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露
(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高校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整个校园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发展,读者对阅读空间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开放自由、温馨雅致、智能化、人性化等特点都已经成为高校阅读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积极购置各种家具陈设、智能设备来提高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但是多数只是在浅层次提升图书馆的馆舍条件,未触及图书馆的本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同于中小学图书馆附设于某一建筑体之内,它拥有独立馆舍,具有明显的物理边界和“内聚型”特征,如何消解物理空间,将“四爱——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图书馆精神传导至校园的每个角落才是深入图书馆灵魂的事业[1]。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的阅览面积一般占全馆面积的20%~25%,高校图书馆则占到30%~40%,然而许多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存在不够用的情况[2]。最大化利用和扩容馆藏面积,提升馆藏资源利用率成为图书馆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将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传统的“藏阅一体化”空间布局正在被打破,图书馆的物理边界正在被消解,图书馆趋向自由化、开放化、复合化,其建筑设计和周边成为泛化意义的学习场所[2]。
“泛空间”又称“灰空间”,由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意指一半在室内,一半在室外,彼此融合、界限模糊的空间形式[3]。引申到阅读空间上可以理解为区别于特定的阅读空间,也不隶属于其他单一功能的空间类别,融合阅读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功能形式,界限划分相对模糊的空间形态[4]。图书馆可以构建出不同的“泛阅读空间”。从类型学划分,“泛阅读空间”可分为“厅堂式”“阶梯式”“走廊式”“阳台式”等[5]。不同于传统的门厅、走廊、中庭和阳台等过渡空间和边角空间,“泛阅读空间”具备为读者阅读进行支持的作用,不具备此功能的门厅、走廊、中庭和阳台依然是以本身职能为主要功能。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基本内容: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五定律”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体现了“一切为了读者”“为书找人”“为人找书”的理念,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的基础原则。在“碎片化阅读”普遍流行的情况下[6],“泛阅读空间”作为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延伸,因其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空间,可以使读者体验到交流随时可得、学习无处不在、灵感随时迸发的意趣,而逐渐兴起。目前建设“泛阅读空间”已是高校阅读空间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入21 世纪,图书馆界提出“场所论”认为,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属性具备永恒价值,其公共场所可以让用户感到自由、平等、方便、舒适[2],以满足读者对物理空间的需求。在虚拟资源发展日益开放、丰富、多样化的背景下,图书馆具备共享性、平等性和舒适性,依然是人们愿意群聚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公共场所。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建设长久以来一直是图书馆界关注的重点。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和丹麦纽宁市图书馆采用厅堂式的“泛阅读空间”营造舒适、亲切的阅读氛围。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巧妙地采用阶梯式“泛阅读空间”将书库和阅读大厅进行连接,保持上下楼层的联通性。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利用阶梯式“泛阅读空间”,巧妙地划分阅读区和通行区。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加拿大谢尔丹大学图书馆都使用玻璃走廊式“泛阅读空间”,既有利于空间的通风和采光,又创造了怡人的阅读氛围。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图书馆采用阳台式“泛阅读空间”,为图书馆增添趣意[5]。
以“图书馆建筑设计”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文献1 885 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建筑科学与图书情报。涉及建筑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从建筑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和工程设计等角度探讨图书馆建筑发展。涉及图书情报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读者体验、视觉环境、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等角度来探讨图书馆内外建筑对阅读支持作用层面的内容。以“阅读空间”“泛阅读空间”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检索,分别获得文献2 016篇和3篇。综合文献检索情况,涉及“泛阅读空间”的理论较少,也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泛阅读空间”建设在如今并不鲜见,香港邵逸夫图书馆、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等诸多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均在此方向进行了建设。“泛阅读空间”在实践中往往具备一定普遍性,但却是实践先于理论。
H 高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该校武汉校区图书馆主馆占地面积3 200 m2,服务师生人数约14 972人。为改善阅读环境,扩大人均馆舍面积,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武汉校区图书馆于2021年进行升级改造。H高校“泛阅读空间”于2021年9月落成。
H 高校“泛阅读空间”建设于校内教学区G 楼中。G 楼原是一座具备教学和实验功能的教学楼,是H 高校的最主要教学区之一,是校内师生穿梭、聚集最为频繁之地。改造以后G 楼转变成为具备休憩、学习、教学、实验、阅读多样化功能的综合学习空间,是一个有特色、高品位、校内独特的活动中枢。G楼现有教室92间,报告厅1 间,座位数为5 624 个,共8 层楼。2021—2022 年春季学期G 楼被安排了校内课程226 个,涉及校内9个不同学院,224个班级。
H 高校“泛阅读空间”由8 个阅读空间组成,每个阅读空间位于教学楼内中庭、走廊、电梯间这类公共空间的延伸地带,有力地连接起各个楼层空间,间接起到将图书馆阅读空间面积扩大的作用。
G楼分馆共计藏书19 321册、15 965种,按照H 高校涵盖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属性,结合图书馆各类图书借阅的情况,馆藏图书以F 经济类、T 工业技术类、G 文化教育类、I文学类、H语言文学类和D政治法律六大类为主。馆藏情况如表1的H高校“泛阅读空间”纸质馆藏分类明细所示。
表1 高校“泛阅读空间”纸质馆藏分类明细
2.2.1 深化功能整合
高校图书馆阅读功能设定与空间设计须紧密协调。G 楼分馆采用多层空间的设计思路,优化室内功能分区,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泛阅读空间”将原本处于独立馆舍的图书馆阅读功能外延,有利于弥足图书馆阅览室座位不足或馆藏面积不够的情况。在电梯间或者教室附近配以“好书推荐”展柜,让在电梯口或教室附近等待、驻足的师生可以便利地发现高品质图书。G楼分馆将教学空间和“泛阅读空间”相结合,将教学功能和阅读功能深化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将传统教学空间进行了重新定义,丰富了建筑空间,在校园内引领终身学习的理念。
2.2.2 开放化
通过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泛阅读空间”的设计,G楼分馆将“泛阅读空间”建设在走廊、门厅、中庭和阶梯连接处,保持人流通行和上下楼层的联通性,使G楼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式“泛阅读空间”。不同于其他图书馆普遍将“泛阅读空间”设置于图书馆馆内,G 楼分馆将“泛阅读空间”建设于教学楼的走廊、门厅和中庭等过渡空间。将图书馆阅读功能移植于教学区,将教学区和“泛阅读空间”有机结合,支持读者阅读,传播图书馆的精神内涵。
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将走向全开放式,G 楼分馆“泛阅读空间”是全开放式图书馆的一次积极探索,该分馆书架一律采用全开架布局,整个建筑使用总体门禁,其他楼层“泛阅读空间”一律不设置门禁,解放建筑内部空间。
2.2.3 形式美
“泛阅读空间”的形式美可以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舒适美观的环境可以提升读者的愉悦感或满足感。温馨的阅读氛围和舒适的体验是阅读体验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7]。G 楼分馆每层楼内环绕墙壁的书柜以展示功能为主,而处于空间中部的彩色沙发、座椅则有更加明显的服务功能。展示书柜上错落有致的书架突出书柜分层设计的层次感,借由明亮的彩色边框突出推荐的图书,以此凸显展示空间的推荐功能设计。展示书柜其中以瓶中花朵加以点缀,营造舒适、美观、典雅的阅读氛围。
使用橙、黄、蓝的软垫沙发将相对有限的空间进行自然融合,将休憩和阅览的功能合一。以局部的兰花等绿色植物增加阅读空间的自然气息,丰富空间设计的色彩构成,传递出一种青春动感、清新雅致的氛围感。对日光的控制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要点[8],整齐的玻璃墙设计,为整个空间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照和景观视野,搭配高脚凳增强空间的休闲、时尚感。读者可以在这里静静地品鉴图书、赏阅四季美景。
2.2.4 智能化服务
如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已经使用数字化、智能化管理[9]。在一楼大门附近设置自助借阅机等智能化设备,利用自助借阅机取代人工借阅服务,所占空间小、高效省力且可以全天候服务,方便师生借阅图书,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
文献流通率是评价图书馆工作效益的重要指标。限定借阅时间为2021 年9 月1 日至2022 年3 月21 日,从智慧图书馆平台系统中得出G 楼文献流通率为0.095 2,同比2020 年9 月1 日至2021 年3 月21 日文献流通率上升0.008 6,2020 年9 月1 日至2021 年3 月21日该同批文献流通率为0.086 6。S农业科学、B哲学、C社科总论、E军事类、O数理科学和化学、R医药卫生、P天文学地球科学、D政治法律、Q生物科学、F经济这10类纸质文献流通率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看出,G 楼“泛阅读空间”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益的效果。G楼10类纸质文献流通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十类纸质文献流通情况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黄志霄老前辈对文献流通率的解释如下。
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的藏书流通率=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的藏书被读者利用的总册次/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的藏书的最大总册数[10]。
册次数指藏书被读者利用的次数之和,文献流通率能够反映藏书被累计流通的情况,区别于文献利用率。1册图书被5个读者利用过5次,则册次数被计算为5。该 文 以2021 年9 月1 日 至2022 年3 月21 日 和2020 年9 月1 日至2021 年3 月21 日为统计时期,以G楼19 321册图书作为统计范围进行研究。
H 高校“泛阅读空间”建设也存在部分弱点。第一,人流量与噪声的相关性较强。设置于8 个楼层的“泛阅读空间”广泛应用于中庭、门厅或楼梯间附近,而过渡空间往往具备较强的交通性,大量读者的行动路线频繁交汇于“泛阅读空间”可能导致接收噪声大,并且音量无法控制,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泛阅读空间”适宜选取人流量既不过大也不过小的地方。第二,温度、湿度较难调节。开放式的“泛阅读空间”对于温度和湿度变化也较难控制,这对于保存书籍来说存在一定影响,同时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也会影响阅读服务。第三,若仅仅将阅读功能移植到教学区得来的“泛阅读空间”,仍不足以发挥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图书馆需建立与读者的情感连接,以情动人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同感,多样化的人文服务仍然非常重要。所以,图书馆人需根据G 楼“泛阅读空间”嵌入教学区的特点,尊重G 楼作为教学区的第一属性,相应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发挥“泛阅读空间”的功能,传播书香。
综合来看,建设“泛阅读空间”对于建筑设计和图书馆业务管理都存在更高的挑战。作为高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泛阅读空间”有利于读者随意自主地阅读、娱乐、交流和休憩,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提升空间利用率和馆藏资源利用率,符合高校图书馆精神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