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瓢城记忆墓地发掘简报

2022-02-02 13:26盐城市博物馆
关键词:人骨土坑剖面图

盐城市博物馆

(盐城市博物馆, 江苏 盐城 274005)

瓢城记忆墓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辖区,具体位置在东仓路以东,串场河以西,新洋港以南,黄海路以北,是一处古代墓葬密集埋葬区,地块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7′4″,北纬33°23′40″,海拔2.6米(图一)。

图一 瓢城记忆墓地地理位置图(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

2020年7—11月,盐城市博物馆联合镇江博物馆对瓢城记忆地块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 5 700 平方米,发现古墓葬数十座。

一、墓葬概况

该墓地的墓葬分布较密集,北部为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墓葬交错分布,西南部则主要为清代墓葬(图二)。

图二 墓葬平面分布图

墓地的地层堆积简单,分为三层。以T0615北壁为例(图三):

图三 T0615北壁剖面图

第①层:现代层,厚120—160厘米,灰黄色,为河岸堆土。

第②层:清代层,厚10—35厘米,浅灰色,土质较致密,内含少许锈斑。M1开口于该层下。

第③层:东周层,厚15—40厘米,灰褐色,土质致密。仅发现少量东周时期陶片。

第③层下即为生土。

二、唐代墓葬

唐代墓葬共4座,编号为M36、M37、M50、M51。墓葬呈分散分布,每座墓葬的距离远近不等,最远约20米。墓葬均开口于第②层下,打破第③层。

(一)墓葬形制

墓葬形制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

1.土坑墓3座。木质葬具已朽坏,但大多残留有下部痕迹。根据墓葬形状,分二型。

A型:2座。梯形竖穴土坑墓。据葬具数量,分二亚型。

Aa型:1座。单棺。

M36 方向196度。墓葬长260厘米,宽80—9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10—15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1棺,木质,残留下部痕迹。棺痕长220厘米,宽40—50厘米,残高10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头向北,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室南部出土瓷碗及瓷罐各1件,棺内南部出土铜镜、砚台各1件,棺底部出土铜钱4枚,棺中部出土铜带扣1件,棺内北部出土铜洗1件(图四)。

图四 M36平剖面图

Ab型:1座。双棺。

M50 方向126度。墓葬土圹平面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长310厘米,宽156—176厘米,深48—53厘米,四壁面较直,壁面规整,墓底南部略高于北部。该墓葬具为双棺,由于腐朽严重,无法知晓其结构。东棺长250厘米,宽57—63厘米,残高10厘米。西棺长245厘米,宽53—66厘米,残高2厘米。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南,面向、葬式不详。棺外南端棺底板上出土釉陶罐1件,棺内南端出土瓷碗1件(图五)。

图五 M50平剖面图

B型:1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M37 方向159度。墓葬长280厘米,宽8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2—17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1棺,木质,残留下部痕迹。棺痕长240厘米,宽40—50厘米,残高7—17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极差,仅存部分头骨及1小段肢骨,头向南,葬式不详,墓室南部出土瓷罐1件,棺内中北部出土铜钱1枚,棺内北部出土木漆器2件,腐烂严重(图六)。

图六 M37平剖面图

2.砖室墓1座。

M51 墓葬土圹平面为梯形,砖室残存3层,南部为立砖,两侧为平铺错缝垒砌。北半部破坏无存。底为平铺砖。口底同大。墓口长255厘米,宽60—86厘米,残深20厘米,四壁面较直,壁面规整,墓底较平。该墓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南,面向西,葬式不详,下半身无存。无随葬品(图七)。

图七 M51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瓷器3件。主要有青瓷和黄白釉瓷。器类为碗和罐。

碗2件。M36:1,圆唇,敞口,弧腹,饼足,施黄白釉半釉,口径17.2厘米,高6.7厘米,底径7.8厘米(图八,1)。M50:2,圆唇,敞口,弧腹,玉璧底,施青釉,口径13.8厘米,高5.2厘米,底径5.6厘米(图八,2)。

罐1件。M36:2,环形折沿口,短直颈,尖圆唇,溜肩,鼓腹,平底。颈部设有四系,口径11.4厘米,底径12厘米,高27.1厘米(图八,3)。

陶器2件。器类为砚台和罐。

釉陶罐 1件。M50:1,卷沿,短颈,鼓腹斜收,平底微凹,肩部设有四系。施酱釉半釉。口径10.5厘米,腹径19.3厘米,高24.4厘米,底径11厘米(图八,4)。

砚台1件。M36:4,泥质灰陶。敞口,平面呈长圆形,一侧带双足,另一侧圜底。长10厘米,宽8厘米,高1.7厘米(图八,5)。

图八 唐代出土瓷器图

铜器9件。器类有镜、钱、带扣、洗。除铜镜外,其余残破严重。

镜1件。M36:3,葵花形铜镜,八曲,素面,中心为桥形钮。直径17厘米(图九)。

图九 瓢城记忆M36:3

三、宋代墓葬

宋代墓葬共5座,编号为M28、M38、M40、M57、M61,均为竖穴土坑墓。5座墓葬集中分布,其中M28与其余4座相距稍远,约20米。墓葬均开口于第②层下。

(一)墓葬形制

M28 墓葬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单棺墓,开口南部被现代沟打破,平面梯形,口残长170—270厘米,宽80—110厘米,壁陡直,面粗糙,底部近平。坑口距坑底深90厘米。葬具为木棺,棺盖部分遭破坏,其余大部尚存,杉木质,置于墓坑底部,棺盖前宽后窄,长245厘米,宽53—66厘米,棺盖于棺箱用两排棺钉扣合,棺口长230厘米,宽53—60厘米,前后挡板插入两侧板凹槽内,棺墙置于地板之上,用四棱坡锥状铁钉扣合,侧板外部有刻花纹饰。棺底长240厘米,宽60—76厘米,底板厚8厘米。尸骨腐朽严重,仅在棺底东部发现头骨、部分椎骨及肢骨残骸,头朝南,葬式不详(图十)。

图十 M28平剖面图

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靠近棺木部分由于有机物腐蚀呈青灰色,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出土有瓷罐1件、瓷钵1件、韩瓶1件、铜镜1面、铜钱数枚、银手镯2件、银钗2件及陶盆1件。

M38 方向183度。墓葬为梯形竖穴土坑单棺墓。长230厘米,宽80—9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2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1棺,木质,残留部分侧板及下部底板。平面呈梯形,长202厘米,宽60—70厘米,残高10厘米,上部破坏,结构不详,下部四周侧板斜贴于底板边缘,使底板上浮于地面。人骨架1具,保存极差,仅存部分头骨及部分肢骨,头向南,葬式不详,墓室南部出土瓷罐1件,棺内南部出土瓷碗2件,棺内北部出土瓷钵1件(图十一)。

图十一 M38平剖面图

M40 方向168度。墓葬土圹平面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残长190厘米,残宽95—120厘米。深90厘米,四壁面略内斜,壁面规整,底较平,墓底平铺一层砖,砖长29厘米,宽13厘米,厚3.5厘米。棺上部两棺之间平铺一排砖。

该墓为双棺,由于腐朽严重,盖板、侧板及挡板均剩2—3厘米,东棺残长165厘米,宽50—54厘米,残高35厘米。南棺长204厘米,宽50—54厘米,残高35厘米。由于棺木腐朽严重,无法了解其结构。人骨已腐朽无存,墓主人头向南,面向不详,葬式不详。随葬品有瓷碗2件、陶钵1件(图十二)。

图十二 M40平剖面图

M57 方向167度。墓葬西部被现代白灰坑打破。该墓土圹平面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长235厘米,残宽95—133厘米,残深13—25厘米,四壁面较直,壁面规整,墓底北部略低于南部。

该墓为双棺,东棺长202厘米,宽58—70厘米,残高10—15厘米;西棺西半部被破坏,棺长196厘米,残宽26—52厘米,残高5厘米,结构均为卯榫加棺钉连接。人骨保存较差,东棺墓主头向南,面向东,侧身直肢。西棺被破坏,人骨无存。随葬品有韩瓶1件、陶盆1件和铜镜1件(图十三)。

M61 方向142度。墓葬上部被现代下水道破坏,土圹平面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长240厘米,宽150—154厘米,残深50厘米,四壁面较直,壁面规整,底较平。该墓葬具、人骨均被破坏无存。随葬品有韩瓶2件(图十四)。

图十四 M61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种类有瓷器、陶器、银器、铜器和钱币五类。

1.瓷器8件。主要有青白瓷和黄瓷等,器类有碗、钵、罐和韩瓶等。

碗4件。完整或可复原器为2件。花口,弧腹斜收,小圈足,施青白釉。M38:2,内底划花,花纹为篦划缠枝纹。口径18.6厘米,高6.8厘米,底径5.7厘米(图十五,1)。M38:3,内底划花,花纹为篦划缠枝纹,碗底墨书。口径18.4厘米,高5.1厘米,底径5.8厘米(图十五,2)。

钵2件。为M28:1及M38:4,均破损严重,无法修复。

罐2件。M28:6,圆唇,高领,短颈,鼓腹,平底。肩部对称各置双竖系,部分残。黄色胎,胎体质地较粗。施黄釉,外壁仅施半釉。口径8.5厘米,腹径23.1厘米,高32.7厘米,底径8.7厘米(图十五,3)。M38:1,破损严重,无法修复。

图十五 宋代瓷器总图

2.陶器7件。分为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器类有罐、盆、钵和韩瓶等。

盆2件。圆唇,敛口或侈口。M28:8,泥质灰陶,弧腹斜收,平底略内凹。口径24厘米,高8.5厘米,底径15.3厘米(图十六,1)。M57:2,泥质红陶,弧腹,矮圈足。口径15厘米,高9.3厘米,底径7.6厘米(图十六,2)。

罐1件。M28:7,泥质灰陶。圆唇,敞口,弧腹斜收,溜肩,平底内凹,肩部饰四个桥形耳口径24厘米,腹径32.7厘米,高31.6厘米,底径20.2厘米(图十六,3)。

钵1件。M40:3,卷唇,弧腹,平底略内凹。施酱釉。口径21厘米,高13.7厘米,底径7.4厘米(图十六,4)。

韩瓶3件。颈部略束,粗颈,凹底,肩部饰四个桥形耳鼓腹,灰色胎,胎体质地较粗,施黄釉。M57:3,折沿,下腹器表轮制痕迹明显,系已残。口径10.3厘米,腹径17.8厘米,高35.6厘米,底径8.8厘米(图十六,5)。M61:1,平沿,系已残。口径10厘米,腹径17.1厘米,高33.3厘米,底径8.4厘米(图十六,6)。M61:2,平沿,下腹器表轮制痕迹明显。口径10厘米,腹径16.7厘米,高34厘米,底径8.4厘米(图十六,7)。

图十六 宋代瓷器总图

3.银器4件。器类有手镯和钗。

手镯2件。M28:2-1,直径5.5厘米,中间最宽处1.1厘米,两边最窄处0.5厘米,厚0.2厘米(图十七,1)。中间有一圈凸棱。M28:2-2,直径5.7厘米(图十七,2)。

钗2件。M28:3-1,呈“V”字形,长14.2厘米,高0.4厘米(图十七,3)。M28:3-2,长15.4厘米,高0.4厘米(图十七,4)。

4.铜器2件。器类为镜。可复原1件(M57:1)。葵形,带柄,柄断成3截。镜径9.7厘米,通高18.2厘米,厚0.4厘米(图十七,5)。

图十七 宋代金属器

5.钱币1件。M28:5,破损严重,已无法复原。

四、明代墓葬

明代墓葬共2座,编号为M56、M58,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56位于M58正北方,两墓相距不足200厘米。两墓均开口于第①层下,该处无第②层,开口距现地表10厘米。

(一)墓葬形制

M56 方向340度。墓葬土圹平面为梯形,口底同大。墓口长266厘米,宽244—256厘米,残深65厘米,四壁面较直,壁面规整,墓底西棺略低于中棺和东棺。

该墓为三棺,东棺长216厘米,宽60—70厘米,残高45—55厘米;中棺长235厘米,宽73—78厘米,残高45厘米;西棺长216厘米,宽58—70厘米,残高30厘米,结构均为卯榫加棺钉连接。人骨保存较差,墓主头向北,面向不详,骨骼比较凌乱(图十八)。

图十八 M56平剖面图

出土随葬品共18件/套,其中铜钱7枚、瓷碗4件、骨簪1件、铁环1件、铁器1件、陶罐1件、瓷碟1件、铁簪1件和铜钱1串。

M58 方向334度。墓葬土圹平面为梯形,口大底小。墓口长250厘米,宽164-176厘米,墓底长246厘米,宽160—172厘米,深40—45厘米,四壁面向下略内斜,壁面规整,墓底较平(图十九)。

图十九 M58平剖面图

该墓为双棺,东棺长230厘米,宽60—74厘米,残高2—4厘米;西棺长75厘米,宽39—47厘米,残高20厘米,结构均为卯榫加棺钉连接。人骨保存较差,东棺墓主头向北,面向葬式不详。西棺为火葬。随葬品仅铜钱1枚。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32件,种类有钱币、瓷器、铁器、骨器和陶器五类。但钱币、铁器和骨器皆残破严重。

瓷器5件。均为青瓷。器类有碗和碟。

碗4件。敞口和唇口,弧腹,圈足。均施青釉。M56:2,黄色胎,胎体质地较粗。外饰竖线纹。口径14.5厘米,高7.9厘米,底径5.9厘米(图二十,1)。M56:3,黄色胎,胎体质地较粗。釉层单薄。外饰竖线纹。口径14.5厘米,高7.8厘米,底径5.6厘米(图二十,2)。M56:6,黄色胎,胎体质地较粗,内饰荷花纹。口径14.5厘米,高7.2厘米,底径4.9厘米(图二十,3)。M56:7,黄色胎,略带红色,胎体质地较粗。釉层单薄。内有支烧的圈痕。口径14.8厘米,高8厘米,底径4.9厘米(图二十,4)。

碟(洗)1件。M56:11,敞口,折沿,口沿外撇,弧腹,浅圈足,平底。施青釉。黄色胎,胎体质地较为粗糙。釉层单薄。通体青中带灰。口径11厘米,高3厘米,底径4.4厘米(图二十,5)。

陶罐1件。M56:10,夹砂灰陶,带褐色陶衣。敞口,方唇,鼓腹,平底微凹。口径10.5厘米,高15.5厘米,底径9厘米(图二十,6)。

图二十 明代陶瓷器

结语

这批墓葬未见确切纪年的文字材料,因此主要依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时代特征来综合判断年代。

M36为竖穴土坑单棺葬,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除瓷器外,还有葵瓣铜镜、陶砚台、铜带扣、铜洗等器物,墓主可能为男性。M50为竖穴土坑双棺葬,仅出土瓷器。M51为竖穴砖室墓,平面梯形,无墓道。M36、M50出土瓷碗形制相近,玉璧底,外壁施半釉为共有特征。M36:1露出红胎,仅在施釉处使用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黄,胎体厚重。M50:2通体使用化妆土,釉色青中偏黄,胎体较为轻薄,均为唐晚期长沙窑的产品。M36:1施化妆土,外壁施半釉,釉色为酱黄色,初步判定为长沙窑窑系。M50:1釉色为酱色,通体化妆土更加细密,可能同属唐晚期长沙窑。据此,上述基本可以推测为唐代晚期墓葬。

M28为竖穴土坑单棺墓,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从银手镯口径判断墓主可能为女性。M38棺内南部出土的两件瓷碗,葵口,圈足较矮,浅足内收,内底划花,花纹为篦划缠枝纹,青白釉色,初步判定为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M57、M61出土3件釉陶韩瓶,颈部略束,粗颈,四系,器形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六号井出土的Aa型韩瓶[1]、江苏镇江市环城东路宋代遗存第五层出土者[2]、金坛大坟村宋墓出土者[3]、金坛南宋周璃墓出土者相似,共同佐证在南宋时期比较流行。M28出土的韩瓶虽为粗颈,但口沿为圆唇,腹部更鼓,与南宋至明代普遍流行的器形不同,推测时间上会更早。从功能上看,本次出土的韩瓶应是附近民窑为居民生产生活烧制的酒具或便携式水器。

M56出土的5件瓷器均属龙泉窑系列,釉色略有差异。其中M56:7瓷碗,内有垫烧痕,施釉内不及底,外底无釉,釉色青中偏黄;M56:2、M56:3瓷碗,外壁有菊瓣仿生的痕迹,釉色青中微闪黄;M56:11瓷碟,宽平沿,黄胎,釉色青中带灰,上述墓葬年代大约为明代中晚期。

此次发掘的唐代、宋代、明代墓葬,多数是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发现有葬具。从墓葬规格与随葬品数量、质量看,皆属平民墓葬。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多,时代跨度长,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为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宋、明时期墓葬的区域特点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执笔:史为征、刘宗荣、黄嘉祺、唐文彪

猜你喜欢
人骨土坑剖面图
村头的土坑
小兔的报答
广东省风门坳锡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标志
喷气式民航客机剖面图?
曲阜奥体中心战国两汉与宋代墓地人骨的病理学观察
“自埋”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岔路
探秘最诡异的人骨吊灯
B/S模式SEG-Y格式地震数据的读取与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