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研究

2022-02-04 23:15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羌族四川城镇化

刘 利

(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新形势下,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和重要抓手。四川羌族地区是羌族集聚区,大部分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聚居区在四川西北部的高山峡谷流域,地理位置上远离发达的城市。区域群众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城镇化建设较为落后,乡村发展较为缓慢,是新形势下四川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难点、重点。解决好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难题,有利于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传承,缩小四川羌族地区与川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帮助羌族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建立与外界联系的高效、快速经济社会通道。在新形势下进行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现状

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羌族地区始终坚定不移地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高效结合起来,积极落实了新形势下的“三个最大”要求,在夺取脱贫攻坚胜利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2019年全区改造农村危房1853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部提前完成,乡村人居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升级改造了1789公里农村电网,新改建5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极大地提升了乡村人居质量;完成了新形势下的“五大骨干水利工程”及其配套水利工程的建设,新增保障了7.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编制完成了新形势下第一个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区域内的茂县、汶川、理县等羌族聚居区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成效斐然,厕所、污水、垃圾三大农村革命工作持续、有序推进,228个村申请获得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的称号。

在乡村振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不俗成绩。通过打造水磨、达维、观音桥等一批特色小镇,大力推进了新形势下全区的新型旅游城镇建设。在新形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5”工作方案指导下,建成地区县域经济强县3个,10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破历史地超过20亿元。2019年阿坝州在册户籍人口中,羌族户籍人口升至16.71万人,占全州人口的18.8%。羌族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振兴新态势逐步呈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正引领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过于依赖政府投资

四川羌族地区远离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和经济城市,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与其他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虽近年来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显得还是有较大差距,招商引资难度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四川羌族地区不仅属于长期建设项目,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而且建设难度极大、风险高,少有社会资本愿意在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府投资几乎成为了新形势下羌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

(二)基础设施建设生命周期较短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基石,对助力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虽近年来四川羌族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大力提升了地区城乡、城镇的建设水平,但也存在一些规划建设路线不合理现象,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视行为,空置现象时有发生,失去了基础设施在新形势下应有的助力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配套作用,不仅缩短了使用周期,而且还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金。而新形势下羌族地区急需建设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键的基础设施,如信息、智能化城镇管理和乡村振兴系统等没有得到很好建设,降低了新形势下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与发展速度。

(三)区内部分发展较好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汶川在5·12地震后整体搬迁到新县城,之后不少羌族地区都进行了异地搬迁,不仅摆脱了原来偏远的地理位置,而且国家和地方政府还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经济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吸引了大量周边城镇的居民到搬迁地定居发展。随着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一些慕名而来的搬迁地游客数量大幅度攀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水电等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运转问题,甚至有时到了不堪重负状态,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使用体验,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而且对新形势下全域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影响了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旅游特色产业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推动力不足

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后逐步进入了成熟期。进入成熟期后,羌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有所减慢,乡村旅游成为热门旅游线路,以往的热门旅游中心逐步向远离城镇的偏远乡村移动,形成了农村人往城里走,城里人往农村走的人口流动态势;城镇中提供给农村转移人口的岗位在逐渐减少,乡村中的基础建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羌族地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和严重冲击,阻碍了旅游业对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作用。

(五)生态脆弱性缺陷日益突出

虽然羌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质量非常好,生物多样性程度也颇高,自然资源储量也很丰富,但生态脆弱性程度却更加突出。新形势下,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产业链、拥有配套的设备,开发利用成本比较高、可利用率比较低。目前羌族全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仍以破坏性较小的旅游业为主,对新形势下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助力作用有限;面对生态脆弱性日益突出的缺陷性问题,地方政府所能提供的保护作用也有限。一旦生态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生态治理和平衡堪忧。

(六)旅游城镇化缺陷显现

旅游城镇化是近年来四川羌族地区摸索出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道路,强有力地助推了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但传统的旅游城镇化建设依然存在,在这些传统的旅游城镇化建设中,还是依然注重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的利益,而很少重视旅游地本身的利益诉求:一些羌族地区旅游地的生态资源被粗放、无序开发,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被一点点消耗殆尽;忽略了羌族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过度建设一些人气高、吸引游客强的有损生态自然的旅游项目,给羌族地区旅游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沉重的压力,生态系统平衡受到不应有的破坏。一些作为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和监督者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带领游客感受羌族地区自然风光的时候,也过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忽略本身就是作为旅游监督者的责任。还有一些旅游从业人员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缺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知识,甚至一些旅游从业人员在引导游客游览时竟做出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旅游监管部门也对旅游生态经济的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和漏洞,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旅游生态监管体系。

随着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四川羌族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各项污染治理工作也在不断深入推进。但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对污染源的治理主要集中于工业废水、废气、废物上,在处理旅游产生的污染物上还没有完全有效行动起来,一些羌族旅游区还未意识到旅游污染物可能对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以及旅游前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羌族地区不少地方政府引进了先进的污染处理装备和技术,极大提升了地区治污的硬件水平,但是环境保护的软件设施上还未同步跟上来,缺少能有效提升人们环保意识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七)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倾向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伴随着新的城镇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建立,新的城镇文明、乡村文明对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传统的羌族文化、羌族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新一代的年轻羌族人身上,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代替了很多传统的羌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尽管地方政府已全力通过建立羌族文化馆、定期举办传统羌族文化节等方式来拯救羌族文化传承危机,但羌族文化的传承还是仅仅局限于部分从事传承羌族文化的工作人员中,尚未形成全面传承。在羌族家庭内部,老一辈人与年轻人之间也出现了代际传承断裂现象,传统的羌族家庭环境正在消解。

(八)教育困境现象依然存在

教育困难现象主要还是体现在师资力量薄弱上,缺乏有资历的年轻教师。教师的待遇提高不太明显、吸引力不够强烈。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不愿意去偏远的羌族地区任教,有经验的老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能力也有限,授课方式缺乏足够的创新性。教学环境的限制也让学校教育多以填鸭式的书本教育为主,学生们缺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机会,地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主动辍学的人数也在增加。

(九)人才流失,就业困难

人才流失主要集中在层次高、技术性强、年富力强的青年及中年人群中。这部分人所处的岗位及行业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地区的产业发展也较其他发达地区不够健全,对技术性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缺乏技术研发条件,甚至不少羌族地方缺乏一些基本的技术研发条件,这部分技术型人才不得不离开羌族地区,到其他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技术型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新形势下羌族地区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当地体力劳动者群体中。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已被逐步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器生产,体力劳动者需求大为降低。由于缺乏应有的技能,一些体力劳动者在当地的合适劳动岗位也在逐步减少。

三、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监督策略方面

建立新形势下有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执行严格的监督策略是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监督机制不仅要把政府、司法等政府机关的监督职能全部发挥到极致,更要把群众和社会组织等纳入到新形势的监督机制中去,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监督、共同促进。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好作为监督机制的主要参与者作用,不仅要积极承担监督职责,更要主动开展自我监督、自我审查活动。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方案制定上做到真正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在建设资金的使用上保证专款专用,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上做到数据真实,举措有效,坚决杜绝面子工程。群众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新形势下政府的各项建设活动中去,主动监督政府行为,对危害新形势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行为要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切实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时时交流。

(二)风险预防策略方面

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风险主要还是包括民族文化流失风险和环境破坏风险。随着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开放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四川羌族地区,人民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在人民群众主动传承民族文化之外,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等也应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发挥好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年轻人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是关键的作用,不断在人民群众心中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新形势下的预防工作做在经济开发的前面,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环境评估策略方面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是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境评估则是环境保护的第一步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环境评估应从羌族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入手,从稀缺、急需保护的资源入手,全区应尽早开展全域环境资源摸排工作,尽快建立起完善、共享、开发的自然资源档案库;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要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除了自然环境评估外,人文环境也是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特色,也应纳入到新形势下的环境评估之中。每个环境评估应设立具体的项目、指标,评估体系也要做到多维度、全方位测评,充分考量评估体系与现实情况的匹配程度,让新形势下的环境评估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动力策略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长期投入,保证充足的动力是建设持续推进、实现目标的基础。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动力主要来源于政策和产业支持,要充分发挥好好的政策才能吸引好的企业、好的项目作用。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应紧紧围绕着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问题,积极与企业对接、沟通,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尽快推进政策的出台与落实。要主动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与整合力度,要切实结合新形势下羌族地区特有的农牧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农牧业、新型的工业和现代的旅游业,让自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与各项产业结合起来,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重点突出的发展模式。

四、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路径

(一)积极建立新形势下的市场化的新型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投资体系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四川羌族地区要积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金融投资体系。要在政府不断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保障基础设施完备性的同时,全力调动社会投资的力量,将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变成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以大力度、全方位优惠的市场政策大力吸引社会资金主动进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市场。对于社会投资,应切实遵从“谁投资,谁受益”原则,让更多实力强、信誉好的建设单位、企业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提升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于新形势下羌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与管理中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逐步形成新形势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融资体系、管理体系。

(二)加快制定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纲要与实施体系

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各级政府要深入了解规划纲要与实施体系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指导作用,积极把做好建设规划与实施体系作为新形势下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根据地区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按照新形势下地区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企业需要和居民愿景,结合羌族地区民族特色,邀请地区发展规划专家、战略专家等,制定合理、全面、细致的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纲要与实施体系,把新形势下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形势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新形势下地区城乡统筹、协调一致、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全力做好配套建设工作,合理布局地区新型城镇与乡村振兴综合建设和专项规划建设,防止重复建设和空置建设发生。为保障建设规划纲要的顺利运行,全区还应健全新形势下的监督、公示机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防止规划执行不严、执行无序等问题发生,保障建设规划和实施体系能长久有效地执行下去,防止建设规划和实施体系随意变更。

(三)将全区路面交通网络建设与异地搬迁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规模较小、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羌族聚居地,要积极通过异地搬迁形式,将村落整体搬迁到较为便捷的区内其他地方,提前做好村落规划和村民生活保障工作,彻底解决区位偏远问题。对区位偏远且不能实现县城整体搬迁的羌族地区要大力发展乡际公路、县际公路等路面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交通。通过建立乡村公路,把偏远的乡村与相邻的城镇链接起来,把城镇与县城连接起来,缩短行程往来的时间,加快物资和人员在区内外的快速流动。要积极利用高质量的高速公路网络连接羌族地区城市与外界大型城市,提升资源的流动速度,加强外界与羌族地区的联系。同时全力做好路面定期保养工作,保证公路网的畅通运行。

(四)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区域绿色循环生态经济体系

新形势下的四川羌族地区要着力打造现代化、高效、集约的区域绿色循环生态经济体系,缓解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地区政府要根据企业规模、生产体量大小等,制定企业排放废水、废气等废弃物的最高限额和奖惩机制,要从源头上全力控制好废弃物的产生,尽量减少对区内外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对企业排放的废弃污染物,必须要求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企业引进的无害化处理设备,要有详尽、可行的要求和提前报备制度,避免企业为节约成本使用处理效果不佳的设备;同时政府应对引进先进设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成本补贴和税收减免,补贴标准和税收减免应以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的量和处理效果而定,鼓励企业积极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环保部门应不定期地成立工作小组和督导小组,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和督导检查,确保企业全面绿色生产。

(五)积极完善新形势下的生态管理和生态补偿机制

要完善新形势下的区域生态管理机制,明确各种管理职责。完善新形势下的生态管理机制,不仅要明确管理人员,还要明确到个人,更要明确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责,将具体的管理对象对应到每一位具体的管理人头上,细分到人、责任到人。管理措施必须更有针对性,必须更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新形势下羌族地区的生态管理对象范围更应涵盖森林、水源等多个方面。新形势下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过程化、全方面的内容,其中补偿方式应在保持生态体量稳定的条件下,实现多元化、市场化和效益化。通过加强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全面突出重点保护对象,全力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六)严格规范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建设旅游项目前,要着力考察旅游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承担旅游开发任务的开发商,必须要求其获得专业机构出具的生态环境报告,并在官方渠道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旅游开发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充分考虑开发地的利益诉求。对相似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应持谨慎态度,避免重复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积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与监督,建立严格的旅游从业人员行业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旅游监管部门应对全区内所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采用信用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方式,一旦出现旅游从业人员为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仅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还要将其行为记录在档案里,限制其经营范围,实施更严格的检查程序,甚至取消其从业资格和从业经营。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绿色旅游知识培训,对不能参加的人员可允许其线上培训,所有培训人员都必须通过考试,否则将不能继续从事旅游业工作。

除此以外,还应加大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力度。手册内容不仅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还需简单易懂,便于阅读者快速把握要领;也可以筛选出游客容易遇到的场景,如乱扔垃圾,攀折树枝等,将正确环保的做法以漫画的形式附在旅游手册后,时刻提醒游客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七)积极融合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

要持续不断地开办羌族文化馆和举办羌族文化宣传活动等有利于新形势下羌族文化传承的活动,加强对新形势下羌族特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高质量延续历史文脉,将保护羌族文化遗迹纳入到新形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和经济建设规划中去,力求实现保护的完整性与传承性。对有条件建设羌族特色文化小镇的地方应全力鼓励建设具有羌族风味的特色小镇,加大对羌族传统村落、民居的建设力度,在保持羌族传统生活节奏、韵律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升。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产业实体的建设,把羌族文化中的羌绣、美食等开发成旅游产品,将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变成实体经济中的商品,打造集保护、传承、开发于一体的旅游实体经济,彰显羌族民族特色,增强对普通羌族人的吸引力。还应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家庭传承活动等方式,鼓励在普通家庭中进行羌族传统习俗的应用,加大对羌族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力度。

(八)全力完善教育体系

要加大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投入力度,建设符合新形势下要求的教师队伍,规范教学纪律与教学制度,着力提升教育质量。要成立专门的教育基金用于补贴在偏远羌族地区教学的教师,完善区域教师任用制度,全面出台优惠政策,大幅度提升教师待遇,为全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尽力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要打造新形势下完善的支教体系,给予支教实习生补贴和更多教学实践的机会,吸引更多大学生等成为支教实习生、助力军、主力军。定期和不定期地派教师去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等教学质量好的学校跟班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与做法,学习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大量投入财政资金与社会引资、捐赠等相结合方式,做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在每个学校配备投影仪,实验用具等教学用具用品,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让学生在情景式教学和应用教学中更好地学习。政府、社会各界、学校要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索精神,利用多样化的学习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形势下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人才。

(九)全方位、多渠道创新人才策略

除了传统的提高待遇,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外,对于不便来到当地工作生活的急需人才,可以采取“网上人才”策略,允许人才通过互联网对产业发展进行指导,或每个月定期到当地了解生产情况,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企业应通过选拔工作表现突出,学习能力较强的员工参加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同时鼓励员工进行对外深造,对成绩优秀的员工发放奖学金。全方位、多渠道的创新人才,助力地区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

(十)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特色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形势下符合羌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羌族地区特色的农业和旅游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的农业用具,优质的作物品种,提升羌族地区的农业水平。同时瞄准新形势下旅游业所带来的特色农产品需求,着力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自身特色、自身优势的旅游产品;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游客黏度;要积极利用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多次到此旅游。要扩大区域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利用已有的产业群和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与产业空间,增加产业渠道。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升级和改造地区传统产业,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地区区域县域产业集群。积极把现代化的农业、高质量的旅游业和聚集的工业成为新形势下拉动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为新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猜你喜欢
羌族四川城镇化
A gift I treasure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四川移动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家乡的城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