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慧
毫无疑问,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这不仅因为他40多年来心无旁骛、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笔耕不辍,呈现给世人50多部精品力作,是创作量最大的作家,也不仅因为他是荣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最多的作家,还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理论的不懈思考探索,这些思考探索日臻成熟完善,形成他特有的报告文学理论体系。尽管他专门讨论报告文学理论的文章并不多,但在他大量的创作谈、访谈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报告文学的作家观、价值观、审美观问题,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他本人的创作实践,也对当代中国报告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梳理总结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观,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用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都大有裨益。
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素质和能力?或者说,与以写小说、戏剧等虚构类文体见长的作家相比,报告文学对创作主体有哪些特殊要求?关于这个问题,从何建明的访谈、创作谈及他4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即责任感与使命感、素养与能力、在场与行动。
首先,何建明特别强调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于报告文学作家的重要性。他说:“报告文学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讲中国故事第一要解决的,是心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这样笔下才有乾坤。”①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大义、人民、责任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铭记在心、扛在肩头、落在实处的使命和担当。何为大义?简而言之,就是正义、公理,是天地之大道、是人心之向背、是善恶是非之标准,是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是求真向善的德行和克己为人的义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②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4日。何建明坚信文学的力量来自人民。他说:“一个成功的作家,必须同人民贴在一起,为他们所想,为他们所写,为他们所歌,用自己的笔去展现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活动,反映他们的需求、愿望利益,创作出他们喜欢的作品,这就是作家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手中的笔才能拥有改变现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人民。”③黄月:《文学的力量来自人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谈群众路线》,《中国监察》2013年第15期。责任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一个心里装着人民的人,必定是一个深明大义、勇于捍卫正义和公理、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人,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家,才能“笔下有乾坤”,这是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他反复强调:“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实地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为人民代言,关注弱势群体,塑造时代英雄,抓住最能反映人心的事件和时代的闪光点。”④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
40多年来,何建明始终关注人民的幸福冷暖、喜怒哀乐,倾力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从街头巷尾到高楼大厦、从贫瘠乡野到繁华都市、从南部海疆到北部边陲,从美丽乡村到灾难现场……何建明的脚步从未停歇,观察、采访、调研、探寻、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存在方式。他以宏阔高远的视野和站位、永不懈怠的激情和努力,全面立体地书写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书写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伟大事业。正如他所言:“没有哪一种文体的使用者和信徒,能够像我一样几乎将生命中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一件事:与国家同步前行,并以自己的视野和笔力,去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那些让人民感到幸福的事情。”⑤何建明:《40年,我为国家精致地做记录——〈我的国家史〉序言》,《山东画报》2018年第12期。2018年,30卷本《何建明文集》出版,收录了《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部长与国家》《忠诚与背叛》《那山,那水》等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呼应着国家和时代的伟大召唤,感应着人民的心声心情,展现了何建明深厚炽热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跃动着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写作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是个报告文学作家,就应该是个冲锋的战士。”⑥何建明、刘济化、谢德:《作家应该是时代的冲锋战士——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赤子》2014年第9期。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心中始终“激荡着自觉而强烈的为国家、为时代、为人民写作的冲动和愿望,因此能够常葆旺盛的创作激情与活力”⑦李朝全:《报告文学和国运紧密相连——何建明文学创作四十年的启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何建明认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穿透力、逻辑思辨力、政治判断力以及敏锐的观察感受力和强大的文学表达力。他说:“写报告文学时,我要求自己首先是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文学家,更要具有普通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激情,以及小说家编织情节的能力。”⑧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你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站位与高度,你得有思想家的深刻度和穿透力,你还应该有社会学家的知识广度,你当然必须具有一个时代和人民书写者的情怀。……你还得力图掌握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的十八般武艺。”①何建明、丁晓原:《何来今天的蔚为壮观——关于报告文学的对话》,《文艺报》2021年6月30日。在充满了不确定性、流动性的当今时代,报告文学作家做出个人的正确判断尤为重要。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之中,何建明特别强调“脑力”和“笔力”,因为“脑力”“笔力”是对作家的思想穿透力和文学表现力的考验,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这就是同样题材、不同作家作品却有云泥之别的根本原因。
从事报告文学创作40多年来,何建明一直在有意识地砥砺自己的思想穿透力、逻辑思辨力和政治判断力,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感受力和文学表达力,因而他的作品通常能够拥有超出常人的思想深度、情感厚度和审美广度,每每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即使是面对熟悉的、已被反复书写的题材,他也常常能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形成洞见和创见。如他在写《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时,他将叙事的重心不是放在对历史事实的还原上,而是放在对造成惨痛历史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探寻上,这种探寻也不只是停留在政治军事层面,而是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在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观察、比较、思考中日民族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作品最后的“十问国人”发人深省,体现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深广的民族忧思。以《革命者》《浦东史诗》《上海表情》为代表的系列“上海书写”,“在重塑新时代上海文化精神的同时,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中国梦为什么一定能实现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何建明“上海书写”特有的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②沈文慧:《何建明上海书写的文化意义》,《百家评论》2022年第1期。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具备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强大的综合能力已经很难得了,但在何建明看来,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还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在“在场和行动”中获得写作的材料和灵感、感悟和发现。多少年来,何建明一直坚持同每一个采访对象见面。他反复强调:“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要尽可能地深入生活现场。”“同样一个人,见与不见感觉完全不同,每次见面都有新的收获。这个功夫不能少。每到一处采访,我都对地方的历史人文县志、日志进行全面掌握。”③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写作《山神》时,他跟黄大发一起三上“夺命悬崖”,为的是切实感受修渠的艰难险阻和黄大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写《爆炸现场》时,他亲临平息不久依然危机四伏的爆炸现场,为的是切实感受爆炸的惨烈和救援人员的悲壮,从而更深地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写好《忠诚与背叛》,他多次去重庆,他一直在思考革命烈士们就义前都在想什么,那段时间他每天两点起床,寻找黎明前的黑暗的感觉,他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那种感觉中。多年的写作实践让何建明坚信:到现场和不到现场是完全不同的,同一个人见与不见也大不相同。“ ‘等米下锅’不会有出息,当代报告文学作家,要学会用心肺去呼吸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独特的新鲜空气。”④何建明、王冰云:《宏大叙事与中国故事的书写——何建明访谈录》,《写作》2020年第2期。确实,“在场与行动”不仅能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更能触摸到生活毛茸茸的质感,捕捉到书斋里无法想象的细节场景,感受到沁润灵魂的情感震撼,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抵达深层次的真实。
总之,报告文学作家无法像诗人和小说家那样潇洒悠闲,“他必须直面现实,披肝沥胆,剖析时弊,揭露阴暗,没有任何躲闪回旋的余地,更无象牙塔与伊甸园聊供逍遥;他需要战士冲锋般的勇气和激情、体力和韧性,需要敏锐的眼光、丰盈的内心、理性的思维和承受一切是非的牺牲精神”。⑤李美皆《:担当时代有大音——何建明报告文学印象》,《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6期。报告文学写作是对作家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要具备政治家的素质、社会学家的知识、思想家的认识、普通人的情怀、作家的本领。尤其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更需要通过作家的在场和行动,真正走进生活,读透生活。正如何建明幽默睿智的概括:报告文学写作是“戴着镣铐跳舞”,只有那些具备高难度本领的舞者才能潇洒地翩翩起舞,否则就有可能“舞得很难看”。
报告文学是与时代最同频共振的文体,因为它直面生活,也来自生活。报告文学也是何建明最深爱的文体,40多年来,他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倾心尽力,用报告文学记录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用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他报告文学创作的初衷和旨归,也是他坚守不渝的报告文学价值观,如一条红线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历程。
20世纪90年代,何建明的《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共和国告急》等作品相继问世,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强大社会效益。这些作品的成功让何建明“第一次意识到文学作品的感召力是如此之大,自己笔下刻画的人民命运和情感,不仅表达着人民的心愿和心声,更承载着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①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使他进一步确认了报告文学的价值追求:“发现历史、发现时代、发现一个新思想对人类的贡献,并让其更广泛地传播,这是报告文学甚至所有文学作品最根本的任务。”②何建明、繁星:《“ 一个中国新时代已开启”——报告文学〈那山,那水〉讲述生态与发展的故事》,《中国环境报》2017年9月20日。他坚信:“任何时候,文学和文化核心的价值都在于它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和未来价值,它有引领人民心灵和情感的作用。”③何建明、何凡《: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深圳特区报》2017 年1月 3 日。所以他并不太在乎某个评论家对他作品的看法,也不在乎作品有没有评上某个奖。他关心的是“报告文学作品本身所‘报告’的对象,它的目的是否实现了,是否对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发展有推动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④何建明、丁晓原:《何来今天的蔚为壮观——关于报告文学的对话》,《文艺报》2021年6月30日。。进入新世纪,何建明的创作视野由国内转向国际,思考问题的立场和角度更具有世界性和前瞻性,他说:“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让所有人能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对全人类是一种福音。”⑤何建明、舒晋瑜:《40 年只做了一件事,讲述中国故事——何建明访谈》,《中华读书报》2017 年 3 月 15 日。因此,他的报告文学写作“决不是为了讲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更不会流于生活表层的浅显纪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提炼,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和规律,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⑥沈文慧:《史诗时代的史诗书写——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与美学品格》,《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4期。。
与报告文学价值观密切相关的是作家的立场问题,他说:“讲中国故事是有讲究的:有人讲中国的黑暗或愚昧,有人讲中国的光明和精彩。站在什么立场讲什么故事,是当代作家首先应该解决的课题。”⑦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发现社会的主流价值、传达积极正面的声音,这是何建明一贯坚守的写作立场。“文学是需要引领的。很多写作者对我们的国家、民族,对人民的理解是浅层的,对国家的主流视而不见,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无限放大:只看到高速公路穿过村庄带来的破坏,没有看到交通便利带给几代农民梦想的实现;只看到癌症村,没有看到华西村、永联村。我们更应该想到怎么传达正面的声音,因为写得不够多、不够好,引领、提倡得不够,正面作品的影响力还没能完全传播出去。”⑧何建明、舒晋瑜:《我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够温暖世界——何建明访谈录》,《青年报》2017年8月14日。“不能把社会非主流的、片面的东西作为报告文学的主流,不能用局部的、片面的狭隘替换整个社会的真实,一个负责任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创作必须和这个时代吻合,要发现社会的主流价值。”“我愿意做我们国家、我们时代的歌者。”⑨刘小草《: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谈新作〈德清清地流〉》,《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4月2日。何建明的文学生涯与共和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同步共生,他见证了这个史诗时代的沧桑巨变和繁荣发展,他被无处不在的光明和美好所感动,他必须把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美好故事讲述给全世界的人听,否则就是失职,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紧跟时代脚步,勇立时代潮头,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主旋律,尽管他因此成为作家中的“少数派”,但他问心无愧、乐此不疲。如他所言:“我是凭良心写作,这个时代光明的、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客观记录它呢?”①刘小草《: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谈新作〈德清清地流〉》,《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4月2日。
关于作家的立场问题,早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讲得很清楚:“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当然选择。与立场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对待“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是歌颂呢,还是暴露呢”?“对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对人民群众的缺点和不足,要通过文艺作品帮助他们改正和弥补,而不能讥笑甚至敌视。“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6日。72年后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说:“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③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4日。可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家正确的立场都很关键,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文艺肩负着“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时代重任,更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文学只能歌颂赞美不能批判揭露。揭露、鞭笞、质疑、反思是文学的重要功能,关键是这样做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是幸灾乐祸、讥讽嘲笑、以丑为美、以恶为强?还是基于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引领读者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惘走向通达、从丑恶走向美善、由苦难获得救赎?
事实上,敢于直面问题、揭示问题进而推动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始终是报告文学的重要价值维度。何建明的《落泪是金》关注中国贫困大学生问题,黄传会的《中国贫困警示录》关注八千万中国同胞的深度贫困问题,李燕燕的《我的声音,唤你回头》关注中国女性所遭遇的各种违法侵犯行为,丁一鹤的《绝对控制》聚焦网络诈骗问题,这些作品关注的都是重要乃至重大的社会课题。作家们的深度关注和真实书写,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问题的正视与解决,体现了报告文学强大的社会介入功能,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使文学走出象牙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何谓文艺精品?当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三精”是衡量文艺作品是精品力作还是平庸之作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这个尺度和标准同样适用于报告文学。但基于报告文学的文体规定性,在“三精”之外,报告文学首先要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内容真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是何建明通过40多年的创作实践,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的报告文学审美观。
报告文学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尽如人意。一种情况是没有对书写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掌握扎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仅凭道听途说或在社交网络上获取的有限资料,以“有限资料+主观臆想”的方式炮制出来的报告文学,要么偏离客观事实,要么主观臆断片面偏激,无法形成对事物的准确认知和理性判断。另一种情况是对“真实”的理解不准确,认为报告文学的“写真实”就是新闻报道那样的简单直白,是文献资料的罗列印证,是事实材料的堆砌陈述,导致作品味同嚼蜡。何建明认为,从哲学层面看,事物的“真实性”有三个维度:客观真实、主观真实和本质真实。“客观真实”新闻层面,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过程的“实在”“实存”“实有”,是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最基本、最可能求证的重要方面。“主观真实”是融入了作者的独立思想、价值判断和主观意识的“真实”,它看起来与客观事物可能有差异,但往往更加丰富和闪耀着事物本身的光芒。“本质真实”是要对事物的全面洞察和了解,是透过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抵达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层面,这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既要尽可能地深入生活现场,像画家描摹一样去认真细致记录客观事物,又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思想品质,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对万物世界做出优与劣的准确判断,还需要从更高立场、更宽阔视野去分析和剖析这个世界,从而认识世界和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这才是完整的真实性。”①何建明、徐芳:《中国完全称得上是世界报告文学的“中心”——何建明访谈》,上观新闻,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99186。
基于对“完整真实性”的探寻与挖掘,何建明对报告文学的题材问题也有独到见解,具体而言,就是对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在不断拓展与深化。“过去我认为中国故事必是‘高大全’,现在的理解不一样了。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呈现中国好故事的元素;其次,中国故事是跟这个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有各行各业的精彩人物,作家要适应当下的丰富性、多元化时代;第三,以前讲中国故事,是人的故事,今天讲述的故事包括与人相关的自然环境甚至是各种生命之间的气息。”②何建明、舒晋瑜:《40 年只做了一件事,讲述中国故事——何建明访谈》,《中华读书报》2017 年 3 月 15 日。众所周知,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以国家层面的宏大题材居多,他的报告文学因此被誉为“国家叙事”,人们通常也认为中国故事就是国家层面的大事要事,这类题材的报告文学才能写出分量和深度,才能产生轰动效应。何建明认为,题材与报告文学的成败有一定关系,但题材不是决定性因素,能否在纷纭复杂又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真实感人的中国故事,并在如实书写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熔铸主体性的主观真实和超越性的本质真实,这是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形成艺术魅力的关键要素。
事实上,何建明报告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他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提炼出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引领价值,这些“小人物”也因为他的书写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在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革命者》中,他以细致的笔触深情刻画黄仁、顾正红、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吴江秋瑾”张应春、“中国保尔”许包野、龙华二十四烈士等革命英烈群像,在此之前,他们只是存在于纪念馆中的一个个被人遗忘的名字,何建明以文学的方式将这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年轻生命唤醒、激活,赋予他们震撼人心的力量,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他们燃烧的革命青春成为激励当代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拼搏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2008年出版的《农民革命风暴》书写浙江台州皂树村及周边几个乡村冒着极大政治风险搞联产承包的历史事实,使这段被遗忘和遮蔽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浮出水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生动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卓越智慧。《山神》写作的缘起是何建明在手机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他被新闻打动,于是顺着这条新闻去寻找黄大发,完成了这部关于黄大发的报告文学。《山神》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黄大发由此也成了“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何建明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说明:“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呈现中国好故事的元素”,“对很多做出不平凡业绩或创造出这个时代奇迹小人物的书写,也可以看作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这个‘大’,不是事件之大,而是‘精神’之大。小人物的传奇性创造,只要折射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可以纳入到‘宏大叙事’的范畴”③何建明、王冰云《:宏大叙事与中国故事的书写——何建明访谈录》,《写作》2020年第2期。。
“真正的非虚构写作,其内容和材料既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还要有作者独立而深刻的主观思想体现。”④何建明、徐芳:《中国完全称得上是世界报告文学的“中心”——何建明访谈》,上观新闻,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99186。与“本质真实”密切相关的就是作品的思想深度,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不能没有作家独特的思考和发现,因为它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思想精深”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审美观极其重要的一维。他说:“对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来说: ‘谁让你写、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对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与人物,作出未来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后的正确判断。”①何建明、繁星:《“ 一个中国新时代已开启”——报告文学〈那山那水〉》讲述生态与发展的故事,《中国环境报》2017年9月20日。“所谓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后的正确判断”,强调的就是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前瞻性和超越性。何建明注重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当下与未来广阔的时空交错中书写人物和事件,挖掘人物与事件隐而不彰的意蕴和价值,折射时代和社会问题。他的“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使他能够洞察被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所掩盖的本色与本质,广泛、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形成作品丰赡厚重的思想意蕴”②沈文慧:《史诗时代的史诗书写——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与美学品格》,《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4期。。评论家张凌在《何建明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与“引领”作用》一文中,从思想层面概括了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三大特点,一是坚持报告文学的“民生”方向,二是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三是“国家叙述”的立场。此三点使何建明的报告文学的视野、格局、思想层次不断提升。
《根本利益》《共和国告急》《国家行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那山,那水》《德清清地流》《山神》《革命者》《诗在远方》《大桥》《流的金 流的情——双流纪事》等作品无不是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其思想内涵的丰赡厚重达到了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全新高度。早期作品《共和国告急》是第一部真实书写中国矿难的报告文学,思考的深度抵达了人类因无限的欲望扩张而引发的人性黑暗,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2017年出版的《那山,那水》通过浙江安吉余村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的故事,首次以文学笔法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思想”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赋予了该著超越文学文本的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近期出版的《流的金 流的情——双流纪事》则在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的宏阔视域下,书写中国航空经济发展的壮美诗篇。“何建明是一个出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对生活有自己的发现,都会在思想中找到思想的闪光点,很多时候他的作品的思想总能占据在时代前进征程中的制高点。”③木弓:《何建明〈那山,那水〉:敏锐感知“中国时代”》,中国作家网,2017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此衡量何建明40多年的创作生涯,可谓当之无愧。
何建明报告文学审美观的第三个维度是艺术精湛,即如何赋予报告文学“文学性”“艺术性”,这方面他非常重视也一直在努力思考、探索和创新。何谓“文学性”?用俄国语言学家、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的说法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套用罗曼·雅各布森的说法,使“报告”成为“报告文学”的东西就是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何建明将其归纳为“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逼真的现场感”“合理的结构”“优美的语言表达”等等,各种艺术手段不拘一格,其目的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到读者的心坎里,形成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说:“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然后才能是社会精神和倾向在特定时期中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么强烈地反映着现实问题,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歌,那么,它就不能够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过是执行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④[俄]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别林斯基选集》(第 2 卷),满涛译,第 414-415 页,北京:时代出版社,1953。而当下一些报告文学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学性匮乏,艺术感染力不足。何建明说:“我们不缺乏好的故事,而是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而当下,概念化和简单化是讲中国故事不能成功的基本原因。”⑤何建明、丁晓原《:何来今天的蔚为壮观——关于报告文学的对话》,《文艺报》2021年6月30日。“讲中国故事,必须讲得生动,讲得动情,讲到读者的心坎上。”“我一直力图做到让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高度和新报告文学文体体验。”他将每一部新作品的诞生,都作为一次艺术上的闯关和攀登。为了写好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他将自己逼到绝路,要求自己“必须要换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的叙述方法,要寻找适合于这个题材的另一种书写方法,这就是创新和突破”。在《山神》中,他在叙事进程中巧妙运用小说、散文(散文诗)、民歌民谣的艺术技法,叙事、描写、议论、抒情得心应手相得益彰,散文笔法、新闻笔法与小说笔法等多种笔法的巧妙互渗和有机融合、多种叙事视角的恰当选择与转换,形成了《山神》特有的审美特质和强大的艺术张力。何建明特别注重创作主体的情感投入,他的创作体验是:“让宏大叙事式的中国故事成为接受度很强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高度融合的作品,对于我来说,首先要燃烧自己,然后用生命的激情,让那些原本冷冰冰的素材飞翔起来,充满生命的温度。”“处于激情和动力巅峰状态创造出来的文本,才有可能感染更多的人。”①叙事主体的积极介入是何建明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他把自己充分融入叙事进程,充分展现自己面对各种人物、场景、情节时的所思所感。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澎湃的激情、严谨的思辨、精辟的论析、尖锐的抨击和热情的赞颂,他毫无保留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思想、情感、爱憎。叙事主体积极介入叙事进程利于读者与作者达成思想共识,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美国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将作者、宇宙(世界)、读者、作品作为文学批评的四要素,分别指向文学研究的四个向度:作品与宇宙(世界)、作品与读者、作品与作者以及作品本身。本文从作家观、价值观、审美观三个方面分析何建明报告文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作家与作品、作品与宇宙(世界)即现实社会生活以及作品本身三个向度。对于报告文学创作而言,作家的主体作用当然是第一位,是其价值观、审美观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报告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就无法实现。这也是何建明多年来不遗余力培养、提携报告文学新人的原因所在。有了大批优秀卓越的报告文学作家,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才能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神圣使命。而报告文学精深的思想内涵、强大的“引领”与“导向”价值必须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才得以呈现和表达。故此,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家观、价值观、审美观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何建明报告文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何建明自己及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写作实践,也必定对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