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榕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糖尿病属于代谢紊乱性疾病,老年患者在患者群体中占的比重很大。糖尿病的治疗疾病以有效控制血糖、控制并发症为主,老年患者因为基础疾病多,机体功能衰退,治疗和护理难度均较高。糖尿病是近年来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这多与人们饮食习惯、生活规律有着紧密联系,若不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值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比如机体疼痛、麻木、肢体皮肤破溃、坏疽,甚至还会导致眼睛视网膜脱离,周围神经病变等,增加患者病死率与残疾率[1]。所以,及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治,保证治疗安全性,控制疾病的发展,进而提高预后效果。因此,本文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其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治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抽选56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男30例,女26例,患者平均年龄(57.78±1.63)岁;观察组:男29例,女性27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1.64)岁;两组患者在资料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或者家属均同意此次研究。②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观察组为糖尿病患者。剔除标准:①精神系统疾病。②中途退出者。③血液传染性疾病。④听力障碍与语言沟通障碍[2]。⑤恶性肿瘤。
1.3 过往研究成果 姚志伟指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进一步提高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检出率,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有相关研究者认为:相较于单一(二维超声亦或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采取联合诊断效果更为理想,能够进行良恶性下肢动脉的精准鉴别,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依据,值得推广。韩广香也认为:二维彩超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于甲状腺下肢动脉有着较强的诊断效果,通过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对良性、恶性甲状腺下肢动脉的精准判定。有相关研究者认为:在甲状腺下肢动脉良恶性诊断中,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准确性高,敏感度与特异度也明显较高,可以良好的对甲状腺下肢动脉的良恶性进行诊断,临床检查较为便捷,在实际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有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选择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能够有效地对良、恶性进行区分,提供临床诊断依据,该诊断方法值得推广。王玉文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使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最终实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确诊以治疗。
1.4 方法 对所有人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对下肢动脉血管进行检查,设定仪器相关参数,告知检查人员保持仰卧位姿势,将下肢完全显露出来,探头放置在检查人员大腿根部,顺着腹股沟实施动脉体表投影,对股动脉、腘动脉(俯卧位)、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实施扫描。应用彩超对检查人员的下肢动脉内膜光滑情况实施检查,了解是否存在斑块,若有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回声与内中膜厚度情况,再了解下肢动脉管腔栓塞、狭窄情况,应用超声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查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病变发生率,记录下肢动脉血管血流情况,观察下肢动脉频谱宽度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病变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血管狭窄率28.57%,斑块率58.93%,血管堵塞率25%,参照组发生血管狭窄率7.14%,斑块率5.36%,血管堵塞率3.57%,互比,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病变发生率[n(%)]
2.2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血流量情况 两组患者在下肢动脉血管血流量方面相比较,观察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血流量情况(mm,)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血流量情况(mm,)
2.3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频谱宽度情况 两组患者在下肢动脉频谱宽度方面相比较,观察组大于参照组,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频谱宽度情况(mm,)
表3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频谱宽度情况(mm,)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科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每年增加数量超过600万人。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是患者比重最大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左右[3]。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患者机体长时间存在血糖水平异常的状况,也因此造成机体多系统慢性损伤,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比如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相关的眼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糖尿病指的是年龄超过60岁的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长、年龄大且基础疾病多,病情更为复杂且有更高并发症多发生风险,同时也有很多患者容易存在不典型症状,无疑在治疗和进行血糖监测期间面临的问题较多。通过临床数据得知:糖尿病疾病呈生长模式,正常中老年人群是此疾病高发人群,但由于现代工作压力大,人们饮食不规律,摄入高糖、高盐食物过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发生糖尿病[3]。有相关研究表明:摄入盐分过多会导致机体增加饥饿素,此物质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出现胰岛素抵抗情况,降低胰岛素降糖能力[4]。此外,饥饿素还会使人们食欲大增,摄入食物越多,机体越容易发胖,体质量过重也会诱发糖尿病。高盐还会诱发高血压、高血脂[5],对血管产生损伤,进一步增加糖尿病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疾病的发生,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下肢动脉病变最为常见[6],糖尿病患者机体糖代谢异常,会导致管腔狭窄、内膜中层加厚,及时对糖尿病疾病实施诊断,并开展相关治疗有着重要意义[7]。临床中,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实施诊断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应用多维空间血管造影将血管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从而让医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所了解。临床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为诊断金标准。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步完善[8],有着无创、简单以及可重复性强的优势,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率非常高[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多普勒效应原理为基础,通过彩色编码等技术对血流信号进行辨别,分析血流分布与流率,进而对甲状腺下肢动脉性质进行有效判定,而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成像清晰度较高,可对机体生理形态及组织病变情况进行显示,进而获得血流动力学信号,保证诊断准确率。但在实施检查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通过影像学检查可观察下肢动脉为囊实质混合,恶性下肢动脉为弥漫性,扫描时易被覆盖,进而增加漏诊率,下肢动脉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出现均匀回声,而且下肢动脉边缘较为清晰,便于开展病情的深度辨别。
通过此次研究中得知: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狭窄率28.57%,斑块率58.93%,血管堵塞率25%,非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狭窄率7.14%,斑块率5.36%,血管堵塞率3.57%,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低于非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在下肢动脉频谱宽度方面相比较,糖尿病患者大于非糖尿病患者;这更加说明了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性,超声诊断可将患者具体病变动脉部位显示出来,还可将病变与周边组织情况成像,诊断准确率高。超声诊断能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10],从而制订合理化治疗方案,稳控患者血糖[11],延迟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水平[12]。
通过对比可发现: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硬化斑块方面发生率高于不存在糖尿病患者。血管栓塞、硬化以及动脉斑块会引发下肢动脉病变,同时会增加血管栓塞,动脉斑块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将动脉具体病变位置显示出来,将病变与周边组织情况清晰地反馈出来,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超声检查就是通过人体组织声学与超声波特性的差异,用曲线、图像、波形方式显示出来,从而分析患者机体状况,了解机体是否有病变情况。此外,超声检查对机体不会产生反射性损伤,针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非常高,从而及时得到精确的诊断结果[13-15]。此外,超声检查重复操作性强,易于临床操作。有相关研究表明:超声诊断的优势为操作简单,可反复操作,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应用率非常高。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利于医师观察患者下肢病变部位具体情况。有相关研究表明:超声诊断操作简便,可将病变大小、形态、疾病发展情况显示出来,可为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但鉴别诊断时,对操作医师要求较为严格,要求其经验丰富,可对超声图像进行鉴别,从而保证诊断准确度。实施超声检查前,告知患者一定要保持空腹状态,若患者存在腹胀、便秘情况可在检查前应用辅助消化的药物,以免导致检查结果不精确。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超声诊断方式持续完善,可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超声检查对器官检查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也有相关研究表明:超声技术的敏感性强,而且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准确、操作简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也不断创新,对疾病诊断误诊、漏诊率也下降,对临床各个疾病应用价值更加广泛。对疾病进行诊断后,告知患者遵医嘱能力,听从医师的安排,合理的开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其情绪的观察,释放内心压力与负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性,对此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稳控血糖,纠正患者错误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根据患者病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方面制订个性化、合理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控制好血糖,保证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价值高,可快速将病变位置与病变程度反馈出来,给予医师精确的治疗依据,快速改善患者机体不适症状,控制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