪宁最早进行政党文化的研究,他提出, “政党文化包涵了人们对某一政党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和原则择取”[4]。赵理富在其2002年的文章中最早对“政党文化”的概念做出了具体界定,认为政党文化具有六大要素: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文化、政党形象和政党领导人的风格[5]。本文在借鉴学术界关于政党文化和近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做出了相应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积淀而成、并持续发展着的,为广大党员所普遍认同、并深刻影响党组织运作与党员行为选择的政治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体系、党内价值认同及内在核心理念[6]。 (下文如无特别说明, “党内政治文化”即指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

当今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如何及其生成逻辑,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研究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与生成逻辑,对于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巩固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与执政基础、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无疑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当前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党组织内部所形成的包含意识形态、制度规范、价值认同、核心理念在内的政治文化有机统一体。

(一)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兼具人民性、革命性、真理性和先进性的科学理论,这使得它不仅仅具有形而上意识形态的魅力,而且具有形而下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和政治认同的凝聚力[8]。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主导方向,且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引导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由此,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基因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内核。这一理论内核衍生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管党治党的科学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方法。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并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推进着党内政治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作为一种指导方针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共产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9],谋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达至“每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层面,更是具体地体现为一种科学的行动指南。对于党和人民而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具体问题的金钥匙;特别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最新的理论精神为工作指导,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凝聚了党员政治信仰;作为理想信念,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作为行动指南,提高了党的核心战斗力。

(二)制度规范: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组织机制

制度是以规则和程序为基础的政治安排,用以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合法性、强制性[10]。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规范中,党章处于根本地位。党章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核心制度。兼具“民主”与“集中”两种特性于一身的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制度安排与组织活动的基础,围绕这一根本原则,形成了党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重制度机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制度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监督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生活制度是党的基本制度;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党内情况通报和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决策程序等是党的重要制度[9]。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形成的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共同构成了党内制度规范体系,形成了党的制度文化。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1]333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12],这表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治党的意识就已萌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可见,如今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党的总体建设的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断得到贯彻落实,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步伐加快,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为主干的法规制度体系得以完善。与此同时,党内各项制度的执行力也在不断增强,制度规范体系切实转化为机制治理能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落到了实处,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得到增强。

(三)价值认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共产党人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在百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认同并激励其不懈奋斗。诸如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奥运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新时代的实干精神、工匠精神、斗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中内涵着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特质、艰苦奋斗的实践品性、对党和人民忠诚的虔诚信念。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领导方法”[13]。 毛泽东曾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4]488其中,共产党员不仅须坚持“实事求是”,而且应“远见卓识”, “远见卓识”也即意味着必须 “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依据实际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同时又能与时俱进,绵延不断地生产着新的时代精神。可以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从先进走向更加先进的重要法宝。

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在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前进的领导力量、带领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能够做到勇于自我革命,能够“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15]。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自我检视、自我修复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战斗力的根本原因[16]。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突出地表现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从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入,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继而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

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即是这一品格的特色呈现。共产党人这一实践品格体现在革命、改革、建设的全过程。面对新时代的改革难题和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求全体党员继续艰苦奋斗、大兴务实担当之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共产党人积极发扬“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钉钉子的精神来落实党的各项战略部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推进着民族复兴事业一步步前进。

忠诚于党和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虔诚信念。党员忠诚于党和人民,在内心根植“四个意识”,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具体映射[17]。毛泽东曾强调,共产党员 “应该襟怀坦白、忠实”[14]332。正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造就了革命时期拥有钢铁般意志的中国共产党人。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 “共产党员要忠诚坦白,对党组织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思想、观点。”[18]这是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席卷而来的多元复杂的各种思潮,党对党员的谆谆告诫。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次强调,共产党人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19]这是新起点上对党员“初心”的再次强调。党的十九大党章明确规定: “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3]25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加强廉洁执政建设的理念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共产党人忠诚于党也就意味着忠诚于人民。

(四)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执政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表明了党性,又彰显着人民性。 “立党为公”表明了党性,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执政为民”彰显着人民性,关键是以民为本,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而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石,由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成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以民众切实获得实惠为目的来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特点。

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长期且稳定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深知合法性与有效性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并非只是一种空泛的理念强调,而是党意图通过实践中的有效执政来增强其执政的合法性[20]。邓小平曾指出: “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11]195事实上,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已从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向了注重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实践检验和人民的肯定,执政地位得以巩固,执政合法性显著增强。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解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关键仍然是发展,且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综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一系列制度规范保障组织机制的有序运行,以共产党人精神为贯穿其中的价值支撑,不断实现维护发展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即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在过去与当前的政治实践中,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逐渐成型并不断发展的。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可见,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有一套完整严密的逻辑系统,具体而言,其生成和发展遵循着历史观逻辑、实践观逻辑和系统观逻辑[21]。

(一)历史观逻辑:历史与当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时候,人类创造历史都会有一个限定性的前提,即“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22]。同样,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也遵循着历史逻辑,是在历史所蕴含的内在规定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表现为:其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这一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其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特质是由党史中的“红色基因”塑造的,得以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同当下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融合,形成了今天党内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其一,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土壤。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大地上建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华文化脉络必定对其有着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也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的某些历史特性。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今党内政治文化中一一有着相应的映现,如当下所倡导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以人民为中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影响,也展现了中华文化脉络的现代发展,是党内政治文化承继“历史规定性”的典型表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历史传统孕育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德性政治文化,倡导“天人合德、以德配天”的崇德精神, “敬德保民、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有教无类、选贤任能”的圣贤政治[23]。传统德性政治文化在党内依然有着显著的影响,道德品质仍然是一把严厉的标尺,衡量着共产党人的品行,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内省修身”,时刻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信念坚定、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是明确的干部选人用人标准, “讲正气、讲道德、讲修养、讲廉耻”不仅仅是个人美德,还是党员拥有良好党性的具体体现。在这些原则之下,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自然是一个好干部的标志,而贪污腐化、谋求私利则必然受到人民的唾弃。

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文化脉络涵养着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必然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离开中华文化脉络来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内政治文化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继续发展,需做到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推进,在文化自省基础上实现优秀文化的再创造。然而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成型并不都起着积极作用,也同样存在着负面影响,比如,传统文化中权本位、官本位等文化糟粕的遗留残存,是当今党内民主发展的巨大阻碍。

其二, “红色基因”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内具革命性质的党,其革命文化的发生甚至早于党的成立。金冲及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因为早期的共产党人“几乎没有例外地参加过辛亥革命或接受过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23]之后,五四运动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培育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型政权意识[24]。党的一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目标,标志着党内革命型政治文化始具雏形,革命文化机体结构开始发育生长。革命型政治文化孕育出了红色革命基因,生成了共产党人独特的革命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抒写了共产党人“敢叫日月换新天”、开天辟地、翻天覆地干大事的勇气, “长征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不畏挫折、愈挫愈勇的坚毅, “延安精神”内涵着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韧劲[25]。

当今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特质是由党史中的“红色基因”塑造的,延续着“红色基因”的内核,即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应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即“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26],以理想信念为指导,推动社会革命的继续发展,推进共产主义目标的最终实现。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标识,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保持革命意志,不断丰富革命精神新的时代意蕴,才能达至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当下“红色基因”的继续传承、革命精神的继续发展,都推动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不断创新与丰富。

(二)实践观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逻辑,始终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产物。这一点突出地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理论应用的具体实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信念内核与理论指导。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理想与目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仰,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崇高的理想、科学的理论,与崇尚奋斗的实践品格,在中华大地上践行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以理想信念为旗帜,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百折不挠地奋斗,开创了一系列开天辟地的创新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坚实诺言。崇高的信仰、不懈的奋斗,艰实的实践、不断革新的理论,有机地融合在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和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其二,共产党人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内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行动指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定力,更好地指导实践。”[27]新时代包括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在内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的理念与战略又指导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进程,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前进指南。毋庸置疑,在当前和今后的全面深刻改革及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攻坚克难的坚强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的统一,推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与时俱进。

(三)系统观逻辑:内部与外部的统一

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系统论逻辑,即中国共产党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这一系统在与系统外的环境,也就是社会这个更大的系统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在这一动态的内外相互作用过程中,党内政治文化得以生成、发展和创新。由此分析,当今党内政治文化在成型过程中不免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和国内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其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成型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全球化浪潮开启,以分散和开放为特征的海洋文明如滔天巨浪一般,迅速侵蚀了以集中和封闭为特征的大河文明[28],西方政治文化随之席卷而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西方政治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等为主要内容[29]。西方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作用。正面影响如,中国共产党大胆吸取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权利观念,确立了党员的主体地位;批判性地学习了西方分权中的权力制衡原则,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监督体制机制;积极借鉴了西方社会的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探索出了依规治党的理念并践行之。其负面作用如,西方国家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输出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导致我国一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极强的诱惑面前失去了自我,忘却了入党时的誓言,开始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做出了违反党章党规党纪及违法的事情来。

其二,党内政治文化的成型受到了国内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冲击。市场经济内涵着个人利益至上、自由平等交换等价值准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机制的引入,还意味着要接受其所携带的价值准则。因而,经济形态的转变,必然会牵动政治文化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内政治文化也必然受到冲击。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后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开放、自由的外部大环境,促进了党组织和社会两个系统之间的频繁互动,有利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的商品自由买卖原则,以其极大的诱惑性影响了党内一些经受不住考验的同志,有些党员将自由交换的原则引入党内,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用公权力谋私利,全然不顾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弱化了党的先进性,损害了党的纯洁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互动过程中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实实践、党内活动、外部环境都是党内政治文化成型的重要影响因子。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历史观逻辑、实践观逻辑和系统观逻辑,形成了包括意识形态、制度规范、价值认同、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此推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建设党的伟大工程的更稳固的力量。“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通过各种举措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的正向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党内政治生态的改善与优化,推动了党员队伍中形成干净担当的良好风气,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标向治本迈进,提高了党将理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能力,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

然而,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分析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与生成逻辑,为之后研究问题挑战和改善路径提供了基础,也为之后的分析提供了切入维度和视角。明晰问题与挑战、探索加强建设路径,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