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书,王 杨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党风,即党的作风,是指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建党100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注重党风建设。这已经成为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一个重要法宝。
毛泽东曾以“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共产党人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奥秘。但是党风建设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建党初期,由于党内民主集中制不健全,党的主要领导人滋长了家长制作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又出现多次“左”倾错误。这都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但王明却又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主张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不过王明的右倾错误及其将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做法,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坚决抵制,因而其影响被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尽管如此,随着党的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意识到由于受党内错误倾向、共产国际错误指示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党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风一直得不到彻底纠正;党内还有不少教条主义者或狭隘经验主义者,这也是党中央在1942年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的根本原因。
经过延安整风,全党上下终于形成了“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的正确认知。在革命路线上,中国共产党决定摒弃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做法,要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中国的革命性质、革命道路和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为凝聚群众力量、保证党内步调一致和党内团结,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处理党群关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调整党内关系。于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并确立了完备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从而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支持和组织作风保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推动国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但当时初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还不能完全适应角色的转变,作风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居功自傲、丧失革命斗志;官僚主义滋生,脱离群众现象严重;腐败堕落,宗旨意识淡薄;一部分投机分子渗透进党的队伍中。如果不能及时遏制这种错误倾向,党的事业和执政地位就会受到致命伤害。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一次深刻的整党整风运动,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经过这次整党整风运动,党的作风得到显著改进,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深入民心,这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面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恢复党的优良作风传统;一面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给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正如邓小平指出:“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1]164
此外,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2]185。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要求,并强调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359。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4]371,并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8,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的切入点,强调“风气养成重在日常教化,作风建设贵在常抓不懈”[6]161,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和举措落地生根。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7]2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8]25这反映了党对党风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对党风建设规律把握的准确程度。
党内关系是政党内部各主体在政党组织脉络和政党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系,主要由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党内关系状况既可见之于党的组织脉络、党的活动方式等实体性因素,又可见之于党内规章、党的作风、党内文化等标识性因素。
党内关系直接决定着党的作风表现。清明的党内关系有助于端正党的作风,错乱的党内关系则严重破坏党的作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由党内关系非正常化引起政党作风不良也是一个党内秩序逐渐紊乱、党内关系治理逐渐失控的过程。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党员和党组织在同质化的党内外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下,会产生趋同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为当人们处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坚守群体规范的强大倾向,它可以改变某些人的信念或者行为,以使他们同这个群体所设定的标准相一致。这种趋同性的表现状态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群体规模,便会在党的生活中形成一种局部气候。党内局部气候随党的组织联通和党内活动开展逐渐放大,最终会在党内生成一种大气候或者生态。这种大气候或者生态反过来又会对党员及党组织产生更大的群体影响和从众压力。当党的局部组织产生内部关系失范而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便会逐渐在党内产生放大效应,最终对党的作风产生影响。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党的作风也体现或影响着党内关系。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一些不正常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9]3。这些表现在外的作风问题实质上都是由政党权力传输梗阻和配置不当引起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最终会破坏党内正常秩序的运转,甚至对党内组织气候和党内政治生态形成冲击。
正因为此,通过党风建设可有效规范和调节党内关系。政党作风反映的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本身就带有鲜明的价值导向色彩。党员在政党的政治实践中产生群体性的行为作风,会在党组织内部一定范围内形成具有实践示范和思想带动性的局部组织气候,这种小气候又对周围党员形成行为和思想上的服从压力,党内局部小气候对个体党员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最终导致党员群体产生趋同性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因为“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你肯定希望被该群体接受,因此,你往往会按照该群体的规范行事”[10]226。政党通过作风建设对党内关系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将政党作风对党员行为表现和思想模式的从众压力在全党范围内扩大,推动全体党员对政党作风引导的实践遵从和思想内化。
虽然用这种方式规范和调整党内关系,从效力上来讲远不及党章党规等制度化手段,但它具有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管控手段的柔软性的优点。党的作风表现对党员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长期处于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它可以通过党员群体从众压力改变党员的主观判断和政治态度,进而使其产生更“合群”的行为方式,以和谐党内关系。这种从众性压力首先表现为党员群体的规范性示范,“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的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11]226。因为党员个体希望自己受到政党群体的欢迎,融入党内生活而倾向从众于政党群体的行为,更容易遵从政党作风所要求的行为约束和思想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作风对党内关系的这种规范和调整作用的发生往往是中性的,其作用发挥得正当与否的关键在于党的作风的性质。倘若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党内大气候不纯净、党的作风出现问题,党的作风的这种作用通常表现为对作风纯洁党员的反向施压,试图压服作风良好的党员使其同流合污。比如,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踏实干事的干部却没有进步的机会”[12]48,就是因为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内大气候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保持党内政治生态清明、党内大气候纯净,党的作风对党内关系的规范和调整才会是正向的。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重要标志,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也正因为此,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13]66
首先,作风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党的任何主张和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以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根本出发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都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任何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4]1096。这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事实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之所以生机勃勃,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5]43也就是说,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思想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且还要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让人民满意就是要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在不同场合,他还反复强调:“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6]698。这反映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次,作风建设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突破口。党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党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此,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向党员干部强调群众蕴含的巨大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7]139他还明确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18]151回顾建党以来的实践,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我们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极为深刻的教训。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就有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受到威胁,党领导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
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一部分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其中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实际工作流于表面,由此导致党的有些政策不仅不能准确解决群众困难,反而成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少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公仆意识淡薄、宗旨意识退化,不了解人民疾苦,对人民群众的意见不闻不问。还有少部分党员将公共权力私用,搞权力寻租、与民争利,将党与群众的“鱼水之情”变为“蛙水关系”,甚至成为对立关系。享乐主义主要表现为:懒政怠政,慵懒松散,掌管着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而不作为;还有少部分党员乱搞特殊化,高高在上,将自己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奢靡之风主要表现为:巧立名目、挥霍公款,将用于支持国家建设和改善民众生活的款项私用,甚至扶贫款项都敢挥霍。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制定“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党的法规和政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出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信念,党才会深入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出于一切依靠群众的信心,党才敢于刀刃向内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党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而实现目标的关键力量就在于人民群众,在于党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这不仅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5]
首先,自我革命是党的一种自我扬弃。这是党在自主、自觉基础上,以革命的态度和精神克服自身的顽瘴痼疾,以便将党的不良作风彻底根除。它是党对作风问题的自我监督、自我感知、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主动作为,其整个过程充满着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自我革命,不断革除不良作风,才能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传统。
一方面,自我革命表现为对党内作风问题的自我认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作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确立了科学的作风评价标准,建立了灵敏的作风反馈调节机制。这使党能透过党群和干群关系表现、党内关系状况以及党内机制运行状态等,敏锐观察到党的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当党群或干群关系出现隔阂、党内关系发生不睦、党内权力传输不畅、党内机制运行受阻等情况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就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准确定位党风中的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革除。
另一方面,自我革命还表现为党外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党在作风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党在任何历史时期推进作风建设实践的重要原则。但它并不能涵盖所有新的时代环境对党的作风的要求,因此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这其中有作风问题倒逼下党的被动适应,也有面对新的外部环境党的自我调整。新时代党风建设更加强调对优良作风传统涵盖面和影响力的自我超越,从而将新形势下党风问题产生的各种变异形式一并纳入调整范围,以便在实践中培育和发展新的优良作风。
此外,自我革命还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风建设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党员干部作风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党内外政治生态的影响。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19]因此,要将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还必须坚持刀刃向内,从党自身入手,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只有这样,才能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纯净土壤和清洁气候。
其次,自我革命也是党的一种自我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0]589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从外部强化党的作风建设,即认为党风问题的解决要靠外部力量来推动,党风的根本好转不是一个内在自发、自主的过程,而是由外部动力驱动的组织过程或结果,从而忽视了对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的发挥。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习惯做法密切相关。一个时期以来,党也习惯于通过加强对作风建设的主动干预,尝试以教育、法规、制度等方式规范党的作风,纠正党风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对党组织自我净化与自我修复功能的培育。但实际上,党的组织具有自组织性,它相比外力干预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党对作风问题的自我净化与自我修复,可以不打断、不叫停党的各项机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以自我革命的途径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可以进一步培育党的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党的肌体对外界干扰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虽然历经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了优良的作风传统,而且也在作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各项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党风问题上可以高枕无忧了。由于作风问题极强的潜伏性、传染性和变异性,只要稍有松懈,不良作风就会死灰复燃。这就是长期以来在党风问题上,只要一抓紧就持续好转,只要一放松又会重新复发的根本原因。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自我修复能力,就成为打破这种反复局面的一种必然选择。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才特别强调:一定要“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因为只有“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才能“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