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芝
(邹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滨州 256200)
脑血管疾病是指病发部位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据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发现,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疾病确诊后需及时治疗,并采取对症的预后干预,防止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发生[1]。目前,在早期治疗中除手术治疗外,通常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手段,这些药物治疗能够起到抑制血栓发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但用药安全性并不理想[2]。依折麦布是一种新型作用机制的降脂药,能够起到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小肠中胆固醇向肝脏的转运,使得肝脏中胆固醇的储存量降低,最终促进血液中胆固醇的清除;该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3]。本研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变化、血脂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旨在探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用与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三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差异,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3月邹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42±4.5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8.97±4.6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邹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版)》[4]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辅助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②发病时间>90 d。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障碍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口服阿司匹林(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国 药 准 字J20130078,规格:100 mg/片),1片/次,3次/d。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接受口服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规格:10 mg/片)治疗,1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口服依折麦布[MSD Intemational GmbH(Singapore Branch),国药准字J20171023,规格:10 mg/片],10 mg/次,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蛋白C(PC)、抗凝血酶(ATⅢ)。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30 min,取血浆进行分析,D-D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经免疫化学法测定、ATⅢ经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XL3200C)进行测定。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方法:TG采用三酰甘油测定试剂盒测定(山东博迈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DL-C采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盒直接测定(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C、H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肌肉酸痛、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食欲不振+肌肉酸痛+胃肠道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D、PC水平均降低,ATⅢ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患者的D-D、P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ATⅢ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D-D:D二聚体;PC:蛋白C;ATⅢ:抗凝血酶Ⅲ。
组别 例数 D-D(mg/L) PC(mg/L) ATⅢ(%)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1.63±0.39 0.71±0.13* 22.11±4.19 13.29±3.62* 71.83±9.77 80.59±8.43*观察组 38 1.63±0.41 0.55±0.07* 22.08±4.25 8.76±3.14* 71.96±9.85 97.13±7.21*t值 0.0000 6.6801 0.0310 5.8273 -0.0578 -9.1915 P值 1.0000 0.0000 0.9754 0.0000 0.9541 0.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G、TC、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HDL-C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组别 例数 TG TC HDL-C L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4.12±1.29 3.22±0.57* 6.27±1.91 5.13±0.71* 1.15±0.21 1.34±0.26* 4.28±1.13 2.86±0.53*观察组 38 4.11±1.35 2.06±0.31* 6.30±1.82 3.20±0.55* 1.14±0.22 2.89±0.32* 4.26±1.15 1.51±0.46*t值 0.0330 11.0207 0.0701 13.2471 0.2027 23.1739 0.0765 11.8583 P值 0.9872 0.0000 0.9443 0.0000 0.8399 0.0000 0.9393 0.000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95%,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的衍生物,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控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率[5]。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给药后快速作用于肝脏,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从而能够调节胆固醇与血脂水平,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6]。两者联合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降低血脂,但用药安全存在缺陷。依折麦布通过肝肠循环作用,延长了药效作用时间,也可经过特殊途径代谢,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不会产生干扰;此外,其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应用,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也能够发挥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加强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减少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的作用[3]。
此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D、PC水平均降低,ATⅢ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患者的D-D、P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ATⅢ水平低于观察组(均P<0.05),表明三药联用较两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有效调节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栓的发生。其中D-D是机体内的一种可溶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下降则表示机体的高凝与继发纤维溶解亢进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PC为人体内依赖维生素K的生理性抗凝蛋白,其主要功能是抗凝血与抗血栓,观察组治疗后逐步趋近于正常水平;ATⅢ是反馈机体抗凝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水平介于90.3%±13.2%,观察组治疗后指标回到正常范围内[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HDL-C水平低于观察组(均P<0.05),表明三药联用较两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显著调节血脂指标,降低血脂水平。分析原因:依折麦布作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吸收,减少胆固醇向肝脏的转运,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下降,有助于提高血液中胆固醇的代谢效率,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血脂调节效果更为显著[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95%,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26%(P<0.05),表明三药联用较两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三药联用,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但本研究样本量少,对远期效果未进行深入研究,后续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三药联用的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