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2022-02-03 08:16韩春
南方论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亚文化思政思想

韩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特别是201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较大的改革成效。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目标追求的课程思政建设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真正切实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就要把握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四度”与“四气”,即教学目标要有“高度”,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过程要有“温度”,教学方法要有“效度”;理论讲授要有“底气”、教学话语要接“地气”、教学形式要有“生气”、考核方式要有“灵气”。[2]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实现,必须深刻透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需求,特别是以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一、青年亚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亚文化”这个学术概念是芝加哥学派于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提出的,是一种通过风格对主流文化进行仪式抵抗从而建立文化认同的附属文化。由于文章关注的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故青年亚文化主要指某种时期处于社会特殊地位的青年,为解决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从而创造出的一种与主流文化与父辈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3]处于青年亚文化氛围中的青年试图用象征性的手段、方法去挑战甚至颠覆社会主流文化的“领导权”,从而“解决”他们所不予认可的与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同的主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青年亚文化具有潜在的革命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

青年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和反映了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发展状况,所以将青年亚文化引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增强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青年亚文化应用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青年亚文化主体软性抵抗思政内容,弱化思政教育目标

青年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人们无论对青年亚文化采取何种态度,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当代大学生都是在青年亚文化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文化现象。我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生成和发展受到以倡导叛逆、自我、刺激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以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为特征的消费主义的影响,不可避免内含消极方面,与主流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现代青年亚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征诸如“屌丝文化”“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都是通过一种形式上的不抵抗来消解主流文化。从表面上,青年群体对于思政课所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顺从甚至全盘接受,但是从其内心层面来说,他们并不都是赞成和接受,甚至有拒绝的情况,从而弱化思政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在不少高校思政课堂上存在的“抬头率”低下、学生“靠后排座”、逃课以及对教育内容“虚假接受”等现象,都真实反映了青年亚文化主体软性抵抗思政内容,致使思政课作为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用的发挥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青年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滥觞与源头,代表了社会文化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奋斗志气与创新锐气。青年文化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质,是最富理想、最富激情、最具奉献精神的,尽管青年亚文化存在抵抗思政内容,消解思政教育目标的潜在威胁,但我们必须正视其存在,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问题,做好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构建。

(二)思政课教师失当处理青年亚文化

相比较西方学者,我国学者对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12年以后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渐成为热点,但研究者也主要是以新闻与传播专业和社会学专业为主,近几年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青年亚文化对思政教育影响研究才逐渐展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待青年亚文化现象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借助新媒体了解青年亚文化能力欠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相对比较娴熟,青年亚文化也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运用,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如晕圈的影响,并产生了颠覆传统单向传播模式的“多元—交互”平面沟通模式,使当代大学生主体性增强,参与性提高。譬如深受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喜欢和追捧的A站、B站等,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及时互动”中通过弹幕、弹屏等方式自由阐发对新闻热点、社会现象等青年群体所关注和关心的话题。相比较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把握,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个人原因,难以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更多沿用传统获取资讯的方式,从而无法有效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现象和特征,自然无法及时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是部分教师对待青年亚文化态度消极。在新媒体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出于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抵抗和对于刻板的政治教育的疏离,受到“娱乐至死”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群体不可避免呈现负面、越轨、丧失价值、理想信念的消极方面的影响,颠覆性、抵抗性、娱乐性特征凸显。但青年亚文化并非只有消极负面影响,而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却对青年亚文化本身存在认识偏见,单向度认为青年亚文化就是“反文化”“负文化”,拒绝把青年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三是部分教师过分依赖青年亚文化开展课程教学。与拒绝青年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截然相反,部分教师又过度依赖和热衷青年亚文化,一味将青年亚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元素。虽然将青年亚文化中的流行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其碎片化、简洁性等元素风格毕竟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严肃性、规范性及叙事性要求相矛盾,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必要的神圣感,影响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青年亚文化应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的策略思考

要充分发挥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就必须直面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困境,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效策略。传统亚文化研究中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概况为“抵抗”和“收编”。而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与其说是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不如说是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双向破壁”。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在交流对话中殊途同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多元开放的视角。[5]

(一)谨慎甄别,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

尽管青年亚文化一直以来颇为受到主流文化的诟病,但其也绝非一无是处,只体现和反映消极、颓废、反叛。既然青年亚文化现象无法回避和消除,那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客观面对,谨慎甄别、深刻分析并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青年亚文化的不同性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据进行谨慎甄别。青年亚文化一般可概况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不良青年亚文化。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限制和阻碍影响的青年亚文化,这类亚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越轨”性和严重的负面消极影响,破坏性强,比如大学校园中存在的逃学亚文化,丧文化等,不仅影响教学秩序,扰乱校园文化,而且影响大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进而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塑造,更甚者将此不良亚文化带入职场,影响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污染社会风气,对于这一类不良青年亚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自主列举存在于身边的不良青年亚文化现象,切身体会和感悟给他们自身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自觉辨识、批判和抵制不良青年亚文化。

第二类,中性青年亚文化。指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的青年亚文化。如动漫文化、“快闪”文化、“嘻哈”文化、粉丝文化和黑客文化,对于这一类中性文化应该正向引领,因为稍有疏忽就会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变成不良青年亚文化。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建党百年华诞等特殊历史时刻,大学生群体推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快闪”活动等,发出青年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时代号角和使命担当。但也不可避免出现少数大学生用低俗、媚俗短视频博取眼球,污染社会风气的现象。对于中性青年亚文化,我们必须积极争取,正向引导。《原理》课教师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点时,可通过播放精选的短视频作品,如《建国70周年阅兵》《我和我的祖国》、五四特别版《错位时空》、百年红船建党百年版《错位时空》、建党百年版《星辰大海》等脍炙人口又催人奋进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百年奋进从孱弱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希望大道,激励大学生群体奋发读书,树立民族大志,勇担时代责任的历史使命。

第三类,健康青年亚文化。指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趋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的青年亚文化。如高校中的志愿者群体、社团协会、创客群体等构建的积极向上亚文化氛围。青年文化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体现社会文化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奋斗志气与创新锐气。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最富理想、最富激情的、最具奉献精神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青年亚文化要积极合理利用,收编为主流文化。《原理》课教师在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青年亚文化主流化的诉求和官方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需求与教学知识点的契合优选创新教学范式,吸引学生参与并产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共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对青年亚文化的嵌入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应对青年亚文化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问题,必须要提升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育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转变由偏见而引起的对青年亚文化的抵触态度。教师对待青年亚文化应该采取理性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抵制、否定、排斥,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年亚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尊重青年亚文化,善于发现和挖掘青年亚文化中展现时代精神和与主流价值观同源同向的文化亮点,从而发挥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二是打破传统教师主控课堂,实现师生同构互动教学范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控制,而网络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出现了“多元—交互”平面沟通平台,“多元—交互”模式对高校课程教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互动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作用,这种同构互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三是教师要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实现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新时代条件下,社会要求高校培养输送复合型人才,教师也必须顺应时代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原理》课本身的特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适时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还应积极学习和掌握“慕课”“微课”“云课堂”等各类创新模式,并积极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在课堂上可将弹幕、视频等形式作为载体传播教育内容,把青年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案例教学中。当然,教师还要利用好青年亚文化的语言风格,将学科教学的话语体系和青年亚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合理部分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用“接地气”的教学语言,“有生气”的教学形式,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

(三)强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对青年亚文化的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并将理论升华为信仰的场域;是学生实现其专业知识的真理探索与提升社会主义觉悟的价值升华相统一的场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场域。[6]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特殊性使得其对青年亚文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教师更加肩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对青年亚文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辨析力和高超的引导力,让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影响下自觉辨析青年亚文化,并积极融入主流文化的大潮中,成为大潮中的“水滴”和“波浪”,丰富和繁荣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亚文化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