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语,宋玲玲,项一宁,梁 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组织来源不明,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或更深的软组织。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ES 多见于上肢,发生于下肢者少见,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的多发病灶更是罕见。现报道1例由感染-水肿-溃疡演变的下肢多发ES 并复习相关文献。
病例男,39 岁,1 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内侧皮肤红肿、疼痛,伴发热不适,外院考虑“丹毒”,予对症治疗症状好转出院。2 月后再次出现左下肢肿胀,伴疼痛不适,就诊于另一家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淋巴水肿”,未予特殊处理及诊治。后患者多次行针灸、拔罐及中药治疗(具体不详),左下肢水肿反复出现,范围逐渐扩大。7 月前患者左下肢皮肤逐渐变硬,表面出现红色丘疹、斑块,伴瘙痒,病情逐渐加重,皮疹处可见鳞屑,水肿明显,左膝不能伸直。近期体质量减轻5 kg。入院行左下肢MRI 平扫+增强(图1~6):左下肢肌群内、肌间隙、皮下脂肪层见多发斑片状、结节状不均匀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不清,较大者截面约16mm×17mm,增强后病灶呈结节状、环形及片状强化,左股骨及胫腓骨骨质结构完整,诊断:左下肢软组织改变,感染性病变?淋巴源性病变?建议穿刺活检。患者行皮肤穿刺活检术,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图7,8):(左下肢)皮肤及皮下组织内见异型细胞,CK7(-),CK20(-),CK(+)Vim(+),S100(-),HMB45(-),CD3(-),CD5(-),CD30(-),Melan-A(+-),Ki-67(约10%+),CK19(少数细胞+),EMA(+),CD34(+),INI-1(-),CgA(-),Syn(-),P504S(-),PSA(-),CD2(-),CD117(-),CD68(-),Langerin(-),CD31(-)。特殊染色结果示:甲苯氨蓝(-),PAS(-)。组织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及特殊染色结果:诊断为(左下肢)ES。
图1~6 左下肢MRI 检查。图1,2 分别为左小腿冠状位T1WI、T2WI 图像:左下肢肌群内、肌间隙、皮下脂肪层见多发斑片状、结节状不均匀等或稍长T1、稍长T2 信号,边缘不清。图3~6分别为左小腿增强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及左大腿冠状位图像:增强扫描病灶呈结节状、环形及片状强化。图7 病理镜下示肿瘤呈结节状生长,结节内见胶原纤维增生并围绕,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为多边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嗜酸性,其内散在少量梭形细胞(HE)。图8 Vim 阳性表达。
讨论ES 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软组织肿瘤,属于软组织肉瘤组织病理学中的亚型,在所有软组织肉瘤中不到1%[1-2]。ES 多见于上肢,发生于下肢者少见报道,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十分罕见,而本例则是罕见的发生于左下肢,同时累及大腿及小腿肌肉及皮下脂肪层,做出正确诊断十分困难,这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ES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初表现为无痛、缓慢生长的结节,浅表部位表现为出血、坏死及不愈合的慢性溃疡[3],本例发病初期症状与文献报道不相符,病程复杂,这也是误诊的另一原因。目前文献上未见以感染、水肿为临床表现的病例,而本例患者1 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感染,随后出现反复水肿,是否为ES 的初期表现有待商榷,但本例患者后期左下肢出现多发不愈合溃疡,与文献报道相符。ES 发病原因不明,部分学者怀疑与皮肤创伤或瘢痕组织有关[4],回顾本例患者病程,既往有下肢感染史、自行针灸等创伤性治疗,造成下肢皮肤损伤、瘢痕形成,推测可能与ES 的发生有关。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临床上将ES 分为近端型和经典型(远端型),近端型主要发生在胸腹腔、骨盆、会阴和生殖道,多见于中老年人;经典型主要发生于四肢远端,常见于20~40 岁人群,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本例为39 岁男性,发生于左下肢,为经典型,与文献报道相符。组织病理学上,近端型与经典型ES 并不完全相同,它们都表达上皮样形态,然而,近端型表现出细胞学多形性、核异型明显,甚至印戒样空泡形成,类似于横纹肌肉瘤,无假性肉芽肿样形态[5];经典型以“假肉芽肿”样的病变为特征,中心可见地图样坏死,细胞核轻-中度异型,核仁小[6],本例的组织学图片显示细胞核仁小,与文献报道相符。ES 细胞起源不明确,具有向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混合分化的特征[7],因此镜下形态不典型,部分存在组织变异,确诊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
在大多数病例中,ES 的特征是波形蛋白和上皮标志物(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的表达[5,9],半数病例表达CD34、ETS 相关基因,但CD31 在所有病例中均为阴性,这有助于ES 与血管源性肿瘤的鉴别[10]。特殊的免疫组织化学图谱显示SWI/SNF复合体中SMARCB1/INI-1 或其他蛋白的丢失也可能提示ES的诊断[3,10]。本例免疫组化结果EMA(+),CD34(+),Vim(+),CK7(-),S100(-),CD31(-),INI-1 表达完全丧失,与文献报道一致。
ES 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这也是本例影像误诊的原因。杜勇兴等[11]回顾性分析了8 例经典型ES的MRI 表现,其中3 例为大腿多发,1 例为小腿多发,多发病灶大小不等,呈结节状或团块状,T1WI 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或混杂信号,增强呈片状或环状不均匀强化,本例影像表现与之相符。本例ES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感染性病变:如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与寄生虫感染,均具有明确的发病诱因,病程较急,临床上可出现发热、皮温增高、患肢肿胀等感染征象,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皮下渗出、肌间隙浑浊,抗生素治疗有效可资鉴别,本例发病初期有类似表现,鉴别诊断困难。②其他软组织源性肿瘤:如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等,临床及影像上有时与ES 鉴别困难,最终依靠免疫组化检测,ES 中CK7 阴性,而滑膜肉瘤阳性;ES 和横纹肌肉瘤好发年龄不同,且SALL4 在89%的ES 中呈阴性,在71%的横纹肌肉瘤中呈阳性,ERG 在ES 中可变阳性,而在所有横纹肌肉瘤中均为阴性[12]。尽管ES 生长缓慢,但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复发率和转移率,最常转移部位是淋巴结和肺[3],因此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及长期随访尤为重要。本例患者病程长且症状表现复杂,有一个特殊演变的过程,与其他典型病例表现不同,且影像学表现为累及多个部位的多发病灶,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分享此病例,帮助临床及影像科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