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宇,张文熙,王亿杰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提供便捷交通,而且在城市文化推广、文化传承创新、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市现已建成11条地铁线路,2021年末刚通车的5号线更是武汉首条使用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线路,地铁的交通属性也意味着地铁有着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属性[1]。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艺术形象的“快捷”体验方式,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必须认识到城市形象窗口和市民归属感的重要性[2]。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台层、站厅层两部分,这些空间是公众主要的使用空间,也是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部分[3]。未来地铁站公共空间的发展,城市文化元素都会是其设计的主要参考与依据。当前,探究武汉城市文化元素,有效应用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也进一步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武汉,别称“江城”,现今位于黄陂区的盘龙城都城遗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在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积淀中,武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文化。通过研究,总结共分为了七大类城市文化元素,分别是:文化遗址、荆楚文化元素;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元素;历史典故、人文元素;武汉城市自然元素;近代武汉红色革命元素;武汉近现代工业科技元素;“伟大抗疫精神,英雄城市”(表 1)。
表1 武汉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元素分析分类
文化遗址、荆楚文化元素,包括:盘龙城遗址、码头潭文化遗址、荆楚文化中的纹样、纹饰,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码头潭文化遗址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荆楚文化包括重要器物,例如:编钟、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还有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的常用图案,其纹饰繁复,工艺精湛,风格烂漫而恢宏[4]。
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元素,现代设计都会运用传统建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武汉各类特色建筑众多,都是武汉市独特的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利用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元素运用于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对于建筑的保育与活化和城市魅力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典故、人文元素,著名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历史典故,就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古琴台也是武汉三大名胜之一,所产生的“知音”文化是荆楚文化不朽的篇章,也是武汉亮丽的城市名片。许多围绕“知音”产生的文化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人文元素包括书法、水墨等。
武汉城市自然元素,包括:樱花、黄鹤、芦苇、荷花、长江和汉江。武汉大学的樱花、黄鹤楼诗篇中的黄鹤、江城的芦苇、荷花、本土树、两江四岸以及众多城中湖,都是武汉重要的城市自然元素,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大江大河大武汉。
近代武汉红色革命元素,已经是武汉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武汉近现代工业科技元素,包括:“张公督鄂”洋务运动主将张之洞主政湖北时,进行的工业、教育、文化、军事的发展,展现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腾飞。红钢城工业厂房建筑,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钢铁事业的光辉岁月,也是武汉青山人的红色记忆。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诞生了钢铁人的使命情怀,钢铁般的武钢精神,是武汉钢城人的岁月见证,也是武汉城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武汉是一座英雄之城,近百年的武汉英雄历史画卷中,最深刻的是参与援鄂的医护人员、建设者、志愿者们,他们成为了武汉特有的精神记忆。
我国轨道交通的建设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但发展快。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是高人流量、高度互动的空间,也使得其成为城市文化另一层面的延续,影响着城市的美学建构和文化氛围,是打造城市品质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5]。在莫斯科,其轨道交通发展以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习俗的再现作为元素进行建构公共空间设计。莫斯科轨道交通也被誉为地下艺术殿堂,结合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艺术表达形式。如5号线共青团车站内的壁画以俄罗斯民族著名将领为主题,给大众展示了一部爱国主义史[6]。在伦敦,例如海德公园站通道的墙壁上描绘的是英国1851年在当地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时的情形,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很多站也被装饰得如艺术品[7]。
通过莫斯科和伦敦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国外的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相对完善,值得我们借鉴。它们都将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之中,达到与民众的内在精神层面的共生,也展示了发展中的城市精神。
取其精华,与时俱进,使城市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持续性发生作用,国内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也将本土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呈现出文化内涵。如北京市地铁环球影城站公共空间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国风设计风格,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元素,是智慧地铁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8]。天津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趋势重点在突出津韵文化和主题型的车站其3号线以周邓纪念馆为依托,打造“家国情怀,党风楷模”主题车站,成为天津市首个革命文化主题车站。内部分为四个展区:求学天津、投身五四、第二故乡和情归海河,展示了革命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天津的不解之缘,也传递出两位革命家奋斗一生的革命情怀与彼此相扶的绝美爱情[9]。西安地铁是国内唯一一个实现了“一站一标”的地铁系统,西安历史文化悠久,其轨道交通更是体现了丰富的人文与艺术特色的元素。有效利用公共空间的界面、导向、灯光等元素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在导向设计中,西安行政中心站在主要反映线路色的位置小面积用中国红。辅助色主要提取唐三彩,选择了宁静、沉稳的华青蓝用于导向牌和站台屏蔽门。乘车站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对于乘客在公共空间中选择进出站和选择换乘就尤为重要,这一点值得武汉轨道交通学习与借鉴[10]。
通过北京、天津和西安三城的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可以看出它们都具体站点具体分析,把城市艺术与地域文化创造性融入其中的发展趋势,有着各自别具一格的特点与魅力。地铁的公共空间设计营造再现了城市历史风貌,为更多人群、更大空间范围提供良好的服务,也反映了城市进步与发展的步伐[11]。
当前,武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设计愈加多元化、多样化,设计效果愈加丰富且独具特色,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光与影的交织、结构的跨越与交叠,体积、形状、光线、装饰等各类细节性元素的表现,让空间整体充斥着城市历史文化与美学画面[12]。总结调研分析涉及八条轨道交通线路的26座特色站,剖析运用的元素类型与创新转译、以及具体的应用和不足。
■图1 武汉轨道交通汉正街站
■图2 武汉轨道交通三角路站
■图3 武汉轨道交通红钢城站
■图4 武汉轨道交通巨龙大道站
■图5 武汉轨道交通首义路站
■图6 武汉轨道交通彭刘杨站
在整体的空间营造中,通过元素的抽象或叙事表达来契合站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要在整体空间氛围渲染、立面、顶面、地面、立柱、标识标牌、栏杆、局部装饰构造等整个环境上。武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相当一部分站点通过具体站点的历史文化有针对的进行设计,具体站点具体分析,建设出既传承了城市文化,又打造了人文空间,还对于艺术表现、人性关怀、精神审美等多维度心理与生理的体验提供依托(表 2)。
表2 武汉城市文化元素在轨道交通整体空间营造中的应用分析
轨道交通6号线汉正街站使用了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元素,再现了百年街景,勾起了市民的老武汉城市记忆,也使人们体验到了江城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汉正街站整个顶面是人造天空,立面的艺术墙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明清武昌、汉阳的老城景象,画面的内容再现了现存古画;另一部分则是用汉白玉线刻的老街街景。上面的游人栩栩如生与武汉特有的方言相交融,百年老街是武汉城市文化的传承(图 1)。
轨道交通5号线三角路站的公共空间设计也是整体空间营造,通过使用武汉茶楼建筑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展示了一种历史建筑的古朴雅致之风,更体现了当时此站此地的文化,整个公共空间就像一个茶楼,让人身临其境(图 2)。轨道交通5号线红钢城站使用红砖形态立柱、工业风顶面与灯具、墙面钢铁文化浮雕,再现了钢铁事业的光辉岁月,成为武汉的红色记忆与传承(图 3)。在整体空间营造中,都会结合此站历史背景,使用人文与自然的元素具体分析利用,成为打造展示城市魅力个性的重要名片,也符合了民众生理与精神的体验,成为武汉市城市中令人铭记驻足的文化亮点。
武汉城市文化元素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立面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墙面、立柱、文化墙、橱窗与艺术浮雕墙等方面,立面较多体现一类主题或通过叙事性方式表达,利用传统与现代的手法营造具体公共空间,打造出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走廊(表 3)。
表3 武汉城市文化元素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立面上的应用分析
轨道交通2号线巨龙大道站采用的元素是盘龙城文化遗址,是一座展示武汉发展源流的文化艺术特色站(图 4)。3500多年的建城史源于此,文化艺术墙再现盘龙城繁华景貌,材质色彩来自于考古的红土色,用拼贴的岩彩材质展现历史的厚重感。此站提取了盘龙城诸多文化元素,与市民产生了精神共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轨道交通4号线首义路站使用的是近代武汉红色革命元素。红色首义,辛亥革命的历史主题,立面文化墙利用蒙太奇的艺术重组手法,展现了巨幅红色壁画,背景是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的一千多幅历史画面照片,再现革命精神势不可挡,薪火传承,也体现了武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图 5)。
轨道交通5号线彭刘杨站是一个红色文化站,体现的是革命烈士的精神。立面文化墙展示了百年来武汉英雄代表的历史画卷,以红色记忆为主题,以红色为主基调,反映了革命的热血,令人最深刻的是参与武汉抗疫的医护人员、建设者和志愿者群像《英雄之城》艺术浮雕也展示其中,成为展示城市精神的文化走廊,也铭刻了武汉作为英雄城市的记忆(图 6)。
较早的地铁空间基本采用的都是格栅吊顶,因其防火、隔热、防潮又能遮挡顶部管道而被广泛应用[13]。新时代,展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是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应该奋斗的目标。顶部的设计需要考虑对于整个空间氛围营造具有重大作用,基本都会采用单体元素进行融合设计,即体现城市文化也突出科技现代化(表 4)。
表4 武汉城市文化元素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顶面上的应用分析
■图7 武汉轨道交通洪山路站
■图8 武汉轨道交通省农科院站
■图9 武汉轨道省博湖北日报站
轨道交通8号线洪山路站的顶面设计采用的武汉城市自然元素樱花和天空云朵结合,洪山路站紧邻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政府机关,以樱花为创作元素,可以使人们感受樱花落花飞舞的浪漫也表达了城市的文化。车站的立面是超大水墨风格艺术墙廉政清风,结合了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元素,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又可以表现地铁主题,使公共空间设计相得益彰(图 7)。轨道交通8号线的省农科院站的顶面设计以植物的抽象有机形态进行构造,形成了以“树”为元素的都市森林科技感,省农科院站地处国家南湖农业科技园区,拥有许多植物栽培实验区,采用植物元素与科技元素,打造出植物链元素与科技感相结合的多元化站点(图 8)。轨道交通8号线省博湖北日报站顶面运用了荆楚文化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和局部装饰构造,此站邻近省博物馆与美术馆,是荆楚文化主要表达的场所,立柱、顶面等构思巧妙,通过特点主题与站点相结合的原则,展示了武汉市城市风貌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图 9)。
地面作为整体空间设计中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在空间整体性、物理功能性和文化创新性上,还需要体现在导视功能性和视觉识别性上面。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大都成单一的线性,换乘站点空间则更具复杂性,这就需要极强的导向性,这些导向性可以通过导向系统来解决地铁空间中方向性与迷失感的问题[14]。
轨道交通5号线武钢站以新中国光辉岁月的红色钢铁文化为背景,使用武汉近现代工业科技元素创新整个空间,其中地铁使用历史厚重感的大理石材表达,色彩与纹理与主题呼应,空间地面、顶面与立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呼应的、创新的公共空间。地面标识主要使用与地铁色彩识别系统相同的颜色来指导乘客的方向,功能单一,识别性不整体。
武汉轨道交通对地面导向与标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体现功能与内涵。在应对功能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元素的创新使用与趣味性表达,针对不同人群,全龄化的进行多功能指示与标识。在识别性不整体方面,针对每个站的特色,进行整体性规划与设计,设计风格兼容轨道交通整体统一性和站点局部特色差异性,明确导向与标识设计标准,使之方便各类人群,又可以体现城市的特色与文化内涵[15-16]。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设计之都,新时代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对于加强城市品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武汉城市元素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应用为研究点,对于相关元素进行了分析分类。探讨了主要的艺术特色站的创新表达和具体的应用以及提出了不足地方的建议与措施,以期给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是极其重要与不可或缺的,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