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的空间实效型表意研究

2022-02-04 02:23杨茂川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竹材符号建构

周 潼,杨茂川

(1.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50;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竹是集力学性能、形式美学和文化内涵于一身的传统建筑材料,对于竹在空间环境中的建构研究也多是从其材料属性出发,研究其作为结构和装饰元素的实效型设计。立足于符号思维,我们能进一步厘清竹材运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现状背后的逻辑和内涵。竹在空间中的实效型表意与其指示符号相关,那么竹材的指示符号是什么?立足于竹材的指示符号,又如何传达出竹在空间环境中的实效内涵?

1 实效型表意

英国建筑理论家勃罗德彭特(Geoffre Broadbent)认为建筑师在面对三维形态生成时常凭借特定的构成法则或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工作。他将皮尔士三元符号表意类型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四种设计类型:类比型、典范图像型、实效型和规构型[1](表1)。

表1 符号类型与建筑设计

其中,实效型的设计是一种据实的,“基于直接有形的物质上的表现方法”。人们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中,通过对土石木瓦等建筑材料的认识与利用,在不断试验与试错中发现因果关系,从而实践出合理的使用方法,直至建成有实效的建筑物。可以说,实效型设计是充分认识场地条件和环境因素,基于材料的属性特征,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作用,建造出适用、适宜的空间环境。这种方式合理实效,契合皮尔士的三元符号类型中的指示符号。

2 竹材的指示符号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这三类符号逐级演进,互相渗透(图1)。指示符号是一种相对恒定的表象,它的符号形体和被表征的对象之间是实质性的、具体的因果或临近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关系链,即人们通过经验性的观察,发现两事物间的因果临近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在新的环境或语境中固定下来,使前项代表后项[2]。对材料而言,人们在不断的试验探索中发现它与功能用途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如玻璃是对采光需求的体现,砖则是适合做拱的反映,由于是出于对砖抗压特性的遵循而非选择,砖与拱券之间便成为了指示符号。

■图1 皮尔士的符号类型

■图2 巢居到干栏式演变过程

那么竹材的指示符号则是它与相应功能用途之间的关系。竹具备独特且优良的力学性质[3],设计应充分发掘、遵循竹的材料性能,结合人的行为目的,探讨竹适宜建构的功能用途与空间类型。如竹的修长形态反映出提供支撑、向上攀登的功能,因抗弯抗拉等优良力学性能传达出它适于建造弧形或大跨度空间。诸如此,都成为竹材的指示符号(表2)。

3 竹材的空间实效型表意

3.1 功能实效

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讲,建筑的功能和含义是其符号意义的一部分,“功能的”建筑也意欲成为一个标志,通过它的形式指示出置于其中的功能[4]。建筑中的意指关系无处不在,建筑入口指示了进入的功能,大厅意指交流汇聚的功能,窗户指代了光照、通风以及向外观望的功能等等。因此,空间环境中的竹同样反映出诸多功能实效,竹的参与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体验空间。

3.1.1 架空与向上

竹修直简练的外形和轻质硬朗的属性给人一种垂直向上或支撑架空的功能刺激,因而生活中人们惯用竹木制作楼梯或脚手架以作为垂直向度的交通联系,借由其修长挺拔的直线形态为人们向上攀爬提供了便利。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巢居”到“竹楼”的居住形式的演变就更为深刻地体现了“架空、向上”的功能语意。

■图4 日本银座寿月堂

■图5 都江堰安澜竹索桥

远古人类在寻求栖息的过程中受限于自身能力而只能依赖于自然环境,为了“遮风雨,避群害”,人们从鸟在树上筑巢得以启发,开始向树木寻找栖息的方式。也正因竹木那垂直挺拔的姿态,人们才能栖居树上从而避开野兽攻击和地面潮湿的影响。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强,对自然的依赖性变弱,以树为基础的构巢方式也逐渐被淘汰,人类建造物——“房屋”便取而代之。但这种悬离地面架空、以竹木为支撑材料的建筑特点却被保留了下来,“巢居”的空间形式成为了后世“干栏式”建筑的雏形(图2)。

传统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延续,竹楼建筑在古代就很盛行。清人夏瑚在视察大金沙江上游地区的行程中对当时的居住形式作了详述:“该处山多蕉竹、董棕、藤竹之类,房屋概以竹构成,楼离地三五尺不等,上覆茅草,聚族而居…所在恒有,亦仍以巢居避患为乐。”这里道出了当地竹楼的普遍性以及竹楼和巢居的延承关系。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南方如云南等地仍然盛行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竹参与到建筑环境,其支撑、架空、向上等功能语意亘古未变。

3.1.2 休闲与停留

竹材随处可得,构造简单且易于加工,从古至今就广泛运用于建筑环境,尤其是一些小体量的景观构筑物,如亭子、棚屋这一类偏休闲功能的竹空间,以供人休憩停留、眺望观景。“石桥西畔竹棚斜,闲日浮舟阅岁华。”诗中表达的竹棚,便体现出一种闲适质朴之意。竹,指代了休闲、停留与汇聚的这一功能含义,或者说竹的加入,更彰显了竹空间所传达的休憩、闲适的意味。今天当我们营园造亭、建构装饰时,脑中常闪现的就是竹这一材料,也常常愿意选用竹作为空间的建构与装饰,这跟竹材所演化而来的这一功能不无关系。

上海方塔园里的何陋轩——一个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小亭子,却被王澍高度称赞为“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冯纪忠先生选用竹材这一传统材料建构竹亭,以茅草为顶,打造了一个如元代画家倪瓒所绘的隐居水岸的亭子,营造出一种隐逸的诗意(图3)。在尚村竹篷乡堂的设计中,建筑师则通过结竹为伞,变房为院,为村民打造了一处可穿行停留的公共场所[5]。室内空间中,尤其像茶室一类的文化休闲性空间,竹也充当了主要的建构材料。日本银座寿月堂的室内装饰通过大量竹材排列组合,营造了轻松雅致、古朴清寂的人文空间(图4)。

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对休闲空间的营造出于多种原因常常采用竹而逐渐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图示,竹衍生出一种休闲轻松、停留汇集的功能,这给现代设计师对这类空间的营造提供了额外的便利。

3.1.3 采光与通风

竹材不同于砖墙、混凝土墙等实体材料所体现的厚重感与封闭性,竹竿竹片在经过重复排列或者编织过程中会形成不同间隔和缝隙,即使将竹紧密排列所构成的界面中,由于竹杆、竹节的自然不确定性,使得空间界面仍会留有大小不一的缝隙,阳光和空气能够自由流通,使空间界面具有通透性。若利用竹的中空属性,将竹去节,在横向上截锯,形成一个个镂空通透的单元构件并围合成空间,由于每个竹筒的中空特点也使得该界面能够引入阳光,流通空气。在现代技术工艺下,一些竹集成材在刨切成薄片后也具有透光性,具备柔和细腻的朦胧美[6]。因而从符号语义的角度讲,通风与采光成为竹材空间功能的符号体现,从而相应地有了通透性、生态性等多重含义(表3)。

表3 竹材组合形式下的通透性

3.2 力学实效

理查德·韦斯顿认为设计构思要针对适宜的材料并尊重其属性,不能违反材料“自然本性”。就像康所钟爱的“砖与拱”那样,砖因抗压而适于做拱券,那么竹的力学特性与建筑空间也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或指示性。从结构上讲,建筑所表现的形式美感与艺术价值都是根植于它所具备的恰当有效的结构,因而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建筑中结构设计的核心诉求。那么竹也应通过建造方式和空间形式展现出它的属性特征,根据性能出发,探讨其适合建构的空间形态和类型。

3.2.1 柔韧抗弯——弧形与大尺度空间

竹抗弯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柔韧性与可塑性,借由该力学特征,人们往往能够建造高难度的曲面形态以及大尺度的空间,比如丰富复杂的竹编“软雕塑”造型[7]、竹拱构件、穹顶结构等(表4)。传统上的竹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竹的优良力学性能。基于其抗弯性能所建构的弧形结构空间能够扩大传统建筑空间的规模,营造出更加自由开敞的空间,同时曲线造型能够展现出结构美学的审美意趣,竹作为建筑材料所呈现的优雅曲线,是其他建筑材料难以企及的。

表4 竹材柔韧抗弯下适宜的空间形态

3.2.2 轴向抗拉——悬索与大跨度空间

竹材细胞中纤维素呈交织网状的精细排布结构,形成了高强度的竹纤维,这使得竹材质地坚硬,具备刚性。在力学上的优势则是有着强大的轴向抗拉能力,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钢作为混凝土钢筋以及受拉构件,它的受力与竹拱结构相反,适于用作拉索结构和建构大跨度的空间。

中国古代人民就常将竹、藤用于桥梁等设施,《水经注·江水》记载“涪江有笮桥”,“笮”意为竹索,多是由毛竹杆劈成竹条拧成绳索,这样竹的纤维性得以强化,竹索连接两岸,在受拉的过程中,自身重力以及来自于其他构件的压力与剪切力都转化成拉力,从而能够承受极高的抗拉强度。竹作为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是人们利用本地竹资源,从其性能出发来解决出行等各种生活难题的智慧体现,在今天竹仍是建构悬索桥梁的适宜材料(图5)。

■图6 凤栖亭

■图7 佩雷拉中心教堂

■图9 室内竹林

3.2.3 劈裂失稳——筒状与倒锥形空间

筒状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稳定性,往往高层建筑的核心体呈筒状能保持稳定,从而抵抗风力或地震的影响。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其支撑结构就是经典的核心筒空间,十三个垂直钢框架柱从地面层伸展至屋顶,形成了抗震稳定的建筑结构、开放自由的空间形态以及诗意震撼的形式美感。但由于竹材直径有限,用作支撑结构时它的轴向抗压能力较弱,容易侧弯失稳,甚至破裂,因此人们往往采用多根竹材杆件集合成柱来增强抗压能力,形成类似于核心筒的形态。再者,为了提高竹材轴心受压的屈曲荷载,建筑师在设计时会先将竹做弯曲失稳处理,然后再共同组合成中间鼓两头窄的纺球状,也即梭形,这样不仅造型美观,还比同等截面柱有着更高的稳定性能。又或是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锥形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这样能够释放出下部空间,提供宽敞自由的活动场地,这在武重义的竹建筑设计中得以深刻诠释(表5)。

表5 竹材劈裂失稳下适宜的空间形态

3.2.4 轻盈简约——柔性与可移动空间

材料使用过程中,通过反映不同的轻重状态是普遍意义上构建材料差异性的方式。在人们的本能认知里,质量的“重”(物理属性)与持久、坚固、实力(社会属性)之间有着观念上的隐喻图式[8]。同样的,“轻”与瞬时、灵活、自由变化之间也有着感知上的必然联系。

竹材在结构属性上的轻盈性和线性视觉上的简约性共同形成灵巧简练的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材料的重要特征,竹材的这种灵巧性与简约性适于用来建构灵活可变、可移动的柔性建筑,并体现设计的时尚化[9]。可移动的柔性建筑常通过便携式方法、可拆卸方法和模块化系统方法实现[10],而竹构建筑就能轻易地完成空间位置上和空间形式上的改变。一方面竹材本身体量轻盈,便于携运,其建构的轻巧性结构单体也能整体式运输,另一方面,竹材构造简单且易于施工,可制作成模块化单元构件,方便组装和拆卸。可以说,竹材用这三种方法来建构可移动建筑都是适宜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利用竹来营造一些轻巧灵动的小型休闲空间或小品装置,竹在这类空间形式的建构上具备独特的属性优势。如在“凤栖亭”中,设计从《诗经·小雅》中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获取灵感,以弯曲的竹竿作为支撑结构,劈裂的竹篾作为通透的顶界面,作品轻盈舒展,像张开翅膀的鸟儿。竹材轻质的属性、空间精巧的形态,以及鸟儿灵动的形象统一在一起,富有传统韵律与现代感。整个建筑制作简单,结构明晰,便于后期拆卸与运输(图6)。

3.3 氛围实效

竹作为一种符号,是人与建筑交流的媒介和手段。竹以其自然性和人文性参与到空间环境,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情绪心境传达给读者,人们通过竹合理制造的诸如庄重的、禅意的、清幽的等场所氛围来感知体验空间,引发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3.3.1 宏伟庄重的仪式氛围

竹材能够建造出大尺度与大跨度空间,如教堂和大型集会等场所,在这样一些特别的形制下能营造出庄重宏大且具有仪式感的空间氛围。竹简约修长的造型在重复排列和组合下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这种秩序感进一步将几何空间形式强化与凸显,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这在建筑师武重义和西蒙·维列的竹构作品中得以深刻诠释。如西蒙·维列建造的竹教堂中,采用类似于哥特式教堂的肋架拱结构,将竹弯曲后组成拱形桁架,每两组逐渐往上向中心聚拢,组合成富有韵律感的尖券形态,展现出竹子受压抗弯的力学美感。整个教堂通过有秩序感的竹结构将哥特式教堂的尖券形式物化再现,营造出高耸神秘、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震撼人心(图7)。

3.3.2 超凡出世的禅意氛围

禅宗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它主张通过人的觉悟与智慧去体验生命与认识世界,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提供精神慰藉。而相应禅意的、人文性的空间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承载与感知禅宗文化,也能打造具有东方特色与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讲求虚空寂静、自然质朴、明兴顿悟等,而这种思想文化也自然映射到相应特质的空间营造上。在空间语言上,则常通过直线、短线等构成的简练纯粹的几何形态、明度与纯度较低的白、灰、褐色等构成的纯净淡雅的色彩以及如竹石砖瓦等自然材质来共同呈现的。

竹简练抽象的线性外形与平滑温和的自然质地符合禅意空间的打造,它中空有节的特点也与虚空、淡泊等禅宗思想内涵相契合,竹与人文的、禅意的空间意境所表现的本真性是一致的,因此它适宜构建禅意、雅静的氛围空间。“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隈研吾利用竹材建构空间,打造了物我一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场所。竹屋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在结构之外以竹包裹,并在建筑南北外墙以及室内局部空间界面覆盖了一层没有结构意义的竹墙,掩盖建造的真实性。茶室三面围合,置于方形浅水池之上,仅以两处青石板相连,独立于室内其他空间,在空间关系上就显示出独特孤寂的地位。竹与玻璃围合成的界面明净通透,引入光线和周围环境,加强了空间质感,营造出一种超凡出世,雅致深沉的禅意空间(图8)。

3.3.3 清幽纯净的自然氛围

竹青翠之色与繁茂之态的自然性本身就给人一种清幽雅致、静谧舒心的感受。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将竹栽种于房前屋后以乘荫纳凉,创造高质量的宜居环境。同时竹与水、石以及其他文化景观意象共同组合,更能营造深层次的空间意境[11]。竹在现代空间中的打造更注重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人们常将其引入到室内设计中,既能利用竹的那份天然性又能使空间具有纯净感与高级感,从而符合现代审美[12]。如“未已空间”将天然的竹林引入到楼顶会客空间,设计想要在城市核心区打造一处安静轻松的休闲空间,设计师在庭院和天井中种植绿竹,围合划分空间的同时赋予场所自然幽静的空间氛围[13-14]。几乎纯白的室内将空间元素统一并压低空间质感的感知,通过人工化空间的纯净抽象来强化自然的属性,清丽的光再加上青翠的竹,使得空间更加清幽空灵,舒缓调节了人们的身心(图9)。

4 结语

任何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物理属性,这种“本性”使它定义自身并区别于他物而存在。从符号学的角度,竹材的本性与功能用途之间构成了指示符号。立足于竹材的指示符号,研究竹材在空间环境中的实效型表意内涵,即依据竹材属性与特征,探究它表达何种功能与意义、该以何种方式进行空间的建造、适合于生成何种空间形式等等,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深刻地认识竹、利用竹,营造出合理有效,有深度意义的空间环境。

猜你喜欢
竹材符号建构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学符号,比多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符号的由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