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梅美,余光明,顾洪亮
摘 要:我国博物馆数量多、分布广、实物资源丰富,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本文以郑州市黄河博物馆为例,在对中学地理教材和馆内地理教育资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方案,涵盖研学目标、实施方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更好地利用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提供案例参考。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评价;黄河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1-0066-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養[1]。近年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宋发刚认为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2];蔡绿环认为问题式教学是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3]。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体验到的问题情境不够真实、沉浸感不强,会导致在课堂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有一定难度。相对而言,研学旅行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政策的引领下,各地积极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但在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产品选择少、重游轻学等现象。博物馆场所的开发有利于解决研学旅行产品选择少的问题。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中,可有效促进中学生在研学途中“游有所学”。
一、博物馆作为研学场地的优势
博物馆是安置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具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博物馆收藏和维护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通过常设展和特展的方式,让公众观赏这些物件。我国博物馆数量较多、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截至2019年末,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 535家,“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中小城市、城镇甚至乡村也有地方性的博物馆,覆盖面较广,这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场地条件。我国博物馆类型多样,有历史类、艺术类、科技类以及综合类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博物馆结合学科内容设计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方案,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研究表明,时间、资金和安全等顾虑是学生不愿意参加研学旅行的主要因素[4],博物馆研学旅行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博物馆研学旅行基本一天即可完成,出行时间可以选择在周末或公共假日,不会耽误学生日常学习。其次,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免费为公众开放,具有公益性,所需费用较少,学生和家长能够承受。最后,博物馆的基础设施齐全、安保工作完善、安全性较高。综上,博物馆拥有科学、丰富的实物资料,并且活动省时、费用低、安全性高,是开展中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有利场所。现阶段,中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与其他场所相比而言,博物馆更具有可行性。
二、黄河博物馆研学前期准备
1.教材分析
活动设计适当参考地理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在研学途中研习书本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次活动设计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黄河的自然概况、黄河的贡献与忧患、黄河流域自然灾害及其形成原因、黄河开发与治理,其中黄河开发和治理为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地上河的成因是难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情分析
研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地理的知识与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方面: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有关降水、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炼;身心特征方面:在地理学习中好奇、好动、好表现。在活动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3.黄河博物馆实地考察
黄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以黄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交通便利,市区和郊区均有多辆公交车直达。新馆除每周一外,全天对外开放,凭身份证免费入场。馆内共有五个展区,分别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5],全面展示了黄河自然史、文明史、治理史。2018年10月11日,黄河博物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方案设计前,要到实地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场馆位置、交通状况、入馆条件、开放时间、展厅主题、馆内现存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安全通道位置以及户外场地条件等。
4.其他准备
教师方面:①提前将活动地点、时间、费用等基本情况告知学生和家长,统计确定参与者名单;②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长进行合理分组;③与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前沟通研学时间和需要提供的场地,如办公室、就餐区以及户外场所等;④根据研学地和学校距离的远近,确定出行路线和出行方式。
学生方面:①与父母商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决定是否参加活动;②团队选择队长并且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合理分工;③准备活动装备,如学生证、矿泉水、黑笔等,轻装上阵。
三、黄河博物馆研学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在分析黄河博物馆教育资源和地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性、实践性与趣味性原则,设计融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目标、实施方案以及评价体系。
1.研学目标制定
目標是研学活动的指向标、活动设计依据。具体、适宜的目标对于研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目标的制定宏观上依据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参考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分别从认知、实践、思维、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表1),并且对每个目标提出了具体研学要求。
2.研学内容及活动实施
方案设计贯彻“专业人员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活动全程由专业人员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学任务。将地理课本知识与黄河博物馆五大展厅的可利用资源相结合设计黄河博物馆研学旅行实施方案(表2)。考虑到黄河博物馆馆内的场地、资源有限,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一定程度限制,所以决定利用馆内的室外场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发展。
3.研学评价体系
在“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本着全面性和鼓励性原则,从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在研学旅行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定,以期反映其学业水平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6]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小组成员和带队教师,会适当参考家长以及游客评价。
按照总分100分的标准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评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占70分(表3),评价环节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成效性评价占30分(表4),包括活动结束后在父母面前的汇报情况和成果表现等。成果应紧紧围绕“黄河”这一主题,内容上应包括黄河的流域面积图、研学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活动现场的图文资料以及额外创新内容等。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形式呈现可获额外加分。
博物馆具有教育和一定程度上的休闲娱乐功能,契合研学旅行“学”与“游”的特性,是中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有利场所。在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概况及其社会经济特征,强化区域认知素养。在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以及培养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认识到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时,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原因和影响,促进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因此,博物馆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后疫情时代,出于安全考虑,不提倡学生参加远距离的室外研学活动。而博物馆作为近距离的室内场所具有较大的研学可行性。专业人员应该看到博物馆研学的发展潜力,在深入挖掘馆内资源的基础上,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更多、更优秀的博物馆研学方案,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目标、活动以及评价中,让学生在研学途中“寓学于乐”。
通讯作者:余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宋发刚,黄本涛,胡建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生活情境化教学[J].地理教育,2021(3):9-11.
[3] 蔡绿环.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4] 翟天琪.核心素养背景下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的设计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5] 黄河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概览[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8.
[6] 李明涛,李开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型研学旅行课程初探——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J].地理教学,2020(4):4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