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武,李洋,朱健,杨斯棋,张利,高瑞馨,窦金金*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资源问题备受重视。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而目前黑龙江省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等信息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目前,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数据难以发挥指导生产的作用,中药资源家底不清是当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问题[1]。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将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重点药材品种的调查是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品种主要包括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中药材品种,尤其是资源急剧减少及珍稀濒危的中药材品种、资源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的中药材品种等,与临床上传统的重点药材品种不完全相同。开展重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可以及时掌握重点中药品种的数量、质量和生长、消亡的动态规律,为制订相关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提供参考[2]。然而,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关于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重点野生药用植物的信息未见系统梳理报道。在野外调查时发现,同科植物外观形态极其相似,但有效成分及结构差异较大。因此,笔者在黑龙江省多地区、长时间调研基础上,对该省平原地区重点药材品种及分布等信息进行汇总,对易混品种进行辨析,以期为黑龙江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提供参考。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包括三江平原、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广阔,地势低平,主要为黑土地,土壤肥沃,利于大多数药用植物的生长。三江平原在黑龙江省东部,河流较多,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该平原虽土质肥沃,但排水困难,因此药用植物较少,多为沼生和湿生植物。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在黑龙江省东部偏南,地势低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土壤主要为白浆土,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养分贫乏,药用植物贫瘠。松嫩平原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绥化、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等37 个市、县(自治县)。该平原黑土、黑钙土占60%以上,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药用植物的生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较干旱,总体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风,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无霜期较短。气候与植物药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如植物对寒冷、干旱等逆境只能被动“适应”,依靠正常生理代谢以外的次生代谢产物增强物种在逆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这些次生代谢产物通常为中药的有效成分[3]。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该地区的中药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纯正,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药用植物共有471 种,分布于69 科224 属。其中,重点野生药用植物61 种,均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4]。该地区道地药材种类丰富,代表性药材有柴胡、黄芪、防风、桔梗、板蓝根等。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质量佳,药效显著。近年来,由于野生中药资源被破坏,栽培品种在药材商品市场占比逐年增加且区域化布局明显。目前,已形成齐齐哈尔、大庆根茎类生产种植区域,主要栽培柴胡、防风、板蓝根;哈尔滨根茎类生产种植区域,主要栽培黄芪、桔梗等。通过优化种植区域、推广新型栽培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黑龙江省平原地区中药品质进一步提升,道地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共调查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5]中记载的重点野生药用植物61 种,分属于29 科57 属。其中,菊科最多,含8 属10 种;唇形科含7 属7 种,伞形科含5 属5 种,百合科4 属5 种,蔷薇科含4 属4 种,锦葵科、豆科、毛茛科、十字花科、旋花科各含2属2种,蓼科含1 属2 种,车前科、禾本科、黑三棱科、堇菜科、大戟科、桔梗科、龙胆科、萝藦科、马齿苋科、牻牛儿苗科、茜草科、桑科、玄参科、鸭跖草科、罂粟科、鸢尾科、远志科、泽泻科各含1属1种。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广泛分布于各科属中。
根据《中国药典》2020 年版对61 种重点野生药用植物按药用部位和功效进行归纳分析,按药用部位可分为6 类,根及根茎类23 种(占比37.10%),地上部分类16 种(占比25.81%),果实类8 种(占比12.9%),全草类7 种(占比11.29%),种子类6 种(占比9.68%),叶类2 种(占比3.23%),其中车前入药部位为种子和全草2 种,以根及根茎类居多,这可能与我省土质及气候特点有关。按功效可分为14 类,清热药17 种(占比27.87%),利水渗湿药、止血药6 种(占比9.84%),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各5种(各占比8.20%),解表药4种(占比6.56%),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各2 种(各占比3.28%),安神药、理气药、驱虫药、温里药各1 种(各占比1.64%),以清热药居多,主要用于热病、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候。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重点野生药用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对环境适应性强,具有一定抗逆性,能耐寒、耐旱,如委陵菜、蒲公英、刺儿菜等[6-7],生态类型以中生(水分类型)、阳性(光类型)、中温(温度类型)、钙质土(土壤类型)为主,分布较为集中,多分布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和绥化市等土地肥沃、温暖湿润的区域。通过系统梳理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以马齿苋、蒲公英、圆叶牵牛、苘麻等20 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为例对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重点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汇总(表1)。
表1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重点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及分布情况
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Ser.和鹅绒委陵菜P.anserinaL.均为蔷薇科委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观形态相似,全株被稀疏柔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花黄色,瘦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书籍发现,委陵菜的植株普遍较高,茎直立或斜生,基生叶小叶边缘羽状中裂(图1),花直径较小,花瓣比萼片稍长;鹅绒委陵菜植株矮小,茎匍匐,基生叶小叶边缘浅裂,呈尖锐锯齿状(图2),花直径较大,花瓣比萼片长1倍。
图1 委陵菜
图2 鹅绒委陵菜
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和长蕊地榆S.officinalisL.var.longifila(Kitagawa)Yü et Li 均为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中,长蕊地榆是地榆种的变种,别名直穗粉花地榆。两者相同点为茎直立且有棱,基生叶为羽状复叶,叶两面绿色,无毛,穗状花序;主要区别点为基生叶小叶形状、花丝与萼片的长度关系,地榆基生叶小叶卵形(图3A),花丝与萼片等长(图3B),而长蕊地榆基生叶小叶呈带状披针形(图4A),花丝比萼片长0.5~1.0 倍(图4B)。
图3 地榆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 和狭叶黄芩S.regelianaNakai 均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披针形,小坚果卵圆形,非花期较难辨认,黄芩茎多分枝,植株较高,且花序顶生,总状,常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图5),而狭叶黄芩茎不分枝,花序腋生偏向一侧(图6)。
图5 黄芩
图6 狭叶黄芩
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Maxim.和鼠掌老鹳草G.sibiricumL.均为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纤细,被短柔毛,叶对生,基生叶5 深裂,茎生叶3 裂,但开裂程度有所不同,老鹳草茎直立,叶片开裂程度较浅,呈圆肾形(图7A),花序梗较长,每梗2 花(图7B),而鼠掌老鹳草茎仰卧,叶片开裂程度较大,呈肾状五角 形(图8A),且花序梗较短,每梗1花(图8B)。
图7 老鹳草
图8 鼠掌老鹳草叶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保护制度不完善,许多样地被开垦成农田,还有部分样地由于周边畜牧业的发展,被牲畜践踏、啃食,使野生药用植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因此,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野生和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草、还林等方法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同时,应加大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科学、合理采挖药材,做到“割草留根、挖根留种、回填药坑”,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使得中药材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种植规模持续扩大,面积达到260 万亩(1 亩≈666.67 m2),同比增长44.4%,增幅全国第一。其中,平原地区的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地种植面积同比增长50%以上。国内市场行情持续向好,疫情关联药材价格上扬,种植效益稳步提升。大庆地区1 年生板蓝根亩效益为普通作物的2~3 倍,人均增收480 元,中药材生产经营实体切实分享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但扩大规模的同时,怎样确保药材质量、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