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郁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青海 西宁810001)
在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列于榜首,足见其在地理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文涵养、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具有的国家价值和国际价值。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传播是全面充分地展示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化传播对于树立中国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作为同时孕育发祥了三条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其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护的完好性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状况,事关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大气循环。它集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地质灾害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意义和高原上奇特的自然景观、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化传播,传播的不仅是自然生态,还有宗教人文;不仅体现人与自然、人类与野生动物和植物千百年来的休戚与共、和谐共生,也体现着多民族聚居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明保护政策、保护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对我们掌握国际生态保护和文化保护话语权、提升设置议题主动性、正面宣传回应质疑、树立生态文明的大国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对我们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并彰显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有着良好的效果。
1.向国际传播国家对三江源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动
20世纪80年代,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影响,三江源头一度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黄河源头玛多出现了断流。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战略决策,前后投资了220亿元进行了时间长规模大的一期二期三江源保护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通过试点方案,中办、国办于2010年3月5日正式批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方案是10个国家公园中唯一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中国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上所体现的大国担当,充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核心。
2.用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客观存在回应国际社会的曲解和误读
三江源地区是多种人类文化和宗教的发源地,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的牧民担任着生态管护员的职责,在守护着这片草原的同时,也依靠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收入。生态脱贫、改善民生正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实实在在实践,同时牧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也很好地保护传承了下来。这些国计民生问题的改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例证,能够正面回答并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制度、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方面存在的“认知错位”。用事实说话,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故事把我们国家的国情展现好,让国外受众看到我们的主张和进步,从而对中国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的国家公园充分地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有别于国外大多数国家公园的“隔离保护”,不是单一突出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也不仅仅是对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的所谓“严格保护”,甚至突破了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强调了“和谐共生、永续共存、生生不息”。三江源不仅是野生动物“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天堂和繁衍生息的乐土,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多民族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1.生态主题利于打破意识形态壁垒主动设置议题
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秩序产生的深远影响,全球局势的变化使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影响、衍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传播、故事讲述、话题建构存在一些障碍。但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而携手奋斗,为了绿水青山的生物多样性家园而共同努力,是能够引起共鸣和达成共识的议题,关注度高,能普遍被国际国内大众所接受,符合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思路。三江源国家公园在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环保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用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生物多样、和谐共生的现实将中国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精彩,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设置议题,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提供了关键方面的关键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并可以由此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思想、文化、信息的共享与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2.利于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包含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国际河流湄公河其源头就在三江源核心区,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被称为湄公河,是中国境内为亚洲贡献的一条最为重要的跨国水系,是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发展,关系经济命脉和文化的纽带。中国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整体划入公园范围实现三江源头区域的完整性保护,目的是将其建设成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自然遗产大尺度保护修复的典范。对中国在澜沧江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脱贫、宗教人文、经济民生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国际化传播,有利于向世界展现和树立起中国大国担当的形象。其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播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对于世界和全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三江源自然生态环保类理念的国际宣传能够让我们在对外传播上更加掌握主导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热点新闻的竞争中更有主动权。
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自启动以来,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受到学界和媒体广泛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21年,关于三江源环境保护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近300篇,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纸媒报道349篇,三江源生态旅游相关学术期刊616篇,中央主要纸媒报道33篇,《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经济时报》《青海日报》都用大量版面及篇幅长期关注和报道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现状、进展及成就,形成了连贯持续的关注。2003年至2017年,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问题,中央主要纸媒新闻报道达到156篇,多篇报道都体现了国家在生态脱贫、三江源保护方面的有力举措和大力推进。报道重心和报道内容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三江源保护工作从启动到推进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思考、进展和结果。这些内容为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提供了稿件素材及理论依据,受到广泛传播。
随着新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三江源国家公园在正式宣布设园前相关媒体联动报道,精心组织系列媒体宣传活动,为正式设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形式,长短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平面媒体和户外媒体多平台展现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据统计,三江源国家公园携手央视、发现之旅频道、央视新媒体、北京地铁等央媒播放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三江源国家公园壮美景观、人文风貌及生物多样性,播出内容涵盖了山川河流篇、冰川雪山篇、动物植物篇。从国内传播效果来看,一是拓宽了传播渠道,首次采用多家卫视联播、多家新媒体网站同步跟进的方式;二是紧跟时事热点,宣传策划热点,在播出期间积极借力借势;三是注重“首发效应”,在保证作品艺术质量与人文关怀的同时,先声夺人、占据主动;四是央地联动、东西协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青海省广播电视局等多家政府部门给予长期的指导与支持[1]。
1.国家媒体是传播主流,其他渠道有待丰富和拓宽
在自然人文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一片中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自然进行了新的解读和传播,其中所展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这部纪录片还被翻译成英语在境外投放,并荣获第十七届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金天使奖。2021年,在COP15大会召开之际,该片作为首部展播纪录片被国家广电总局遴选参加“生物多样性主题视听节目海外展播”活动,在深圳卫视国际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传播渠道上还是较为依赖国家媒体平台和对外传播力量,民间组织、社科团体、自然科学学习交流等力量没有齐头并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地处地球第三极的特殊区域,不仅对中国,乃至对全球都有着重要的生态环保价值,把它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审视将更加凸显其生态保护的国际传播价值。从造山运动的地质地壳变化、河流水文的科学考察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探索体验观察等方面可供国际传播交流互换的价值非常大,应该在单向传播的基础上实现互动式体验,丰富传播渠道和平台,用事实和真相让更多国外受众了解中国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治理理念,增加交流和互信。
2.在自然纪录片创作理念上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三江源国家公园为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和素材,在这片土地上所呈现出的自然环境、原生态风貌和独有的生物多样性对各国观众都具有一种无差别的强大吸引力,将它利用好、叙述好,在体现视觉美感的同时带入人文主义的精神关怀,使它从单纯的环保主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世界生态环保理念中潜移默化地体现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则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发现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纪录片在追求史诗性视听盛宴的同时,开始逐渐强调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关怀,推出了一批具有新特点、新风格的精品,如中国的《蔚蓝之境》《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美国的《地球的夜晚》《我们的星球》,英国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蓝色星球2》《地球脉动2》等[2]。这种自然纪录片的人文转向使以人为叙事主角的方式被改变,从而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中国自古奉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纪录片人文转向的国际语境的创作理念能够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3.阶段性传播,没有形成链式效应
配合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多媒体联动充分推介宣传,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报道态势,在创作伊始所秉持的国际传播视角,使其在思想提炼、叙事手法等方面都力求和国际传播规则相接轨,自然纪录片的译制和播出也很好的契合了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战略布局,但是,这种宣传昙花一现,缺乏常态化的持续传播,同时也使得已经热起来的宣传效果遇冷,在如何增加受众黏性方面缺乏手段,难以做到链式传播。使今后的传播总是处于重新启动的阶段,宣传周期长、成本大,无法走上快车道。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国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满足文字、图片、音视频和融媒体产品等多种传播平台的资源需求,报道素材多样、传播资源丰富。在对外宣传国际传播过程中,要突出特色、体现主流文化,在体现人类共识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增加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而迎合少部分人的猎奇心态。在宣传过程中要着重强调青海的“大、美、正”,坚决摒弃猎奇、灰暗,生动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三江源地区,要敢于触碰舆论热点,对外界扭曲化涉藏地区的观点进行正面回应和引导,以弘扬人类对美的共性追求的主旋律宣传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覆盖和清除那些单纯迎合某些不健康甚至恶意需求的歪曲化报道。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化传播方面丰富报道业态和产品形态,进一步拓宽渠道、平台和终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一步结合,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将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相互结合,在原有报道渠道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报道平台,通过抖音海外版、YouTube、直播地球等app平台使传播效果进一步加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脆弱,环境保护和生态多样性意义重大,在内容呈现上可以综合运用视频点播、VR全景、实时直播、延时视频、慢直播等手段,实现环保理念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如世界雪豹日主题活动通过对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展馆的抖音视频直播和回放,使受众可以随时进入直播视频观看,实现了视频直播的伴随性,让受众直观了解观察雪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性,达到了理想的宣传科普效果,这种传播方式值得推广并便于常态化进行。
直播地球app对于慢直播手段的运用,为用户提供了可以随时进入观看或离开的自由体验,因其“慢”而不会造成信息的流失,因其“慢”而有了随时观看四时流动的感受,这种24小时陪伴式的播放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长时段性、信息流转速度慢的特殊体验,无剪辑、无解说,原生态性和实景优化用慢直播营造出“想象的共同体”,对传播对象和传播环境没有人为的参与和影响,增加了客观性和原生态,这种传播手段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保的展示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式,将它和短视频、纪录片、新闻报道等手段综合利用,用多元化的表述方式、互动体验和创新的空间叙事手法让国内外传播对象“云”游览三江源国家公园,达到功能更加优化的传播效果。
良好的议题设置能够起到理想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用户的关注互动以及话题的讨论,能够增加话题的价值和内涵,并提升受众的认知水平。要想获得国际用户的接受和认可,我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传播上要更好地转变传播视角,转变语境和创作理念,使其适应国外受众的欣赏和接收需求。有一些对我们来讲熟稔于心的事物,可能对国外传播对象来讲充满了新奇和陌生,我们看来没有大的传播价值,但是在国外受众眼中却能引起强烈反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过程中换位思考,通过传播将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东方文明的象征阐释了出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家化传播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本土化、多元化的元素,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入国际视角,不仅彰显中国特色,还要与国际用户的观念认知相互吻合,转变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不将自然仅仅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通过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观察、江源漂流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启他们的共同认知,以此解读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传播方式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多种传播途径相结合的作用,除了用好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外,还应该综合运用群体交流、人际交往、大众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治理理念和独特文化。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等都根据不同的特点开设了极具特色的科学研究、户外体验和探险项目,如攀岩、徒步、漂流等,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不仅在生态保护上成效显著,同时深受户外爱好者和纪录片拍摄者的喜爱,诞生了以班夫命名的户外纪录片电影节——《班夫山地节》。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环保资源的宣传、推广和挖掘运用上也对这些推广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索,举办了2018年国际4+级玉树高原漂流世界锦标赛、喜马拉雅国际山地电影节、三江源自然观察节、玉树嘉塘自然观察节、雪豹昂塞自然观察节等,力图通过科学研究推广、户外探险、徒步、漂流、攀岩等方式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大众化传播,将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更好地结合到一起,用请进来的方法让国内国外更多的环保组织、社会团体、高校师生走进三江源、了解三江源,结合媒体宣传,用他们真实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三江源保护建设的成果,配合国家在对外宣传方面全局性、战略性的布局,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塑造国家绿色生态环保的良好形象;让体验者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三江源的和谐共生、民族团结、文化多样,让他们用自己的口去传播中国优秀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多种方式以积极正面的姿态主导对外传播,通过了解认识中国在这方面的主张立场而对中国有更全面、客观、积极的认识和评价。
1.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化传播专业人才的本土培养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等理念以及三江源本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不仅需要传播渠道和手段的丰富和畅通,还需要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视野、多语种传播能力的本土化人才,这要求媒体传播者不仅要具备新闻传播的良好能力,还要熟悉了解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生态环保理念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带有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属性。经他们的视角和口吻进行传播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三江源环保治理、自然恢复的成果和文化理念,还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同时也是当地风土人情、民族发展、民族团结的有力证明。
2.引导培养民间自媒体网红大V
在不具备专业性强、能力业务水平高的本土人才的客观条件下,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培育草根网红。高手在民间,抖音、快手自媒体的出现打造了一大批网红大V,有的网红因其生活地域的独有性和文化风俗的独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抖音号“青海扎西”“全景青海”“青海成成”等都拥有近千万的粉丝,短视频内容涵盖了青海自然风貌、青海野生动物景观、野生鸟类、野生植物花卉、青海民间音乐歌曲、青海民族服饰等,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青海扎西”是一对藏族兄妹,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原生态生活区域直播,以青海的雪山草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作为背景,置身在牧场牛羊之间,展现着原生态不加矫饰的生活方式,站在山巅歌唱雪域、身处高地讴歌江源,日常在线观看小时量破百万,小时点赞量突破1500万,为青海第一名。他们的乐观向上、富足安乐是高原人生活状态的最好写照,也是主流媒体传播内容的又一佐证。
培训草根网红主播,增强他们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家国情怀、情感纽带、民族认同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积累,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形态传播出去,达到更生动持久的传播效果。我们国家文艺传播方针政策中明确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三江源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三条大江大河的发祥之地,为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输出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并由此带来文化给养和精神食粮,它来源于人民又回到人民中去,合理充分利用民间自媒体进行文化传播,使三江源所蕴含的同宗同源、一衣带水的归属认同深入血脉,这是最好的文化传播。
从日常接受习惯来看,虽然新媒体传播手段花样翻新、形式新颖,但是很多国外受众还是更愿意选择通过本国媒体接受和了解与中国有关的信息,这样的渠道更有说服力,容易产生认同感。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三江源国家公园无国界的自然环保理念,打破语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障碍,充分和境外媒体进行合作,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制作理念更适合国外受众,更加流畅地、充满积极互动地进行对外传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传播对象精准度也能够提高传播实际达到率。
2021年10月1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进行了“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新闻采访活动,并展开了“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的学术交流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等中央主要媒体,越南通讯社、缅甸《金凤凰报》、法国《欧洲时报》等海外媒体沿澜沧江顺流而下跨越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讲述澜沧江沿岸绿色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多平台多手段多媒体的报道传播方式,使澜沧江河流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得到进一步深化,国内外抖音用户通过手机抖音搜索“澜湄万里行”就可观看直播及短视频并参与互动。由此可见,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对外传播正在与国外各类媒体记者在稿件交换、节目制作、记者采访、技术支持、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如果将这种方式和理念持续加深,最终必将会实现中国声音对象国家的“本土化”表达。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传播对向世界展现一个绿色生态、生物多样性丰富共生、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有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传播能力和效果的提升,在对外传播体系中充分展现我们的生态文明自信,通过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蕴含的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等理念的国际化传播,传递中国所肩负的生态脱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责任,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所秉持的生态文明成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倡议的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的源头和读懂当代中国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