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2022-01-28 08:00王丹丹张晓岚邓志华
临床荟萃 2022年1期
关键词:免疫性进展抗体

王丹丹,张晓岚,邓志华

(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消化内科,山西 太原 030001;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消化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一种慢性、血清反应阳性、以女性多见的炎症性和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1]。PBC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高达60%的PBC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肝外疾病,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 SS)是最常伴发的疾病之一。SS是一种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导致的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约1/3的SS患者可出现全身表现[2],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发生,而PBC是SS中一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PBC与SS合并发生时表现出不同于二者的特殊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3-4],但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证实。本研究对PBC合并S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6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标准:PBC的诊断采用2009年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建议的诊断标准;SS的诊断采用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PBC合并SS需同时满足PBC及SS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肝外胆管梗阻及其他肝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肿瘤及死亡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疾病进展情况。按照PBC和SS的诊断标准,将收集的病例分为单纯PBC、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和PBC合并SS组,其中PBC合并SS组又按照初诊诊断分为PBC*(初诊诊断为PBC)、SS*(初诊诊断为pSS)和PBC+SS*(初诊诊断为PBC合并SS)组。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主要包括PBC相关表现和SS相关表现;化验检查结果包括肝脏生化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炎性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指标如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AMA-M2)、抗核抗体(ANA)、抗核孔膜蛋白(GP210)抗体、抗核体蛋白(SP100)抗体、抗干燥综合征A(抗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抗SSB)抗体,SS相关客观检查指标如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染色、唾液流率、腮腺造影。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病例275例,其中单纯PBC 52例,pSS 104例,PBC合并SS 119例。119例PBC合并SS病例中,PBC*15例,SS*12例,PBC+SS*92例。与单纯PBC组比较,PBC合并SS组女性比例较高(P<0.05),且病程较长(P<0.05),其余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合并SS组腹水、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低于单纯PBC组(P均<0.05),PBC*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亦低于单纯PBC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及基本情况比较

2.2临床特点

2.2.1主要症状 PBC合并SS与单纯PBC组比较,口干、眼干、牙齿脱落、关节痛、口腔溃疡发生率较高(P均<0.05),乏力、瘙痒、黄疸、腹部不适、呕血黑便发生率较低(P均<0.05);与pSS组比较,发热症状发生率较低(P<0.05),乏力、黄疸、腹部不适、纳差、脾大发生率较高(P均<0.05)。PBC*与单纯PBC组比较,口干症状较突出(P<0.05);SS*与pSS组比较,主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各组主要症状比较[例(%)]

2.2.2肝脏生化与免疫指标 PBC合并SS与单纯PBC组肝脏生化指标比较,ALT、AST、ALP、GGT、TBIL较低(P均<0.05),而ALB较高(P<0.05);PBC合并SS与pSS组比较,ALT、AST、ALP、GGT、TBIL、TC较高(P均<0.05)。PBC*与单纯PBC组及SS*与pSS组比较,肝脏酶学指标、胆红素及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PBC合并SS与单纯PBC组免疫指标比较,抗SSA抗体阳性率较高(P<0.05);PBC合并SS与pSS组比较,AMA、AMA-M2、抗GP210阳性率及IgM水平较高(P均<0.05),抗SSB抗体阳性率较低(P<0.05)。PBC*与单纯PBC组及SS*与pSS组比较,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各组肝脏生化和免疫指标比较

2.2.3SS相关客观指标 PBC合并SS与单纯PBC组比较,Schirmer试验、BUT、唾液流率及唇腺活检阳性率较高(P均<0.05),PBC合并SS与pSS组、PBC*与单纯PBC组及SS*与pSS组比较,SS相关客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各组相关客观指标比较

2.3疾病进展情况 PBC合并SS患者第1年和第5年进展至肝硬化比例为0.0%和36.5%,单纯PBC患者为8.3%和4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PBC合并SS患者第1年和第5年进展至肝功能失代偿比例为0.0%和13.2%,单纯PBC患者为0.0%和2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 见图1~2。

图1 PBC合并SS和单纯PBC患者进展至肝硬化的时间-进展曲线

图2 PBC合并SS和单纯PBC患者进展至肝功能失代偿的时间-进展曲线

3 讨 论

PBC和SS具有相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均为自身免疫性上皮细胞炎。PBC被认为是发生在肝脏的SS,而SS则是发生在唾液腺的PBC[5]。本研究显示,PBC中SS发病率为69.6%,据报道PBC中SS发病率3.5%~100%[6],发病率的差异可能归因于研究人群以及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同。PBC合并SS时男女比例为2∶117,与单纯PBC的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二者合并发生较单纯PBC女性比例高,与文献报道一致[7-8]。

PBC相关临床特征方面,PBC合并SS患者确诊时基线资料中肝损伤相关症状及生化指标较单纯PBC患者轻,PBC*较单纯PBC患者肝硬化及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低,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证据[9-10],合并SS的PBC患者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胆汁淤积指标低于单纯PBC患者,提示其小胆管损伤可能较轻,这可能是由于PBC早期症状多隐匿,多数因疾病进展至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就诊,而PBC合并SS患者早期口、眼干燥症状较明显,利于在疾病早期阶段发现,强调了早期诊断对PBC预后的重要性。SS相关临床特征方面,PBC*较单纯PBC患者口干症状明显,提示伴有口干症状的PBC患者需尽快完善SS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治。Schirmer试验是SS的高度特异性试验[11],所有具有SS可疑症状的PBC患者都应行此项检查。系统症状发热在pSS较多见,而合并PBC的SS仅有口干、眼干等局部表现,缺乏系统症状。pSS患者抗SSB抗体阳性率高于PBC合并SS患者,可能与抗SSB抗体特异性更高和检测方法不同有关[12]。

疾病进展方面,PBC合并SS和单纯PBC患者第1年和第5年进展至肝硬化及肝功能失代偿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一般呈慢性经过,预后相对良好,本研究显示,合并SS并未加速PBC进展。最近一项研究与我们的结论一致,即合并SS不会影响PBC的治疗反应和疾病转归[4]。然而,Chen等[3]开展的一项平均随访8.76年的研究显示,PBC合并SS较单纯PBC患者间质性肺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风险高、总体存活率低。亦有研究提示,SS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7, 13]。有学者提出,PBC的预后可能主要取决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14]。鉴于目前的证据均来源于单中心、小样本研究,尚不能明确PBC和SS合并发生与单发时疾病转归有无差异。

本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首先,患者的选择存在偏倚,纳入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其次,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限制了PBC和SS之间根本关系的探讨。最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收集的资料相对局限,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猜你喜欢
免疫性进展抗体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免疫性因素对常见血型意外抗体产生的影响探讨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全国唯一人源化抗体小鼠 进入药物开发应用阶段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