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奥秘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2-02-05 01:08聂嘉琪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中国共产党

聂嘉琪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是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学说,它客观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并为人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指明了道路,是科学的理论。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其首创的理论形态,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世界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的一套正确的社会历史观。直到今天,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依然适用,它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曾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是对历史唯物主义非常贴切的评价。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3]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最终成就了百年伟业。深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扬弃,既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之处,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世界本源观上的“唯物主义”,又抛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不合理之处,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社会历史观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吸收了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趋势的基本原理,为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方向。普列汉诺夫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首先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4],证明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一种历史观的变革,又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作用。

(一) 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继承性的,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它既不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不像费尔巴哈所描述的那样,把人的主观意志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导致历史和人脱离了关系,从而转化为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指出,历史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根据其自身发展的轨迹进行下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基础,由此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立足的根基。必须把历史唯心主义原先的“头足倒置”的历史观再颠倒回来,人类才能在正确的历史观上继续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味地夸大意识、精神的作用,而忽视社会存在本身的作用,则是犯了原则性错误。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因此,社会意识本身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也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二) 以社会基本矛盾为导向,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社会发展存在内在矛盾的基本原理

黑格尔将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不断运动,他认为,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使它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而向前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马克思则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并没有真正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他透过历史的表象,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8],那就是社会基本矛盾,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作为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其对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经济基础则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对在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是适用的。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贯穿社会始终。

首先,生产力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促进了交往和世界历史的产生,不断扩大着人类的活动范围,让历史发展逐渐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另外,它确立了划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程度的标准。在中国古代,往往是以“道德说教”为标准,去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水平进行判断;而生产力标准的产生,则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水平做了一个详细的划分标准,为人们评价它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其次,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它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如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它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交往形式) 之间的矛盾。需要明确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阶级斗争、改革、革命等形式,这些形式,从深层次的角度讲,都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不同程度的变革。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另外,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社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要注意的是,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9]因此,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能够抓住社会主要矛盾,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而提出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群众史观的鲜明立场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人民至上是其政治立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依靠力量。在马克思之前,也有一些人试图寻找社会发展的真正依靠力量,但他们却并没有找到。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绝对精神”所决定的,而伟大人物,正是这种精神的代言人。卡莱尔则认为,全世界的历史“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尼采则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而人民群众是“奴隶”,人民群众是“超人”用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在这些人看来,人民群众的作用,远远没有个别英雄、“超人”的作用大,他们只是蝼蚁而已,这些人的历史观,统称为“英雄史观”。他们的问题就在于并没有看到这些“超人”背后的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正是人民群众在进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则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看到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点,完成了从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出发,来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进行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人民群众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会真正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由此,依据群众史观来确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又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了重重磨难之后总结出来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 坚持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坚持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其不断成长的方法论。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他人都看不到中国未来希望的时候,他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对中国广大农村的深入调研,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传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指出了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坚实的依靠力量之一,也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人民群众之一,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他人都犹豫着担心犯政治错误而畏缩不前时,他认识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破除了人们心中无形的桎梏,推动了国家生产力的大幅发展;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同时,习近平也继承了历代党的领导人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积累的经验,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断发展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不断优化生产关系,同时强化经济基础,变革上层建筑,使中国的改革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指导世界的基本原理,但从其本质而言,其仍然属于理论范畴,必然要在具体实践中才能证明其理论的真理性。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后期,已经严重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指导思想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转而向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转移;在政治领导上,放弃了共产党的指导地位,转而向多党轮流执政转变;在政治体制上,高度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弊端并没有从根源上得到改变,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愈演愈烈;在文化建设上,其被西方的“和平演进”政策逐渐渗透,开始逐步倡导西方的价值观,腐蚀其自身的共产主义观念;在民生建设上,一味地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将大量财富用在上面,忽视了民生问题,导致苏联后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外交政策上,一味地倡导苏联利益优先,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忽视了其各个加盟国之间的利益,导致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等等。苏联的解体,与其后期未能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未能合理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为中国的发展,敲响了一记警钟。

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始终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变革上层建筑,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起初向苏联学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结果屡次失败,后来毛泽东等人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指出农村敌人基础薄弱,中国共产党拥有较好群众基础,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积极实践,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改造时,避免了苏联之前“流血”的改造经验,根据阶级分析方法,得出“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的结论,对民族资产阶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完成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导向与具体的实践措施,是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典范。

(三) 坚持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群众史观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0]后来他们进一步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地进行的,并且起着真正的推动作用。”[11]在中国共产党之前,其他想要挽救民族危亡的各种势力党派,都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是将其忽略,一味只依靠所谓精英的力量,故其革命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史观,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不断依靠人民,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带领人民不断革命,最终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12]这为党坚持群众路线,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迅速完成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好了铺垫;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因此,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难,紧密团结人民,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未来重点的工作方向之一。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开拓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3]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国家发展的根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通过中国共产党证实了其理论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毛泽东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14]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目标,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也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全面从严治党,“党”是主体。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领导力量,担当着复兴民族的历史大任,必须保证党始终是先进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才有希望。其次,全面从严治党,“严”是关键。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的建设,亦是如此。对于治理党内痼疾而言,若不能从严治理,认真治理,便不能有好效果。中国共产党是最讲认真的,要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体制机制,并严格落实,使党员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确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治”是要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这一要求,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打虎,“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净化了党的肌体,也真正落实了“严”这一关键。

(二) 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新发展

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必须坚定不移地始终将其作为一个主要工作重点来抓。习近平提出:“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落实谁主管谁主办和属地管理,防止给错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16]这一要求说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重要传承。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正确的意识形态有利于维护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形态,则会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阻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学说的重要传承。其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新发展。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对于党统一思想、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使得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加强大,更有利于大家齐心协力办大事。最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体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与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对意识形态中的许多问题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并相应进行了严格落实,压紧压实主办责任,使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凝聚力,为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 提出科技强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7]这一提法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学说的继承,又是对生产力学说的新发展。

首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想要实现科技强国,促进中国生产力发展,则必须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坚持创新发展,是增强中国发展动力、把握中国发展主动权的必备之策,应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带动科技发展,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其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链进行高效整合。中国目前的发展部分靠低附加值的产业来拉动,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不断整合中国上中下游产业链,既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建设完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淘汰产业链中造成大量产能过剩的企业,留下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点攻关相关难题,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中,都贯穿着对生产力发展的强调,而要发展生产力,必定离不开对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持。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的实力。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应用,是中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前中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存在大量缺口,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然不完善,这也导致了中国科技的实力仍不能被称为“科技强国”。

四、结论

习近平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8]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性,也能够指导人类不断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不断在新时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去,使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展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并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对其内涵进行拓展,这对中国共产党依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