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挑战与应对

2022-01-27 15:05刘少霞
传播与版权 2022年2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学术期刊

刘少霞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与传统阅读的深入性、连贯性相比,碎片化阅读具有随意、轻浅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思维习惯的改变和阅读力的下降。对此,学术期刊必须顺势而为,在深耕内容、多元产出的基础上,优化营销推广模式,努力适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推广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数字化阅读;学术期刊

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发展变化,从竹简到帛书、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传播媒介的便利性一直在增强。随着传播媒介外在物质形式的变革,人们的内在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与传统阅读的深入性、连贯性相比,碎片化阅读具有随意、轻浅的特点。这种阅读模式给编辑出版工作,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帶来巨大挑战。不同于普通期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学术期刊所刊载的论文都是学术论文,其严肃性、强逻辑性与碎片化阅读的主流趋势不相吻合。但身负学术成果推广重任的学术期刊并不能因此就无视碎片化阅读的存在。相反,学术期刊应重视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思考如何进行出版改革来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和学术成果传播方式的变化,以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及现状

碎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中多次出现,其内涵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在该概念的基础上,阅读行为研究领域衍生一个新的概念—碎片化阅读[1]。其实,碎片化阅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两个要素需要同时具备[2]。

碎片化阅读是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子阅读终端的空前发展和信息推送方式的层出不穷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3]。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时间逐年上升。据调查报告,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为351.6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4]。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可利用的完整阅读时间越来越少,只能进行不完整、间断的阅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人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只能有选择地阅读短小、片段化的内容。可以说,碎片化阅读已经在大众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发形成并固化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二、碎片化阅读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一)传播载体的改变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传播载体经历了从“单纯的纸质出版”到“纸质出版+大型数据库”再到“手机新媒体、App”的巨大变革。与之相对应,读者的阅读方式也随着阅读载体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电子阅读设备的普及,传统阅读的时间、空间障碍被打破,利用各种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已经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9年的76.1%增长了0.6个百分点;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与2019年(71.6%)基本持平;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9年的24.8%增长了2.4个百分点;21.8%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较2019年的21.3%增长了0.5个百分点[5]。

(二)读者思维习惯的改变

碎片化阅读本质上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一种消解,其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和越来越便捷的数字化阅读工具,深刻影响了读者的思维习惯。在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下,依赖性阅读、被动式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主动式阅读。碎片化的被动式阅读与传统的主动式阅读的主要区别为:一是被动式阅读是漫无目的的,而主动式阅读的目的性很强;二是在被动式阅读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只是单向地接收大量的信息,而没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考,更缺乏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分析。

在主动式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接收到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知识储备进行比较、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其是否正确或有用。简而言之,在被动式阅读的情况下,人们往往缺乏思维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种思维惰性。思维惰性的形成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推广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因为学术论文不仅要求读者看到其中的内容,而且需要读者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三)读者阅读力的下降

阅读力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阅读质量。伴随着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以消遣为目的的快餐式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由于碎片化与浅阅读如影随形,有学者甚至将“碎片化浅阅读”与“严肃深阅读”作为两个对立的观点来论述,认为“碎片化阅读使读者失去了深入阅读的能力,成为单纯的信息解码器”[6]。

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阅读可以更高效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而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无效阅读仅是单纯地消耗了时间,没有任何阅读质量可言。不仅如此,长期的无效阅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深度思考能力下降。在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下,大众的阅读时间积少成多,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但阅读的不深入导致其阅读质量明显下降,可以说是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信息量接收有余而理解不足。

三、学术期刊应对碎片化阅读冲击的出版创新路径

在碎片化阅读不可逆的背景下,要想做好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期刊编辑必须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碎片化阅读的特性,合理地利用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机遇,主动进行出版改革与创新,帮助读者实现深入、高层次的阅读。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在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的大趋势下,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深耕内容,多元产出

1.加强选题策划

相较于普通期刊,大部分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人数都相对有限,尤其是专业面较窄的学术期刊,如公安学期刊、建筑学期刊等,读者群人数更加有限。“对学术期刊来说,碎片化传播的根本宗旨是能够让读者、作者快速检索出有用的信息,进一步增强期刊的用户黏性,聚合相关行业的信息。”[7]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之间并不是单向的迎合者和被迎合者的关系,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载体,学术期刊不仅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且应起到引领读者、提高读者阅读品位的作用。

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选题策划能力,找准学术期刊的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对出版界而言,不管是期刊,还是图书,“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法则。学术期刊原本就具有小众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愈演愈烈的泛阅读化趋势,凸显自身特色就显得更加重要。学术期刊打造自身特色,并不一定是每篇文章都要有特色,但至少要打造一兩个期刊独有的特色栏目,让读者和作者一看到此类文章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这本期刊。

2.精心打磨文章

文章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严把文章质量关,对文章中出现的知识性差错和文字性差错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由于读者可以借助网络随时核实文章中出现的相关信息,这无疑对编辑的编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对文章的标题、内容、格式等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处理,尽力提取文章中最优质的内容和最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精准化阅读。

在处理文章的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要特别注意打造标题。标题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虽然学术期刊不能只做“标题党”,但是其必须正视在新的传播语境下标题的重要性。对学术期刊的读者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来进行阅读。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读者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值得自己去阅读,标题是第一道门槛。因此,即使是学术论文,标题也必须有新意,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才能让读者迅速判断该论文是否为自己所需要学习研究的,并由此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文章。

3.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处理

学术期刊要想实现传播学术成果这一重要功能,必须帮助读者实现碎片化阅读下的深度阅读。不同于一般刊物,读者阅读学术期刊的目的不是消遣或打发时间,而是为了发现、汲取新的学术成果,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同于各类生活、娱乐信息,学术论文是学者深度研究、思考的精神成果,读者仅靠浅阅读显然是无法深入理解和领会文章的要义的。因此,将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转化为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单元,不仅有助于学术成果更加及时快速地传播,而且可有效地扩大受众面,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对文章内容的碎片化处理必须合理,不能盲目地为了碎片化而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对整篇文章进行简单的分割、截取,而是对文章进行再次加工和传播。责任编辑在对所编辑的论文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应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一过程要特别注意各个碎片部分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以及整体结构的系统性。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要找出论文最具价值、最具创新的部分,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新的知识链条。每个碎片化的单元一定要做到相对完整且独立,这样读者即使只阅读了其中的一个碎片化单元,也能获得一次完整的阅读体验,掌握一个完整的论点。另一方面,所有碎片化的单元合在一起还要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论述框架,做到“形散而意不散”。通过这样的方式,读者就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完成了连贯、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并最终形成对某一问题或知识点的完整认知。

(二)优化营销推广模式

1.打造交流平台,加强编读互动

“相较于纸媒来说,及时性、互动性是碎片化传播一个最重要的特质。”[8]在传统纸质出版时代,读者和出版者之间也有互动,互动方式主要为出版者回复读者、作者的电话或邮件,时效性较差。数字出版的即时交互性体验是传统纸质出版难以比拟的,读者和出版者可借助网络实现快速交流。读者可通过微信、微博平台的评论、留言功能,第一时间反映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出版者也可通过平台及时回复读者。借助网络技术,出版者和读者成功实现了双向交流互动,解决了传统纸质出版时代交流滞后性的问题。在编读互动的基础上,出版者还可进一步完善作者回复功能,打造一个出版者、作者、读者三向互动的平台,使内容的创作者、输出者和接收者之间可实现及时畅通的交流。

2.丰富传播形态,优化推广模式

“出版的分众化传播是面向小众化的群体或大众的大众化需求,基于受众的个性化、私人化、差异性需求,尽最大可能提供满足上述群体需求的特定出版服务,实现出版的精准化。”[9]电子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的一个显著优点是,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或阅读需求选择定制阅读的内容。以微博为例,使用者不仅可以选择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博主,而且可以对关注的博主进行分类,甚至可以将最感兴趣的博主设定为“特别关注”,优先看到其发布的微博内容。对学术期刊而言,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读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有所不同。现在不少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还有部分期刊甚至开发了自己的App,这些学术期刊完全有条件参考上述模式对读者进行针对性的推送。这样学术期刊不仅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也能因为契合了读者的兴趣点而使读者群更加稳固。

从这个意义上说,分众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学术成果的细化推广过程。学术期刊针对分众的不同诉求,找准不同受众的关注点,设置多元化推送模块,这不仅能丰富学术成果的产出方式,而且能解决纸质期刊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以公安院校学报为例,其除了设置公安学传统的《侦查学》《治安学》《犯罪学》栏目,还会安排《法学》栏目,而不同栏目的读者群肯定会有所不同。因此,编辑部就可以在对不同读者群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各有侧重的文章或信息推送。

四、结语

碎片化阅读是人类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是阅读方式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迎合与调适。虽然学界对碎片化阅读的利弊仍存在诸多争议,但是我们应理性看待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从读者角度来说,如果能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持续的有效阅读,即使这种阅读是间断的、零碎的、分散的,也能积少成多,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带来质的提升。对生活节奏快的多数人来说,这种化零为整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率、更可行的选择。对学术期刊来说,面对不可逆的碎片化阅读趋势,学术期刊应顺势而为,在服务学界的同时,及时关注并努力适应读者阅读方式发生的变化,更好地推广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涛.我国碎片化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量度视角的考察[J].编辑之友,2018(01):12-15,19.

[2]段志兵.巧对碎片化阅读需求,优化科技图书设计[J].中国编辑,2012(05):29-3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12-05].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4]陳菲.青年人数字阅读亦坦然[N].光明日报,2021-04-23.

[5]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EB/OL].(2021-04-24)[2021-12-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69739.

[6]吴媛媛.论“碎片化阅读”的常态化:浅析信息过载对当代大众阅读方式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2):41-42.

[7]魏艳君,彭熙,朱德东.学术期刊的碎片化传播[J].编辑学报,2016(04):378-381.

[8]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06):589-592.

[9]陈睿.分众化传播视角下精准体现数字出版“内容为王”的实施途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6(08):43-45.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发展的路径分析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碎片化阅读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