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引领下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2022-02-04 23:14
大连干部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基层发展

常 浩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依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1]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总结了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也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基层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方针能否落到实处, 影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否得到贯彻。 基层党委和政府作为直接面对群众、 服务群众的主体, 要更好地完成各项基层工作, 承担起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治理能力建设, 提升治理水平。

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 不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也并非缺乏依据的无源之水, 而是厚植于我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建立在我们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 敢于拼搏的基础之上的。 100 年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00 年后的今天, 我们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 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处在这样的历史交汇期,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 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新的历史方位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 源于我们党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苦难的民族危亡史, 也是无数革命先驱和志士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民族救亡史。 在寻求前进道路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失败与挫折, 但始终无法磨灭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坚强意志。 1921 年, 在北洋政府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蚕食鲸吞的风雨飘摇中, 中华民族迎来了一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成立伊始, 中国共产党就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果敢与担当, 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御侮救国的运动中。无论是国民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怀揣着救亡图存的革命信仰, 站在民族大义的革命高度, 排除万难, 先后推动两次国共合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危亡中诞生, 自艰难困苦中走来, 一次次挽救了中国的革命前途, 离不开对各个历史时期前进道路的辩证认识和正确抉择。 面对党内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下出现的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的悲观思想,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的重要论断, 为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铁蹄的肆意践踏与疯狂侵略,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 以超凡的战略眼光、 绝伦的军事思想、 强大的革命信念批驳了 “速胜论” “亡国论”等错误论调, 破除了对中国前途命运的种种担忧与迷惘, 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坚定了信心、 明确了方向。

经过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我们党领导人民稳步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以较短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为我国的富强与腾飞提供了强大基础与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发展的进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攻坚克难, 解决了许多问题, 办成了许多大事, 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发展道路将朝着更加平衡、 更加充分的高质量方向迈进。

(二) 新的发展基础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 是一点一滴积累奋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全国人民披荆斩棘、 埋头苦干, 用勤劳和智慧筑起共和国的光辉大厦。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面对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压迫而破败不堪的中国, 确立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 1953年, 我国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并在多个领域超额完成了任务。 工业方面, 1957 年工业总产值为1952 年的223.4%, 超额完成12.7%; 农业方面,1957 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952 年的126.4%, 增产了粮食700 多亿斤和棉花400 万担; 交通运输方面,1957 年的铁路和公路运货量分别为 1952 年的193.8%和 503.2%[2]。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经受住了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复杂考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顺势而为, 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 截至2010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2119 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 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出现了一系列新气象、 新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改革调整进入关键期。 近年来, 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与政策支持下, 我国在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 移动通信和网络、 新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更加显著。2019 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万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 站在新的发展基础上, 党和国家作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 一方面是对我国发展成就的总结与肯定, 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前进道路的规划与展望。

(三) 新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由高速迈向高质, 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下因势而谋、 主动作为的重要体现。 一段时期以来,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存在粗放经营中创新不足、 污染严重等问题。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使我国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台阶是题中应有之义。 2020 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 力挽狂澜, 科学部署;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众志成城, 共度难关, 终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年是建党100 周年, 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性时刻,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中, 立足于新的发展基础上, 我们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二、 新阶段肩负新使命: 夯实基层党组织力量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关键在组织, 基础在基层。 基层治理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工作内容复杂, 涉及领域广泛, 各种重点、 难点问题也较为突出。 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着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 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在危机中把握先机,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此, 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起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把方向、 管大局、 保落实的重要引领作用, 将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筑起国家发展之基的关键。

(一) 加强学习教育, 增强新发展阶段的政策领悟力

学习对于一个人不仅是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方法。 面对新发展阶段下的新挑战和新目标, 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守土有责的担当精神, 也要学会守土有方的扎实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 人生成长之梯、 政党巩固之基、 国家兴盛之要。 ”[4]对党员干部来说, 不断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肩负历史使命, 把握战略机遇,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保障。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工作的开展。 就总体而言, 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着清晰且明确的认识, 也能够积极投身于相关的学习活动中, 但是仍然有个别基层党员干部表现出 “不用学” “学不会” 等消极的错误思想,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认为基层工作繁多具体, 重在实践, 而非学习; 二是感觉基层工作任务重, 缺少或者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学习;三是认为基层工作重要性低, 在根本上没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动力。 这些情况凸显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没有深刻领会学习的含义, 没有认识到学习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学习的检验作用, 囿于学习的形式将两者分裂开来, 反而会陷入 “学无以致用”的教条主义之中。 如果基层党员干部由于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匮乏而无法学懂、 弄通政策所蕴含的正确思想和工作重点, 就可能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失误和损失, 最终伤害的是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对此, 基层党员干部应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上下大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5]62基层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对原著的研读、 领悟和分析, 原原本本、 扎扎实实地把原理学懂、 把方法弄通、 把工作做实。 进入新发展阶段, 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培养作为党员的人民立场, 明确为什么学、 如何去学等问题, 才能在复杂挑战中坚定政治信仰, 树立担当意识。 另一方面, 要与时俱进, 有针对、 有侧重地对专业知识加强学习, 结合自身职责和当地实际开展工作, 把地方发展与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 注重能力锻炼, 增强新发展阶段的工作执行力

党和国家的政策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就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 准确、 全面地贯彻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 再好的目标、 再好的蓝图, 也只是镜中花、 水中月。 ”[6]基层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容易出现的地方, 但同时也是倾听群众意见和心声最直接的地方。 基层党员干部能否发挥起桥梁作用, 把好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看得到的好成果,关键在于落实。 而能不能落实, 落实得好不好, 又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执行能力。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人浮于事的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 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作用, 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而且, 他们存在较为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时代的总体布局、 战略布局不够上心, 没有自觉把基层组织的工作开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中。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 许多新政策、 新观点要在全国各地转化为科学有效的治理行动, 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的传达、 指导与落实。 对此, 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在准确了解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的基础上, 以落实工作为重点, 一方面, 要以党纪法规和工作制度为准绳, 建立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统一、 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监督考核机制; 另一方面, 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组织专门的学习与培训, 补齐基层组织的人才队伍短板。

(三) 密切群众联系, 增强新发展阶段的向心凝聚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5]44-4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新论述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基层党委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 基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印象与感受。 进入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奋斗与科学缜密的规划, 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与积极参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应付群众不作为, 不能脱离群众盲作为, 更不能违背群众乱作为。 进入新发展阶段, 基层党员干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第一, 要坚持共同富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在 “十四五” 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方面, 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 健全公平竞争制度、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等一系列目标任务都彰显着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 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下功夫, 立足好本职工作, 切忌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无论是生活区垃圾处理、 公共厕所改善规划, 还是社区文艺活动开展、 乡村宽带网络建设等, 这些在个别基层党员干部眼中不出 “政绩” 的小事情, 却是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民生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7]这些问题处理得不好, 就会让发展成果共享的承诺大打折扣, 也会让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好政策的真切感受大打折扣。 第二, 要坚持群策群力, 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 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以人民满意为导向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 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中, 提高基层治理对民生问题治理的精准性、 对群众矛盾调解的及时性, 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紧密结合的治理新格局。

三、 新阶段探索新路径: 重视科技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克服困难、把握机遇、 获得发展。 当前,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 大数据、 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新能源、 低碳技术等绿色经济潜力巨大。概言之, 科技创新将通过改革传统业态或者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实现从理论到应用、 从科学到成果的转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这一论述明确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创新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之一强调创新, 新发展格局的内外畅通需要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要素之一。 就基层党委和政府而言, 要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之中,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成果。 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政策资金支持,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

(一)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地方特色经济

以创新驱动地方发展, 关键在于从地方实际出发, 善于发现符合地方发展条件的创新点, 打造优势产业。 一方面, 基层部门要走出办公室, 广泛调研, 实地考察, 深入了解一些独具地方特色、 富有发展前景而又相对缺乏知名度的优质产业, 把实现共同富裕、 服务乡村振兴和构建创新产业相结合,给予一定的资金、 人才和技术支持, 助力产业升级, 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 基层政府要注重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 切忌出现言语上大谈创新, 思想上不懂创新, 行动上缺乏创新的坐而论道现象。 例如, 一些乡镇特色农产品销售无门的问题, 这是关乎群众生活的突出难点和痛点之一。 这些农产品虽然质高价优, 但由于创新意识不足、 交通运输不便、 产品形式单一等问题, 面临着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销路困境。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应该从产品的创新加工角度入手, 引进兴农人才, 开展科技培训,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 购置先进设备, 根据市场对产品的营养、 种类和功效的分类与需求, 有针对性地增加产品的创新元素, 推出系列产品,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其次, 应该从产品销售渠道的角度入手, 增强品牌原创意识, 顺应电商迅速发展的大方向, 积极探索网络销售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实现供应链、 服务链、 销售链的有机统一。

(二) 以创新驱动数字化地方政务服务

数字经济、 移动通信和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象征, 这些科技创新技术在升级传统业态、 孕育新兴业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子。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 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充分把数字化的发展成果运用起来, 在居民政务服务办理、 企业政务审批等方面将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融入进去, 打造智慧政务、 数字治理。 首先, 要以创新驱动基层政务服务便捷化。基层部门要发挥科技创新在政府简政放权方面的优势, 加大网上政务平台的建设力度, 完善智能终端一站式行政审批制度, 为群众办事、 企业创业构建良好政务环境, 变群众跑为干部跑, 变人员跑为数据跑, 让跑断腿、 办事难的现象不再发生。 其次,要以创新驱动基层政务服务透明化。 基层治理行不行, 政务服务好不好, 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评判。 全面准确、 及时有效的基层政务公开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效路径, 是保障基层政务透明的重要前提, 也是强化基层权力监督的必然要求。在行政决策方面, 基层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听证体系, 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广泛征求汇总群众意见, 加强线上决策信息公开。 在权力运行方面, 要推进政府服务评价系统在各部门的全覆盖, 让群众真正实现对基层政务服务的及时反馈、 有效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依规办事。 第三, 要以创新驱动基层政务服务精准化。 基层政务紧连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 既存在让群众感受温暖的亮点, 也存在让工作疏漏的难点。 一些基层部门之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缺交流, 少沟通, 导致在面对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时互不知情、 各自推让、彼此争抢, 既浪费了行政资源, 也延误了工作进度。 对此, 基层部门之间要在依法依规、 充分保证数据安全与公民隐私的前提下形成部门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 搭建跨部门的信息发布汇总平台, 通过直观的检查和参照来避免重复信息, 完善不足信息, 修改错误信息, 切实以创新改进宏观决策, 以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实现基层政务服务精准化、 科学化。

(三) 以创新驱动双循环地方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战略抉择是由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和国际经济环境风险挑战增多的新形势决定的。 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视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 优化供应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 国内产业链产出水平和供应链供给能力不足的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种不足已经逐渐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量的不足, 转化为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质的不足。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 除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对落后、 资金相对不足外, 科技创新的短板已经成为了制约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的关键。 在基层发展中, 这种缺技术、 少人才、 没经验的 “创新危机” 较多地存在于相关的地方传统产业、 小微企业和刚起步的新兴产业中。 一些基层部门思想较为保守, 对于创新型产业抱有怀疑担心的态度, 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 还有一些基层部门对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的问题理解不够全面准确, 产生了依靠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保本求稳的思想。 这些现象导致了地方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 严重制约着地方自主制造和内需消费能力的提升, 进而影响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整体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 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8]对此, 基层党员干部一方面需要培养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对地方创新企业在整体规模、 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 保持信息畅通, 做到有的放矢、 精准规划、 科学布局, 推动形成地方创新产业集群效应, 争取打造一批在当地有效益、 在全国有影响、 在国际有优势的新兴产业。

四、 新阶段凝聚新精神: 丰富地方文化内涵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 也是一个在革命、建设、 改革中铸就光辉思想和伟大精神的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好、 传承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进入新发展阶段,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我们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 在把握战略机遇的同时, 要保持战略定力。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优秀文化传承, 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得到发扬与运用。 基层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动地方文化创新发展, 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坚定理想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所在, 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面向未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 矢志拼搏奋斗。 ”[9]对于新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挑战, 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队伍思想建设, 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组织集体学习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 提升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以信念引领行动, 切实发挥起基层组织强信心、 暖人心、 聚民心的责任使命。

(二) 重视优秀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也是我们国家绵延数千载而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 在基层治理中, 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 学者非必为仕, 而仕者必为学, 基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党员干部必须有毅力、 守定力, 将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 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古为今用, 以传统文化之根, 行与时俱进之路。 基层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引领工作,组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 文艺汇演和国学典籍读书日等活动, 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弘扬好家风、 好家训, 不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体精神文明建设。

(三) 打造地方文旅产业

优质的地方文旅产业不仅是闪亮的城市名片,也是讲好地方故事、 提升地方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 基层文化旅游部门应该全面准确地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的相关要求, 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形成科技创新旅游、 绿色生态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三者有机统一的新文旅模式。 首先, 要发展科技创新旅游, 创新文旅产业形式, 融入信息科技元素, 提升线上旅游体验。 要加快信息化、 数字化技术在景点、 设施、 服务方面的合理有效配套, 打造智能旅游; 其次, 要构建绿色生态旅游, 保护好、运用好当地的绿色生态资源,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导向, 以乡村振兴为结合点, 合理打造兼具特色、 健康、 可持续的绿色旅游产业; 第三, 要推进历史文化旅游, 更加注重对资料、 文物、 故事等历史资源的有机整合, 形成知识与趣味紧密结合的深度旅游, 让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为人们所了解和传承。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基层发展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党员干部新书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