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全斌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110004)
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此掀起了一场“智慧革命”,图书馆智慧化迎来了新契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新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带来了巨大变革,以新一代图书馆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开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时期、新挑战催生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图书馆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推动了智慧图书馆前进的步伐。图书馆作为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保护文化遗产的场所,应紧跟时代潮流,融合最先进的理念和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发挥最大化效用,体现时代价值。图书馆发展历经“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迭代更新,如今,图书馆智慧化已然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的概念起源于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学者在会议论文《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指出,智慧图书馆是打破空间的壁垒、易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它可以协助用户便捷、快速地找到资源并能增强搜索的精准度[1]。继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且陆续出现智慧城市、智慧教室后,智慧图书馆开始引起广泛关注,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我国学者也将研究重点由数字图书馆转向智慧图书馆,众多图书馆开始尝试探索构建智慧图书馆。综合国内学者多角度、多方位的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不难发现,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结合物理层面、智慧和技术层面、感知和服务层面来看,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整合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性技术,对物理环境高度智能化,对平台和功能建设全面化,不受空间限制的,但同时能够被切实感知的,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灵活化、个性化需求的新业态。智慧图书馆作为新业态,实现了知识的重组,角色的重新分工,资源的深度聚合,为图书馆共建共享提供了机遇和更多的可能。
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故笔者选取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发文进行统计,以探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脉络。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设定检索主题为“智慧图书馆”,检索时间为“2011年—2020年”,呈现的载文量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图书馆载文量统计
由图1可见,从2011年至2020年智慧图书馆相关的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相关论文仅有19篇。2014年开始,国内学者掀起了研究热潮,增幅较大。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亦稳步增长。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反映出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即科学文献量随着时间的推进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当一个研究领域逐步兴起,会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不同学科亦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掀起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潮,使其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业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心。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业态,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馆推陈出新、勇立潮头、新益求新的新实践[2],对智慧图书馆应用研究的前沿进展及热点开展分析,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实践参考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
为探究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发展态势,笔者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检索,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并进行人工去重,检索到相关文献1939篇。为保证研究前沿及热点总结的全面性,笔者扩大选取范围,抓取排名前20的关键词,再结合共现矩阵,以便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研究热点,增强研究的时效性。1939篇文献关键词分布及共现矩阵分析统计分别见图2、图3。
图2 关键词分布
图3 关键词共现矩阵
结合关键词分布及关键词共现矩阵图进行梳理可见,目前,国内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维度:主体维度(服务对象、智慧馆员、服务模式)、内容维度(数据)、技术维度(物联网、大数据、RFID、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笔者将对上述3个维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进行细化和关联,以期为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从传统图书馆迈向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阅读场所,而是提供多种资源、数据以及知识服务的新型文化场所,同时,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已不再是单一阅读的“读者”,而是对环境、资源、数据、服务都十分重视的“用户”。图书馆提供的网络空间成为利用的主体,阅读形式、内容、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对象角色的转变,为图书馆推陈出新、技术变革带来了新的挑战。资源决定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促使新型服务的提升。可见,用户在图书馆迭代更新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对图书馆智慧化的推进具有正向和助力的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智慧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具有主导作用,是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核心。新时代智慧图书馆员是知识型服务人员,是集学科馆员、学术馆员、技术馆员等多重角色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智慧馆员是专业、敬业、善于独立思考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成为智慧馆员需具备知识储备量大、信息技术水平高、专业技能过硬、学习能力强、乐于参加公共生活等多种素质和能力[3]。这使得智慧馆员十分珍稀,培养智慧馆员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关键的一环。智慧馆员能够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帮助决策者重新认识图书馆。智慧馆员可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通过智慧服务,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用户,最大限度地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用户精准地获得所需服务。可见,智慧馆员是图书馆智慧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是连接图书馆和用户的“桥梁”。
从图书馆物理环境建设上看,智慧服务包括智能定位、智能检索、智慧门户、智能空间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智慧服务包括了解用户类型,根据喜好为用户个性化定制;感知用户需求,从图书馆有什么到读者需要什么,提供智能推荐、智能搜索;提供精确服务,例如个性化服务推送、场景式服务等[4]。
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服务方面。智能图书馆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智慧图书馆的触角已延伸至服务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技术基础上,着力于管理与服务。嵌入式服务成为主体,服务从孤岛走向融合,逐渐一体化。智慧图书馆服务核心就是融合机器智慧和馆员智慧,实现用户对知识信息的灵活、便捷、个性化获取。
信息科技时代,用户更加注重服务能力和服务体验,由此可见,打造和培育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力至关重要。智慧服务能力既包括图书馆硬件设施的配套、馆员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图书馆对用户信息行为的了解,只有全面、精准地挖掘用户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5]。服务能力决定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决定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检验智慧图书馆效能的发挥。提高服务能力和品质,增强用户满意度,为图书馆赋能,才能助力图书馆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智慧图书馆以统一而自主的微服务架构技术为核心,以数据驱动智慧的先进理念为导引。构建面向全资源、全场景、全终端服务的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推动着图书馆由纸质资源为核心的第一代图书馆和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第二代图书馆全面迈向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第三代图书馆,即智慧图书馆的新时代。其中,数据是图书馆的核心内容,是图书馆系统运行与发展的根基,是核心竞争力,是所有智慧服务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数据支撑,就不会真正实现智慧服务。
数据成为内容的风向标,数据驱动图书馆全面智慧化。图书馆利用资源优势构建由用户数据中心、运行数据中心、文献数据中心组成的大数据中心。将数据看作是一个个神经元细胞,各数据中心要协同、共享、共同运作,才能连接成智慧图书馆的“大脑”。只有充分调动图书馆资源,并根据读者行为数据进行推荐,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数据驱动让管理更智慧,让服务更智慧。
图书馆智慧化一方面能够优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数据和技术驱动,使用户能够在图书馆获取更便捷的服务。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图书馆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利用数据驱动为智慧图书馆赋能,可弥补资源繁杂无序、沉寂资源利用率低的短板,为信息技术的注入提供内容支撑。
智慧图书馆服务基本上沿着“文献单元→信息单元→知识单元→数字单元→智能→智慧”的路径发展。深化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实现智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整合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文数字技术和语义检索技术、数字挖掘等,以技术为支撑打通资源壁垒,优化用户体验,为图书馆智慧化各维度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感知技术为图书馆智慧化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借助物联网在承载物与物之前信息连接的优势把智慧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图书馆的管理节约人力的同时扩展了服务时间和地点。此外,人机交互、RFID等感知技术作为大数据服务模式的辅助剂,借助物联网、5G等传输信息把图书馆各类资源搭建起来。从根本上说,即构建一个汇集各种资源、知识、数据的跨领域、跨专业的智慧知识库,通过RFID书籍识别技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顺架、分拣等一系列工作智能化,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借阅服务,实现更加智慧化的应用。
在感知和服务层面上,智慧图书馆将提供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智能服务。利用GPS、WiFi、RFID等信息技术形成的构架[6],能够感知读者的位置,通过无线网络、各种移动客户端将信息服务传递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校园处处都能成为网络学习空间。
智慧图书馆主要支撑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云计算作为智能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智慧图书馆和校园的大数据处理和智慧应用提供普适的计算和存储支撑。云计算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将计算能力作为一种较小颗粒度的服务提供给用户,使得不同的用户彼此不可见,并进行资源隔离,保障每个用户的服务质量,是智慧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物联网借助自动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化,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为智慧图书馆和校园提供随需、泛在的网络支撑[8]。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互联网的服务更为直观和人性化,物联网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非接触的、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地采集和处理实体对象信息的自动识别技术[7]。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图书馆借阅的自动化管理。大数据则是实时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对海量数据利用分析软件进行挖掘的过程,为智慧图书馆的各类应用提供了科学、综合的数据支撑。图书馆的大数据涵盖了内容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位置数据,通过数据便可提供智慧化的服务。人工智能辅助图书馆智能化,通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结合计算、识别、理解等功能,将增强现实、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理解与交互等技术加以应用,使图书馆服务更加个性化,空间更加场景化。
智慧图书馆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信息供应链,对信息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分析功能,匹配用户所需资源,增强资源调度的准确性,体现服务的智慧化。因此,智慧图书馆平台各功能和技术间相辅相成、共同协作,实现实时交互的海量信息查询、挖掘用户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6]。智慧图书馆就是要搭建全场景、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资源、全数据、全场景、全终端统一而灵活的管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根据用户行为数据,基于推荐算法,形成个性化服务,提升图书馆信息筛选、传递的精准性,优化用户体验,实现资源精准推介。
图书馆各类信息感知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的采用,使其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智慧图书馆的技术体系和模式还不够完善。忽略了用户不同感知和发展状态,缺少为用户提供创新的空间环境和平台。因此,用户主体参与度不高,没能真正融入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利用中。只有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实现以人为本,才是服务、资源、技术协同发展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才能使智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其各项优势才能得以全面呈现。
通过国内智慧图书馆应用研究的前沿进展及热点分析可知,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系统高度仿人工智能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机器智慧和馆员智慧,提供智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的无缝连接,满足人们在信息交流时对信息资源动态化需求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新技术能够助力图书馆发展模式的进步,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7]。
智慧化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新挑战。例如,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是把双刃剑,既可提高用户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容易固化用户获取信息的思维;智慧图书馆促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数量激增,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用户对技术掌握的水平不一,信息鸿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随之产生;用户在享受智慧化带来知识获取便利、系统推荐精准、时间成本降低的同时,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如何保护的问题也值得重点关注。
智慧图书馆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促进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使阮冈纳赞的五定律得以实现。其中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走智慧化发展道路正是充分考虑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节省读者时间、增加资源获取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选择,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馆要充分认识智慧化的必要性,解决线上服务滞后、线下服务缺乏创新、管理缺乏统一、技术应用不到位、服务形成孤岛、共享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时,应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借助先进的智能技术,发挥资源和技术相结合的优势,打通梗阻,着力完善服务流程和操作细节,推进图书馆与用户的共享联动,增强图书馆与用户的黏性,多措并举,助力构建强大的智慧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既要实现用户、馆员、服务的显性融合,同时也要实现数据驱动、物联网等技术的隐性融合,只有实现显性与隐性的相互融合,智慧图书馆才能逐级升华,迈向更高阶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呈现,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核心要义和根本遵循仍是人与物的相互连通。此外,人才、服务、数据、技术四方面相互融合,为智慧图书馆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智慧图书馆建设更多的可能性。图书馆智慧化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使用户的体验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时间,实现了服务入口全终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图书馆通过核心技术实现智慧化,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推动图书馆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发展。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高校图书馆作为科学科研的重要辅助部门,实现图书馆智慧化,对高校开展智慧学习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强先进技术研究转化和应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图书馆信息化装备和系统软件的研发应用,促进图书馆数字服务手段升级换代,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用户需求数据分析,推广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模式[10]。”这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动指南。由此可见,无论是高校图书馆亦或公共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深化智慧服务、助力文化事业发展是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任重道远。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十四五”规划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挑战。新时期,要进一步推进智慧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完善共享体系,构建应用系统平台,协调管理模式,夯实硬件设施建设。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智慧化是图书馆这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图书馆智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对智慧图书馆认知的不断深入、对新技术应用更加熟悉,其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也会有所改变[11]。尤其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智慧图书馆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在今后的研究中,仍然需要关注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推动国内智慧图书馆高质量发展[11]。