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晨,刘 番,鄂 毅,邹姝燕,龚兴厚1,
(1.湖北工业大学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8;2.湖北工业大学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68;3.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武汉 430068)
PLA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性、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半结晶型高分子材料[1],在生物医学、食品包装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然而因其熔体黏度高、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较弱导致其结晶速率低且结晶度较低,从而造成导热性和力学性能较差,大大限制了PLA的应用[2⁃3]。
为了拓宽PLA的应用范围,对其进行改性的方法主要有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及复合改性。复合改性主要是通过加入无机填料来改善PLA的结晶、力学性能,与微米级的填料(如SiO2、CaCO3、纤维等)相比,无机纳米粒子只需要较少的填充量,就能显著地改善PLA的结晶和力学性能[4⁃5]。CoFe2O4粒子作为一种磁性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磁晶各向异性、矫顽力和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6],将CoFe2O4与PLA复合后,两者所具有的磁性和生物相容性,不仅会带来热和力学性能的改变,而且能赋予材料磁性,这将使PLA在更多应用领域具有潜在价值。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首先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油溶性CoFe2O4粒子,高温退火处理后分散于PLA的氯仿溶液中,涂膜挥发溶剂后制备了PLA/CoFe2O4磁性复合材料。对CoFe2O4粒子和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CoFe2O4粒子的加入对PLA结晶性能的影响。可以为聚合物/磁性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PLA,3052D,重均分子量为190 000,美国Nature Works公司;
FeCl3·6H2O、CoCl2·6H2O、油酸、NaOH,分析纯,≥99.9%,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氯仿,分析纯,≥99%,天津市福晟化学试剂厂;
无水乙醇,分析纯,≥99.7%,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
电子天平,AL⁃204,瑞士Mettler Toledo仪器有限公司;
多功能水浴锅,HL⁃WO,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顶置式搅拌器,IKA®RW 20,德国IKA公司;
实验室超纯水器,UPT⁃I⁃10T,四川优普超纯科技有限公司;
超声波清洗机,SB⁃3200D,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鼓风干燥箱,DHG⁃9070A,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真空干燥箱,DZF⁃6050,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FTIR,NICOLET6700,美国 Thermo Fisher科技公司;
XRD,D8 Advance,德国布鲁克公司;
DSC,DSC8000,美国Perkin Elmer公司;
PLM,DM2500P,德国Leica公司;
TEM,Tecnai G2 F30,美国FEI公司;
控温热台,THMS600,英国Linkam公司。
称取6.49 g的 FeCl3·6H2O 和 2.9 g 的 CoCl2·6H2O于250 mL三口烧瓶中;再加入100 mL去离子水,机械搅拌;油浴升温至90℃后,一次性加入80 mL浓度为0.05 g/mL的NaOH水溶液,反应1 h后加入10 mL油酸,继续反应2 h;反应完成后用乙醇和水交替清洗沉淀物;将沉淀物分散到40 mL油酸中,并转移至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胆中,180℃退火6 h让CoFe2O4结晶更完善,最后再用无水乙醇清洗沉淀物3次,得到油溶性CoFe2O4;
配制浓度为10%的PLA的氯仿溶液,按PLA的质量百分比0、0.5%、1%、1.5%、2%、3%、4%、6%和8%向PLA溶液中加入CoFe2O4粒子,搅拌均匀后用刮膜器将溶液刮涂在洁净的玻璃上,挥发溶剂后得到厚度约为50 μm的PLA/CoFe2O4的复合材料薄膜样品,按CoFe2O4含量不同,将样品标记为PLA、PLA/05CoFe2O4、PLA/1CoFe2O4、PLA/15CoFe2O4、PLA/2CoFe2O4、 PLA/3CoFe2O4、 PLA/4CoFe2O4、 PLA/6CoFe2O4和 PLA/8CoFe2O4。
FTIR分析:采用FTIR分别表征CoFe2O4粒子和复合材料的结构,CoFe2O4粒子采用溴化钾压片,PLA/CoFe2O4复合材料直接利用薄膜测试,扫描速率为4 cm−1,扫描范围为400~4 000 cm−1;
TEM分析:剪取少量的PLA/3CoFe2O4样品,溶解在一定量的氯仿中,滴加到铜网上,采用TEM观察形貌,加速电压为30~200 kV;
XRD分析:采用XRD分析CoFe2O4和复合材料的晶体组成,CoFe2O4粒子直接用粉末进行测试,复合材料样品利用热处理后的薄膜进行测试,热处理方法为:在控温热台上升温到200℃保温10 min,快速降温到130℃结晶60 min;XRD操作电压为40 kV,CuKα(λ=1.540 6 Å)靶,2θ扫描范围为10 °~60 °,扫描速率为10 °/min;
DSC分析:采用DSC分析纯PLA及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热行为:首先升温至200℃,保温10 min以消除热历史;降温至30℃记录降温曲线;再次升温至200℃记录升温曲线,所有升、降温的速率均为10℃/min;
PLM分析:采用PLM和控温热台观察球晶的形成与生长过程;温控步骤:快速升温至200℃保温10 min;然后快速降温到130℃,边保温边观察记录球晶的生长过程。
图1为CoFe2O4粒子包覆油酸前后的FTIR谱图。由图可知,对比未包覆油酸的CoFe2O4粒子,在1 408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是油酸—COOH的弯曲振动峰[7];在2 850、2 920 cm−1处是亚甲基的C—H键的对称和非对称的伸缩振动峰;包覆油酸后,在3 429 cm−1处吸收峰的峰强度明显减弱,其原因可能是该吸收峰为CoFe2O4粒子表面—OH的吸收峰,油酸的—COOH与CoFe2O4粒子表面部分的—OH发生酯化反应,消耗了部分—OH,从而使—OH的吸收峰强度减弱[8],上述结果表明油酸成功包覆在CoFe2O4粒子表面。
图1 油酸包覆前后的CoFe2O4粒子的FTIR谱图Fig.1 FTIR of CoFe2O4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coating with oleic acid
图2(a)为纯PLA和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FTIR谱图,可以发现:2 996 cm−1对应PLA中C—H伸缩振动,2 946、1 760、1 453 cm−1对应PLA中C=O弯曲振动,1 379、1 187 cm−1对应PLA中C—H弯曲振动,1 090 cm−1对应PLA中C−O伸缩振动;PLA分子链上的C−CH3和C−COO的伸缩振动峰分别位于1 045 cm−1和 870 cm−1[9]。图2(b)为图2(a)的局部放大图,从图2(b)可以看到Co—O—Fe的伸缩振动峰位于 604 cm−1处[10],且其强度随 CoFe2O4含量的增加而增强。954 cm−1和921 cm−1分别是PLA的无定形和α晶型的特征吸收峰,没有看到其他晶型的特征峰,说明溶液浇铸法主要得到α晶型的PLA,且结晶不完全(无定形的特征峰也较强)。
图2 PLA和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FTIR谱图Fig.2 FTIR of PLA and PLA/CoFe2O4composite
图3为PLA/3CoFe2O4的TEM照片。从图3(a)可以看出,CoFe2O4粒子在PLA基体中分散均匀,粒径较为均一。说明油酸包覆的CoFe2O4粒子与PLA分子链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相容性良好。图3(b)显示CoFe2O4粒子大致分布于10~20 nm。
图3 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TEM照片Fig.3 TEM of PLA/CoFe2O4composites
图4为样品的XRD曲线。从CoFe2O4的曲线可以看出,其与PDF#001⁃1121标准卡片一致,表明其为尖晶石结构。PLA和复合材料样品是130℃熔融结晶60 min后测试的结果,从它们的曲线上都可以看到PLA晶体的(200/100)、(203)晶面的衍射峰[11⁃12][图4(a)],但随着CoFe2O4含量的增加,这些衍射峰的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变弱的现象。从图4(a)中复合材料的衍射曲线上难以看到CoFe2O4的衍射峰,但放大后,可以看到随着CoFe2O4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衍射曲线上CoFe2O4的(311)衍射峰逐渐增强[图4(b)]。
图4 CoFe2O4、PLA和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XRD谱图Fig.4 XRD of CoFe2O4,PLA and PLA/CoFe2O4composites
图5为PLA和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DSC二次升温曲线,由曲线得到的相关参数列于表1。其中结晶度(Xc)按式(1)、熔融结晶度(Xmc)按式(2)计算:
表1 纯PLA、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DSC降温和二次升温热转变数据Tab.1 DSC cooling and secondary heating thermal transition data of pure PLA and PLA/CoFe2O4composites
图5 纯PLA和PLA/CoFe2O4复合材料的DSC升温曲线Fig.5 DSC heating curves of pure PLA and PLA/CoFe2O4 composites
式中Xc——样品的结晶度,%
Xmc——样品的熔融结晶度,%
∆Hm——样品的熔融焓值,J/g
∆Hcc——样品的冷结晶焓值,J/g
φ——样品中CoFe2O4的质量分数,%
从图5和表1可以看出,CoFe2O4的加入对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没有显著影响。因为第一次降温的速率较低(10℃/min),所以第二次的升温曲线上均出现了PLA的冷结晶峰(图5),且随着CoFe2O4的加入,冷结晶峰向低温方向移动的同时,峰形变窄,强度变强,但CoFe2O4的添加量超过1.5%后,结晶峰的强度又开始减弱(如表1所示)。这是因为PLA的均相成核有时间依赖性,因此,纯PLA的结晶峰出现在较高的温度(134.5℃)。而加入CoFe2O4后,由于CoFe2O4的异相成核作用(无时间依赖性),使冷结晶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且由于CoFe2O4的异相成核作用,加入少量CoFe2O4后使冷结晶峰变强。低温下PL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必定会下降,又因为CoFe2O4和PLA分子链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所以添加过多的CoFe2O4粒子后,也有可能会使PL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下降,这就导致了添加过多的CoFe2O4后,冷结晶峰变弱。
从图5可以看出,大多数样品都出现了熔融双峰,这主要是由不完善的晶体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再结晶、再熔融导致的[14]。从图5和表1可以看出,第一熔融峰P1峰的变化规律与冷结晶峰变化规律一致:随着CoFe2O4添加量的增加,P1峰逐渐向低温方向移动,并且峰的强度也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冷结晶峰向低温移动,而在低结晶温度、更多的CoFe2O4和PLA分子链相互作用下,PLA分子链运动困难,将会形成更多不完善的晶体,这些晶体就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所以随着CoFe2O4的加入,P1熔融峰也随着向低温方向移动。P1峰的强度先增加后减弱也可能是由于冷结晶峰先增强后变弱。这一结果说明P1峰的形成与DSC第二次升温过程中的冷结晶过程紧密相关。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当CoFe2O4的添加量超过2%以后,曲线出现了明显的第二熔融峰(P2),P2峰对应的温度比较稳定地处于169℃附近,P2峰对应较完善的晶体的熔融,包括第一次降温的熔融结晶过程和第二次升温过程中熔融—再结晶过程中形成的较完善的结晶。在降温熔融结晶的过程中(以10℃/min从200℃降温),纯PLA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难以成核,所以纯PLA难以形成更完善的晶体,因此它的P2峰并不明显,只形成了一个肩峰(图5)。随着CoFe2O4含量的增加,由于P1峰向低温移动,在较高的CoFe2O4含量(3%~8%)下才出现了明显的P2峰。由于CoFe2O4的异相成核作用,使得复合材料能够在较高的温度下开始结晶(降温过程中),所以PLA/CoFe2O4的P2峰要强于纯PLA。且由于高含量下P1峰的强度变弱,所以P2峰的强度由小于P1峰变为大于P1峰。
从表1还可以看出,Xmc、Xc、∆Hm和∆Hcc均呈现随着CoFe2O4的加入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这都是加入其中不同用量的CoFe2O4所起到异相成核作用导致的,大量的CoFe2O4粒子阻碍分子链运动得到解释,接下来的PLM观察结果可以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图6是PLA及PLA/CoFe2O4复合材料130℃等温结晶的PLM照片。可以看到,随着CoFe2O4添加量的增加,球晶的尺寸先逐渐减小后变大,数目先增加后减少,且当CoFe2O4添加量为1.5%时,球晶尺寸最小,数目最多。这一结果表明少量CoFe2O4对PLA基体的结晶具有异相成核作用,由于CoFe2O4与PLA分子链间形成较强的作用力,在CoFe2O4表面会吸附一定数量的PLA链段,这些链段相比未被吸附的链段来说,分子热运动会降低,更容易整齐排列形成晶核。当CoFe2O4的添加量超过1.5%后,球晶尺寸又开始增大,数目随之减少,这是由于CoFe2O4表面吸附了PLA链段,且此时CoFe2O4粒子之间的距离开始变小,粒子与粒子之间的链段的运动开始受到限制,从而阻碍PLA分子链向有序化转变。PLM研究结果与DSC的结果能很好地相符。
图6 PLA及PLA/CoFe2O4复合材料在130℃等温结晶的PLM照片Fig.6 PLM of PLA and PLA/CoFe2O4 composites crystallized at 130℃
(1)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制备出油酸包覆的油溶性CoFe2O4粒子,粒径大致分布于10~20 nm,呈尖晶石型晶体结构;
(2)CoFe2O4粒子在PLA中分散均匀,显示出良好的相容性;
(3)少量的CoFe2O4可以作为异相成核剂提高PLA的熔融结晶性能,在填充1.5%的CoFe2O4时,在实验条件下熔融结晶度和总结晶度分别提高了130%和207%,但CoFe2O4粒子填充量超过1.5%后,对PLA的结晶开始显现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