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晨 吴成国
君子人格是先秦时期确立的道德人格典范,对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远小人、亲君子成为人们潜意识的道德拷问。尽管如此,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等问题依然是见仁见智。在传统道德急需审视和解读的现时代,君子人格受到了学人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研究日益深入。以时间为维度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君子人格研究主要集中于特征、内涵和价值三个方面,沿着深化理解和应用价值两个角度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本文在君子人格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以期为全面深入研究君子人格提供借鉴。
君子人格特征的研究主要依据儒家传世文献中关于君子的表述,以孔子的思想为发端,论及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思想中君子人格的特征。研究者采用的研究范式是对文献中关于君子的表述进行归纳,从中总结出君子人格的特征。由于在归纳总结中,对文本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君子人格特征研究的结论也不尽一致。
王国良把君子人格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自强不息;孝慈、则忠;义以为上;吾日三省吾身;游于艺、成于乐”〔1〕。“吾日三省吾身”,反省的是为人忠诚、朋友有信和典籍学习,属于君子人格修养的进路,不属于特征。这是较早的研究成果,开启了君子人格特征研究的思路。张秉楠论述了孔子思想中君子人格的五个特征:“社会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内向与外向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和敬天知命的世界观。”〔2〕这是从《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的规定性表述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君子人格的内向是内圣,外向是外王,内圣是为了外王,二者是统一的。孔子主张道德实践,以道德躬行来证实道德的力量,提倡“敏于行而讷于言”,所以用“言与行的统一”概述君子人格特征不甚恰当。于福存则把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特征概述为“求道,崇仁,重义,隆礼”。〔3〕他认为“道”的意义是社会秩序、美德和理性知识,其实“道”是孔子一生追求的个人与社会的理想状态。一般认为隆礼是荀子的思想主张,“隆礼”转为“循礼”似乎更为贴切。梁国典力求全面概括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特征,归纳为十点“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4〕作者运用了以君子的规定性与关键词概述特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难以实现全面的总结,因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关于君子人格的规定性描述与关键词。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是君子人格中的要素,而特征是从中抽象出的特有意义。杨晓君把孔子思想中君子人格的特征概述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现形式,以‘忠孝’为基本要求,以‘信义智勇’为补充”。〔5〕这些特征研究着眼的是君子人格构成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仁为核心和于福存提出的“崇仁”类似,都强调“仁”是君子人格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信义智勇为补充与王国良的“义以为上”和于福存的“重义”相矛盾。胡继明与黄希庭从心理学视角切入孔子思想中君子人格的研究,提出了“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6〕七个方面的特征。人格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所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会更为直接地揭示君子人格的特征,但是也存有不足。中庸是处事要把握的度,不仅是处事准则,在孔子看来更是一种完美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7〕张朝概述了荀子思想中君子人格的四个特征,“认知学习、品德、性格和气质修养”。〔8〕这是从《荀子》的《劝学》《修身》《不苟》《荣辱》等篇章关于君子的论述中总结出的,在论述中对比了君子与小人,但没有指出在涂之人、君子和圣人三者之间在人格上的区别。
林贵长把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特质归纳为“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人道精神,通权达变、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和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9〕通权达变、乐天知命已经超出了生活层面,是带有发展成分的生存智慧。君子在义与利方面重义轻利,甚至可以舍生取义。见义勇为、舍我其谁体现了君子对仁的担当精神,不能简单归结为实践精神。吴冬梅认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是“君子怀仁、以义为上、中庸和君子乐道”,〔10〕并对应地论述了其养成路径。她认为,君子人格的关键是仁爱之心,这与杨晓君的“以仁为核心”,于福存的“崇仁”等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上文所指,中庸是一种行事的度,更是一种完善的美德。遵行中庸就把中庸置换为一种规范,把孔子的至德意义抹去了,所以她强调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是中庸,而非遵行中庸。君子乐道与于福存的求道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相左。儒家思想的“道”是有着深层内涵的,乐道更为直观,求道更为深层,所以求道比乐道更能概述君子人格与道的关系。
上述研究成果基本上是研究者依据文本对先秦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的特征进行的归纳总结。君子人格特征研究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总结,既要以文本为依据,也要参照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君子的体认,因为儒家构建君子人格不只是向人们提供文本依据,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造就君子。
君子人格内涵研究依据的也是儒家传世文献中关于君子的表述。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君子人格内涵进行研究。所以,他们对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李承贵总结出孔子思想中“君子人格”的八个内涵,“以义为质”、“关怀意识”、“中庸不偏”、“律己成人”、“属守气节”、“慎言敏行”、“遵礼守法”和“自强不息”。〔11〕他训“义”为“公正、合理”。从“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7〕这一表述的整体来理解,义不单单是公正合理,更具有道义的意思。“君子义以为质”的义包含公正合理的成分,更为主要的是维护等级秩序的道。所以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7〕失去道义的“勇”会导致叛道作乱。“关怀意识”是作者从“博爱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等君子人格表述中得出的内涵,孔子关于君子的这些表述强调君子要弘道,体现了君子的关怀意识,内涵则是“志于道”即理想社会的构建。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本身就有不偏的意思,所以“中庸不偏”的概述不如中庸中道,因为中庸的要求就是中道,这是中庸的内涵,强调的是合乎正道是亘古不变之理,所以是至德。孔子对言行的论述着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耻于言过其形,要求弟子把言落实于实践,推行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慎言敏行”表述的是言与行的关系,属于表层,言必可行或躬行仁道更接近内涵。自强不息是君子生命特质,行仁任重而道远,君子践行仁要弘毅,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忍受苦难而行仁的内涵是精神价值追求超越了肉体苦难。所以,与其说君子人格在这方面的内涵是“自强不息”,不如说是精神超越。
迟成勇把君子人格内涵表述为“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实现“仁”德;追求德行完美和提升道德境界。〔12〕“义以为上”与“义以为质”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义的重要性。他指出这并非要求君子摈弃利,只是要谋之以道。这就将义与道连通起来,印证了“君子义以为质”中的“义”指的是道义。厚德载物是君子人格的应有之义,其内涵是“和”。君子人格中“和”的内涵表现为君子厚德而无私的宽容美德。君子乐观进取是为了实现仁德。在孔子生活的王霸时代,推行仁德是十分艰难的,除了“刚、毅、木、讷而近仁”,〔7〕“知其不可而为之”〔7〕的坚韧进取外,还需要“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7〕的乐观态度。“中庸”是一种至德,言行合乎中庸的人是道德完美之人,也是君子所追求的道德境界。达到中庸的境界是一个道德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君子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完美道德和提升道德境界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它们是君子的道德追求和实践,不属于道德蕴含。
伍永忠认为,君子人格的美学内涵是“坚定的志向、坦荡的心胸、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13〕作者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君子人格的内涵,但是没有指出内涵美的所在及其内在形成机制。坚定的志向蕴含的是君子志于道的和谐之美和超然物外的人格之美。君子重义轻利,志行仁道,博学多识,内省不疚,故心胸坦荡。坦荡的心胸体现的不仅是心胸宽广之美,更是一种自由之美。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内心平静才温和端庄,富有学识才言行文雅。君子文质彬彬,既富有学识又讲求形式,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是君子修己安人,博学多识内在美的外在表现。这三个方面的君子人格的美学内涵更接近君子人格的特征,内涵是这些特征蕴含的内在道德特质。
常佩雨、金小娟提出了《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八个内涵,“尚德重仁,孝悌安乐;用礼贵和,恭让忠信;重义轻利,改过徙义;好学笃行,进德修业;时、中恰当,文质彬彬;慎独自律,‘三畏’‘三戒’;友道切磋,堪担重任;内省不疚,君子‘九思’”。〔14〕八个方面是君子人格的规定性,在《论语》中有直接表述。内涵是君子人格规定性和论述君子人格的言词中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一种深层意蕴。内涵研究要在研究相关注解的基础上,结合《论语》中君子人格体现的思想进行剖析,在深入剖析君子人格规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提炼。宋宁将君子人格的内涵表述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文质彬彬和知行合一”。〔15〕冯友兰先生指出,“所谓忠恕之道即是仁道行仁,就是在履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16〕这也就是说,忠恕之道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把它作为君子人格的内涵尚待商榷。君子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礼,克己复礼是为了归仁,仁是外在行为规范的内涵。礼是为了实现仁,仁的内在要求外化为行为的规范——礼。人人都按照仁的要求去遵循礼,就实现了仁治社会。所以,克己复礼的内涵是归仁。“文质彬彬”是内在品质修养和外在形式文雅的统一,包含了君子的外在表现,而内涵不包括外在因素。
研究者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分别研究了君子人格的伦理价值和应用价值。伦理价值是就君子思想本身而言的,从中挖掘出其伦理意义,应用价值指向的是社会研究,阐发的是君子人格在当今时代的社会意义。
胡发贵认为,君子思想的精髓是文质彬彬、坦荡荡、不伐善和怀德四个方面,具有弘扬人的意义,关注人性的完善,致力于人之价值升华的伦理价值。〔17〕君子是儒家塑造的完善人格的标杆,君子成己成人思想关注人性的完善,弘扬人尤其是君子儒的意义,君子修养也具有人的价值升华的意义。不过,孔子君子思想强调君子和小人之辨,君子和圣人之别,其中的“人”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王星明以《论语》为文本,把君子人格的伦理价值提炼为五个德目:“好学善思,见贤思齐;自强自重,进取有为;‘争’而有礼,重义守诺;乐观通达,意趣高雅和胸怀天下,为善不彰”。〔18〕见贤思齐指明学习目标是圣贤之德,着眼于未来的技术性学习处于次要地位。讲求谦让,把竞争限制在礼的范畴。礼既是言行的规则,也是维护等级社会秩序的政治制度,“争”而有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林贵长认为,君子人格具有提升人性修养、成就善美人生、引领大众向善、淳化社会风俗、强化恪守规范意识和完善社会价值体系等价值。〔19〕这些价值是就精英道德的社会意义而言的,他在论述中强调了为他人献身,人们的道德境界提高有赖于精英道德的榜样作用和恪守规范才有利于完善社会价值体系等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意义,为他人献身的超义务是在完成自己社会岗位责任和实现个人社会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为他不能忽略自己的社会职责。精英道德具有社会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和民族道德境界的提高依赖每个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不能把榜样作用作为唯一依靠。恪守规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于规范的性质,它一定是每个公民所认可的,否则规范只能是在强制下遵守。张文安指出君子人格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对社会和谐起到规范引导性作用并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20〕他在论述中把君子人格中的“义以为质”作为有利于社会公德建立的依据,阐释“义”为公平正义。其实,儒家君子人格中的义指的是内心存仁,外在行礼,儒家的思想理路是推己及人,不同于博爱平等的公平正义。君子内圣外王的人格是把私德与公德合为一体,这正是建立社会公德所要鉴别的。伍永忠认为,君子人格“有利于缓解竞争带来的社会紧张,有利于法制社会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21〕君子人格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具有双重性,在研究中是需要鉴别的。正如上文所述,君子讲求谦让,“争”而有礼,一方面把竞争限制在一定范围,有利于无限制竞争带来的社会紧张,另一方面则不利于个性化发展和竞争的充分开展,对此要分别看待。君子以礼为言行标准,以道为得富贵与去贫贱的前提,但是礼和道不同于法律。儒家思想是讲求情理的乐感文化,君子人格更是如此,其中父子相隐以及亲情先于法律等不利于法治社会建设。
研究者逐步深入地研究了君子人格的特征、内涵和价值,为继承和弘扬君子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不过,也存在着如下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研究范畴局限问题,君子人格研究主要集中于儒家君子思想,尤其是《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之后,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孟子、荀子、《易传》中的君子人格研究成果比较少。其实,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思想也蕴含着君子人格因素,只是表述与儒家不同,这些思想要素有待挖掘研究。二是概念不清,君子人格特征和内涵研究出现了混淆现象,有的把特征作为内涵,有的把内涵作为特征,这需要厘定君子人格特征和内涵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三是价值研究方面存在简单嫁接问题,把君子思想中的个别方面同伦理学价值理论简单嫁接。在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进行简单嫁接中,出现了没有加以区别和鉴别的问题,把不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成分作为有利成分来论述。四是重复问题,研究者对研究现状把握不足,导致重复研究,研究观点类似甚至重合。五是以译文作论证,研究者大量引用《论语》等儒家典籍中的原文,接着用译文作为证据进行论证。
君子人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了空间与指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君子人格的深入研究。
作为思维活动的思想有着构成思想内容又超越思想内容的根据和原则,根据和原则是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前提。研究思想不仅要对思想内容进行解读、阐释和论证,更要对思想的前提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继承和发展思想。君子人格是儒家构建的理想人格,既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思想内容,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前提。三十年来,国内对君子人格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对儒家典籍中的君子人格内容进行解读和论述。这就决定了研究的范畴局限于儒家尤其是创始人孔子的人格思想之中,突破研究范畴需要超越孔子等的君子人格思想,要求我们反思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前提。儒家思想的基石是“仁”,君子是儒家为了实现“仁”而构建的理想人格,人格内容也围绕这个前提展开。君子以行仁为己任,“仁”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必要时要杀身成仁。研究君子人格需要反思“仁”,人与“仁”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是否人人都能够成为君子。史实证明,每个历史时期并非人人都成为君子,只有少数人实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成为君子,坚持行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反思儒家思想的前提,要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更要站在思想之外进行思考,研究其他学派思想,必要时研究者需要建构自己的人格思想。
与西方哲学家的系统思想不同,中国哲学家的思想散见于语录、信札等文献之中,而且有些著作是门生根据记载和回忆整理而成的,隐含其中的思想需要研究者仔细体会和解读,这就造成了同样一句话有多种解读的现象,这也正是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君子人格思想也是如此,所以不同研究者对同一文本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甚或相左。尽管如此,君子人格思想并非散乱无章,而是以“仁”“道”等贯穿其中,能够形成整体性。因此,研究中不能单以某一句话或某一篇章中所体现的君子人格特征或内涵作为君子人格的特征或内涵,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否则就会导致断章取义或挂一漏万的问题。君子人格思想也不是围绕某一概念进行的系统论述,而是思想家在某种情境下产生的思想与表述。研究君子人格的特征与内涵不能追随思想家本身的做法,要在概念的统领下研究君子人格思想,需要在厘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特征与内涵混淆的问题,也可以沿着概念深化研究。概念具有普遍性意义,概念统领下的君子人格研究能够实现人类思想的对话,能够把君子人格的特征与内涵置于多元文化可讨论的话语情境中。
思想追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存在处于发展流变之中,思想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是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思想的演变,二是后世继承者不断赋予思想新的内容。孔子将君子由有身份地位者转化为有德性者,构建了君子人格。这是孔子否定现实社会,为实现自己构建的理想社会图景而构建的理想人格。沿着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后世儒者根据自己对理想人格的理解和追求,不断为君子人格思想注入新的内容。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论述了“君子的本性、君子的修为、君子的教育和君子的理想”〔22〕四个方面的内容。荀子以“性朴”为基点将君子作为“治之源”,把“公义战胜私欲”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23〕董仲舒从“君子之于利、礼、仁义、诚敬、德以及养生”〔24〕等几个方面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君子人格。宋儒以理学和心学阐释了君子人格的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和境界论。明清时期,陈确、戴震、曾国藩等为君子人格注入了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的内容。既然君子人格思想处于发展演变之中,研究君子人格就要通观其发展演变,从中发现其发展的规律与本质性要素。研究君子人格既需要以人的思想为对象,研究某一哲学家的君子人格思想,也需要以君子人格的发展为对象,研究君子人格的发展演变,推进君子人格的全面深入研究。
人格是人的特质,既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规定性,也具有人的类本质意义,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人格有现实与理想之分,否定现实人格,构建理想人格是为了提升人的价值,实现理想人格的过程就是提升人格价值的过程。君子人格的价值体现了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意义,研究君子人格的价值其实就是在阐发作为君子的人的意义。因此,研究君子人格价值,不能简单地用价值理论套用君子人格内容,也不能简单地将君子人格某一方面的内容对接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君子人格价值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嫁接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者只把君子人格当作人的代名词来研究。其实,君子人格指向的是人的价值,阐发的是人的意义。君子人格体现了人对自己本身价值的觉醒与追求,君子为了实现和保持理想人格而自强不息。君子人格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他人的意义,人的理想人格实现以成就他人的人格理想实现为前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意义,通过“成己成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强调人对宇宙万物的意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5〕君子的致中和境界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6〕君子人格的伦理价值与应用价值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是其价值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君子人格思想具有超时空性,在每个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形式,体现的是作为君子的人在该历史时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