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丽
(松溪县医院,福建 南平 353500)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女性特有的疾病,好发于妊娠后20周,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多处于高凝状态,易引发血栓。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1],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高达1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认为和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凝血功能出现障碍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2]。硝苯地平和阿司匹林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主要药物,其中硝苯地平属于钙拮抗剂的一种,抑制血管痉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持续降压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与其他药物联用,而阿司匹林已被证实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效果显著,能有效发挥扩张血管[3-4]。基于此,为进一步明确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高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将分析对高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以随机抽签法将我院于2019年9月-2020年10月接诊的90例高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纳入标准:(1)年龄>35岁;(2)所有患者均符合《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5]中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功能障碍;(2)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实验;(3)凝血功能存在一定障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次实验已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获准执行。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对照组行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口服硝苯地平片(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634,10mg×100片/瓶),一日三次,每次10mg,连续服药3周。观察组则口服硝苯地平片同时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片(广西慧宝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285),一日两次,每次50mg,连续服药3周。
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使用医用血压仪(型号:YXY-61,厂家: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测量其血压水平,主要包括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同时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mL,使用凝血分析仪(型号:PUN-2048A,厂家: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对其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降钙素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和ET-1/NO比值。
①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SBP、DBP)水平进行测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PT、FIB、ATPP);③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NO、ET-1、ET-1/NO)进行比较。④评估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两组BMI指数、年龄、孕次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有所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SBP、DBP水平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情况的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PT、ATPP水平较高,且FIB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5),但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NO水平较高,ET-1、ET-1/NO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比较
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4.44%vs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的比较[n(%)]
本研究分析两种高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措施,在该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硝苯地平在改善高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临床效果显著,从本研究成果出发,可初步认为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关。
目前临床上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报道称[6-7],可能与代谢功能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等有一定关联,缓解患者血管痉挛、降低血压水平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目的。硝苯地平能有效对乙酰胆碱的释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控制患者血压,同时该药物能抑制钙离子内流,在对血管平滑肌起到松弛作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血压[8]。而阿司匹林又被称为乙酰水杨酸,采用口服的方式能被人体迅速吸收,从而达到抗凝、镇痛等作用,同时阿司匹林药物作用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可广泛分布于全身,有效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9]。除此之外,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降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度,在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0]。故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DBP、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杨璐玥[11]等在报道中也称,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硝苯地平进行联用,能协同增效,使人体的血液循环得到有效促进,有利于纠正血液高凝状态,在对血压水平予以控制的基础上,避免血压水平回升的情况出现,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PT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能有效反映凝血酶原和血浆因子的活性;FIB属于凝血因子的一种,可对人体的凝血功能和止血功能予以反映,若FIB水平升高,则能促进血小板聚集,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则能反映人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的重要指标[12]。上述三种指标是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PT、ATPP水平较高,且FIB水平较低,提示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较优,究其原因这可能是因为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对血小板释放予以有效抑制,从而避免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形成血栓,同时使血管的敏感度降低,让动脉血管得到扩张的同时降低血管压力,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在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凝状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3]。徐冬梅等[4]在报道中称对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NO和ET-1分别表示舒血管因子和缩血管因子,具有维持内皮血管的功能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其水平与血管损伤相关疾病有密切联系。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NO水平较高,ET-1、ET-1/NO水平较低。从药理机制分析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止因血小板聚集而出现血栓,同时阿司匹林可以呈浓度依赖性的下调内皮素表达,使患者内皮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除此之外,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减少氧自由基的作用。有报道称[15],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在产后易出现不良事件,而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较低,且临床疗效更优,这可能是因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患者在分娩过程中因血小板聚集而产生的不良现象,故本研究中,在不良妊娠结局方面,观察组发生率较低,这与肖知天[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高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有利于凝血、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同时也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