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迪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2100)
偏头痛(migraine)为临床较常见慢性、致残性原发性头痛。据统计[1],偏头痛在我国成年群体中的患病率为3.0%~18%,且患病率高、病程长及预后,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头部剧烈疼痛或跳动样头痛等,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目前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清楚[2],常见原因可能为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及环境等,对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影响。故临床治疗目标为减缓疼痛、减少发作频率,多对症用药。氟桂利嗪是治疗此疾病的常见药,属于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脑部循环、减轻头痛程度并缩短持续时间[3]。但长期用药易有副作用、应用受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氟桂利嗪+丙戊酸钠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11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与联用组,各55例。联用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1.15±2.36)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1±1.14)年;发作部位:单侧31例,双侧24例;BMI 19~26 kg/m2,平均BMI(23.36±0.45)kg/m2。联用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1.29±2.4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35±1.26)年;发作部位:单侧34例,双侧21例;BMI 18~25 kg/m2,平均BMI(23.29±0.41)kg/m2。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作部位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4]相符,经实验室检查确诊;②呈畏光畏声、头痛及恶心呕吐等表现;③先兆疼痛症状持续≥2 min;④认知能力良好;⑤年龄20~45岁;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近2周内服用相关药物;②其他因素导致头痛;③存在肝肾功能障碍;④怀孕或哺乳期女性;⑤过敏体质;⑥存在用药禁忌证;⑦生命体征严重不稳定;⑧伴脑血管畸形;⑨高血压、颅脑创伤导致偏头痛。
1.3 方法 基础组予以氟桂利嗪:每晚临睡前给予10 mg氟桂利嗪(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16,规格:5 mg/粒)单次口服,1次/d。联用组予以氟桂利嗪+丙戊酸钠:氟桂利嗪用药剂量、方法同基础组,联合初始口服250 mg丙戊酸钠[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95,规格:0.5 g(以丙戊酸钠计)],1次/d,间隔3 d增加用药剂量为500 mg,最后以750 mg/d作为维持剂量,分3次服用。两组均持续用药2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发生情况。
1.4.1颅内动脉血流速度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KJ-2V1M)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谨遵仪器说明书记录数值[5]。
1.4.2实验室指标 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待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NSE)[6]。
1.4.3临床疗效 显效:症状减缓,持续2个月未发作;有效:症状改善一般,较疗前头痛发作频率减少>75%;无效:病情加重[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4 副作用 统计恶心呕吐、畏光及畏声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BA、VA、ACA、PCA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联用组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s,cm/s)
表1 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s,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BA VA联用组基础组55 55 tP治疗前48.25±7.02 48.19±7.01 0.045 0.964治疗后23.41±4.54*33.39±6.22*9.611 0.000治疗前51.32±7.64 51.47±7.53 0.104 0.918治疗后32.23±4.45*41.21±5.19*9.741 0.000组别 ACA PCA联用组基础组tP治疗前64.72±7.25 64.69±7.23 0.022 0.983治疗后29.54±5.68*33.38±6.24*3.375 0.001治疗前55.28±8.24 55.31±8.36 0.019 0.985治疗后33.35±5.64*44.05±7.12*8.736 0.000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IL-6、TNF-α、MMP-9、S-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用组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IL-6(pg/ml) TNF-α(pg/ml)联用组基础组55 55 tP治疗前8.54±2.29 8.56±2.34 0.045 0.964治疗后6.03±1.14*7.41±1.53*5.364 0.000治疗前11.83±4.35 11.79±4.28 0.049 0.961治疗后6.23±1.24*8.27±2.49*5.439 0.000组别 MMP-9(ng/ml) S-NSE(ng/ml)联用组基础组tP治疗前125.41±18.23 125.39±18.17 0.006 0.995治疗后86.24±16.12*101.34±15.79*4.963 0.000治疗前20.69±5.14 20.58±5.12 0.112 0.911治疗后11.43±3.15*14.69±3.82*4.883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 联用组副作用总发生率低于基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n(%)]
偏头痛为慢性发作性神经血管疾病,以头部局部痛等特征,头两侧、后脑勺及前额为主要疼痛部位,头痛发作时,患者伴恶心、呕吐等,外界刺激加重偏头痛症状,病因尚无明确定论,常见因素是遗传、内分泌失调及不良饮食等,病情加重则影响生活,故需早期提供药物治疗。
研究指出[8],氟桂利嗪+丙戊酸钠用于偏头痛治疗中可行,原因在于:①氟桂利嗪为双氧化哌嗪衍生物,口服用药后对细胞外钙离子跨膜内流产生抑制,对血液黏滞性、脑血管平滑肌收缩加以改善,使血管活性物质减少,用药后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改善脑部循环;药物以血脑屏障为基点,对钙离子过量内流进行选择性抑制,避免钙离子超载,抑制脑部血管平滑肌过度痉挛,保护脑部神经元,始终维持血管舒张、收缩稳定状态;②丙戊酸钠用药后可提高机体内源性脑啡肽活性,起到止痛效果,并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含量,调节5-羟色胺神经纤维功能;经口服用药将神经源性炎症、P物质等导致的炎性渗出物阻断,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反应,使突触前后GABA传递增强,经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减少神经元冲动,对丘脑皮质痛觉调制环路产生抑制,达到减缓疼痛作用;联合用药可达到预期疗效[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BA、VA、ACA、PCA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联用组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氟桂利嗪+丙戊酸钠治疗偏头痛可减缓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疗效较好。患者偏头痛发作因脑动脉舒缩功能紊乱,导致血管紧张度、痉挛度增高,加快了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导致头痛症状加重,联合用药减缓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对脑血管痉挛状态加以改善,有效减轻头痛症状[10,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后IL-6、TNF-α、MMP-9、S-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用组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种炎症因子参与偏头痛发生,其中神经血管性炎症的疼痛介质为IL-6,诱导机体出现无菌性炎症、加重头痛程度。TNF-α合成、释放于神经系统使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加重持续性疼痛;S-NSE在成熟神经元、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特异性分布,损害神经元后在细胞外释放;MMP-9作用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中,疾病发作时脑组织严重缺氧、导致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有神经肽释放、引起血小板活化,使疼痛阈值降低。联合用药发挥了协同效应,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脑血管循环,增加抗炎效果,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指标[12]。联用组副作用总发生率低于基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不会增加副作用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偏头痛患者行氟桂利嗪+丙戊酸钠治疗可改善脑血流量、减缓颅脑血流速度,可达到预期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发生几率,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