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信林 骆 枳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教材建设工作,我国于2017年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全国教材建设工作,我国教材建设已经由分散化过渡到体系化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规划和管理办法,提出新时期教材建设工作的要点和关键,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进入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在加快构建,育人模式、教育理念深刻变革,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认识高校教材建设的战略定位,科学把握教材建设制度设计的重点,加快推出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是当前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使命。
如何认识和看待高校教材建设,这是做好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高校教材在落实立德树人、支撑教育强国、贯彻国家事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教育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从战略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好这个定位,事关高校教材工作的得失成败。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聚焦于民族复兴大业而发出的疾呼,是教育之核心,也是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之根本。与一般书籍不同,教材兼具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教育性,担负着育人、树人的重要职责。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教材决定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明确指出:“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强调重在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3]!从而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价值旨归,这也是对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全面部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价值观、国家观的构建,“心怀国之大者”。近年来,部分教材的编写偏离主流价值的倾向,过于推崇西方知识和价值体系,忽略了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意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教材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立德树人上出现了偏差。我们要引以为鉴,要紧紧围绕着“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作为高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准则,将理论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统一于教材内容体系中,确保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使教材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可靠保障。
教材强国是与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相伴相生的时代使命[4],有什么的教材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教材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生驱动力,要把能否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衡量教材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国初步设立起把教材建设与选用作为评判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体系,针对本科高校的1049门专业基础课和3676门专业核心课,确定了教材的选用要求及范围,这个标准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建设一流教材体系引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当前我们正处于从“重体量轻质量”的教育大国转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深刻变革,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体系,但当前综合化、专门化和针对性的教材尚未成体系,同时教材的研究宣传、教材编审队伍的建设、教材的选用标准等方面与高质量教材体系还存在较大差距,教材的系统性建设亟待加强。教材体系与教育体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在新时代,教材建设要率先为教育教学改革走出关键一步,把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突出内涵式发展,要求教材建设要以学科体系、课程建设为核心,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使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融合发展,以精品教材、优质教材助力高等教育。
教材是国家事权,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一直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在开发理念、内容设计及其呈现方式的不断变革,体现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教材建设的需求。高校教育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教材建设也必然肩负着这一职责使命,这事关教材建设乃至教育的办学方向能否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事关国家事权在教材领域的落实。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深刻把握教材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的定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谋篇布局高校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5]。教材贯彻国家事权的根本核心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提供各门各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环节。高校教材建设真正落实国家事权,关键在于反映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推动产业化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积极推进教材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新发展格局的奠基性教材,使教材能够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积极力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发挥基础性作用。高校教材建设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使新时代的高校教材更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灵活性,推动教材建设在永葆时代性基础上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建设、落实国家事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教材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教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总的来看,高校教材管理制度设计,重在强化审核把关,建设现代化教材治理体系和健全教材评选制度。
教材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教材是传播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关涉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其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传播介质。近年来,新疆“毒教材”、香港“毒教材”、台湾“去中国化”教材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给我们深刻警醒。严把教材政治审核关,铲除“毒教材”,正本清源,拧紧教材安全阀迫在眉睫。政治审核是教材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教材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落实加强政治把关、实现培根铸魂效果的重要制度设计[6]。严把教材的政治审核,内容是基础,队伍建设是决定性力量,工作机制是保障,要加强教材全过程管理,保证教材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队伍建设到工作机制,都能够严守政治标准。
保证教材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现教育学理阐释、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不仅要在内容上严把教材的学术关,更要严把教材的政治关、思想关。当前,严把我国高校教材政治关的首要任务在于怎样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理化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融入到教材中。同时,教材是思想渗透的主载体,怎样避免西方意识形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伪装成“先进理念”渗透进教材也成为加强教材政治审核的重点任务。这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严把政治审核关,要确保教材建设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材建设队伍是把好教材建设正确方向的第一关,要把政治素质作为评价教材建设队伍的第一标准。要抓好管理、编写、审查、研究队伍的建设,把政治立场作为队伍选拔的首关,把“两面人”挡在门口,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行端正、理论丰富的教材队伍。严把教材的政治审核关,要设立系统的完整的政治审核标准。要保障教材政治审核的平稳推进,必须细化各项工作的审核细则,实行多级审查制度,完善教材编写、教材出版、教材选用、教材评价等各级工作制度,多措并举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拧紧教材的安全阀。
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在教材的治理方面仍缺乏相关机制设计,高校教材一体化建设未能有效衔接,对教材编写、审核、选用、评价、反馈等缺少整体规划,同时教材管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缺乏制度保障。为推进教材一体化建设,我国于2019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对高校教材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新时代,着力在全面提升教材质量、全面规范教材管理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建设系统完整的现代化教材治理体系,成为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
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统筹为主引领教材建设一体化。在过去,我国教材建设存在整体设计不够、工作分散等问题,教材选编审用等各环节、各主体难以有效对接。推进教材一体化建设,重点在于理顺各环节、各主体间的关系,以构建一体化格局搭建起衔接教材各环节的桥梁。首先,要发挥整体统筹布局的作用。确保党在高校教材建设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统一和部署教材建设的方向,使教材建设能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其次,以国家教材委员会为核心统筹各项工作,增强教材建设的全局性、计划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以此构建有机统一的教材建设体系。要进一步建立一体化教材管理机制,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严格监督教材建设工作,切实提升教材质量,推进教材选编审用一体化,建设现代化教材治理体系。
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统分结合推动教材建设一体化。教材建设具有包含多主体、多环节、多领域、多门类的特点,多主体、多环节涉及教材的体制建设,多领域、多门类涉及教材的内容建设,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的关键在于构建以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一盘棋”管理格局。必须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的顶层设计,规划好国家、各级部门、学校教材的职责,增强教材建设中各部门间的协同性,形成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管理机制。此外,在以往高校教材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使用者的感受,新时期为完善教材治理体系,必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尤其是教材使用主体的反馈。从教师和学生层面定期开展教材综合评价,以师生视角考察教材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提高教材建设服务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已转向普及化发展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标准、教学体系标准的不断完善,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的高校教材的标准体系,形成编有所依,审有所依,评有所依的教材体系。为推动教材建设,2019年12月,我国正式设立全国教材建设奖,并于2021年10月,发布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决定。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的设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铸魂育人工程的重大举措。开展全国教材建设奖,重在以评促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教材建设指明方向,而且能够充分调动教材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带动教材质量整体提升。
当前,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教材评选领域的空白,但教材评选准则的构建和评选方法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一套成型的教材评选标准。国家教材委员会在全国教材建设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正确导向、科学评选、质量为先、公平公正、评建结合”五个教材评估原则,回答了教材评选是从内容和方式上进行综合考量。要把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彰显党和国家意志、展现中国特色作为教材评估的首要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质量是教材评估的关键,要把能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新成果、适应时代要求等纳入质量评估这一指标。教材评估要严把政治关、学术关,强化质量跟踪与监管,突出理论知识与价值目标相统一,将高质量教育发展状况、立德树人成效纳入教材评选的细则中。在评选方式上,要坚持科学评选的方法,把握好各类型教材的特点,优化评估细则。教材评选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严格遵守教材评选的细则、遵循评选程序,自觉接受大众监督,把评选过程纳入监管体系。同时要着力推进教材评选工作向以评促建转化,树立教材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示范标杆,从而激励和调动高校、编辑、出版社等各方面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开创教材建设提质创新的新局面。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材应该也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高校教材。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在彰显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数字特色上下功夫,推出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文化自信是更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教育,支点在教材。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价值导向性,那些能够进入教材的知识往往是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7]。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以及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化,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裹挟着戴着各色“面具”的错误思潮与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逐步引发青年学生的价值裂变,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也不断被稀释与解构。要守稳高校这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从教材这个“第一手教育资源”出发固本培元。教材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彰显中国风格、融入中华文明,打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教材,以中国特色教材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坚定文化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针对教育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语症状”,教材建设要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善于运用彰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润色教材,以建设中国特色教材增强学生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同时,教材阐释中国价值理念、理论范式不能在脱离中国实践的真空中存活,应学理化地研究阐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8],在具体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教材语言,让教材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快步迈进伟大复兴的蓬勃之力。
打造中国特色教材,要有机融入中华文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国价值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为国家永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打造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教材体系,要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转化为育人元素融入到教材体系中,打牢教材的文化根基、精神根基,以建设中国特色教材为核心,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打造特色化教材,同时也要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教材体系。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期高校教材建设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把握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形成更加契合新发展格局的高水平教材体系。回应时代之问,高校教材建设要着眼于民族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科技前沿,要深入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问题,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具有时代先进性、世界前瞻性、战略全局性的精品教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新动能。
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世界前沿,是建设精品教材的基本要求。能否反映时代声音、体现时代要求,能否将最具先进性、最具前沿性的知识与思想融入教材中,是建设精品化教材的关键所在。打造精品教材要勇挑时代重担,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基于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融合,是促进教材建设向科技成果转化,确保教材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致力于打造精品教材,使其成为文化繁荣兴盛的推动力、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同时教材建设要着眼长远,站在世界前沿,建立高质量教材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体现学科前沿、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反映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教材体系,用一流的教材支撑一流教育,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助力高等教育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聚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是建设精品教材的核心内容。教材建设要主动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聚焦教材建设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构建知识与价值、技术与应用等要素于一体的教材体系,让教材发挥铸魂育人的奠基性作用,实现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确保高校教材建设在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突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材的建设要站在时代前沿和学术前沿,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品德、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作为教材建设的出发点,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明确学生的基本需求,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教材建设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用新语言、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润色教材,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这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之需、发展之要,也是塑造新时期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革新产生具有革命性影响。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教学受到了极大影响,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各大高校均尝试利用钉钉、腾讯会议、慕课等线上平台来保证教学工作的开展,伴随着线上课堂的开展,各大高校推出了一大批数字教材。在国外疫情未能有效控制、国内零星疫情不断反复的情况下,信息化教学进入了常态化模式,为此,必须提高信息化教材开发的速度以满足线上教学的急剧扩张。实现教材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极大减少经费、缩短知识的传播时间,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常态化开展的重要保障。新时期高校教材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必须从信息技术中寻求新的契合点,有效拓展教材的深度与广度,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打造数字教材,要完善数字教材的基础设施。尽管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出版、5G网络等技术已成熟,但目前高校仍存在着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已经开发出来的数字化资源教材也不过是纸质教材的“翻版”,信息化教材难以有效、全面覆盖和常态化开展,这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材建设缺乏资金、配套设施落后、以及教材队伍建设缺乏相关技能,导致高校教材建设难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新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教材,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其一,要完善数字教材的基础设施,加大数字教材的经费投入,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这是建设数字教材的重要依托。其二,打造数字化教材,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高校教材建设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构建以纸质教材为核心、数字化教材为载体,供线上线下教学使用的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融合设计的一体化教材。
打造数字教材,要建立完备的信息教材资源库。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是数字教材的优势,也是建设数字教材的目标所在。利用大数据、算法技术对教材信息进行整合,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微课、MOOC、SPOC等资源进行整合[9],以拓宽高校教材的信息来源。通过纵深横向开发教材资源,打造学科交叉、知识共享、学习体验于一体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库。善于将多媒体、云计算、VR技术、将音频、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统一起来,打破单一纸质教材的局限性,构建多形式、智能化、可视化、体验化的新形态教材,助推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