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背景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探索

2022-01-23 00:56胡凡根,车彦军,黄伟
地理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课科学专业

胡凡根,车彦军,黄伟

摘 要:野外实习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金课”背景下,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将野外实习打造成“金课”是当前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而为打造野外实习“金课”服务。

关键词:金课;地理科学;野外实习;地方高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1-0075-04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冲锋号。课程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迅速成为新时期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共识和目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1],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许多知识需要学生通过野外实习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因而野外实习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开展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地理科学综合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2]。近几十年来,随着地理学的快速发展,对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然而,和国内“双一流”等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较多问题[4],并极大地限制了地方高校“金课”打造及培养目标的达成。本文以江西省五所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为例,通过对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而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打造野外实习“金课”提供参考。

一、当前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野外实习专业指导教师配置得不到保障

师资力量的整体建设是大学改革的核心,师资质量是打造“金课”的关键和前提。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涉及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气象、植物、GIS、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因而,要保证实习效果和达到培养目标,首先要有各专业方向的师资保障。然而,一方面由于地方院校很难吸引一流师资,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以宜春学院为例,专业教师仅8人;另一方面,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自然地理方向教师数量偏多,而人文地理方向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以宜春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为例,人文地理方向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足15%;第三,自然地理方向教师虽然数量较多,但因其本科也多为地理科学专业,其有关地质、水文、土壤、气象、植物等学科的知识储备明显偏少,特别是相关野外经验明显不足;第四,由于野外实习较辛苦,年纪相对较大、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参加,多指派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带队指导,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对实习点的自然环境不太熟悉等,造成实习内容随意性大。总之,由于野外实习专业指导教师配置得不到保障,野外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经费有限,实习时间普遍偏短

和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實习经费明显不足,加上一些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挂靠在其他学院之下,如宜春学院和上饶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分别挂靠于师范教育学院和历史与旅游学院,导致院领导不重视,实习经费也就更少。在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地理野外实习时间通常为6周左右,而在之后,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加上近些年来野外实习过程中所需的交通费、住宿费、景区门票费等大幅上涨导致的经费紧张,地方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时间普遍进行了较大的压缩,实习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周。以本人所在宜春学院为例,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庐山野外实习开展的有效时间仅为3天。实习时间太短,导致实习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满足野外实践教学需要,也难以达到实习效果,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锻炼明显不足。

3.野外实习设备简陋、优秀野外实习教学指导教材缺乏

实习设备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地方高校受经费和学科发展水平影响,野外实习仍然以GPS、罗盘、地质锤等简易仪器设备为主,缺乏先进仪器设备,且这些简易设备数量也十分有限,如十几个学生共用一个罗盘,有些设备也仅限于教师演示,不能满足学生亲自体验和实践,导致学生连一些地理学基本野外调查方法都无法有效掌握,也无法达到实习预期目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与相关理论教材相比,当前优秀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明显较少,尤其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地方高校野外实习由于经费和时间限制等原因,通常会选择离所在城市较近、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开展野外实习。这些地方由于相关研究较少且深度有限,因而资料往往比较零散,导致指导教师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缺少可供参考的材料,备课难度大,教学内容随意,学生预习也无从谈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外实践的教学效果。

4.野外实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地方高校野外实习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5]:教师在野外实习点边讲解、边演示操作,学生则被动记录、临摹,以巩固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用理论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只局限于教师所讲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认知过程和独立思考,难以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6],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其野外调查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不利于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当面对更为复杂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时,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串联、融合、扩展,难以做到活学活用。

5.野外实习内容孤立,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地理学不同分支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对高校地理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然而,地方高校地理学野外实习模式在内容体系上,仍多采用传统的分部门地理学单独实习[7],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等,而地理综合实习相对较少。在实习方法上,往往是通过不同实习 “点”构成实习“线路”,不同线路相互独立,而缺乏“面”上的综合和交叉,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往往被人为分割,未能有效串联、融合,整个实习也缺乏一条主线或者一个中心[3]。这就导致学生很难从全局上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整体规律、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人地关系”。

6.野外实习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缺乏评价反馈环节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定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野外实习评价方式过于单一[8],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接受而轻探究,主要根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或实习总结评定成绩,学生实习报告或总结也通常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甚至从网上直接抄袭,而对于实习过程综合表现的评价相对缺失,从而造成综合能力得不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合理的野外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贯穿整个实习过程,不仅应包含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查,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能力、创新探究能力、撰写报告能力等,还应涉及实习态度、品德等,如出勤情况、纪律情况、发言和回答问题积极性、实习笔记、道德品质、团队意识等[8]。此外,当前很多地方高校野外实习大多以教师批改完实习报告作为完成实习任务的标志,往往缺少将实习评价结果向学生反馈这一环节,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造成评价的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缺失。

二、地方院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进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打造优秀的野外实习教学团队

地方高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一些紧缺专业,如人文地理、GIS等学科方向应适当降低学历要求,以保证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互补性,满足野外实习的需要;也要完善教师考评体系,改变当前重科研、轻教学之风,建立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进而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专业所在院系,要通过“以老带新”“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如聘请其他高校优秀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来校讲学,与兄弟院校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区域高校联合实习机制,相互取长补短,提升业务水平[9]。青年教师本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多参加各种高质量的野外实践教学培训和会议,如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联合实习、湖北省地理院校联合实习、全国地理学野外实践技能—地貌学专题青年教师暑期培训班等,从而丰富野外实践经验,增强野外实践专业和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合作,培养和打造一支野外经验丰富、学科结构好、专业水平高、管理组织应变能力强,并具有学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野外实习教学团队。

2.加强院校间合作,建立开放、共享的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践平台

面对实习经费紧张和野外实习时间偏短等突出矛盾,省内各地方院校之间应加强合作,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特征和野外实习基地情况,选择2~3个优质实习基地,合力建立开放、共享的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践平台。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践平台不仅可以解决诸多地理现象的高风险、不可见、不可达等问题,而且也能有效解决野外实习受经费、时间、天气、设备条件的限制和地理景观后期破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10]。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可以集成大量的野外地理信息,涵盖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遥感、区域规划、人文地理等全方位、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野外地质的实习内容,实现了地理教学各分支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整合和形式整合,从而达到地理各学科知识综合学习,促进学生“大地理”思维的培养和提高[3]。与此同时,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还可以为学生实习前预习以及实习中和实习后再认识、再学习等提供网络在线学习资源,这将大大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3.强化教材建设,编写系统科学且具有区域特色的野外实习教学指导教材

教材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地方高校野外实习指导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地理学专业优秀教师,针对实习基地或实习区域地理特点,在收集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和参考国内外优秀野外实习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编写野外实习教学指导教材。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一方面要体现出地理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如实习区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和人口、经济、文化等人文要素内容不能相互独立、各说各话,而要将这些要素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与方式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地理学的区域特色,以庐山为例,教材内容要体现庐山的亚热带山地自然特色和“畅融三家、并蓄中西、蕴涵政治”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区域地理思维。此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以及图文并茂,留有余地让教师和学生自主发挥,并配以练习册、操作材料、图表等资料,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能系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能更好地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4.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入任务驱动式、自主研究式等野外实习模式[5],实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侧重引导、答疑、知识深化和组织管理,鼓励学生在野外发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教师团队可根据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将其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并编写、制定相關的实习计划、实习路线;在野外现场实习过程中,在教师介绍实习点观测内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野外观察方法的前提下,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分组调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并相互之间展开交流、汇报、讨论;最后,指导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评价。也可在实习前,让学生根据野外实习指导书、实习内容和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实习,以小组为单位,以实习区某一地理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小组兴趣、自主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并配一位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实习过程中对拟开展的研究让学生自主设计考察方案,进行野外考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PPT汇报、交流和讨论,教师作出相应点评。

5.革新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体系

地方院校要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习区地理环境综合特征,从“基础知识巩固、动手能力增强、专业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四个层次设计野外实习教学内容[7]。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兼顾地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突出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全学科深度融合实习内容[3],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知识融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教学内容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单点观测为基础、以线路对比为手段、以区域分析为综合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方式开展,强化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体系。

6.改革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全过程、多主体、多元化、广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首先,地方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实习报告评价模式,建立覆盖野外实习全过程的评价模式[2],评价应从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开始,结束于实习报告评价的师生反馈。其次,要改变以往单一主体(教师)评价方式,建立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主体(学生)三方面共同构成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制。第三,野外实习考核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应涵盖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成绩评定等多元内容。第四,考核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广度,能反映野外实习全过程的综合表现,不仅是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还应包含实习态度、思想品质、反思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等[5]。在此基础上,建立全过程、多主体、多元化、广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保障野外实习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实习质量。

三、结语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已成为新时期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共识和目标,在此背景下,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野外实习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大地理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地方高校地理科学野外实习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通过培养和打造优秀的野外实习教学团队、建立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强化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为打造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金课”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等.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2020, 75(9): 1799-1830.

[2] 秦耀辰,彭剑峰,张广花. 基于实践力培养的高校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 地理教学,2020(20): 31-33.

[3] 李徐生,韩志勇,陈刚,等. 庐山模式——以综合创新地理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21(1): 92-96.

[4] 杨林,李航飞,陈世发,等. “新师范”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探索[J]. 地理教育,2020(6): 52-54.

[5] 熊平生. 地理科学专业“三三”式野外实习模式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35(5): 131-135.

[6] 戴学军. 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专业探究型野外实习模式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16, 19(5): 148-150.

[7] 李瑜琴,卢玉洁,张东宁.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J]. 地理教学,2016(10): 18-21.

[8] 陈文. 高师院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评价现状及改革对策[J]. 科教导刊(下旬),2020(3): 63-65.

[9] 王義民,江鑫宇,白蕊,等. 优秀地理人才培养的探索——高校地理学跨区域联合实习发展趋势研究[J]. 地理教学,2015(21): 10-12.

[10] 柯长青,肖鹏峰,李满春,等. 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16,18(10): 83-87.

猜你喜欢
金课科学专业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点击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科学大爆炸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