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新产业工人学习机遇和挑战

2022-02-04 12:31
关键词:产业工人互联网+教育时代

尹 陈

(合肥市职工大学 合肥市 340111)

近年来,国家推动“互联网+”持续发展,如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四个月后,国务院便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时至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等此类政策,均彰显了国家对“互联网+”的认可与推动。自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实际应用于社会领域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便由此应运而生,直接影响着教育行业各个方面。这其中对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不言而喻,而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新产业工人亦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贯穿于新产业工人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且直接造成了新产业工人学习认知、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

所谓新产业工人,是相对于“农民工”而言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扭转外界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消除农民工“这个称呼带有旧的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的烙印”[1],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满足其心理诉求,是“农民工”这个称谓发展到新时代的产物。正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张富良所言,“新产业工人——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归宿”[2]。

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4.7%,初中文化程度占55.4%,高中文化程度占16.7%,大专及以上占12.2%”[3]。由此可见,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产业工人比例还很低。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互联网+教育”与新产业工人学习的内在关系进行尝试性廓清,在深刻揭示“互联网+教育”时代特征、时代要求给新产业工人学习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对“互联网+教育”时代发展中的新产业工人学习趋势进行理性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特征与新产业工人学习机遇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为新的学习方式正成为新产业工人学习的主要载体,在“互联网+教育”与“新产业工人学习”交互交联的过程中,其凸显出来的跨界性、创新性和人性化等时代特征,一步步催生了新产业工人学习发展、创新和变革机遇。

(一)跨界性,催生新产业工人学习发展机遇

所谓“互联网+教育”,这个“+”指的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跨界性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首要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变革、教育开放和教育重塑融合。这既给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尤其是新产业工人学习带来了发展机遇。概而言之,就是给新产业工人学习带来了内涵发展机遇和外延发展机遇。

其一,内涵发展机遇。“互联网+教育”的内涵要义就是对传统教育空间、教育主体、教育媒介的颠覆性变革,实现教育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自我变革。基于此内涵要义的提出,对新产业工人学习内涵发展大有裨益。第一,扭转了传统教育接受式学习的被动,有利于新产业工人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第二,消除了新产业工人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知识不足的弊端,有利于新产业工人把仅凭经验产生的学习思维或学习行为的变化,深化为对学习实质的准确把握;第三,解决了新产业工人学习成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有利于新产业工人选择前沿科学文化知识,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

其二,外延发展机遇。“互联网+教育”的外延深意不仅是把传统教育孤岛式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开放性资源共享,而且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结构,重塑了以“互联网+教育”为标志的新型教育结构,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一方面,以更为广阔的开放性视野,冲破固化思维的藩篱,打破刻板思维的局限,在工与学、学与用、个与群矛盾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新产业工人跨岗位、跨行业、跨领域的外向型学习,有利于突破以往传统教育狭小的空间,拓展新产业工人学习的广阔空间。

(二)创新性,催生新产业工人学习创新机遇

实现足不出户居家上课、在线学习就能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和专业技能证书,是“互联网+教育”未来的长远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学习活动都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即老师借助互联网开展教学,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学习。此外,教育信息在互联网上快速流动,知识成果在互联网上快速成型,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互为犄角、互相补充。这不仅引发了新产业工人继续学习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而且客观上也为新产业工人学习创新带来了新契机。

其一,学习方式创新。传统教育模式下,新产业工人学习大多是以老师为主体,自己是客体,是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而“互联网+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习方式的创新,其首要目标便是突破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固有化,着重体现学习方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借助互联网实现足不出户线上学习,甚至是足不出户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和专业技能证书。

其二,学习行为创新。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新产业工人学习行为的创新,直接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只需要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新产业工人便可以自主选择向往的学校、喜欢的课程、心仪的老师。这不仅是对传统应试教育亦步亦趋学习行为的颠覆,而且是对新产业工人学习行为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一次创新,即新产业工人学习借助互联网实现探究式学习、合作化学习、自主性学习,促成新产业工人的学习行为由接受性被动转变为自觉性主动。

(三)人性化,催生新产业工人学习变革机遇

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一直是现代教育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即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实现师生关系的敬而远之转变为师生关系的可亲可敬,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第二,实现个体在教育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双重尊重”。

其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奉为圭臬的传统教育观念——师道尊严,历来是师生关系的不二法门。而“互联网+教育”主张教育人性化,这不仅对传统师道尊严观念提出有力挑战,而且对改善传统师生关系,构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正如英国教育家欧文所言,“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重要。”因此,这种现代新型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激发新产业工人学习动力,而且可以激励新产业工人实现自我完善。

其二,实现个体“双重尊重”。实现个体在教育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双重尊重”,是推动新产业工人学习的先决条件。“互联网+教育”之所以能够覆盖教育全领域,影响教育全过程,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性,敬畏人的体验,重视人的创造。一方面,在良性的教育关系中,不仅让教育者感受到教育事业引领有力、活力有度、干事有效、日常有爱,更让受教育者体会到温馨的暖心关爱、无私的责任担当、喜悦的成功之情;另一方面,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新产业工人作为“人”的价值被认可,个性受到充分尊重,人格受到格外关怀,在推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要求与新产业工人学习挑战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育领域各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新变化和新特征。这些新变化和新特征,不仅要求教育者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对受教育者,尤其是新产业工人在学习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这对新产业工人来说,既是学习机遇,又是学习挑战。

(一)网络思维与新产业工人学习认知挑战

网络思维,即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学习概念、学习目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意义、学习因素等进行重新审视乃至颠覆认知的思考方式。

其一,引发新产业工人“怎么学”认知挑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产业工人学习困惑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何在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转换结合中,能更好地汲取最新前沿理论知识、提升实际工作业务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方面,新产业工人对“互联网+教育”不了解,对学习软件如何使用不熟悉,对线上学习不适应,等等此类问题,直接表明新产业工人网络思维培养十分欠缺,以目前自身的知识储备尚不足以应对“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新产业工人如何通过对自身原有学习认知观念的融合性反思,将“互联网+教育”时代下衍生而来的跨界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混搭性学习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整合重组,无疑是摆在新产业工人学习面前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其二,引发新产业工人“怎么用”认知挑战。无论是传统教育,亦或是“互联网+教育”,学以致用一直都是古往今来教育所要追寻的目的。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新产业工人如若实现学以致用,就必然先要回应两个问题。问题一:学了是否用得上?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其基本观点是符合“两个不再”,即学习范围不再囿于一隅,而是突破岗位、行业、领域,实现跨界性学习和多元化学习;学习目的不再限于一技,而是通过“传道不论行业、授业不论职业、解惑不论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成人进行一岗多能和一身多职的学习带来了可能”[4]。问题二:学了是否用得长?对这一问题的解惑,其基本主张是满足“三个超前”,即学习内容超前于知识技能更新的速度,学习行为超前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学习成果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

(二)结构重塑与新产业工人学习方式挑战

将“互联网+”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互联网行业的一大创新,又是教育领域的一次进步。这不仅对打破原有教育结构、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时代意义,而且对成年人学习者,尤其是新产业工人转变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一,学习方式趋向于独立型。传统教育模式下,新产业工人学习主要依赖于老师授课,填鸭式、被动式、接受式学习习以为常。在这种学习情境中,新产业工人难以独立学习,具有十分明显的依赖性。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新产业工人不仅要独立选择教育资源,包括选择哪所学校、哪位老师、哪些学习内容等教育资源,都需要依据自身学习需求独立选择;而且要善于借用教育专用网,使用移动终端,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等多个环节,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行为。

其二,学习方式趋向于创新型。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难发现,长于守成、短于创新的学习方式常被人诟病。具体表现为,传统教育模式下,新产业工人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的学习方式,平稳谨慎的思考方式,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不强,避免失败的倾向较为明显;而如今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那些由农民变为市民的人们,为了适应生活空间以及生活方式的转换,为了适应职业空间以及劳动方式的转变”[5],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灵活性,更加倾向学习思维的敏锐性,更加鼓励尝试新鲜事物、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更加注重培养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三)开放融合与新产业工人学习行为挑战

推进“互联网+教育”开放融合,既是融合教育资源的应然之举,也是转变教育核心的题中之义。在开放与融合中,所显扬的时代性、前沿性、创新性等鲜活特征,对新产业工人学习行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其一,学习行为由闭合转为开放。这种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的转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新产业工人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以往狭小范围,而是突破地域方位、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等限制,学习空间极度扩大。二是心理空间的转变。新产业工人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自身学习需求不同、学习方式不一、学习能力不等,在狭小学习空间内,易产生众口难调现象。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要求新产业工人借助于互联网,寻找到志同道合者,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经验、倾诉学习情感,提升新产业工人之间的学习交互性,拉近新产业工人学习的心理空间。

其二,学习行为由客体转为主体。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什么为教育核心”这个命题的转变上。以往中国教育,或者是以教师为教育核心,或是以教材为教育核心,抑或者以辅导和案例为教育核心,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育核心的教育本真。而“互联网+教育”的出现,直接推动中国教育进入4.0时代,即如今的第四代教育——真正以学生为教育核心。新产业工人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客体转为主体。具体而言,就是能够自主选择教育资源,自己先行领悟学习内容,在多方尝试、讨论、合作中,增加自身学习个性、学习主见、学习兴趣,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强化自身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主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三、“互联网+教育”时代发展与新产业工人学习趋势

“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正深度融合于教育领域各方面。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发展,运用“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成果,既是新产业工人学习当务之急,又是大势所趋。

(一)树立“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意识

树立“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意识不仅是新产业工人学习的首要因素,而且对新产业工人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以“独立自主”和“独立人格”为标志的学习意识,当是新产业工人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传统与现代、被动与主动、群学与独学矛盾的逻辑原点。

其一,树立“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就新产业工人学习而言,一方面,要嵌入“愿学与乐学”的学习动机,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学习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等消极因素,变“你要学”为“我想学”,注重求知欲的强烈程度对新产业工人学习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植入“会学与善学”的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改变盲从学习和盲目学习的状况,变“怎么学”为“我会学”,注重学习方法的合适程度对新产业工人学习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引入“四个学会”的学习意识,即以学会求知为基点,以学会做事为基石,以学会生活为基础,以学会生存为基准,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新产业工人在生活和生产、学习和交往方面,实现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其二,树立“独立人格”的学习意识。所谓“独立人格”的学习意识,就是新产业工人作为相对独立的学习主体,既不一味依赖于任何教师权威,也不单纯依附于任何教育派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真理的探索中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在科学的大道上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激扬“三个特性”:第一,自立性,就是要挖掘新产业工人身上存在的学习天赋和学习潜能,培养新产业工人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第二,自为性,就是要帮助新产业工人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构建和自我创造知识,逐渐将学习活动视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无法割舍的一部分;第三,自律性,就是要加强对新产业工人学习的自我约束,不断约束新产业工人的学习行为,促使新产业工人学不我待、持之以恒。

(二)完善“互联网+教育”在线学习平台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在线学习逐渐成为新产业工人学习的新形式,也必将成为新产业工人学习的新常态。因此,如何完善“互联网+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已然成为满足新产业工人学习需求的重要课题。

其一,更加彰显个性化。建立更加彰显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平台,是解决新产业工人学习的针对性举措。从平台界面设计上看,要增加界面感官上对新产业工人的吸引性,通过色相对比、明暗对比等,丰富平台界面的层次感,突显平台界面的主要意图,让新产业工人容易区分主要功能区和其他功能区;从平台板块内容上看,要精准定位适用人群,既要符合新产业工人的学习需求,又要适应新产业工人的可接受度,让新产业工人自己选择课程、教师,自己掌控学习;从平台运行管理上看,及时更新前沿理论成果和最新技能技术,满足新产业工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此外,对平台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及时、有效解决,确保平台正常运行。

其二,更加体现公益性。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在线学习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图文混排、音频视频、Live直播等,收费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包括单篇付费、VIP会员折扣、邀请码等。商业利益驱动下,在线学习平台数量日益增多,质量却良莠不齐,体现公益性且高质量的在线学习平台更是凤毛麟角。而新产业工人大多背井离乡,为生活计到大城市赚钱养家,本就微薄的收入还要抽出一部分用于知识付费,这使得多数新产业工人更加不愿付费学习。如何消解这一矛盾?如何直面新产业工人现实诉求?建立更加体现公益性的在线学习平台,既是应然之举,又是现实之需。一方面,它要求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用于新产业工人学习的具有社会性和非营利性的共同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它要求商业性的网络运营商,降低知识付费标准,对新产业工人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给予优惠支持。

(三)构建“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体系

构建“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体系,其本质特征就是要打破原先封闭的、孤立的学习资源体系,实现学习资源的区域均衡化,最终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性。

其一,更加注重均衡化。建立更具均衡化的学习资源体系,既是消除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教育鸿沟”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产业工人在线学习的迫切需求。首先,需要国家加强学习资源信息化均衡化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构建“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体系。其次,需要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理念、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持续帮扶,带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信息化环境、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终端,从而缩小数字教育鸿沟,实现学习资源区域均衡化。最后,需要“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机制”[6],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力效应,为当地新产业工人提供必要的在线学习条件,保障新产业工人在线学习得以顺利开展。

其二,更加注重共享性。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7]可见,共享性不仅是构建“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体系的应有之义,而且已然成为新产业工人在线学习诉求。首先,要整合优化学习资源,“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多级分布、共治共享、协同服务”[8];其次,要深度开发学习资源,构建符合新产业工人学习需求的公共性、基础性学习资源库,为新产业工人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共享。最后,要保障学习资源供给,建立学习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协同供给格局,将优质学习资源提供给新产业工人,保障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益。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互联网+教育时代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大邑县: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