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王曼知,危松青,李嘉,石家云,张小佛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 儿科,湖南 长沙41000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症疾病,最常累及冠状动脉,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从日本学者首次发现KD 至今已有50 多年的历史,但KD及其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氧化应激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引起内皮下层及中膜组织变薄,导致血管紧张度降低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氧化应激是一种由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化和抗氧化的失衡状态,在KD 及其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2]。而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是一种抗氧化酶,在维持体内氧化-抗氧化平衡中起关键作用。国内外研究[3-4]发现,PON1 部分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氧化应激和心血管事件相关,但有关PON1 与KD 及其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研究甚少。本研究选取PON1基因多态性的位点rs662、rs3917541、rs3917539,探讨PON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KD 及其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93 例KD 患儿(KD 组),男∶女为1.58∶1,年龄2 个月~7 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KD 诊断标准[5];②年龄≤14 岁;③入院前均未使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④能接受规律门诊复诊。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善;②既往有KD、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史。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KD 组又分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15 例)和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78 例)。KD 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5]:Z 值<2,为无受累;2 ≤Z 值<2.5,或初始Z 值<2、随访时Z 值下降幅度≥1,为仅扩张;2.5 ≤Z 值<5,为小型冠状动脉瘤;5 ≤Z 值<10,同时内径绝对值<8 mm,为中型冠状动脉瘤;Z 值≥10 或内径绝对值≥8 mm,为巨大冠状动脉瘤。选取同时间段在该院体检的94 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男∶女为1.69∶1,年龄3 个月~9 岁。排除既往KD、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病史。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监护人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1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含5%的EDTA-Na2抗凝剂的一次性采血管,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2 mL,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应用DNA 试剂盒(美国Promega 公司)提取血液标本中的基因组DNA,并测定其浓度和纯度,合格样本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
1.2.2 基因多态性检测 从PubMed 网站GenBank系统中查询PON1基因的碱基序列,采用Premier 5.0 软件设计包含PON1基 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 位点的PCR 扩增特异性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CR-SBT)检测所有研究对象PON1基 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 位点的基因型。引物序列由擎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正向5'-GTATCCAGGCTGCTGGTTCA-3',反向5'-CGAGTGGTGGCAGAAGGATT-3'。PCR 反应体系为25 μL:模 板DNA 2.0 μL,正向引物0.5 μL(10 μmol/L),反向引物0.5 μL(10 μmol/L),2×Taq PCR Green Mix 12.5 μL,去离子水9.5 μL。采用美国ABI PCR 9700 扩增仪(上海赛默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扩增。反应条件: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6℃退火30 s,72℃延伸30 s,35 个循环,72℃终末延伸10 min。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于紫外灯下照相并记录电泳图谱,扩增成功的PCR 产物由长沙贝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基因测序。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采用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组间基因型频率平衡吻合度; 以直接计数法计算PON1基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 位点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PCR 扩增PON1基因,该产物为618 bp,结果与预期一致。见图1。
图1 PON1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PON1基因rs662 位点多态性表现为A 突变为G,AA 型、AG 型、GG 型均可见。见图2。
图2 PON1基因rs662位点测序图
PON1基因rs3917541 位点多态性表现为C 突变为T,CC 型、CT 型、TT 型均可见。见图3。
图3 PON1基因rs3917541位点测序图
PON1基因rs3917539 位点多态性表现为TT 型(插入型)、--(缺陷型)、-/T 型(缺陷/插入型)均可见。见图4。
图4 PON1基因rs3917539位点PCR产物测序图
采用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组间基因型频率平衡吻合度。KD 组PON1基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 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χ2=0.036、0.001 和0.020,P=0.981、0.999 和0.990),对 照 组PON1基 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 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χ2=0.118、0.187 和0.009,P=0.942、0.910 和0.995),均 符合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
2.6.1 rs662 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KD 组与对照组PON1基因rs662 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布和A、G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KD 组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PON1基因rs662 位点AA、AG、GG 基因型频率分布和A、G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KD组和对照组rs662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例(%)
表2 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rs662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例(%)
2.6.2 rs3917541 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KD 组与对照组PON1基因rs3917541 位点CC、CT、TT 基因型频率分布和C、T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KD组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PON1基因rs3917541 位点CC、CT、TT 基因型频率分布和C、T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KD组和对照组rs3917541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例(%)
表4 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rs3917541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例(%)
2.6.3 rs3917539 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KD 组与对照组PON1基因rs3917539 位点TT、--、-/T 基因型频率分布和-、T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KD 组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PON1基因rs3917539 位点TT、--、-/T 基因型频率分布和-、T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5 KD组和对照组rs3917539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例(%)
表6 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的rs3917539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例(%)
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糖尿病、川崎病等。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且与成年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5]。KD的主要危害是心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冠状动脉,如不经及时治疗,20%~25%的患儿会发生心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心肌梗死等[6]。目前K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KD 及其冠状动脉损害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KD 患儿体内长时间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且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活性氧类物质含量明显升高[2,7]。
PON1 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内酯酶,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中,当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时,PON1 能阻止机体的过度氧化反应,保护机体免于氧化损伤[8]。许多研究表明PON1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调控。首先,PON1 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胆固醇流出来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9]。其次,PON1 还可能在调节内皮血管扩张中起作用,PON1 可以穿透内皮细胞,通过调节Ca2+内流显著降低血管舒张[10]。再次,过度的氧化应激状态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事件,PON1 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对过度的氧化应激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11]。
临床研究也提示,PON1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AISAR 等[12]通过对1 型糖尿病患者横断面研究发现,1 型糖尿病长期无心血管并发症患者较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PON1 水平更高,表明PON1 可能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严为宏等[13]通过选择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112 例,并将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血清PON1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还发现高糖诱导的PON1 糖基化是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氧化应激可以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14]。因此,PON1 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PON1基因的改变也将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PON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MURILLO-GONZÁLEZ 等[15]通过比较分析心血管疾病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ON1基因多态性,发现PON1的CC-108 基因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提示PON1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ZHANG 等[16]对PON1Q192R 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的关系进行了Meta 分析,发现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冠心病患者有相关性。另外,有研究报道,PON1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7]。胡道军等[18]通过Meta 分析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与PON1192Gln/Arg基因多态性呈正相关,携带R 等位基因2 型糖尿病患者与携带Q 等位基因患者相比,前者更容易并发冠心病。RAHMAN 等[19]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92R 等位基因是早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均表明PON1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心血管并发症相关,而KD 正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症疾病,心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病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故而推测,PON1基因多态性亦可能与KD 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有关。
本研究采用PCR-SBT 法分析93 例KD 患儿和94例健康儿童PON1基因rs662、 rs3917541、rs3917539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现,KD 组和对照组比较、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PON1基因rs662、rs3917541 和rs3917539 位点多态性可能与KD 的发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无关,也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大、存在抽样误差、种族和环境因素等差异所致。因此,PON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KD 的发病及其引发的冠状动脉损害有关,还需要对其他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或通过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