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中的自由与希望

2022-02-03 06:58:59曹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希望自由人性

摘 要:《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代表作。其在监狱这个独特背景下描述的故事走向和对两极人性的深刻解读成就了这部畅销几十年的作品。它揭示了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的混乱景象,抨击了美国司法制度标榜正义下的黑暗,以主人公安迪的视角歌颂了困境中的人们不放弃希望、努力追求自由的精神。小说的主题是“希望”,讲述了主人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人性中选择代表善的“希望”,救赎自己,重获自由的过程。

关键词:人性 希望 自由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斯蒂芬·埃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1947— )出生于美国缅因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两岁时,斯蒂芬·金的父亲不辞而别,从此再无归家。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母子二人相互扶持过活。14岁那年,他在阁楼上意外发现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箱,里面有他的父亲从前收藏的一些恐怖小说。从此,他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并立志当一个恐怖小说作家。大学肄业后,为维持生计,他白天在一家汽车修理站工作,晚上则要专门腾出时间写小说。后来,他又应聘到一所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即使生活并没有什么起色,他仍然坚持写作并积极向出版社投稿。不过他这时的作品并不受市场的欢迎,生活一度非常困难。作家们“虽然继续尝试创新,但是与公众的认可相去甚远”a。直到1974年,他的第三部小说《嘉莉》一度成为美国畅销书,他才开始摆脱经济困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斯蒂芬·金创作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2003年,斯蒂芬·金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之终身成就奖。

斯蒂芬·金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如此受人推崇,主要是因为他对生活细节、人物心理、人性变化有着极为传神的刻画,并且在其中弥漫着对生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深刻思索,这种思索并非生硬地强加给读者,而是在字里行间里悄然流露,时不时带给读者启发、惊喜、醒悟以及会心一笑,给人以深刻细腻、奇异美妙的阅读体验。而在他所有受人喜爱的小说作品中,不得不提《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迥异于作者其他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另类”之作。说它另类,是因为在《肖申克的救赎》一书中,斯蒂芬金放弃了以往靠恐怖惊悚征服读者的写法,而是通过描述监狱背景下主人公对自由与希望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与苏联的两极争霸中呈现疲态,经济和政治国际影响力下滑的同时,美国文学的发展似乎也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在这样的时刻,以斯蒂芬·金为代表的小说家们尝试打破樊笼,而《肖申克的救赎》这一特殊的作品在当时引发了现象级轰动,甚至被改编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在当下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值得重新提起并认真思考。

二、《肖申克的救赎》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一)逆境下的信念和希望

传统的人性选择沿着“善与恶”的思路展开,尽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重新去了解个人对传统善恶的选择影响对当下社会也将大有裨益。这种善与恶的探讨不止存在于哲学领域,在文学方面,中外作家也通过其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

20世纪的开始伴随着血与火,接连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和伤亡、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类传染性疾病的肆虐以及冷战背景下两极对立的紧张氛围,使得几千年来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精心构建的理性、道德等价值观念支离破碎,人们对“人类的本性”产生怀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中 “恶”的形象层出不穷。《肖申克的救赎》在这种人性多元化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斯蒂芬·金企图用这样一部作品去唤醒人们内心“善”的一面。

《肖申克的救赎》的背景设立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危机中,胡佛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困难继续采取放任不管的方针,既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也加重了经济危机。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商人面前”b,无论是神圣的法院、滑头的商人还是关押犯人的监狱都已经腐败不堪。在作者笔下的故事中,年仅三十多岁的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在家中被杀而被误判无期徒刑,由于监狱腐败,典狱长狱中一手遮天,安迪的冤屈无法得到合理申诉,反而在肖申克监狱饱受各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然而安迪并没有被悲惨的命运扼住咽喉,他经过近二十年水滴石穿般的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五百米的污粪管道中爬出,重获自由。

在安迪的自我救赎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让他面对冤屈时没有歇斯底里,面对困境时没有感到绝望,而是始终保持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和顽强的斗志?那就是安迪心底不曾磨灭的希望,是这在风雨中飘零的火苗让他在黑暗的监狱中依然怀抱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是希望支撑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使他为自我救赎和实现人身的真正自由而不懈努力,最终到达自由的彼岸。

(二)“监狱”背景下“善”与“恶”的对比

斯蒂芬·金选择监狱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其特殊的含义。监狱是将人性中善与恶的两极分化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场所。人类设立监狱除了禁锢犯罪者的肉体外,更重要的是改造罪犯的心灵,使那些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的人,通过监狱的惩罚而获得新生。但在本書中,正义和邪恶的身份却发生了颠倒,这种不真实的真实感,在让人震撼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在社会公众眼里,典狱长和狱警作为监狱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应该是正义的维护者和人性善的代表,然而,作为维护人类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典狱长和狱警们,却比囚犯们更加残忍,这种违反常理的对比更加令人对人性产生深层思考。

以安迪、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们所构成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着悖谬与混乱。安迪是无罪之人,却被关进监狱。典狱长和狱警双手沾满了囚犯的生命和鲜血,但他们作为正义的化身教训着无罪的安迪。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人物通常会自甘堕落或精神崩溃,而斯蒂芬·金笔下的安迪却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愈挫愈勇,顽强地飞出了炼狱的火坑。这样的结果同样寄托着作者鼓励人们勇敢追求希望与自由的创作主旨。

斯蒂芬·金选择以监狱这样一个汇集人性恶的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其目的显然是将人性中的丑恶和肮脏一面揭示出来,当人们看不到一点希望时,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的确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改变似乎顺理成章,而如果能做到坚守,则必然会产生强烈的震撼。

(三)自由来源于主人公历经磨难后仍然坚守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对主人公安迪悲惨命运的描述占了很大篇幅,种种不堪忍受的冤屈、心灵和肉体上的折磨都没能使安迪自暴自弃,作者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主人公遭受的每一次打击,都是历炼灵魂、浴火重生的过程。

安迪在入狱前已经是银行的副总裁,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年轻有为,前程远大。入狱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监狱里,囚犯没有人权可言,安迪的命运可想而知,然而安迪仍然活得像一个自由人。就像安迪的朋友瑞德所描述的那样: “自由的感觉仿佛一件隐形衣披在安迪身上。他从来不曾培养起一种坐牢的心理状态,他的眼光从来不显呆滞。他也从未像其他犯人一样,在一日将尽时, 挎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他总是抬头挺胸, 脚步轻快。好像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样。” c

安迪独特的人生态度可以从其为狱警哈力争取遗产那一个事件中充分体现出来。当狱警哈力为继承遗产却需要交税而感到懊恼时,安迪冒着被推下屋顶“意外”坠楼的危险,为他出谋划策,可他唯一的条件是给一起翻修屋顶的“同事们”每人三罐啤酒。安迪这样做不是为讨好同伴或取悦狱警,他只是想重新体验久违的自由,哪怕只有片刻。“当这些囚犯坐在屋顶上,喝着由肖申克监狱最严苛的狱卒提供的啤酒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哪怕是一小會儿、一瞬间,却重温了那久违了的真正人的感觉。” d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鲁克,这个在监狱图书馆待了五十年的“老人”,为了不被假释,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继续留在监狱的目的。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布鲁克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限制了,他需要监狱的规则,需要监狱的秩序,如果没有它们,他甚至无法生存。由此可见,通过正当途径重获新生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面临生活的挑战,时间的流逝和监狱的经历,太容易使人丢掉希望,丢掉那份生活的勇气。这也告诉我们,客观审视自己的处境,不论怎样,永远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念。

将故事推向高潮的是汤米的出现。汤米从之前的狱友那里得知安迪妻子和情夫被杀的真相,将之告诉了安迪,而且愿意为安迪出庭作证。安迪像抓着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去见典狱长,以此证明自己无罪,然而典狱长怎么可能让一个为自己做假账的人出狱呢?典狱长断然拒绝了安迪的恳求,并将他关进禁闭室,企图彻底打消他出狱的念头,最后,典狱长将本来可以出狱陪伴妻儿的汤米加害了。

安迪通过正常途径重获自由的希望,经过典狱长一系列的行为后,在心中完全破灭了。他终于认识到监狱的腐败和现行制度下个人的弱小,不过这并没有将安迪打倒,反而愈发坚定了他越狱追求自由的决心。正如他对瑞德说的那样:“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e

从进来的那一天起,典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f可安迪在监狱里仍然有着和生活在外面时一样的心态,他不把监狱当作一个人赎罪的地方,也不认为那里是暗无天日毫无乐趣的地方,在那里,他仍然有着自己的追求。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关键不在于在哪里过,而在于怎么过,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坚持来挣脱现状。

安迪在经历各种身体和心灵上的磨难后,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可想而知,可是他并没有逢人去说自己的不幸,也没有像其他人那般放任自流,他知道这样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他明白监狱里的潜规则要比纸面上的规则更有效力,他默默地擦拭着伤口,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希望与自由的火苗。所有的一切让他的灵魂在监狱的高墙和铁网内得到了升华,没有被仇恨和对命运的憎恨所阻拦,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三、对当代青年的启迪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翻拍为电影后成了跻身世界影坛前列的优秀影片,其中不仅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有着很深厚的哲学思想,在当下这个社会压力剧增的时代,足以引人深思。安迪的传奇让我们明白,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就是希望,希望是黑夜幽微的烛光,即使暗淡,但依旧会带给我们一种力量,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向前。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对当代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既享受到了经济腾飞的福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困扰着人们。《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在艰苦环境下所坚持的学习精神以及永怀希望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让我们明白黑暗虽然苦不堪言,但是它是成功与自由的前提,只有经过黑暗的黎明才是真正的光明。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成功与失败,以冷静的心态看待问题,摆脱焦虑与害怕失败的心理。通观整部小说,安迪获得成功重获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渴望成功的信念与理想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的原因是他的锲而不舍,不屈不挠。

二十年,一个小锤子,一条通道,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正是凭借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安迪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安迪在二十年挖地道的过程中,他有足够的把握安全逃脱不被发现吗,他是否有想到多放弃? 或许没有,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守候着自己的希望,并且不屈不挠地坚持着。

生活是一场未知,我们不知道明天与苦难哪一个会先来,与其无用地思考苦难的到来,不如探讨怎样度过苦难。当苦难到来的时候,你会麻木地呻吟还是无休止地抱怨,这样做都是徒劳的,只会越陷越深。我们要相信自己,当苦难到来的时候,不要依赖任何人,要锲而不舍地拯救自己,度过困难,走向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希望。

希望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给我们一种力量,给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使我们踏遍荆棘,走向属于我们的美好明天。

四、结语

《肖申克的救赎》的横空出世犹如黑暗中乍现的一束光芒,那些在人性至暗时刻仍然勇敢追求希望与自由的主人公们便如灯塔,是他们让我们深信,就像威廉·福克纳1950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受奖辞中所说的那样:“人类存在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是时时刻刻还在为自身的生存殚精竭虑,流血牺牲。”“他们顽强地生活着”,并坚信“人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g。

a萨克文·博克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1940—1990),孙宏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8页。

b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陈永国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0页。

cef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第64页,第90页。

d于志新:《〈肖申克的救赎〉:对人性的深层思考》,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 63页。

g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5页。

参考文献:

[1]萨克文·博克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1940— 1990)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于志新.《肖申克的救赎》 :对人性的深层思考[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作 者: 曹伟,教育硕士,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希望自由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30:37
功能与人性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环球时报(2015-12-12)2015-12-12 11:11:24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
环球时报(2015-06-25)2015-06-25 19:46:50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环球时报(2012-04-18)2012-04-18 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