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恺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辉煌。我们只有知道过去为什么能成功,才能在未来继续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课题,在新征程上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给整个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弥合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的主客二元对立矛盾,构建了从不完满的现实向完美的价值飞跃的途径,实现了彻底的哲学革命。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的前半句中这样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2]502,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哲学发展的历史都是用不同形态的理论解释世界,而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派别,即以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哲学家为代表的经验论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哲学家为代表的唯理论。
经验论者重视使用归纳法,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于经验,在经验之外没有真理,但是经验论者没有意识到归纳并不具有必然性,没有意识到经验只能必然说明过去,而不能必然说明未来,执着于用有限的经验去说明无限的世界,其结果只能走向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唯理论者提出“天赋观念”,强调使用演绎法,即用理念来推导现实,用先在的、完满的“理念”解释说明不完满的现实世界,结果总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合,并最终走向独断论和唯心论。不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不能完全正确的说明世界,一方面在于经验无法检验理念,另一方面在于理念也不能检验自身,由此便导致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各执一词,谁也不能说服谁。而这种对立的根源,就在于西方哲学历史中的主客二分传统,即现实与理念的对立、事实与价值的对立、有限与无限的对立。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始终把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分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他认为二者不能等同,“可知世界”是完满的世界,“可感世界”是人存在的和不完满的世界,“可感世界”只能通过分有理念的方式得以实现。在中世纪,西方哲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将世界人为地分为尘世和天国,认为尘世是庸俗的、不完善的属人的世界,天国是完美的、至善的属神的世界。近代以来,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并且通过提出心物二元论进一步将主客对立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逐步引发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端。为了弥合主客二元的对立,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他的“现象—物自体”理论又将这一分野加深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企图用“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消除这一对立,但同样没能取得成功。在西方哲学史中,主客二元对立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马克思在实践的范畴之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史中主客二元对立传统的超越,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的后半句中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实践哲学是马克思的核心思想,理解马克思离不开对其实践哲学的研究。
首先,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包含了人的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499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说明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因此实践就不会是一种纯粹客观的活动,而是必然会带有人的主观意志色彩。同时,实践活动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就要以现实的具体条件为转移,也就具有了客观性。这样,实践就同时统合了主观的方面与客观的方面,超越了主客二元的对立。
其次,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成为了沟通事实与价值的“桥梁”。经验论的问题在于事实无法通达价值,唯理论的问题在于价值无法落实为事实,不论是从事实出发还是从价值出发,都无法找到事实与价值的契合点。马克思用实践沟通了事实与价值,实践成为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纽带”,使得二者不再割裂。实践立足于事实这一出发点,以价值为其实现目标,通过不断地超越现存,最终到达价值的彼岸。马克思是这样描述实践活动的这种功能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527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是一种生成性的活动,人类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3]3。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始终都在践行着自己崇高的价值信仰。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地、完全地、一以贯之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的思想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理论,是被全世界广大无产阶级所接受和信仰的。
马克思早在高中时期就树立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马克思在乎的从来都不是他个人的利益和声誉,他追求的是千百万人的幸福,他青年时代的这篇文章就深深体现了他崇高的精神。马克思在他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类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在他锲而不舍地探求真理的艰辛过程中,充分诠释了崇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新征程上,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的这种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历程,弘扬先公后私的优良品格,勇于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释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这个理想社会的样态,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入手,深刻揭示异化劳动的缺陷和暂时性,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把握私有财产的运动变化趋势,得出私有财产内部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结论;并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正是扬弃异化的过程,人正是在超越现存的共产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和创造未来。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所做的一种价值判断,蕴含了全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无数革命先驱正是为了这一美好愿望而奉献和牺牲。在新征程上,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和毫不隐瞒地坚持这一最高理想,努力在逐步达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在超越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个性”是人存在的应然状态。马克思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6]人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这三大领域的束缚,只有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从一切外在的、必然性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鲜有某种思想体系关注普通的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却是这世界数量最多、付出最多、享受最少、苦难也最多的群体。马克思主义旨在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价值目标,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关注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鲜明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从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人民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15任何一种强大的思想体系,都要有科学的理论逻辑作为支撑,缺乏了科学的理论逻辑,理论就会成为空洞的口号和生硬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具有科学理论逻辑的真理性理论。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马克思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和考察都不是片面的,他总是把事物放在动态的过程中去认识。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革命性作用,承认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将来不能容纳更加强大的生产力,因此其必然走向灭亡,无产阶级必然取得胜利。
新征程上,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必须学习辩证法、坚持辩证法,要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之中把握事物的本来面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好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坚持物质第一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始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提出的一切理论,从来都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一方面,马克思坚持毕生看书学习。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做了大量的笔记,吸收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有益成果,才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马克思总是用革命的实践来丰富革命的理论。他不仅积极投身革命的实践,制定革命的纲领和策略,而且还及时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与各种机会主义做坚决的斗争。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历史性变化,认清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既不做超越历史阶段的事,也不开“历史的倒车”;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533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不论是对人的考察,还是对社会的考察,都必须将其放到一定的生产关系当中来考察。物质生产力条件是人的存在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条件,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和形态,离开物质条件谈发展,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歧途。正是因为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注重从物质生产领域分析社会历史状况,因而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注重从物质生产力入手具体分析现实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巨大飞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困难的第一把“钥匙”,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用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用改革激发更多活力创造力。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层面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而且在实践层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科学,而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3]9永远立足实践、服务实践、重视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的鲜明特征。
1847年,在马克思的指导和支持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正式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提出了“不间断革命”的观点。
1848年,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地相继爆发工人运动,掀起了欧洲革命的一次高潮。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了这次革命活动,他们二人在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相继到达巴黎,组建了新的共产主义同盟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亲自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亲自为德国的工人运动制定革命路线。他们还成立了《新莱茵报》,在报纸上发表大量战斗性和指导性文章,有力提高了广大无产者的思想觉悟。他们还组建工人俱乐部,帮助上百名革命者进入德国参加革命。
1864年,马克思又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并撰写《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同危及工人运动的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牢牢把握了工人运动的方向。
1871年,马克思又研究和支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并在《法兰西内战》中阐述了公社的性质与任务,概括了公社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大力支持公社革命,并借助第一国际广泛凝聚起的多国无产阶级力量支援、帮助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的成功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极大鼓舞了广大无产阶级投身革命实践的热情与勇气。
1917年,列宁在俄国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启示意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成果,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掀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起来,实现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1945年,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努力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颁布了人民主权原则的宪法,使南斯拉夫在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选举产生了共产党执政的政府,阿尔巴尼亚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保加利亚废除君主政体,成立人民共和国,确立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1947年,波兰经议会选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罗马尼亚推翻君主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通过革命运动,使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匈牙利国民议会批准的共和国宪法指出,匈牙利已经沿着人民民主道路向社会主义前进。同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也开始了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为一个东方大国如何摆脱落后与贫困从而走向复兴提供了现实的启示和指引。于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牢记自身崇高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断用实践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胜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更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贡献,不断开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更加自觉和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