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华,徐立军,申屠兰欣,黄窈军,石一珺
(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桐庐 311500)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在分类上隶属于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被称为“素中之荤”,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菌之一,具有1 300多年的采食历史,是一种营养丰富、药食同源的食用菌[1-3]。黑木耳富含蛋白质、多糖、黄酮等有效成份,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作用,非常符合当今三高人群的养生需求[4-11]。杭州地区黑木耳栽培主要以长袋-出菇架的形式出菇,短袋栽培黑木耳以北方为主。短袋栽培与长袋栽培相比,具有节省生产成本(无需出菇架)、管理方便、受光均匀、保湿效果好等优点。通过试验集成短袋栽培相关参数,并通过技术熟化,达到降低菇农成本、增加菇农收入的目的,进一步提升黑木耳栽培的关键技术水平。
以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5个菌株为试验材料,菌株相关信息见表1。
表1 供试品种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tested varieties
1.2.1 品种试验
以黑山、黑4、新科、丽耳3号、916为参试品种。栽培配方为:木屑94%、麸皮5%、石膏1%。每个品种进行3次重复,每个重复接种100袋,共接种1 500袋,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菌株并进行出菇管理。
1.2.2 配方试验
以黑山为供试菌株,设置4种木屑和麸皮添加比例,对照(CK)组:木屑94%,麸皮5%,石膏1%。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进行3次重复,每个重复接种100袋。各配方情况详见表2。
表2 不同的培养料配方Tab.2 The different formulas for substrates
1.2.3 刺孔试验
以黑山为供试菌株,待菌丝满袋后,将菌包分为7组进行刺孔处理,刺孔数分别为120个、140个、160个、180个、200个、220个和240个。菌包刺孔后在光照条件下催耳芽。共7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接种100袋,一共接种2 100袋。
1.3.1 制作栽培种
制袋:采用规格为17 cm×33 cm×0.004 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湿料质量为1.2 kg。
灭菌:用常压方法进行灭菌,5 h内温度达到100℃并保持12 h,自然冷却出锅。
接种:接种前应对接种室进行清洗;待接种室干燥后,将料袋和菌种(表面消毒)一起移入接种室,使用食用菌专用气雾消毒剂(4 g~8 g熏蒸,30 min)进行消毒;待料袋温度降到自然温度(不烫手)时开始接种,每棒接3个穴,每袋菌种接50棒(记录接种时间);接种后将菌棒置于出菇大棚内进行菌丝培养。
1.3.2 刺孔及出耳管理
在棚内对长满菌丝的菌棒进行刺孔,刺孔形状为圆形,孔直径为2 mm~3 mm,刺孔深度为1 mm~2 mm。在品种试验及配方试验中,每棒刺孔数量为180个~200个,并按黑木耳常规出耳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1.4.1 菌丝活力的测量
不同处理随机抽取10袋进行统计,重复3次。包括观察菌丝长势(粗壮、浓密程度、颜色);记录满袋时间,测量培养料长度;依据测量数据计算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速度(V,mm·d-1)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为培养料的长度(mm);t为菌丝长满袋的天数(d)。
1.4.2 子实体农艺性状观察与测量
观察和记录各试验组中第1潮黑木耳原基形成的时间和类型,耳片性状(颜色、绒毛、皱褶),干耳腹面及背面颜色。称取第1潮成熟木耳干品8 g,在常温下泡发10 h,沥水10 min后称质量,每组3个重复,根据称量结果计算泡发率(即发泡前干耳质量与发泡后鲜耳质量之比)。每组从发泡后的鲜耳中随机抽取10朵单耳,测定单耳质量,耳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1.4.3 杂菌感染率
观察每个处理中杂菌污染及烂棒的情况,记录数量,并计算杂菌污染率。杂菌污染率(P,%)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被杂菌污染袋数(袋);C为检查总袋数(袋)。
1.4.4 产量统计
木耳成熟后进行采摘,分别称量每次采收的子实体质量,然后测算单袋产量。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统计100袋。
1.4.5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7.0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2.1.1 参试菌株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不同品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情况详见表3。
表3 不同品种菌丝生长情况Tab.3 Mycelial growth of different varieties
从表3可知,黑山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3.6 mm·d-1;新科菌丝生长速度最慢,平均为3.3 mm·d-1;丽耳3号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3.4 mm·d-1。经方差分析表明,丽耳3号与916、新科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之间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从菌丝长势来看,各菌株菌丝均表现为粗壮、浓白。916污染率最低为2.15%,丽耳3号最高为5.37%。
2.1.2 参试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同一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子实体的性状特征见图1、表4。
图1 不同品种子实体形态特征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fruit bodies
表4 不同品种子实体性状特征Tab.4 Characteristics of fruit bodies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从图1和表4可以看出,单个耳片平均质量依次为黑山(0.36 g)>丽耳 3 号(0.33 g)>916(0.32 g)>新科(0.30 g)>黑4(0.27 g);耳片长度依次为黑4(44.34 mm)>916(39.87 mm)>黑山(36.82 mm)>丽耳3号(36.61 mm)>新科(28.81 mm);耳片宽度依次为916(51.37 mm)>黑4(50.76 mm)>丽耳3号(43.95 mm)>黑山(40.43 mm)>新科(37.70 mm);耳片厚度依次为黑山(1.79 mm)>丽耳 3号(1.38 mm)>黑 4(1.28 mm)>916(1.26 mm)>新科(1.08 mm)。从泡发率来看,顺序为916(18.33%)>黑 4(17.50%)>丽耳 3号(13.67%)>新科(13.30%)>黑山(12.60%)。
同时可以看出,耳片形态也有所不同,黑4褶皱少,而其他4个品种褶皱多;丽耳3号、黑山、新科的耳片碗状且边缘圆滑,耳背颜色分别为褐色和黑色,而其他品种耳片平展、边缘少量波浪型,耳背颜色为黑褐色。
2.1.3 不同菌株产量分析
同一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单袋产量见表5,原基形成情况见图2。
表5 不同品种单袋产量情况Tab.5 Single bag yiel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图2 不同品种原基形成情况Fig.2 Formation of primordia of different varieties
由表5和图2可知,丽耳3号原基形成时间最早,为58 d;新科最晚,为76 d。不同品种的单袋产量依次为丽耳3号(54.50 g)>黑山(53.33 g)>新科(47.17 g)>黑 4(36.60 g)>916(29.63 g)。丽耳3号产量最高,平均54.50 g/袋,较最低产量的916(29.63 g/袋)高84.12%;黑山平均单袋产量为53.3 g/袋,位居第二。从方差分析表明,丽耳3号与黑山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从原基的形成情况分析,丽耳3号、916原基形成整齐度好,黑山次之,黑4最差。
2.2.1 不同配方中黑山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不同配方条件下,黑山菌丝生长情况见表6。
表6 不同配方菌丝生长情况Tab.6 Mycelial growth in different formulas
从表6得出,配方1中菌丝生产速度最快,平均为3.5 mm·d-1;配方5菌丝生长速度最慢,平均为2.8 mm·d-1;配方1比配方5快25%。配方1与其他配方相比,菌丝生长差异极显著,配方2与配方3、配方4与配方5之间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污染率配方1最低,为3.42%;配方5最高,为25.32%,说明随着麸皮量增加污染率逐渐增加。
不同配方条件下,黑山菌丝发菌情况见图3。
图3 黑山不同配方的发菌情况Fig.3 Growth of mycelium of Heishan in different formulas
如图3所示,黑山在配方1(麸皮含量5%)和配方3(麸皮含量11%)上菌丝生产较快,在配方4和配方5(麸皮含量超过11%)上菌丝生产速度变慢。
2.2.2 不同配方中黑山产量分析
不同配方条件下,黑山单袋产量情况见表7。
表7 不同配方的单袋产量情况Tab.7 Single bag yield of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7得出,配方1中原基形成时间最早,为64 d;配方5原基形成时间最晚,为78 d。不同配方的平均单袋产量依次为配方3(55.93 g)>配方 2(51.13 g)> 配方 1(45.33 g)>配方 4(39.97 g)>配方 5(24.78 g)。产量最高为配方3,比产量最低的配方5高125.71%。方差分析表明,配方3与配方 2、配方 4的单袋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配方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不同的刺孔处理下,黑山单袋产量情况见表8。
表8 不同刺孔处理单袋产量Tab.8 Single bag yield of different puncture treatmerts
从表8得出,以处理5(刺孔数为200个)的平均单袋产量最高,为51.17g;处理4(刺孔数为180个)平均单袋产量次之,为49.57g;处理1(刺孔数为120个)平均单袋产量最低,为20.57g。处理5与处理1、处理2、处理3间袋产量差异极显著,与处理4、处理6、处理7间单袋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1、处理2和处理3间单袋产量差异极显著。
不同刺孔处理下,原基形成情况见图4。
图4 不同刺孔处理及原基形成情况Fig.4 Different piercing treatments and primordia formation
由图4可知,刺孔数量为120个或140个时,原基形成最不整齐;刺孔数量为180个、200个和220个时原基形成均较整齐;刺孔数量为240个时原基形成最为整齐。
经过品种比较试验表明,丽耳3号菌丝洁白、浓密、均匀、整齐,子实体簇生、耳基根部褶皱多,干耳背面颜色为褐色;原基形成时间为68 d,出耳较早,耳芽整齐;单个耳片平均质量为0.33 g,平均长度为36.61 mm,平均宽度为43.95 mm,平均厚度为1.38 mm,平均袋产量为54.50 g。黑山菌丝洁白、浓密、均匀、整齐,子实体单生、耳基根部褶皱多,干耳背面颜色为黑色;原基形成时间为64 d,出耳时间较丽耳3号晚,耳芽整齐;单个耳片平均质量为0.36 g,平均长度为36.82 mm,平均宽度为40.43 mm,平均厚度为1.79 mm,平均袋产量为54.33 g。从发菌速度、产量及品质分析,这2个品种较其他品种更适合南方的短包栽培。
从配方试验表明,不同的麸皮含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中配方3(麸皮11%、平均袋产量为55.93 g)产量最高;配方5(麸皮17%、平均袋产量为24.78 g)产量最低。配方1(麸皮5%)污染率最低,为3.42%;配方5最高,为25.32%。污染率随着麸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配方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3.5 mm·d-1;配方5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为2.8 mm·d-1。从以上几方面说明配方3(麸皮11%)为最适配方。
从刺孔试验得出,刺孔数为200个时平均单袋产量最高,为51.17 g;刺孔数为180个时次之,为49.57 g;刺孔数为120个时最低,为20.57 g。因此菌包刺孔数量以200个为宜。
综上所述,南方短包栽培黑木耳,品种以丽耳3号和黑山为最佳;配方3(麸皮11%)为最适配方;最适刺孔数量为200个。同时短袋栽培黑木耳具有无需菇架、管理方便、受光均匀、保湿效果好、产量高等优越性。但栽培场地土地不平整、机械设备不全、培养阶段发菌慢、液体菌种应用少等问题仍存在,还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