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超,何振芬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天津 3018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重心脏急症,主要表现为强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悸、心慌等症状,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心肌大面积梗死,造成器官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心力衰竭[1]。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必须加强病情的监测,并且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提高疾病控制效果[2]。脑利钠肽是心室肌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以及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利尿利钠、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存在BNP 抵抗或不足,因此补充外源性的BNP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肌功能及预后[3]。新活素是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血管平滑肌起到舒张作用,并扩张外周动脉,使心脏前后负荷得到缓解[4]。本研究结合我院收治的80 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2 月—2022 年2 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5例;年龄53~79 岁,平均年龄(66.83±3.28)岁;病程3~18 年,平均病程(10.73±2.84)年。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54~78 岁,平均年龄(66.63±3.85)岁。病程3~19 年,平均病程(10.36±2.4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进行吸氧、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活素(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33)治疗,如果患者舒缩压在120 mmHg 及以上,负荷剂量为2 μg/kg,静注,然后给予0.015 μg/(kg·min),治疗4 d,药物剂量还需要根据血压水平进行调整,在其收缩压在120 mmHg 以下时,给予0.015 μg/(kg·min),治疗4 d。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Philips MP20 多参数监护仪观察并记录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5];②心功能指标:采用HP5500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定分析心脏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6min 步行距离。③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心功能改善2 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 级)、无效(病情无变化甚至加重)。④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价[6],主要包括物质功能、情感功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精力、一般状况、心理健康、躯体疾病等,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HR、SBP、DBP 低于治疗前、CO、SV 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R、SBP、DBP低于对照组,CO、SV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HR(次/min) SBP(mmHg) DBP(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20.71±8.73 90.62±4.38 167.35±14.83 140.73±8.63 99.82±8.43 91.27±7.81观察组 40 121.48±7.94 82.38±3.41 166.54±12.28 132.82±8.56 98.55±7.85 83.84±7.28 t 值 0.413 9.388 0.266 4.116 0.697 4.401 P 值 0.681 0.000 0.791 0.001 0.488 0.000组别 例数 CO(L/min) SV(ml/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48±0.65 3.35±0.84 48.62±5.73 56.93±4.46观察组 40 2.50±0.48 4.17±0.86 47.24±5.38 68.52±6.37 t 值 0.157 4.314 1.110 9.426 P 值 0.876 0.000 0.270 0.000
治疗后,两组LVEF、6min 步行距离高于治疗前、LVESD、LVEDD 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LVEF、6min 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LVEF(%) LVESD(mm) LVEDD(mm) 6min 步行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8.65±2.34 41.29±1.84 49.27±5.27 38.74±3.85 65.29±4.14 57.29±5.31 289.37±14.82 345.82±14.75观察组 40 38.94±2.85 45.83±2.11 49.63±5.32 33.48±2.49 65.39±4.42 51.84±3.38 288.64±12.39 366.62±17.63 t 值 0.497 10.256 0.304 7.256 0.104 5.476 0.239 5.723 P 值 0.620 0.000 0.762 0.000 0.917 0.000 0.812 0.0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物质功能、情感功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精力、一般状况、心理健康、躯体疾病等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物质功能 情感功能 生理机能 社会功能 精力 一般状况 心理健康 躯体疾病对照组 40 68.37±3.52 69.47±2.24 66.94±2.23 65.93±3.12 68.36±2.29 67.35±2.21 69.35±2.39 66.49±2.32观察组 40 74.26±4.27 73.34±3.44 73.56±3.94 73.49±3.23 75.30±3.23 73.49±3.35 75.39±3.42 74.30±3.42 t 值 6.732 5.546 10.645 10.647 11.086 9.676 9.156 11.952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HR、SBP、DBP 低于治疗前,CO、SV 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R、SBP、DBP 低于对照组,CO、SV 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可知,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衰退性变化,而新活素能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不会提高心肌耗氧量,且有利于心脏排出量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动过速情况,扩张血管,进一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LVEF、6min步行距离高于治疗前、LVESD、LVEDD 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LVEF、6min 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 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可知,新活素可较好结合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尿苷酸环化酶受体,通过以上方式促进环磷酸鸟苷浓度提升,提高平滑肌中细胞舒张度,以此扩张动静脉,最终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度。此外,新活素可对内皮素及醛固酮发挥拮抗作用,有利于钠的重吸收,具有较好的利尿效果,使心脏前后负荷度有效减缓,促进心功能改善[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分析可知,针对心脏组织中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上调,新活素能直接发挥抑制作用,避免心肌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纤维,促进机体细胞外的基质降解,进而维持心脏组织弹性,使心肌梗死后心脏扩张情况得以明显抑制,促进预后改善。此外,新活素对心脏前后负荷的减缓具有积极作用,促进心功能改善,进而提高治疗效果[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物质功能、情感功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精力、一般状况、心理健康、躯体疾病等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可知,新活素通过修复心功能、抑制平滑肌分泌内皮素及醛固酮、促进平滑肌舒张以及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进而有利于患者恢复,改善因疾病所造成的生活不便,因此患者生活质量较高[8]。
综上所述,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