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自信与实践路径

2022-02-03 08:18:25孙勇刚
社科纵横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念文化发展

孙勇刚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庆阳745000)

新发展理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一种发展观,也是文化观和价值观,体现着卓绝的治国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使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文化在认同自身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深度发掘潜在的文化价值,形成全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一、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一)新发展理念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概括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必须时刻紧抓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继承了发展的观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文化优势的认可和把握,可以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觉并进一步掌握自身定位[1]。现代化道路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迈入新阶段,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在进行文化分析时,要有全球观以及整体意识,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同时新发展理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对新发展理念中形成的各种文化观念进行吸收和借鉴[2]。

(二)文化自信内涵

所谓文化自信其实是对国家、民族及政党的认同,肯定相关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了坚韧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正是这种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塑造了英勇无畏、自力更生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那么其文化难以支持后续的发展,不能形成坚定的信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独特的魅力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正是拥有这样的文化,我们更应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壮大,而且要正确对待本国和外来文化。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味忽略外来文化,而是要采用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吸收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同时,对自身文化进行创新。

二、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新发展理念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引领,帮助我国更好地迈进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新发展理念肯定了当前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发展动力、方法、出发点、价值取向等给予了现代化的阐释。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文化自信的内在活力

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并且发生了多种变化,不仅能够革故鼎新,同时还返本开新[3]。正是由于我国文化发展始终秉持着吸收和创新的观念,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文化选择、传播、存储、再生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实践开拓本身的过程就是创新实践的过程[4]。文化建设需要用新思想以及理念推进我国文化创新性转变和发展。历史以及实践经验证明,只有进行文化创新,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实践经验表明,故步自封不进行文化创新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任何文化发展鼎盛的时期,都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进行结合,而且紧密联系配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文化变得更加多样,而且开放性的需求也逐渐增长,因此,必须培养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发展可以增强文化影响力,同时能够形成国内主流文化思想,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文化创新的程度决定了整体发展的维度和文化自觉、自信的宽度,只有经过文化创新才可以提供不断的动力,帮助我们完成新的使命和任务,迈向世界,创造先进的文化,进行先进文化建设。

(二)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文化自信的践行方法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和合”即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关系达到相对的和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涵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崇德重教、团结统一、求同存异的民族精神。“和合”通俗来讲就是协调发展,是一种得到了广泛发展和认可的价值追求,需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为调节矛盾进行融合,提供一定的导向[5]。

协调发展理念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和主体认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中需要注重协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市场的丰富,大力发展优秀文化,满足人们多样的精神需要。这也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协调的相关问题的需要。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促进当代文化的构建,将两者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协调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结合时代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绿色发展理念筑牢文化自信的发展基础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之一,又是中国古代圣贤普遍持有的世界观,其认为天道是自然规律,人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可因私人利益一味地违背自然,要注重保护自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资源短缺问题也愈发显著,必须寻求一种更和谐的发展形式促进人与自然发展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民族前途的担当和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绿色发展是必经之路,而且是重要使命,在发展时需要贯彻这一理念,形成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文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浮躁的心态,克服了唯利主义,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开放发展理念拓宽文化自信的认同基点

为了使国家繁荣昌盛,必须进行开放,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7]。文化开放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中国自古以来就开展同域外民族及文明的交流学习,兼收并蓄不同的文化体系,博采众长。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进行中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我国文化向外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极强的辐射效应,随着文明的传播,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深远。

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要不断促进文化的平等交流,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考虑,其实质就是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融合从而实现创新。只有不断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以及文明成果,才可以有更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和环境,使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五)共享发展理念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包容

共享发展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旨在解决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利,获得的建设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以及获得感。

在新时代,为了提升文化自信,也需要保证共享发展[8]。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自觉性,依靠人民整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实现文化共享,不仅要在物质上得到提升,同时还要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共享发展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投身于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文化水平的差距,落实推进相关文化建设政策。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以创新破新题

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只有用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够顺应国家的要求和时代潮流,掌握主动权[9]。对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激发民族的创造激情,这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文化产业创新性转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使之向智能化、多元化发展。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强化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鼓励全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赋予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让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以协调促协同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资源配置均衡,为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找寻新的思路。只有协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均衡发展,营造出文化主体的生态环境,人民才会有更强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第一,协调文化地域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各地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特色的地方性文化产业,将生态旅游、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协调发展。对文化落后地区,要引导其建构文化自信,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要设置科学性、系统性的制度规范。

第二,协调文化整体发展。文化自信绝不仅仅是某种单一文化的自信,而是整个文化体系的全方位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推进三个部分协调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兼收并蓄。

(三)以绿色续发展

绿色是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自然基础,通过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使当代文化自信内涵更具活力和感召力。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方面,应当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指导思想。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各种力量拧在一起,坚决打赢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扭转资源与能源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动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自然物质基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在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基础上,加强乡村文化的内涵建设,唱响全社会绿色发展的主旋律,营造绿色发展的文化氛围。

(四)以开放促合作

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秉持开放交流的态度,开放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和背景下,在世界舞台上进行展示,同时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以及优秀发展经验。

第一,坚持文化开放的广度。通过开放发展,使得民族之间打破界限,多民族文化的灿烂之花为中华文化的大花园增光添色。国家之间通过相互的沟通学习交流,彼此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开放文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也是必要选择,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展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要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引导文化走出去,迈向世界舞台。

第二,坚持文化开放的深度。走出去的文化产品,代表我国的文化魅力、代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用文化精髓部分,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五)以共享惠民生

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同样,文化自信也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文化建设以便民。文化建设不能仅是停在表面的文化设施建设,而是要以便民为基本的落脚点,使基础设施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便人民群众使用与传播。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与保障,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和魅力,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享受社会资源提供的优质文化服务,创造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第二,文化扶贫以惠民。文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要对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要完善相关机制,推进不同区域公共文化均衡、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人们从心底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理念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