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立
(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 郑州 450006)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暴雨袭击,24h最大降雨量672mm、1h最大降雨量201.9mm、市区尖岗站5d累计降雨量946.0mm,多项降雨数据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极值。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强降水范围广、强降水时段集中,一些土坝出现险情,特别是位于郑州市区上游的郭家咀水库,一度漫坝,引起举国关注。所幸漫而未溃,研究其原因,希望能给其它工程带来一些启示。郑州“7.20”特大暴雨中,漫坝行洪7h45min,引起举国关注。
郭家咀水库位于郑州市的金水河上,总库容487万m3,为小(1)型水库,流域面积13.2km2。坝高20m,坝长120m,坝顶宽6.5m。水库建于1958年,2010年进行了除险加固。水库下游有郑州市区、郑西高铁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等重要设施,防洪位置十分重要。水库特征参数见表1。
7月19日下午5时到20日24时,水库控制流域内连续降雨31h,上游3个雨量站平均降雨量607.5mm。7月20日21时30分,水库库水位达校核水位,距坝顶不足1m。20日22时,在坝东侧台地上,避开坝肩和启闭塔、放水管,紧急开挖东侧临时泄洪道。21日0时30分,水库漫坝。21日6时,在西侧坝肩开挖第二条泄洪道。8时15分,水位落至坝顶以下。水库漫坝流量-水位过程如图1所示。
表1 郭家咀水库特征参数表
图1 郭家咀水库漫坝流量-水位过程
郭家咀水库坝顶溢流持续7小时45分,漫而未溃,这在土坝史上堪称奇迹。
一方面,郭家咀水库坝顶未设防浪墙,安全超高由坝体填土加高承担,避免了漫坝洪水翻越防浪墙后,水头跌落冲刷坝顶的风险;另一方面,坝顶上下游路肩处均设置了一道防冲刷混凝土地梁,地梁宽0.5m,深0.8m,与坝顶沥青混凝土路面齐平通长布设,形成了坝顶的刚性“铠甲”结构,起到了溢流坝顶面的效果,有效地防止了漫坝水流淘刷下游坝坡;再就是坝顶上下游对齐布置的0.5m见方且间隔设置的隔离墩,将漫坝水流分散成股状水流,减缓了水流冲击力。
一方面,该坝填筑质量较好,并经多年沉积固结,较为密实。土料以黄色-褐黄色中粉质壤土为主,干密度1.56~1.75g/cm3,平均值为1.66g/cm3,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211MPa-1,坝体室内渗透试验平均渗透系数为4.50×10-5cm/s。密实的坝体,在冲刷后下游局部坝坡几近垂直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稳定。坝体瞬变电磁法检测结果显示,填筑均匀,如图2所示。
图2 瞬变电磁法检测结果
另一方面,上游坝坡铺设了一层膨润土防水毯,平均渗透系数为4.50×10-7cm/s,并与坝顶防冲刷地梁完整连接,有效阻止了水流渗透,未降低坝体土的抗剪指标,也使得下游坝坡冲刷后能够直立状态下保持稳定。
上下游坝面的排水沟进行了汇水的系统组织,特别是上下游坝肩排水沟,由于承担两岸路面汇流,排水沟尺寸加大到宽1.6m,深0.8m,对漫坝水流起到了阻隔外泛的作用,其边墙类似于溢流坝两岸的非溢流坝挡墙,避免了漫坝水流的坝肩边界冲刷拉切。此外,延长了排水棱体范围,相比贴坡排水而言,起到了缓冲固脚的作用。
近年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洪水风险呈更加严峻之势,小型水库采用土石坝坝型的运行与溃坝风险较大[1]。一般认为土坝是一种“风险坝型”,相比砌石坝、混凝土坝那种“本质安全坝型”而言,土坝抵御超标准洪水能力极弱。洪水一旦漫过坝顶,一般意味着大坝的溃决。而由于自重较大,坝底垂直应力大,砌石坝、混凝土坝等刚性坝型对坝基承载力要求较高,一般多布置在岩基上。我国的土坝数量巨大,特别是中小型水库的土坝,由于其溃坝后影响巨大,灾难惨重,其防洪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深入研究土坝的“漫而不溃”技术,尤为重要。
漫坝水流对下游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最大漫坝高度发生在坝顶紧靠迎水坡处,且各漫坝指标与静水深度、相对波高、坝前角度、坝顶宽度等控制参数有关[2]。影响土坝溃坝的因素较多,作用机理复杂,不同研究方法的分析结果与实际后果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3]。一般认为,溃坝主要是水流淘刷下游坝坡后,形成溃口,从而向上游及两侧迅速蔓延,横向溃决和垂向溃决随着溃口面积的增大,溃口流量、流速和上、下游水位在最大值与变化趋势上,对瞬时溃坝起着决定作用[4]。因此,要加强下游坡特别是下游坡顶第一道防溃口的设计。一方面,可借鉴郭家咀水库的“铠甲”模型,在土坝外表,增设刚性防冲刷措施,可有效降低溃坝风险。当然,下游坝坡设置防冲“铠甲”的前提条件,仍然是坝体排水畅通,可以在坝脚增强排水棱体,“铠甲”下做好排水反滤等。另一方面,可深入研究“胶结土”技术,通过土料中掺入适量胶结材料后整体筑坝,以达到防冲目的。
注重坝顶、坝肩、坝面排水,特别要注重两岸汇流排水的系统设置。目前,很多土坝的坝顶没有排水沟,结构上一般多为上游防浪墙,下游路缘石,中间就是坝顶路面。一些山区的小型土坝,基至坝顶为土路面,坝顶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且简陋,汛期遇强降雨积水严重,排水不畅。现在来看,很多坝顶宽度与公路部门的高填方路堤相比,很多都是偏窄的。没有足够的坝顶宽度,就无法布置完善的坝顶排水系统,因此,建议可结合坝顶结构设计,对排水系统进行重新构建,结合水库实际情况,从经济合理、满足要求的角度出发,对排水系统初设方案拟定的断面形式、尺寸、排水管径、间距及分段排水等要素,提出优化设计方案[5]。有条件时,要加宽坝顶,参照公路部门做法,设排水沟、硬路肩、土路肩。
土坝大多数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条件和人工夯筑工程量所限,断面一般较小,满足坝坡稳定为最低要求。坝坡稳定理论计算受假设的前提条件和实际填筑差异所限,边坡的整体稳定与局部稳定、深层滑动与浅层滑动等会有所不同。浸润线上下分别采取不同饱和状态参数的问题,讨论起来也比较复杂,比如长时间降雨,浸润线以上的土体饱和等,对实际边坡稳定也有影响。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对于中低土坝,在增加投资不多、但防洪效益巨大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坝体断面适当加大,增加坝顶宽度,培厚放缓坝坡,以使坝体结构更加安全。
郭家咀水库放水管为坝下埋管形式,主要功能为灌溉,最大流量仅有4m3/s,对于紧急状况下的放空能力极为有限。并且坝下埋管对土坝产生较大安全隐患,一旦断裂,渗漏通道出口位置前移、渗径变短、水力梯度变大,渗透水流不断带走渗漏通道土体细颗粒导致渗漏通道贯通,恶化涵管轴线区域坝体渗流态势,是导致土坝渗透变形等病害的内在影响因素[6]。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工程安全度要求提高,研究封堵坝下埋管,并远离大坝范围增设快速泄水建筑物,以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变得越来越重要[7]。
水库的防洪能力受自身库容影响较大。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一些水库的淤积和部分库容被侵占,会影响其防洪能力的发挥。因此,水库清淤、恢复库容尤为重要。特别是位于城市上游、重要基础设施上游的水库,有条件时,也可适当扩容,或在水库上游研究增设梯级防洪工程。重要水库可研究提高防洪标准,增强蓄洪能力,也研究论证合理降低汛限水位,提前腾出调洪库容等,以进一步提升防洪功能。
郭家咀水库原为小(1)型水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建筑物级别为4级。由于该水库位置特别重要,按照GB 50201—2014《防洪标准》,水库建筑物级别可以提高1级,设计洪水标准和校核洪水标准相应提高1级。因此建议按中型水库管理,建筑物级别提高为3级,防洪标准提高为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
小型水库抢险实例过程中,发现很多一线水库管理单位,普遍缺乏抢险抢早抢小的意识。一方面是对大坝险情危害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技术力量有限。特别是很多山区的小型水库,地处偏远,村内劳动力普遍外出,水库发生险情后,组织队伍和物资也显得捉襟见肘。
应急抢险,突出一个急字,险情发生后,一线人员第一时间控制险情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在开展抢险工作的时候,需要制订适宜的方案,针对抢险工作开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险情被不断放大而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8]。因此,建议水利系统的应急抢险也应像医疗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一样,向广大基层水利工程管理者普及抢险技术。
当然,要充分考虑中小型水库,特别是山区的水库人员和物资匮乏的现实情况。第一时间的抢险方案要原理正确,取材方便,方法简单,成本低、见效快,接地气,便操作。除了常规抢险办法,一些土办法也不失为处理良策。比如海带堵漏洞、干黄豆堵孔口、棉被代替反滤布堵管涌等,这些土办法用于第一时间处理险情,虽然不规范,却是有效的。
水库防洪调度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工程安全,腾出防洪库容,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减免洪水灾害。在汛期,水库要对各类洪水有所安排,尽可能为下游防洪和排涝提供有利条件[9]。为了充分发挥水库的调洪作用,水库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现状和调度运用经验,研究确定合理的汛限水位。汛限时段的划分,可采用汛期前半段、后半段或采用汛初、汛中和汛末的分段方法。在汛期各阶段到来之前,应严格按照计划,将库水位降至批准的防洪限制水位。
梯级水库应统一调度,分析各水库、水库区间的不同频率洪水的组合,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的关系和相机错峰的可能性等,也要考虑避免连锁反应的措施[10]。
事实证明,通过对土坝进行“铠甲”式结构防护后,可以做到“漫而不溃”,对保护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铠甲坝”适用于中低土坝,在坝坡自身稳定的前提下,对上游坝坡、坝顶和下游坝坡全断面硬质防护。要特别重视做好下游坝体排水和坝基排水,应优先考虑采用排水棱体方式,下游坝坡硬质防护与排水棱体应衔接。对于“铠甲坝”技术研究,还有待深入,技术成熟时,可以试点推广应用,会产生极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