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国家针对目前新经济形势下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情境下区域产业转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就业趋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温州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对专业设置影响的现状,对本地区各类行业转型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调查。对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偏离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若干保证其高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的建议,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指引方向,为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耦合协调;专业优化设置;产业转型升级;偏离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区域产业的发展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相辅相成。我国的高职业教育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量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更承担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的保障任务。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明确了改革方向。但是,目前的高职教育专业调整方向与产业转型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鸿沟”,究其原因是产业结构设计不合理,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优势产业不强,特色专业不“特”,人才培养方案与本地区产业需求不匹配等等[1]。而且,与“产业-专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缺失应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随着数字经济的强势席卷而来,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该要跟上区域产业升级的步调,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产业结构调整等转型行为视为专业优化设置的风向标,把专业优化设置视为区域产业转型的人才培养后备力量。因此,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调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温州区域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优化面临的困境
专业是学生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结合点。目前温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优化设置上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雷同”程度过高,专业特色模糊不清。各所高职院校交叉开设相类似的专业[2]。开设多专业必然要求院校配备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更多的实训室和设备等资源,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行为导致院校弱势专业更弱、强势专业不强的现象。“雷同”的专业设置行为不能为强势专业提供应有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发展机会,致使原有的专业特色被淡化。事实上,众多高职院校重复地设置高度类似的专业会使学生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产生迷茫的状态,这不仅浪费了本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又直接导致了相关专业的产能过剩,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然而,对于一些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紧缺型人才,院校却缺乏应有的支持,这可能是专业设置上的“时差”问题与行业对接过程中出现跟进滞后问题所导致。
第二,专业设置评价监督机制失效。学生的数量就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有足够学生数量是经费的保障线。为了能招到更多的学生,不少高职院校很重视学生人数,不断迎合学生和家长的“偏好”,这些“偏好”原是一种加在学生和家长身上的社会现象反应。如果在监督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各所院校为了迎合招生需求,不顾及自身办学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就业市场的接纳容量,那么肯定会加剧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职院校专业分类复杂,难以达到校企融通合作要求。专业分类过细导致专业界限模糊,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和技能结构差异性小[2]。
第四,不同专业校企合作程度相差甚远。如对比管理类专业与养老健康服务专业,就能发现企业参与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改革的成效大不相同。尤其是在专业课程标准修订、学生考核标准的制订、实训资源库建设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等方面。
第五,专业设置前期调研不足,致使实施过程中缺乏可参考的依据。对于专业设置的前期准备,有必要参考市场、行业、企业的相关调研数据,只有当专业设置有了真实数据的支撑,人才培养方案才不会出现偏离。
第六,本区域内特色产业、新型产业与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不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定位和层次无法为本地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优质人才。对于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大战略性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支持力度不够;而对于温州本地皮革、服装、电器、阀门等优势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关联度也不够。
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引导专业进行优化调整。产业要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必须持续不断地关注专业设置优化进程。专业设置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未来规划产生影响,影响毕业生在温州地区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影响院校生源质量和数量的稳定性[4]。因此,专业优化不仅要从区域产业需求出发来合理设置,还要融入地方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对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温州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双高”能力人才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但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类型与企业之间存在供需不对称,无法实现良好匹配,对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改革刻不容缓,让高职教育担当起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优质人才的核心任务。如何优化专业设置来满足就业需求是关键问题?首先,笔者认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来引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有序地进行专业设置优化,培养出高度匹配区域产业结构的“双高”能力的人才,最后,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瓶颈”问题。
四、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偏离现象分析
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合理调整社会就业群体的新生力量。本文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構偏离度作为衡量三大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核心指标。查看两者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和状态。计算公式为:偏离系数=本区域内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比值/本区域内三大产业就业数值结构比值-1。偏离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至1,具体解释是偏离度系数为0时,说明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完全匹配,经济效益最优。偏离度系数大于0时,即正偏离,说明该本区域内三大产业现有从业人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反之,当偏离度系数小于0时,即负偏离,说明本区域内现有从业人员相对于三大产业发展而言已有剩余,产业就业吸纳力受限,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失业情况。
计算温州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来源于2016—2019年各年度《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根据数据显示:这几年期间温州市整体区域经济发展GDP增速保持8%左右,第二产业的增长下降较快,第三产业增长达到10%。偏离度的波动区间值小于0.5(取值范围是0.240至0.347)。由此可见:从总体情况来看,温州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性状况比较正常。从产业内部来看,第二产业偏离度系数最接近0,说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性最佳。第一产业的产业偏离度系数的波动区间处于负数区间内,第三产业的产业偏离度系数的波动区间处于在正数区间,说明温州地区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均衡性状态良好,但从产业总体发展趋势上看:第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匮乏无力,已出现了隐性失业,而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潜力巨大。从温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不尽相同,且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变化和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社会环境紧密相连,而且肯定会对专业设置结构产生影响。在现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就业导向性趋于明显。如,温州地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在新兴产业上布局不足,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主要集中于财经管理类专业,未来在数字金融服务、人工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潜力有待挖掘。总之,在“产业—专业—就业”结构发生偏离的时候,政府、企业、行业、市场和高校通过自身的交互作用进行调节,通过社会、市场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作用下,改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进而降低或消除产业与就业之间的偏离现象。如下圖所示:
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耦合协调水平分析
根据耦合模型原理,把两个评价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来实现协调发展,其中这些内部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称为耦合协调,而内部系统之间协调程度被称为耦合协调水平。用公式表示:
其中,S表示为区域产业转型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相互协调水平,U1是产业结构系统,表示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程度,U2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系统,表示专业设置具体程度。S的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由于这里涉及两个系统(区域产业和高职专业),因此K值取值是1/2。为了进一步研究“升级”与“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耦合协调水平,可以采用公式(2)表示:
Z=(S×U)1/2(2)
其中,Z表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Z的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对于区域产业与高职专业的相互协调水平(S)和耦合协调水平(Z),可划分以下阶段:如果水平系数低于0.2,则认为两者间是极低水平互动,有明显的失调;如果水平系数取值范围是0.2~0.4,则认为两者间是较低水平互动,有中轻度失调;如果水平系数取值范围是0.4~0.6,则认为两者间是均衡水平互动,失调与协调的边缘;如果水平系数取值范围是0.6~0.8,则认为两者间是磨合水平互动,中轻度协调;如果水平系数取值高于0.8,则认为两者间是较高水平互动,高度协调。
区别于偏离度的样本年限,耦合协调水平的取样年限跨度要大些,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2019年各年度《温州统计年鉴》[3],通过本地区三大产业的GDP数值变化以及人口、从业人员等数值变化来读取。以三大产业的GDP增长率表示产业转型升级的程度(U1),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就业增长率表示专业设置优化程度(U2)。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笔者同时对温州地区的多家重点企业和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实际调研。最后发现:2013年起,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耦合协调水平仅为0.379,之后保持不断上升态势,每年的提升率在6.5%左右,2017年温州政府实施了多项数字化工程,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持。2019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温州地区有2所高职院校入围,这大大提升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能力。但是,温州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处于磨合水平互动阶段,属于中轻度协调(0.715)。即使是中轻度协调关系也会存在社会资源配置损失的情况。究其原因,一个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行动滞后,另一是企业行业的短期逐利性,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容易出现失衡,使双方优化升级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六、促成区域产业转型与专业设置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建议
第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标准。高职院校育人质量与温州地区企业服务水准,与产业人才支撑息息相关。专业优化设置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因此,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要尽可能符合本地区的就业情况。政府要针对区域内每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予以关注和引导;要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工具分析调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年度招生计划;要针对温州地区的优势、支柱产业以及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要支持高职院校设置紧缺型人才所对应的专业,以产业链对接专业链,形成温州地区各所高职院校专业合理布局、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特色错位发展[4]。
第二,高职教育专业优化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桥梁是“人才培养”。通过院校与企业的跨界合作是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最有效途径。前期可由政府牵头,通过政府项目对接的方式,设置特色项目经费,吸引本地区优质企业加入高职院校育人任务中,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专职教师参加企业项目的研发、关键技术攻关与服务任务,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燕.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46-50.
[2]罗映霞.地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37-38.
[3]温州统计年鉴[EB/OL]http://wztjj.wenzhou.gov.cn/col/col1467318/index.html.
[4]胡计虎.“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0(13):6.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温州地区为例”(课题编号KT2021273)
作者简介:徐骁(1981— ),男,浙江温州人,硕士,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