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

2022-02-02 14:08张晓斌
北方药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血管

张晓斌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济南)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老年人是主要发病群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老年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循环速度缓慢[1]。三高症、饮食习惯、肥胖和家族遗传史等,都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在疾病进展中,患者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悸乏力、胸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患者未接受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将介入手术应应用于冠心病治疗中后,可能会在侵入性操作的影响下,影响预后效果。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寻求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效果较好的药物。氯吡格雷,作为新型凝血剂,临床效果已经得到证实[3-4]。为明确氯吡格雷的预防效果,本研究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6例冠心病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试验中作为对象展开探讨。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由患者自行抽取数字,抽取到奇数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取到偶数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组间33例。对照组患者基础资料信息如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3~77岁,年龄均值(65.34±3.75)岁;病程1~5年,病程均值(3.65±0.27)年;体重最低53kg,体重最高83kg,体重均值(68.29±5.41)kg。观察组患者基础资料信息如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1~79岁,年龄均值(65.28±3.43)岁;病程1~6年,病程均值(3.72±0.38)年;体重最低51kg,体重最高84kg,体重均值(68.32±5.29)kg。

纳入标准:(1)入选对象均确诊冠心病;(2)入选对象经详细检查后,狭窄程度均超过75%;(3)入选对象均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4)入选对象均了解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恶性肿瘤的对象;(2)严重肝脏和肾脏疾病的对象;(3)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的对象;(4)资料丢失、不全的对象。两组入选对象基础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噻氯匹定治疗。于患者接受手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用量300mg。同时,给予患者噻氯匹定(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082,规格25mg),用量250mg。患者手术完毕后,再次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用药量分别是100mg和75mg,1次/d。

1.2.2 观察组

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手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用药厂家、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mg),用量600mg。患者手术完毕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氯吡格雷150mg,1次/d。术后第3d,调整氯吡格雷用量为75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h、治疗后12h和治疗后24h检测1次,对患者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进行记录和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指标包括缺血、血栓、出血、再狭窄,记录发生上述不良事件的患者情况。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效果评价标准:①显效: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缺血、血栓等心血管不良事件;②有效: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基本得到控制,缺血、血栓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少,且比较轻;③无效: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控制不佳,缺血、血栓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多,而且严重。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对检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

梳理表1数据资料,两组治疗前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6h、12h、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

2.2 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梳理表2数据资料,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n(%)]

2.3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梳理表3数据资料,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n(%)]

3 讨论

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下,介入治疗逐渐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合接受介入治疗,通常患者的狭窄程度超过75%,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好[5]。介入治疗,是将支架经由大动脉送到阻塞的血管,实现对阻塞血管的治疗。虽然此种治疗手段可缓解患者承受的痛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介入治疗属于侵入性手术,不少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6]。针对此种现象,在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实现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是尤为必要的。临床比较常用的药物是噻氯匹定,此药物属于噻吩并匹啶衍生物,对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效果。不过,血小板聚集改善的时间比较长。临床有研究指出,氯吡格雷在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取得显著的效果[7-8]。

通过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明确氯吡格雷在冠心病预防中的应用,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能够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明显。在血小板聚集指标中,血栓素B2是重要指标。冠心病介入治疗期间,该指标会呈现出波动趋势。因而,该指标已经被公认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评价指标之一[9]。血小板聚集率,则能够从直接角度上反映出血小板聚集情况,也可评价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中,采用的是分组对比形式,实现对氯吡格雷效果的评价。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栓素B2、血小板聚集率差异不大,可以说明患者在未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病情状态处于相同的状态,对患者用药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相关指标变化评估,能够有效实现对药物效果的评价。应用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24h的血栓素B2(42.49±2.31)pg/mL,低于对照组的(67.59±2.42)pg/mL,且血小板聚集率也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不同时间,分别与治疗前的数值相比有所下降,且治疗时间越长,下降幅度越大。从组内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对血小板凝集均有抑制作用。从组间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血小板凝集抑制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对比两组用药治疗后的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并未出现缺血、血栓和再狭窄情况,仅有1例患者有出血症状,对照组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要比观察组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97%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综合如上研究结果能够表明,观察组的应用效果要更好。分析其原因,两组采用的药物不同。观察组采用的是氯吡格雷,该药物属于新型凝血剂。作为血小板聚集抑制类药物,其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使肝脏细胞色素酶快速转化,使其形成活性代谢物质。同时,可有选择性地对二磷酸腺苷进行控制,对人体血糖蛋白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起到阻断性作用,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同时,该药物可有效阻断其他兴奋剂,对于二磷酸腺苷的排泄,具有促进作用,提高排泄率的同时,凝结血液[10]。氯吡格雷可将血小板功能还原,不会对血液二磷酸腺苷受体的用途起到逆转性影响,对于血小板进度有同步更新的作用。从新型受体拮抗剂角度来说,氯吡格雷进入人体内后,药效的一半会被胃肠道吸收,促使P2YAC与活性代谢产物的结合,使二磷酸腺苷的结合位点有所下降,实现对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控制。因而,接受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患者,取得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可有效控制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不良事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