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

2022-02-03 21:19:38陈胜云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总书记

陈胜云

(1.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上海 200233;2.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 200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依据、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所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主题的著述和系列讲话,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理论层面展开分析,尝试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求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本体论,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物质本体论出发,在观察分析现实历史的基础上,确证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主体立场和社会关系的根本看法与基本观点,建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体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体论,包括物质生产基础论、以人民为中心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三个方面的主要内涵。

(一)物质生产基础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是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归根结底决定了现实的人的本质。因此,物质生产基础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确证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前提,也是确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强调以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基础为内涵的物质生产基础论。物质生产基础论在肯定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基础基本内涵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强调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论述重申,“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1]。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物质生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中强调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实现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我们要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

2.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历程,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强调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借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其他领域改革的战略判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影响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3]。

3.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物质生产基础论是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思想武器,他引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两个“决不会”论点指出:“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彰显。

(二)以人民为中心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而现实的人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基础上,总结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逻辑中,系统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理念,建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理论,即以人民为中心论。以人民为中心论包含多层次的丰富理论内涵: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的思想。

1.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史角度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民群众确立为历史现实主体的思想史意义:“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5]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相联系,强调群众史观的实践意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6]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理论前提,也是提出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2.系统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内涵是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创造者,始终坚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等共产党人基本价值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

3.强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一系列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与现实都表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员干部要始终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社会关系本质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用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从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抽象人道主义的理论超越,为人类的现实解放提供了社会关系改造这一重要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并以之分析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属性,把社会关系变革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指向。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基于历史分析得出来的科学结论。在认真研读《提纲》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的本质是什么”是哲学史上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是不同哲学学派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历史性难题。马克思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深入剖析现实社会内部结构,揭示了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确证了基于生产方式而建构的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提纲》中的重要表述,用“高屋建瓴”这个词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判断作出了高度评价:“马克思在《提纲》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他认为,这是马克思从几千年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哲学史上首次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方面,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是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它更是指导共产党人实践的理论武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的深层次问题的‘钥匙’。”[9]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历史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改革作为一项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亘古未有的崭新事业,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用什么理念与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应对挑战是关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一定要从人的社会关系分析出发,抓住其中的本质关系,找到破解问题的具体办法。

另一方面,社会关系本质论具有现实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考层面,而是把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与我国实践相联系,以实际行动促进现实社会关系的历史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重要原理,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按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和调整社会中的各种不适当关系”[10]。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社会关系本质论指导实际工作,在生产方式变革和反腐倡廉实践中,十分重视社会关系的调整,有效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实施。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这一中介,认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基本范式的唯物辩证的科学认识论。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过程,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路径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包括三个方面基本内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共产党执政规律论。

(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系统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阐明了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基础的基本道理,提出了按照客观规律能动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观点。

1.系统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更好地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现实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和逻辑线索,为人们推进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基本规律遵循。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概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矛盾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以及对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重要意义。

2.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1]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以邓小平为例指出,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借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统一的基本观点,要求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3.按照客观规律能动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目的,是更加能动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基于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分析,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当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依然是“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2]。

(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实际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丢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在推进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现实条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13]

2.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断推进的客观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群众不断推进的客观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14]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文本,论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连续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基于已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创造现实的历史,又为新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现实历史条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辩证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反对主观割裂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他提醒我们,割断历史是苏联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5]

3.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客观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指向,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坚持共产党领导,把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政治领导力量;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立足点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整体发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

(三)共产党执政规律论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共产党是最无私的政党,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旗帜鲜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推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现实理想。这一崇高理想占据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历史表明,共产党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自我革命的历史。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自我革命的能力,建构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3.共产党人必须不断总结执政经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要善于总结前一阶段历史经验,用以指导和引领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辉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探索史的分析,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经验进行概括: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总之,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是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的理论前提。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世界观,也是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方法、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包括哲学方法论、思想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论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哲学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方法论部分,它为人们分析与反思现实提供最基本的方法论框架。思想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观层面的方法论部分,在实践中体现为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思维方式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微观层面的方法论部分,它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思维方式。

(一)哲学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根本的方法论层面,即哲学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6]。哲学方法论包括诸多基本观点: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关于质量互变的观点,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等。

2.哲学方法论是分析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理论优势在于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考察历史与现实,全面分析国内和国际形势,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确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指明了历史方位。

3.领导干部要学习掌握哲学方法论,不断提高执政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领导干部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因此领导干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17]。为了引领党员干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分别学习研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两大主题。他提出,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分析和解决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执政本领。

(二)思想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系统阐释了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1.系统阐释唯物辩证思想方法。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学习唯物辩证法首要的是要肯定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前提,它要求我们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而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现实要求进行了概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18]

2.系统阐释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学习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19]第三,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第四,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重要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敢于讲真话、讲实话。”[20]

3.系统阐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诸多问题,这里面既有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也有方法和能力问题。他强调,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思维方式论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系统阐释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精准思维、法治思维,等等。思维方式论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现实指向是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21]

辩证思维是强调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特征,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当中,辩证思维方式是对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具体化,两者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广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包括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具体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分析事物运动发展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强调用系统思维方法来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强调注重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阐述系统思维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统观念范畴,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领导干部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统筹和谋划,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思维还衍生出大局观念、整体思维等更为具体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新人类实践方式,推进事物发展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推动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22]从领域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等不同领域。从内涵看,指向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从方式看,贯穿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等。

战略思维是对关系事物发展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事项进行谋划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思维是应对和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挑战和各种风险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这是战备思维的基本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要学会运用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底线思维是把握基本原则,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掌握主动权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底线。因此,他强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23]

历史思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学习历史思维是为了及时总结历史经验,以之启迪今天,昭示明天;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历史,把握当下,筹划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探索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4]

精准思维是准确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精准思维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科学方法:“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25]为此,他要求领导干部从细节处着手,养成精准思维,在各项工作推进中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达到安排精准、成效精准的实际效果。

法治思维是强调依法治国理念,把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基本准绳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法治思维。他还对党员干部学习运用法治思维提出了现实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26]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理论系统,本体论是认识论的逻辑起点,认识论是方法论的理论前提,方法论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实践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总书记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UAF的方法论意义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