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博物馆
(盐城市博物馆, 江苏 盐城 274005)
2021年4—6月,为配合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商业项目前期地块基本建设,盐城市博物馆联合镇江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清代灰坑15个,唐代和明清时期墓葬65座,出土瓷器、铜器、银器等遗物共91件(套)。现将部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水泵厂墓地位于盐城亭湖区先锋街道内,小海路东、黄海西路南、滨河路西。墓地处在平原之上,属于里下河平原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图一)。该墓地东距串场河200米,东北距人民公园500米,墓地面积较大,约4万平方米(图二)。
图一 水泵厂墓地地理位置图(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
图二 遗址总平面图
墓地的地层堆积简单,可分二层。
第①层:表层土,厚45—55厘米,深灰色,土质坚硬,包含物主要为近现代建筑垃圾;整个发掘区域均有分布。唐代、清代墓葬均开口于此层下。
第②层:灰黄土,距地表深45—55厘米,厚40—45厘米,土质较致密,包含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域的西部;此层为清代堆积层。
第②层以下为生土。
该墓地的墓葬分布较密集。其西部唐代墓葬及清代墓葬交错分布,中部及东南部主要为清代墓葬。6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其中唐代墓葬7座,清代墓葬58座。
M36 梯形竖穴土坑墓,墓向328度,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口底同大,墓葬全长270厘米,宽155—165厘米,深50厘米,直壁,平底。葬具腐朽严重,底部残留约1厘米厚的灰泥,葬具结构不详,棺室未见人骨(图三)。墓北壁下清理瓷碗1件,西壁及中部清理铜钱2枚。
图三 M36平剖面图
M38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160度,南北向。北部被现代坑破坏。墓口残长140厘米,南宽100厘米,北宽9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36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壁面较粗糙,口底同大,底部较平坦。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留痕迹。棺痕残长57厘米,宽54—56厘米,残高3厘米。人骨腐朽无存,葬式不详(图四)。棺外中南部出土瓷壶1件、瓷罐1件,瓷罐上部盖瓷碗1件,棺外东南部清理铜钱(五铢)3枚。
图四 M38平剖面图
M39 梯形竖穴土坑墓,墓向18度,口底同大,墓葬全长310厘米,宽195—200厘米,深80厘米,直壁,平底。在西侧发现一木棺,木棺箱长190厘米,宽40—50厘米。棺盖长250厘米,宽55厘米。西侧棺木应为榫卯结构,棺内人骨保存较差,只残留头骨、臂骨及腿骨,头向北,面向东,葬式应为侧身曲肢葬(图五)。墓室西南角清理瓷罐1件,墓室中部清理铜钱1枚。
图五 M39平剖面图
M50 竖穴土坑墓,墓向159度,北宽南窄,平面呈梯形,长270厘米,宽75—80厘米,深20厘米。坑壁竖直延伸至底部,壁面规整,建造时应经过人工加工修整。墓底略平,与坑口大小相同,底部人骨残留部分腿骨及头骨,头向南,面向、葬式等不详。木棺朽痕长235厘米,宽45—55厘米,腐朽严重,结构不详(图六)。棺南部清理瓷罐1件。
图六 M50平剖面图
M63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160度。长280厘米,北宽60厘米,南宽7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12—16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口底同大,底部较平坦。墓内置一棺,木质腐朽留痕迹。棺痕长232厘米,北宽47厘米,南宽57厘米,残高3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呈粉末状。头向南,仰身直肢(图七)。墓室中南部清理瓷罐1件,棺内西南部清理瓷碗、瓷壶各1件,棺内中部清理铜钱1枚(锈蚀严重,字迹难以辨别)。
图七 M63平剖面图
M25 梯形竖穴土圹墓,墓向242度,平面呈梯形,西宽东窄,口底同大,长265厘米,宽56—70厘米,深15厘米,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只残留底部部分朽木,木棺长225厘米,宽35—50厘米,残高约15厘米,残厚约1厘米,发现腐朽严重的铁棺钉。棺室内发现1具人骨,人骨保存差,呈粉末状,头向西,面向、葬式等不详(图八)。棺外西部清理瓷罐1件,棺内西部清理瓷罐、铜盘(残)、铜镜(残)各1件,棺内中部清理铜盘(残)、铜盆(残)各1件。
图八 M25平剖面图
M31 竖穴土坑单棺墓,墓向175度。墓圹开口南北长250厘米,宽65—90厘米,开口距底深12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平底。棺木残朽,残存棺木底部,棺底板长220厘米,宽40—50厘米,底板厚2厘米(图九)。棺木内头骨南部清理瓷罐、瓷碗、瓷壶各1件。
图九 M31平剖面图
瓷壶2件。M38:3,侈口,口沿呈突棱状,长颈,颈部有一圈突棱,肩部饰六个桥形耳,鼓腹,下束腹,底部外撇,平底。口径8.5厘米,底径14.4厘米,高34.2厘米(图十,5)。M63:3,盘口,束颈,鼓腹,平底。施绿釉,半釉。口径4.6厘米,腹径9.2厘米,底径5.5厘米,高13厘米(图十,1)。
图十 唐代墓葬随葬品
瓷碗4件。M36:1,敞口,圆唇,弧腹,饼足,平底略内凹。施黄绿釉,半釉。内底有三个支钉痕。口径16.2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7.5厘米,高6.8厘米(图十,2)。M38:1,微敛口,弧腹,饼足,外底内凹。施化妆土,青黄釉,半釉,青灰胎。口径12.4厘米,底径4.8厘米,高6.6厘米(图十,3)。M63:2,敞口,圆唇,斜腹,玉璧底。黄白釉。口径15厘米,底径7.5厘米,高4厘米(图十,4)。M31:2,敞口,弧腹,饼足。施酱釉,半釉。口径10.7厘米,底径5厘米,高3.5厘米(图十一,1)。
瓷罐7件。M38:2,直颈,方唇,肩部饰四个桥形耳,饼足外撇,平底。施绿釉,半釉。口径10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9厘米,高22厘米(图十,7)。M39:2,盘口,高颈,颈部有三道突棱,鼓腹,底部外撇,平底。口径15.9厘米,底径13.3厘米,高41.8厘米(图十,6)。M50:1,直颈,方唇,肩部饰四个桥形耳,鼓腹,饼足,平底。施白釉,半釉。口径8.7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21厘米(图十,8)。M63:1,口沿部分残缺,鼓腹,平底微凹。腹径22.5厘米,底径12.4、残高22.7厘米(图十,9)。M25:1,盘口,鼓腹斜收,肩部饰有四个耳,现已残缺,平底。红胎,施黄白釉,半釉。口径13.5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11.5厘米,高27.5厘米(图十一,4)。M25:2,盘口,鼓腹,平底。施黄釉,半釉。口径3.8厘米,腹径6厘米,底径3厘米,高5.7厘米(图十一,3)。M31:1,口沿残缺,鼓腹,底部内凹。施酱釉,半釉。底径12.5厘米,残高25.3厘米(图十一,5)。
图十一 唐代墓葬随葬品
瓷水注1件。M31:3,唇口,短流,弧腹,喇叭形圈足。口径7厘米,底径4.7厘米,高6.3厘米(图十一,2)。
M3 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墓向345度。南北长290厘米,东西宽98—10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38—4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仅存部分侧板及底板。棺室长215厘米,宽50—80厘米,残高7 厘米。侧板由于挤压变形,位于底板两侧,厚5厘米,残高7厘米。底板厚6—7厘米。前后挡板仅留痕迹。厚2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图十二)。棺室外西南部底板上清理瓷罐1件。
图十二 M3平剖面图
M6 梯形竖穴土圹墓,墓向353度。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口底同大,长190—220厘米,宽47—72厘米,深32厘米,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只残留痕迹,长180厘米,宽30—45厘米,残高约20厘米,残厚约1厘米,清理中发现腐朽严重的铁棺钉,初步推测葬具结构用铁棺钉钉合,墓主人头向北,面向、葬式、性别、年龄均不详(图十三)。木棺外北侧清理瓷罐1件。
图十三 M6平剖面图
M7 竖穴土坑合葬墓,墓向355度。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长240厘米,宽160—175厘米,深105厘米。坑壁竖直延伸至底部,壁面规整,建造时应经过人工加工修整。墓底平坦,与坑口形制相同。葬具为木棺,置于墓坑底部,西侧木棺残长90厘米,残宽40—45厘米,残厚1厘米。东侧木棺长230厘米,宽70—82厘米,高55厘米,木棺保存较差,四周侧板略有倾斜,前后挡板插入两侧板的卯槽内,棺盖、棺底与侧板结构不详。棺室内发现2具人骨,西侧人骨保存差,呈粉末状,头向、面向、葬式等不详。东侧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十四)。西侧棺内清理铜钱、墓志铭各1件。
图十四 M7平剖面图
M8 梯形竖穴土坑合葬墓,墓向349度。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口部面积略大于底部。墓口长240厘米,宽150—160厘米;墓底长230厘米,宽140—150厘米,深65厘米。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只残留底部部分朽木,东侧木棺长205厘米,宽40—60厘米,残高约22厘米,残厚约2—3厘米;西侧木棺长210厘米,宽45—60厘米,残高约20厘米,残厚约2厘米,清理中发现腐朽严重的铁棺钉,初步推测葬具结构用铁棺钉钉合。棺内发现2具人骨,西侧人骨保存差,呈粉末状,头向、面向、葬式等不详。东侧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十五)。西侧棺外北端清理瓷罐1件,西侧棺内中部清理铜钱1枚,东侧棺外北端清理瓷罐1件,东侧棺内中部清理铜钱1枚。
图十五 M8平剖面图
M10 竖穴土坑单棺墓,墓向330度。开口距现地表25—30厘米。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口底同大。墓口长270厘米,宽100厘米,深25—30厘米,墓底长270厘米,宽100厘米,底距开口深25—30厘米。底距现地表深50—60厘米,四壁面较直延伸至底,壁面粗糙,底部北高南低。葬具为木棺,榫卯铁钉组合,挡板卡槽为燕尾卯,棺木长240厘米,宽60—80厘米,残高20厘米,板厚10厘米,挡板卡槽燕尾卯开口8厘米,深5厘米,内壁宽10厘米,底宽60—80厘米,底长240厘米,底板厚10厘米,棺木榫卯铁钉连接,挡板卯槽铁钉连接。棺内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不清,葬式不清(图十六)。北挡板外侧东清理锡壶(残)1件。
图十六 M10平剖面图
M11 竖穴土坑合葬墓,墓向340度,开口距现地表30厘米。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口底同大。墓口长270厘米,宽160—180厘米,深75厘米,墓底长170—180厘米,宽160—180厘米,距开口深75厘米,距地表深105厘米,壁面粗糙,直壁,平底。双棺合葬,榫卯与棺钉组合结构,棺木已朽,残存不全,东棺残存头骨移位,西棺骨架保存差,残存较少,木棺长240厘米,宽60—80厘米,东棺残高13—15厘米,西棺残高10—11厘米,板厚3—4厘米,榫卯已朽,尺寸不清。棺内人骨架已朽,东棺残存头骨碎片,头向北,面向、葬式不详。西棺骨架保存差,残存较少,头骨已成碎片,头向北,面向不清,仰身直肢(图十七)。东棺内头骨北侧清理瓷罐1件,西棺内头骨东侧清理釉陶罐1件,西棺内腿骨西侧清理铜钱1枚。
图十七 M11平剖面图
M12 长方形竖穴土坑双棺合葬墓,墓向10度。平面呈长方形,长260厘米,宽150厘米,深40厘米,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东棺长230厘米,宽55—65厘米,残高15—20厘米,板残厚3—4厘米。西棺长230厘米,宽45—50厘米,残高15—25厘米,板厚3—5厘米。棺内发现2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十八)。东棺墓主头部北侧清理瓷罐1件,西棺墓主头部北侧清理釉陶罐1件。
图十八 M12平剖面图
M13长方形竖穴土坑单棺葬墓,墓向5度。墓圹中部被现代管沟打破,墓圹开口南北长260厘米,宽70—90厘米,开口距底深60—65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底北高南低。葬具为木棺,已朽残,棺木长210厘米,宽55—65厘米,残高22—27厘米,板厚3—5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年龄、性别均不详(图十九)。墓主头部北侧清理瓷壶1件,棺内中部清理铜钱2枚。
图十九 M13平剖面图
M14 梯形竖穴土坑双棺墓,墓向80度。东西长290厘米,南北宽185—21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14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北棺破坏严重,仅中西部残留部分棺木朽痕及两小截肢骨。北棺发现1具人骨,头向东,葬式不详,棺木结构不详。北棺中部清理瓷碗1件。南棺上部破坏无存,仅留部分侧板,底板较完整。长240—220厘米,宽82—55厘米,残高10厘米。侧板位于底板之上,东端侧板有长方形凹榫,应为固定挡板用,厚5厘米,残高10厘米。底板前高后低,前高10厘米,后高8厘米。前宽82厘米,后宽55厘米。南棺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东,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底铺一层白灰,厚1厘米(图二十)。棺室外东北部清理瓷罐(残)、瓷碗各1件,瓷罐内放置铜钱5枚(乾隆通宝),头部银簪1件,墓主人左右手腕玉手镯各1件,右手指骨银戒指1枚。
图二十 M14平剖面图
M15梯形竖穴土坑双棺墓,墓向2度。南北残长210厘米,东西宽130—16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22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西棺留痕迹。东棺痕南北残长180厘米,东西宽52—63厘米,残高10厘米,西侧留少量侧板,残存长175厘米,厚6厘米,棺木结构不详。东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仅留头骨,头向北,葬式不详。东棺外北部清理瓷罐1件,棺内中部清理铜钱2枚(锈蚀严重,字迹不清)。西棺痕残长192厘米,宽50—60厘米,残高5厘米,西侧留部分侧板,残长192厘米,宽4厘米,残高5厘米,结构不详。西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图二十一)。西棺内中部清理铜钱1枚。
图二十一 M15平剖面图
M16竖穴土坑单棺墓,墓向3度。土圹平面呈梯形,墓圹开口南北长240厘米,宽80—95厘米,开口距底深13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已残朽,残存棺底部,棺底板长210厘米,宽50—60厘米,底板厚2—4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二十二)。墓主头部北侧清理瓷壶1件。
图二十二 M16平剖面图
M17竖穴土坑单棺墓,墓向5度。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墓圹开口南北长260厘米,宽90—100厘米,开口距底深20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已残朽,残存棺底部,形制尺寸不清,棺底板长200厘米,宽50—60厘米,底板厚1—2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二十三)。墓主头部北侧清理瓷壶1件,棺内中部清理铜钱1枚。
图二十三 M17平剖面图
M18 竖穴土坑单棺墓,墓向350度。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墓圹开口南北长280厘米,宽90—100厘米,开口距底深25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平底。棺木中南部100厘米处被管沟打破,管沟宽40厘米。棺木残朽,残存棺底部,形制尺寸不清,棺底板长210厘米,宽60—70厘米,底板厚5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二十四)。墓主头部西北侧清理瓷罐1件,棺木头骨西侧清理发钗1件,棺内中部清理铜钱2枚。
图二十四 M18平剖面图
M19 竖穴土坑墓,墓向8度。北宽南窄,平面呈梯形,长260厘米,宽88—108厘米,深45厘米。坑壁竖直延伸至底部,壁面粗糙,未见人工加工修整迹象。墓底平坦,与坑口形制相同。葬具为木棺,保存较差,置于墓坑底部,棺长216厘米,残宽60—75厘米,残厚3—5厘米,底部铺有一层2—3厘米的白灰,其底板为5块木板拼接,相互之间用铁钉连接。木棺四周侧板、棺盖,腐朽严重,结构不详。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残留部分头骨,臂骨及腿骨,墓主头向北,葬式为直肢葬,面向、年龄、性别不详(图二十五)。棺外北部清理陶罐1件。
图二十五 M19平剖面图
M23 梯形竖穴土圹墓,墓向349度。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口底同大,长230厘米,宽85—95厘米,深45厘米,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只残留底部部分朽木,木棺长205厘米,宽46—60厘米,残高约10厘米,残厚约2—3厘米。发现腐朽严重的铁棺钉,初步推测葬具结构用铁棺钉钉合。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差,呈粉末状,头向北,面向、葬式等不详(图二十六)。棺外北部清理瓷罐1件。
图二十六 M23平剖面图
M24 竖穴土坑双棺合葬墓,墓向330度。土圹平面呈梯形,墓圹开口南北长280厘米,北宽180厘米,南宽160厘米,开口距底深20—30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坡底。墓坑内发现棺木2具,棺木已朽,残存棺木底板残痕,棺木形制尺寸不清,西棺长220厘米,宽55—65厘米,厚2—3厘米,东棺痕长220厘米,宽60—70厘米,厚2—3厘米。棺内发现2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二十七)。东棺内墓主头部西侧清理瓷杯1件。
图二十七 M24平剖面图
M27 竖穴土坑合葬墓,墓向345度。北宽南窄,平面呈梯形,长290—300厘米,宽145—165厘米,深25厘米,坑壁竖直延伸至底部,壁面粗糙,未见人工加工修整迹象。墓底平坦,与坑口形制相同。葬具为木棺,保存较差,置于墓坑底部,均残留底部部分,西侧棺残长220厘米,残宽58—70厘米,残厚3—5厘米,东侧棺残长225厘米,残宽65—85厘米,残厚3—5厘米,两木棺底部均铺有一层2—3厘米的白灰,其底板均为5块木板拼接,相互之间用铁钉连接。两木棺四周侧板、棺盖因腐朽严重,结构不详。棺内共发现2具人骨,保存差,头向北,面向、葬式、年龄、性别均不详(图二十八)。西侧棺外北部清理瓷罐2件。
图二十八 M27平剖面图
M30 梯形竖穴土圹墓,墓向为3度。平面呈梯形,西宽东窄,口底同大,长310厘米,宽70—80厘米,深17厘米,直壁,平底。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只残留底部部分朽木,木棺长210厘米,宽45—60厘米,残高约17厘米,残厚约5—6厘米,发现腐朽严重的铁棺钉,初步推测葬具结构用铁棺钉钉合。棺内发现1具人骨,人骨保存差,呈粉末状,头向北,面向、葬式等不详(图二十九)。棺外北部清理瓷罐1件。
图二十九 M30平剖面图
M33 竖穴土坑双棺合葬墓,墓向5度。土圹平面呈梯形,墓圹开口南北长290厘米,北宽210厘米,南宽190厘米,开口距底深20厘米,口底同大,直壁,平底。墓坑内棺木已朽,被扰乱,棺木残块与人骨残渣散乱于填土中,棺木形制尺寸不清,残存棺板痕迹,西棺灰痕长250厘米,宽55—65厘米,东棺灰痕长250厘米,宽55—65厘米。棺内发现2具人骨,头向北,面向、葬式等不详(图三十)。棺内墓主头部西侧清理瓷罐1件。
图三十 M33平剖面图
M43梯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0度。墓长250厘米,南宽80厘米,北宽10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2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口底同大,底部较平坦。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留痕迹。棺痕长196厘米,南宽42厘米,北宽60厘米,残高5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北,仰身直肢(图三十一)。棺内东北部清理瓷壶1件,中部清理铜钱3枚。
图三十一 M43平剖面图
M44 竖穴土坑墓,墓向357度。北宽南窄,平面呈梯形,长250厘米,宽63—78厘米,深30厘米。坑壁竖直延伸至底部,壁面规整,建造时应经过人工加工修整。墓底略平,底部人骨残留部分腿骨及头骨,头向北,面向、葬式等不详。木棺朽痕长200厘米,宽45—50厘米,腐朽严重,结构不详(图三十二)。棺北部清理瓷壶1件。
图三十二 M44平剖面图
M51 梯形竖穴土坑双棺墓,墓向355度。墓口长280厘米,北宽180厘米,南宽15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34—5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两棺,西棺比东棺高20厘米。西棺腐朽严重,留痕迹。棺痕长208厘米,宽58厘米,残高3厘米。东侧留少量侧板,长208厘米,残高4厘米,厚3厘米。人骨无存,葬式不详。西棺中北部清理瓷壶1件。东棺保存较差,顶部无存。长240厘米,宽58—80厘米,侧板厚4厘米,残高10厘米。前后挡板宽38—50厘米,厚2厘米,残高10厘米,五块底板用铁钉串联,厚10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仅存肢骨,葬式不详(图三十三)。东棺内中部清理铜钱1枚。
图三十三 M51平剖面图
M54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355度。墓口长250厘米,南宽76厘米,北宽96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现地表向下16—2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口底同大,底部较平坦。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留痕迹。棺痕长210厘米,宽47—62厘米,残高3厘米。棺内发现1具人骨,保存较差,仅存肢骨及头骨,头向北,仰身直肢(图三十四)。棺内西北部清理瓷罐1件。
图三十四 M54平剖面图
M64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10度。墓口长300厘米,宽330厘米,原始地表已被破坏,棺木已露出清障面为三棺合葬墓。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口底同大,底部较平坦。葬具保存较为完整,东侧棺长252厘米,宽78厘米,残高35厘米。中侧棺长253厘米,宽90厘米,残高34厘米。西侧棺长248厘米,宽87厘米,残高34厘米。棺内共发现3具人骨,保存较差,头向南,面向、葬式不详(图三十五)。东侧棺外头部清理瓷罐1件、铜钱1枚。中侧棺外头部清理墓志铭1件(图三十六),可辨识一部分文字(图三十七),瓷罐1件,西侧棺外头部清理铅罐(残)1件,铜钱1枚。
图三十五 M64平剖面图
图三十六 墓志铭
图三十七 墓志铭碑文
瓷罐17件。M3:1,侈口,弧腹,肩部饰四个桥形耳(残),平底微内凹,施酱釉。口径4.3厘米,腹径6厘米,底径4.6厘米,高8.2厘米(图三十八,1)。M6:1,折沿,弧腹斜收,平底,青瓷。口径8.8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7.3厘米,高15厘米(图三十八,3)。M8:1,方唇,直颈,弧腹斜收,饼足。施黄釉,釉不及底。口径5.6厘米,腹径11.3厘米,底径6.2厘米,高12厘米(图三十八,2)。M8:3,直颈,带塔形盖,鼓腹,平底。红陶施釉,釉脱落。口径7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厘米,盖高5厘米,通高20.7厘米(图三十八,4)。M11:1,敞口,卷沿,折肩,弧腹,平底。肩部有菱花棱,腹部饰几何纹。施酱釉,半釉。口径4.7厘米,腹径6.7厘米,底径4.7厘米,高6.2厘米(图三十八,5)。M11:2,子母口,弧腹,内凹底,底部有款“桐X原订”。施酱釉,半釉。口径6.4厘米,腹径10厘米,底径8.2厘米,高8.5厘米(图三十八,6)。M12:1,侈口,高领,肩部有菱花棱,弧腹斜收,腹部饰花卉纹,平底略内凹。施酱釉,半釉。口径4.5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6.1厘米,高10.2厘米(图三十八,7)。M15:1,直颈,鼓腹,圈足,施湖蓝釉。口径8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9.3厘米,高11.5厘米(图三十八,8)。M18:1,方唇,直颈,肩部饰四个桥形耳,平底。施褐釉,半釉。口径5.5厘米,底径5.9厘米,高9.2厘米(图三十八,9)。M23:1,盘口,鼓腹,腹部饰几何纹和团花纹,平底微内凹,施酱釉。口径4.4厘米,底径4.5厘米,高6.2厘米(图三十八,10)。M27:1,直颈,折肩,圈足,青花。腹部饰花结纹和几何纹,肩部书“福寿康宁”。口径4.3厘米,腹径7.3厘米,底径5.3厘米,高7.6厘米(图三十八,11)。M27:2,唇口,直颈,鼓腹,圈足,青花,身饰花草纹。口径5厘米,腹径11.1厘米,底径6厘米,高11.4厘米(图三十八,17)。M30:1,圆唇,敞口,弧腹,平底,腹部有数道突棱,施褐釉。口径4.5厘米,底径5.3厘米,高9.1厘米(图三十八,13)。M33:1,子母口,直腹,平底。施酱釉,半釉。口径7.5厘米,腹径9.4厘米,底径8厘米,高6.3厘米(图三十八,14)。M54:1,直颈,鼓腹,平底。像紫砂质地,胎薄。口径3.5厘米,腹径7.5厘米,底径5.7厘米,高6.5厘米(图三十八,12)。M64:1,直颈,弧腹,带盖,瓶身饰花卉湖石纹,平底略内凹,青花。口径4.8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5.1厘米,高11.1厘米(图三十八,15)。M64:4,直颈,弧腹,带盖,瓶身饰湖石花卉纹,平底,青花。口径4.9厘米,腹径8厘米,底径5.3厘米,高10.9厘米(图三十八,16)。
瓷壶6件。M13:1,直颈,有把有流,现残缺,弧腹,平底,红胎,施褐釉。口径5.5厘米,腹径8.7厘米,底径6厘米,高7.5厘米(图三十八,19)。M16:1,直颈,带系、流,鼓腹,平底略内凹。红胎,施酱釉,半釉。流内壁不开孔。口径5.5厘米,底径6.8厘米,高9.6厘米(图三十八,20)。M17:1,鼓腹,平底略内凹,口沿、流、把现残缺,红胎,施酱釉。腹径12.4厘米,底径7.5厘米,残高10.8厘米(图三十八,21)。M43:1,直颈,带把、流,鼓腹,平底。施黄白釉,半釉。口径6.6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8厘米,高11.5厘米(图三十八,22)。M44:1,直颈,带把、流,弧腹,平底。施黄白釉,半釉。口径6.1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7厘米,高12厘米(图三十八,23)。M51:1,侈口,溜肩,流残,浅圈足,身饰缠枝花纹,青花。腹径10.5厘米,底径7.4厘米,残高12厘米(图三十八,24)。
瓷杯1件。M24:1,平沿,直腹,平底内凹,黄、绿、酱釉混合。口径7.7厘米,底径5.7厘米,高5厘米(图三十八,18)。
釉陶罐1件。M12:2,敛口,鼓腹斜收,平底。红胎,绿釉大面积脱落。口径7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8厘米,高6厘米(图三十八,25)。
陶罐1件。M19:1,方唇,弧腹,下腹斜收,平底,褐胎,无釉。口径10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8.5厘米,高17.4厘米(图三十八,26)。
瓷碗1件。M14:2,敞口,弧腹,圈足,青花。口径13.4厘米,底径5.5厘米,高6厘米(图三十八,27)。
图三十八 清代墓葬随葬品
此次发掘的唐代、清代墓葬,皆是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发现有葬具。从墓葬规格与随葬品数量、质量看,此次发掘的所有墓葬皆非高等级墓葬。
M38出土的瓷碗,外壁施半釉,内底漏胎,柄足,灰胎并施化妆土,釉色在青黄中微泛褐色并开片,可能是唐代浙江婺州窑的产品,同墓共出的四系罐和高领罐,虽然是继承了南朝的器形,但是半釉和颈部结脊是唐代的时代特征,可能是浙江婺州窑或湖南湘阴窑的产品。M31:2、M63:3、M25:2尽管器形有差异,但都是同一窑系晚唐宜兴窑的产品。水注又叫砚滴,属文房用具,贮水研磨之用,是长沙窑比较典型的器形之一,有执壶形、鸟形、辟邪、龙柄、盂形、异形之分[1],形态多种多样。M31墓例标本为盂形水注,喇叭形圈足,一侧为粗短流,通体施化妆土,半釉,釉色白中泛黄,器形简洁,釉色古朴,相似器形在镇江解放路大地开发工地曾经出土[2],后者褐彩、贴塑、竖抓痕的特征更加明显,都应归属于晚唐或五代长沙窑系列。M63出土的瓷碗,通体施化妆土,内底有三个细小支钉痕,玉璧底,符合晚唐或五代长沙窑系产品的特点。
清代墓葬出土的瓷器以青花和酱釉器为主,兼以釉陶器、黄釉器和紫砂器,器形主要是茶叶罐,附以碗、执壶、杯。青花器分早晚两个阶段:M64出土的两件茶叶盖罐,胎底纯净,花纹清晰,花色青中泛紫,有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系的时代痕迹,H2-1出土的碗除具备上述特点外,圈足底款“大明成化年制”,为清早期仿明成化的作品;M27出土的两件茶叶罐,纹饰模糊或颜色暗淡,M27:2从青花颜色和装饰判断,应为道光时期所制,器身书写文字也是晚期的特点,M14:2、M51:1红色胎质较差,化妆土难以遮盖,胎底色浑浊,纹饰随意性增强,折射出这一时期青花瓷器走向没落。
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多,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为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唐、清时期社会风俗、地区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执笔:刘昊、王春燕、吕晶、唐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