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发展研究

2022-03-04 08:18郭朝先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碳有色金属工业

郭朝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06)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双碳”目标,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双碳”目标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担之责,也是新时代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引致中国经济系统根本性变革,即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到能源经济系统的革命性变革[2]。这对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元素、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从有色金属大国迈向有色金属强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在阐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双碳”目标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如何适应“双碳”目标新要求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经历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与此相适应,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也进入了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尤其是最近两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尚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一)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

1.有色金属产量突破6000万吨,部分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如图1所示,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产量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的数据整理可知,“十三五”期间,我国有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3.92%。从品种来看,铜、铅、钛增长速度较为突出,年均分别增长4.71%、10.8%和20.32%,铝、锡、锑增速与平均水平持平,锌、镍、镁、汞增速则低于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平均增速。特别是由于汞开采会对周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近年来逐步限制汞产量增速。

图1 2015—2020年中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情况

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第一季度发展面临停工停产短暂冲击,从第二季度起逐渐恢复并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达到6168万吨,同比增长5.5%[3]。另据统计,2021年1—10月,10种有色金属产量5376万吨,同比增长7%。其中,精炼铜、原铝、铅、锌产量分别为862万吨、3237万吨、596万吨、54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4%、6.5%、13.3%、3.2%,继续保持相对快速增长态势[4]。

2.有色金属价格“V型”反转,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在2020年4月跌至谷底,但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回暖,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多数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呈现逐月上涨态势。2020年,铜、铝全年现货均价分别为48752元/吨、14193元/吨,同比分别增长2.1%、1.7%;铅、锌全年现货均价分别为14770元/吨、18496元/吨,分别下降11.3%、9.7%,但降幅同比分别收窄1.7个、3.8个百分点[5]。2021年,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延续了这种“V型”反转、逐月上涨的走势。据统计,10月铜、铝、铅、锌现货均价分别为72449元/吨、22423元/吨、15405元/吨、24838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0.2%、50.7%、5.6%、25%;1—10月,铜、铝、铅、锌现货均价分别为68105元/吨、18884元/吨、15267元/吨、22391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3.1%、36.6%、3.4%、24.8%[6]。

表1显示的是“十三五”时期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利润变化。从表1来看,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上涨,带来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好转。多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有色金属企业经济效益不甚乐观。2018年和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利润总额整体回落,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833.2亿元,与2019年同比下降了3.59%,延续行业效益下滑走势。但是,2021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润达到3081.6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表1 2016年至2021年(1—10月)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利润变化

2017—2020年,无论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还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都呈现出一路下滑态势。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资产利润率从8.73%下降至6.0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资产利润率从4.93%下降至3.46%。2021年则扭转了这种态势,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指标都显著改善,成为5年来利润指标表现最好的一年。不过,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态势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今后能否持续、持续多长时间,目前存在争议。

3.固定资产投资多个年份负增长,近期有所反弹。从图2可以看到2016—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随着近年来有色金属产能饱和,环保限产措施进一步实施,以及海外投资项目的转移,“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稳中趋降的态势,年均下降2.6%。从年份来看,2016年、2017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228.03亿元、5770.0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30%、7.35%;2018年和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小幅回升;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02.33亿元,同比下降1.0%。从行业来看,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相对较快,2018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冶炼及压延加工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2%,2020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4%。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十分重视从源头控制供给过度扩张,对金属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亦有所减少,而在技术研发、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有助于推进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图2 2016—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

在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和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的情况下,2021年以来,有色金属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21年1—10月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7.9%,但与此同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仍呈负增长,为-3.4%。

4.进出口贸易由冷转暖,但贸易逆差持续。我国已经是“世界工厂”,受资源稀缺的影响,多年来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存在贸易逆差的主要领域之一。据统计,2019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173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40亿美元,出口额298亿美元,贸易逆差1242亿美元[7]。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142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167亿美元,出口额260亿美元,贸易逆差907亿美元[8]。

2021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形势好转,2021年1—10月,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454.7万吨,同比增长14.3%,出口额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44.2%;部分矿产品进口量有增有减,但进口额却快速上升,比如,1—10月铜精矿进口1916.5万吨,同比增长6.3%,进口额462.5亿美元,同比增长60.3%;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442.9万吨,同比下降21%,进口额4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1%[9]。

(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偏低。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部分有色金属品位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主要有色金属如铜、铝、镍等资源相对匮乏,储量仅分别占世界的3.1%、3.3%、3.1%[10]。新增资源大多数位于高寒高海拔及环境脆弱地区,开采难度大,且面临生态保护的限制。虽然钨、钼、锑等有色金属储量位居世界第一,铅、锌储量居世界第二,具有资源优势,但我国需求基数大,产量增长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有色金属自给程度偏低。据《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16)》相关数据推算,我国铜、铝、铅、锌、镍、锡矿产资源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为14年、9年、4年、6年、26年和12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32年、88年、16年、13年、33年和11年,除锡之外,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障年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2017年冶炼有色金属产品实际产量测算,则我国铜、铝、铅、锌、镍、锡矿产资源保障年限仅分别为3.75年、4.49年、2.79年、4.01年、13.29年和6.71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则分别为33.77年、110.22年、16.29年、11.84年、43.98年和10.87年,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障年限更加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有色金属资源高强度开发、快速消耗,使得部分资源储量增速跟不上消耗速度,储量下降较快,部分生产基地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只能高度依赖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比如,2018年我国铜对外依存度高达70%,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达44%,铅矿对外依存度达27%,锌矿对外依存度达14%[12]。随着近年来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出口国税收调整环保标准趋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进口难度加大、进口成本上升。

2.实体企业经营尚存困难。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能源、融资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环保监管趋严和环保税费上升,有色金属企业经营比较困难。2020年4月以来,随着有色金属价格“V型”反转,有色金属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但仍存在一定的经营困难。首先,从亏损面来看,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亏损面仍然高企①亏损面=某行业亏损企业数/某行业企业总数;亏损率=某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某行业利润总额。此处行业指的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指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月度统计数据计算,2021年10月末,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亏损企业数322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3个,亏损面为26.86%,高于采矿业亏损面平均水平;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企业数1522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58个,亏损面为19.55%,与企业和制造业亏损面平均水平持平。其次,从亏损金额和亏损率来看,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仍在上升且居高不下。2021年1—10月,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累计为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9%,亏损率为15.30%,比上年同期上升0.6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亏损额上升速度显著高于企业平均水平,其亏损率均高于企业和采矿业的平均水平。

在有色金属产品价格高起的2021年,仍有不少有色金属企业处于亏损的边缘,一方面说明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和“脱实向虚”给有色金属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是有色金属工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所致。

3.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发达经济体占据着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水平的制高点,在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出口方面掌握话语权,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主要集中于局部的工程技术创新,缺乏产业系统性创新;主要集中于从产品到工艺再到基础研究的逆向突破,缺乏原始创新和基础领域的创新,如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创新;主要依靠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模仿,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如大飞机用铝合金板带和型材、航空紧固件用的钛合金丝材以及数控硬质合金等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供给能力不足。

4.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有差距。有色金属工业在采选、冶炼和加工的各环节,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都较大,对生态环境有突出影响,是国家能耗“双控”、污染防治的重点。多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等理念的推动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专业化技术缺乏及相关投资不足,加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历史遗留污染和新增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离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以电解铝产业为例,当前我国铝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的83.3%,其中,80%以上的电解铝仍采用火电。以火电为能源的电解铝单吨碳排放总量为12.22吨二氧化碳当量,而水电仅为1.22吨二氧化碳当量,尽管我国电解铝生产电耗低,但是化石能源占比高,由此造成我国吨铝碳排放水平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0.4吨二氧化碳[13]。如何把“金山银山”变为“绿水青山”,如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有色金属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双碳”目标下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领域之一,“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的机遇

1.“双碳”目标将催生出一批新需求。在推进“双碳”目标背景下,新的需求增长点逐渐浮现。首先,有色金属工业将在清洁能源的生产、存储和应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光伏、风电、多站融合变电站建设、输配电网扩建、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需求将拉动铜、铝、镍、白银等有色金属产品的长期增长,提振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其次,随着全球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5G、电子消费、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的发展能够带动对铜、铝、钴、镍、锂等有色金属的需求,消费韧性足;最后,轻量化趋势正在逐渐强化铝对其他材料的需求替代,铝具有轻质、节能、可循环利用等优良性能,扩大对轻量金属如铝的应用,积极推进“以铝代钢”“以铝代木”“以铝节铜”“以铝代塑”,加快铝制轻量化车身、铝制家居、铝制导体材料等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引领扩大铝的应用和消费。

2.“双碳”目标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有色金属工业去产能和产业重组。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有色金属工业的产能扩张将受到碳排放的限制,这样有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能置换,化解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风险,防止新增低端落后产能,产业内技术水平更高、设备更先进的优质企业将占据竞争优势,促进行业内整体发展质量提高。

随着碳减排的深入推进实施,有色冶金流程将得以重构,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从学科上讲,有色来自冶金,冶金来自化工。本是同源的有色、钢铁、化工三大产业,科技方面存在很多相通性”[14]。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产业突破各自的传统界面,实现流程再造,实现融合发展,形成跨行业的复合型企业或联合型企业。

3.“双碳”目标倒逼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双碳”目标有助于倒逼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向绿色低碳的根本转型。一方面,“双碳”目标的提出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使得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大幅上升。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比如,把火—电—铝变成风—电—铝、水—电—铝等,减少碳排放。目前,有色金属工业消耗的能源主要仍为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风能、水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有色金属工业中还鲜有大规模应用,是今后推进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双碳”目标提出将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利用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有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利用性能,这是有色金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个优势,对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既保护原生矿产资源,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每吨再生铜、铝、铅分别相当于节能1054千克、3443千克和659千克标煤,节水395立方米、22立方米和235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380吨、20吨和128吨,每吨再生铜、铅分别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硫137千克和30千克[15]。2020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分别占精炼铜、铝和铅产量的32.4%、20%和37.25%[16-17]。但是,我国在再生有色金属领域仍存在再生资源利用率低且回收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2020年,美国再生铜、再生铝占比已经超过50%和70%,美国的铅、日本的铝已经实现100%由再生金属原料供给[18]。可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将有越来越多原生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向再生有色金属领域延伸,形成了“原生+再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新的挑战

据报道,当前有关部门正在就《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初步提出:到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比全国的碳达峰时间要至少提前5年[19]。可见,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为紧迫。

1.对传统能源使用技术路线的颠覆。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化石能源驱动,在“双碳”目标下,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有色金属工业走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路线成为必然选择。清洁能源具有可再生、污染小、能耗低等优点,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用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电网体系,替代集中发电、长距离供电、集中配电的旧电网体系,必将是有色金属工业能源利用变革历史上的一次飞跃。然而,受地区自然条件、季节等影响,清洁能源生产波动性较大,部分地区电网建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储能电价相关政策缺失,将导致清洁能源消纳、存储、输送受阻。可是,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尚不具备大规模清洁能源的接入条件,技术上也不成熟,成本上也较高,有色金属碳减排与能源使用结构上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

2.生产过程减排问题更加凸显。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除能源使用环节产生碳排放外,在生产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要在后者领域减少和排除碳排放,难度可能更大。比如,电解铝生产时,在原铝熔炼过程中发生阳极效应(AE),并排放温室气体PFCs(全氟化碳),仅2014年全国电解铝生产过程排放PFCs就相当于15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专家们分析了电解铝行业惰性电极、湿法阴极、多极槽技术等10项尚待商业化的创新节能降碳技术,其中碳热还原氧化铝、高岭土碳热还原等工艺相比传统电解铝工艺能够节能20%~40%。总的来看,这些前瞻性技术都具有较大减排潜力,但大多仍处在技术研发或示范阶段,并且需要与其他技术整合或与工艺革新融合应用才能实现最大效果[20]。如何开发利用低成本乃至负成本减排技术,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3.有色金属工业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成本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铝、铜、铅、锌等金属的冶炼环节,冶炼环节的碳排放量约占有色金属工业总排放量的80%,其原因在于有色金属的冶炼主要采取火法冶金和电冶金的方式直接或间接消耗化石能源,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较大。“双碳”目标要求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碳减排及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电量,将不可避免增加终端电价上涨的压力,导致整个行业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

随着国家碳排放交易权或碳税制度的施行,部分有色金属企业还需要购买碳排放指标,或为超额碳排放缴纳碳税,这无疑加重了有色金属企业的成本负担。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碳交易市场正在扩容,除电力行业外,有色金属、钢铁等行业也有望纳入碳交易范畴,参与主体持续扩大。尽管初期有免费配额的发放机制,但随着日后有偿分配比例的逐步提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有色金属工业碳排放的经济成本。

三、对策建议

未来一段时间内,有色金属工业要适应“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源头保障资源供应,加大对实体企业支持力度,坚持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之路,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矿产资源供应基础,提高矿产资源供应和全产业链安全水平

矿产资源是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矿产资源的供应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入手。从供给角度而言,要积极开源,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在全球矿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各方在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强化外部供给。同时,加大城市矿产开发力度。城市矿产与日渐枯竭的原生矿相比,储量大、品位高,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和产业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此外,要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勘查、采选领域的技术创新,扩大资源开发区域。从需求角度来看,要引导减量消费,加强节流。首先,要加强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规划管控,防止盲目开发、无序开发、过度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其次,要积极在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领域寻求技术突破,推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开发减量循环替代技术,发展循环生产、绿色生产,提高矿产资源生产率,使单位矿产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最后,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有色金属产能向产业链高端迈进,促使高端产品生产不仅附加值高,对资源的消耗也更低。

(二)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需结构

随着消费增速的下降,有色金属产品需求进入“微增长”的平台期,在“双碳”目标下,再走过去的规模扩张的道路已经不太现实,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需结构。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质量差、安全性差的企业,要坚决依法取缔;进一步完善能耗、环保、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新增落后产能,健全落后产能依法退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向效益更高的优势企业,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或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有色金属产能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同时,要突破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瓶颈,通过上下游联动实现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提升整体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比如建设“铝型材—汽车零部件—建筑构件—家居产品”产业群、“稀有稀土金属—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材料”产业群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有色金属应用范围,重点扩大铝的应用,加快推动“以铝代钢、以铝节木、以铝节铜、以铝代塑”,深化铝在交通工具、建筑施工、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优化供需结构,挖掘内需潜力,拓展新兴出口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行业稳健增长。

(三)多措并举,降低实体企业发展成本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制造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用好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付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小微企业。降低有色金属企业的用能、人工、土地等要素成本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电力为例,积极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加快放开煤电机组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鼓励支持环保高效特别是超低排放机组通过电力直接交易和科学调度多发电。进一步降低有色金属物流成本,其中包括优化部分路段差异化收费、分时段差异化收费;对于纳入国家和省级专项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物流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方面予以重点保障。进一步推进降成本政策落细落实,各部门要协同共治,做到高效协同、精准施策,切实减少各种报表和申报,使有色企业切实享受到减负红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使成本在充分的竞争环境下自然降低,从而长远提高企业盈利和运行效率。

(四)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发挥各方力量分工协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发展。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采取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形式,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要围绕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项目,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认真梳理行业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和关键性技术攻关,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提升有色金属工业竞争优势。通过高效的研发资金支持、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高效的专利审查等促进有色金属企业创新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有色金属行业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采矿技术、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和有色金属工业绿色发展,首先,要将环境保护技术、清洁工艺等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绿色勘探、绿色开采、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等贯穿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加工的每一环节,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在源头上,采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有色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减少开采、冶炼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加快风能、水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不断完善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大型、高效的节能设备和新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如铜熔炼优先采用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电解铝生产优先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充分回收不同品位的热能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其次,健全绿色价格机制,充分发挥电价杠杆作用,推动电解铝行业等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确定基于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动态调整加价标准,鼓励电解铝企业等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最后,推进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再生金属。据测算,我国有色金属产品累计消费量已达7亿吨,目前已进入报废高峰期,国内再生铜铝原料的资源保有量分别约为1.4亿吨和3亿吨[21]。要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为重点,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含有色金属废旧再生资源建立回收、拆解、熔炼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短流程冶炼工艺,大幅度提高再生金属生产能力。通过努力,中短期内确保如期实现《“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再生有色金属2025年2000万吨产量目标,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长期时间里逐步实现以“再生金属为主、矿产金属为辅”的有色金属产品供应格局。

(六)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充分发挥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在冶炼技术、装备、管理及资本优势,积极向资源、能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走出去”,通过联合开发、购买矿权、企业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要以赞比亚、刚果(金)、秘鲁等地区铜资源,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几内亚、牙买加等地区铝土矿资源,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区红土镍矿为重点,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外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增强境外资源保障能力[22]。

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既要解决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和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要注重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用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引领有色金属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合作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优质产能绿色品牌,重点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有色领域示范性产能合作项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则,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及定价权。

猜你喜欢
双碳有色金属工业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工业人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有色金属设计 欢迎刊登广告
《有色金属设计》2014年总目次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